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2020-12-28 悉力的蝸牛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1661年,鄭成功親率戰艦百艘和兩萬餘眾部隊從金門料羅灣出發,一路經過澎湖,直逼臺灣。當時臺灣被荷蘭侵略者所佔據,雖然也有駐兵,但數量上並不多。4月底,鄭成功帶領的軍隊開始突破防禦相對薄弱的要塞-普羅民遮城,荷蘭軍隊發現後便與鄭軍開始了海戰。

鄭成功帶領的海軍訓練有素,很快就控制了臺江內海,與此同時進行的另外一隻鄭軍在北線尾地區包抄上來,將普羅民遮城來了個包餃子,四日後,普羅民遮城守軍投降。接著鄭成功繼續深入荷蘭軍隊的另一個據點熱蘭遮城,本打算用強攻的方式,迅速將其拿下,但卻遭到了荷方軍隊的頑固抵抗,何軍防禦工事做得十分充足,加固了城牆,用上了先進的火炮,鄭軍久攻不下。

鄭成功眼見將士損傷不斷,於是改變了戰術,對熱蘭遮城採用了長期包圍的戰略。但荷軍也並非強弩之末,7月荷軍援兵抵達,預備反撲鄭成功,但誰曾料想,天助成功,一場強颱風侵襲了荷蘭的援軍,造成了荷方人員傷亡,戰艦擱淺。8月鄭成功抓住時機在臺江內海猛攻熱蘭遮城守軍,大獲全勝,自此荷軍已基本喪失反攻的能力。

1662年鄭成功終於把荷蘭侵略者趕出了臺灣,在收復臺灣20年後,鄭成功的孫子鄭克被清廷招安,鄭氏族人也逐漸開始遷回了內地,1684年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對當地的民生也十分關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治理,促進了臺灣的穩定與發展。鄭成功對臺灣的收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自豪,所以鄭成功也被後人銘記為民族英雄。

相關焦點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收復臺灣不久後,鄭成功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長孫?
    比如南宋的嶽飛,39歲時被奸人誣陷至死;努爾哈赤在39歲的時候打獵的時候墜馬而亡,而延平王鄭成功也在39歲那年,因為一件家族醜事羞憤而亡,史書中記載鄭成功是在聽到此事後抓破臉面而死,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年僅39歲,那麼這是如何一件的家族醜事呢?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留名青史。明清易代之際,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則聚集了一支勁旅,長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領導東南沿海抗清事業。鄭成功曾率十多萬大軍反攻南京,但因輕敵失利。鑑於鄭軍控制的少數沿海島嶼,無法支撐龐大軍隊,鄭成功將注意力轉向荷蘭殖民者控制下的臺灣。1661年初,他命十八歲的世子鄭經留守廈門,親率大軍攻臺。荷蘭人很快被壓縮在少數要塞裡負隅頑抗。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林鳳事跡林鳳是鄭成功的部將,他為收復臺灣、開發臺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他在再次收復臺灣,抗擊入侵者的過程中,英勇殺敵,奮不顧身,最終壯烈犧牲。兩岸人民一直崇奉著林鳳,牢記著他的功績。林鳳事跡林鳳在早年時,本為海盜,多次受到明朝的圍剿,林鳳與明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來,因不敵明軍和西班牙的聯合攻擊,而敗走。
  • 英雄末路:收復臺灣的一代名將鄭成功,為何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鑑於鄭軍控制的少數沿海島嶼,無法支撐龐大軍隊,鄭成功將注意力轉向荷蘭殖民者控制下的臺灣。1661年初,他命十八歲的世子鄭經留守廈門,親率大軍攻臺。荷蘭人很快被壓縮在少數要塞裡負隅頑抗。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
  •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不禁讓人感慨,臨死之前的他竟是含恨而終
    而當時荷蘭作為全球最大的殖民國家,對於當地臺灣人民的統治是十分惡劣的,利用當地的高山族的長老推進思想和種族的奴化統治,而將臺灣地區的土地都佔為己有,而當時的人民都是以土地為生計,荷蘭殖民者利用這點,於是將侵佔而來的土地高價進行租賃,從中獲取大量的收益。這和之後英國圈地運動有過之不及。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 很多人都不明白,鄭成功為何要在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抗金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趕走荷蘭殖民者,使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並且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張其光評價他「生為遺臣,歿為正神,獨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賜姓,諒哉完人。」!然而如此人物卻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而他在逝世前還下了一個奇怪的命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 鄭成功麾下的黑人部隊,參與收復臺灣,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文/晚風暮雨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二月,經過八個多月的圍困,鄭成功迫使荷蘭駐臺灣最高長官揆一投降,收復了被侵佔了38年的臺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部下的一支黑人部隊,也參與了這次作戰。鄭成功的黑人部隊是從哪招募的呢?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1655年7月,鄭成功給荷蘭殖民者發去一通公告,要求荷方在臺灣進行張貼並執行。公告內容是,由於前一年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迫害中國海商,鄭成功決定禁止中國商人與馬尼拉之間的貿易。 按說這是針對西班牙殖民者發出的貿易禁令,不傷及荷蘭人的利益。
  • 鄭成功——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甚至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了江寧府,就是南京城,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的駐軍,收復臺灣。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兵馬只有五六萬,為何能抵禦清朝二十一年?
    鄭成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復臺灣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
  • 鄭成功收臺灣,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常意義,多數人沒領悟到
    所以,如果能夠將臺灣從荷蘭人的手中奪過來,不僅可以為鄭家軍找到一個穩固的根據地,還可以幫國家收復失地,去除心病,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於是,經過系統的商討和緊密的部署,鄭成功在1661年4月30日行動了。這一天,他親率大軍,歷經幾十天的長途跋涉,冒著海上的巨大風浪,一路向臺灣海峽進發,最終,來到了當時還被荷蘭殖民者佔據的臺灣島。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鄭成功驅荷復臺和國民政府光復臺灣是屬於反對異族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康熙統一臺灣則是清政府和鄭氏政權之間為爭奪對國家統一主導權的鬥爭。因此,在戰爭性質上必須首先把它們區分開。由於明末清初中國還不具備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只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戰爭的性質。事實上,鄭成功做出收復臺灣決策的首要原因還是為了對抗清政府的現實需要,民族意識影響還在其次。
  •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
    «鄭成功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在中國,鄭成功家喻戶曉,是一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愛國者與民族英雄。三百多年來,一直為國人所景仰與緬懷。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佔我國領土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鬥爭。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臺灣,對臺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臺灣爆發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
  • 臺南舉辦鄭成功祭典、迓成功繞境踩街活動
    4月29日,廈門延平郡王祠主委、廈門鄭氏宗親會會長鄭希遠率團拜訪臺南鄭成功祖廟,參加臺灣臺南市舉辦的「2017鄭成功祭典暨開臺356
  • 這一回,蔡當局盯上了鄭成功
    前此一天,以「原住民」自居的臺「行政院」發言人古辣斯·尤達卡卻在社交媒體發文,對鄭成功竭盡污衊之能事,胡扯鄭成功「燒殺擄掠、侵奪土地、強迫殖民」,並聲稱臺當局不應再動用資源參拜或鼓勵媒體報導「黃帝」「成吉思汗」「鄭成功」,讕言「臺灣已經是多民族的國家」「絕非只有中華民族」「我們也不是炎黃子孫」。
  • 鄭成功的兒子與乳母私通生子,氣死鄭成功,原來是遺傳
    民族英雄鄭成功無人不曉,他在明末清初堅持反清復明,並且為祖國收復臺灣,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而且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鄭成功的個人品德似乎也是完美的
  • 「我們倆不是同一人」——鄭和/鄭成功
    🛳️        鄭成功 (1624.08.26-1662.06.23),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