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2020-11-18 騰訊網

溫乎曰: 小孩才講原因,大人只看成敗。

一、

1661年初,鄭成功很惆悵。

他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

不打不是中國人!

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國民的支持、國際的影響、軍隊的素質,甚至海軍的建設,每一環都會影響戰爭的成敗。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是唯一的路。

二、

當時的鄭成功,正處於內外交困的人生低谷期。

1659年,他和張煌言約定攻取南京,抵抗強大的滿清。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南京城下,他們遭遇了重大挫折。

非但沒能割據江南,反而損兵折將。鄭成功帶領10萬大軍北伐,回來的不足5萬,只好退回廈門休養生息。

可滿清不會讓他養傷,立刻發動「貿易戰。」

廈門周圍的地盤都被滿清佔據,他們斷絕了內外的一切交流,糧食、武器、布匹......就是要讓鄭成功窮死、餓死。

這是一招百試不爽的方法,包圍、孤立、等待,直到鄭成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是滿清收工之日。

怎麼才能打破滿清的圍剿呢?

只有走出去。

可廈門的三面都被包圍了,自己這點兵力很難打勝仗啊。咦?東方的海上,不是有一塊現成的地盤嗎?

沒錯,這裡就是臺灣。

只要收復臺灣,就能打破滿清的貿易封鎖。

走出去,就是海闊天空。

對鄭成功本人而言,也有收復臺灣的動力。

依靠父親的家底抗清多年,但成就基本不大,別說開拓進取,能保住廈門就不錯了,說出來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如今又被滿清封鎖,扎紮實實的人生低谷。

首先,是來自部下的質疑。

你不是有能耐嗎,拿著父親的資源、扛著愛國的大旗,怎麼帶著我們混成這樣?你到底行不行?

然後,是自己威望的損失。

鄭成功用來凝聚人心的口號,是「反清」和「愛國。」可在失敗面前,都成了鏡花水月,口號又不能當飯吃。

再往深處想,沒有足夠的功勳,鄭成功憑什麼在將軍的位置上繼續坐下去?

最大的功勳是什麼?

驅除外夷,收復失地!

這時候,收復臺灣是最好的選擇。

用軍事的勝利讓部下閉嘴,證明自己沒問題;

用愛國的行動讓民眾擁護,證明跟著他沒錯。

就這樣,38年都不能收復的臺灣,成為鄭成功眼中的一塊肥肉。

三、

臺灣的命運,自己說了不算。

當時的臺灣,只有20萬人口,人丁稀少、土地荒蕪、文化落後,自己的軍隊依然停留在很簡陋的階段 ,不堪一擊。

只要鄭成功想打,就一定能勝利。

真正決定臺灣命運的,是荷蘭。

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歲月,號稱「海上馬車夫。」他們的海軍和船隊遍布世界,為荷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也維護著「世界警察」的地位。

其中最大的白手套,是東印度公司。

它由商人組成,卻被國家授予特殊使命,成為可以僱傭士兵、發行貨幣的海外獨角獸公司,主要職責是為國搶地盤。

1624年,東印度公司登陸臺灣。

按照教科書的宣傳,應該是「臺灣人民奮起反抗」、「侵略者膽戰心驚」才對嘛!

可事實卻是,荷蘭臺灣一家親。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實行了殖民統治。

首先,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

荷蘭為了開墾土地,急需工人、農民。於是就派人到處招工,包吃包住、五險一金,還提供住房和三餐。

能到荷蘭公司工作,就相當於在腦門上寫著「高大上」。

然後,他們扶持了土著領袖。

荷蘭人很聰明,不直接與臺灣的原住民接觸,而是從原住民中選擇可靠的人,培養為傀儡領袖。

不與底層人民接觸,會少很多麻煩。

自己悶聲發大財,多美的事啊。

最後,他們輸出自己的文化。

荷蘭人經常在原住民領袖們之間,吹噓自己的文化優越性。是啊,造船技術好、軍隊強大、文明素質高,關鍵還賊有錢。

這不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嗎?

於是原住民的領袖們,主動學習荷蘭的語言、生活方式,沒多久,就成為假洋鬼子和香蕉人。

如此一來,荷蘭的地位固若金湯。

四、

鄭成功想收復臺灣,何斌就來了。

他曾是父親鄭芝龍的下屬。

當年,何斌在臺灣做完一單生意後,就坐船回福建。沒想到,在半路上被海盜給打劫了。

眼看著同伴們都慘死在海盜的刀下,何斌趕緊把做生意賺的錢全部上繳,才僥倖保住一條性命,逃到臺灣去。

而這時的臺灣,是荷蘭的天下。

要不說何斌是人精呢,就在大家的腦子都轉不過彎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荷蘭語、信荷蘭的宗教、為荷蘭人做事。

這是一個理想的白手套。

於是,在原住民對招工還猶豫的窗口期,何斌就成為荷蘭人急需的假洋鬼子,被任命為通事。

但有意思的是:

他表面上為荷蘭人做事,背後卻是鄭成功的臥底。

1656年,何斌去廈門會見鄭成功,希望兩岸通商。

荷蘭人送到廈門白銀5000兩、箭10萬支、硫磺千擔,作為通商的條件。而鄭成功正準備進軍江南,不宜得罪荷蘭人,雙方一拍即合。

在會談結束後,何斌邀請鄭成功單獨聊聊。

這是一次飽含深情的會面。雙方深情的懷念了老領導鄭芝龍同志,又互訴多年離別的衷腸,最後,何斌從衣袖中拿出一疊材料:

「少東家,這是荷蘭人的兵力部署和島內詳情。」

以後的日子裡,何斌在臺灣不斷搜羅新情報,以備日後的不時之需。直到3年後被荷蘭人發覺,才回到鄭成功身邊。

而他的身上,還帶著一份秘密情報。

那就是鹿耳門水道的詳細描述,水文、氣候、地形、礁石,甚至連荷蘭炮臺都標註的一清二楚。

多年的地下工作終於大功告成。

此時的鄭成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對於這次戰爭,不管荷蘭會不會幹預,他都只能一條道走下去。

先做了,再善後。

五、

1661年3月,鄭成功在金門「祭天」、「禮地」、「祭江」,正式誓師出徵臺灣。

他率領25000名將士、300艘戰船,從金門出發,向東挺進。後面的事情雖有小波折,但總體來說是從勝利走向勝利。

鄭成功按照何斌的情報,從鹿耳門突破,一路登陸禾寮港、迫降赤嵌城、圍困臺灣城,最終在1662年2月6日,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交出所有的城堡、武器、物資,率領900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臺灣。

計劃中與荷蘭打國戰的場面,並沒有出現。

因為在荷蘭人眼中,臺灣的分量遠遠不夠。他們的本土在歐洲,主要對手是西班牙,最大的工作是搶奪西班牙的殖民地。

小小的臺灣,經濟不發達、地域未開發,還不值得荷蘭投入大量的資源,來到萬裡之外跟鄭成功死磕。

捏著鼻子認栽,拉倒吧。

籤訂停戰條約的那天,鄭成功非常高興,手下將士也很高興,他知道:「抗清事業將翻開新的一頁。」

至於那些荷蘭人扶持的傀儡領袖,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但按照一貫的傳統,估計也不會有好結果。

不殺還留著過年啊?

分離38年的臺灣,再一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滿清想困死義軍的幻想,宣告破產;

鄭成功的地位,再也沒有人能挑戰;

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年輕的接班人。

鄭成功東徵臺灣的時候,長子鄭經在留守廈門。

當時他麾下的全部軍隊,不足五萬人。除去隨自己東徵的25000人,還有船員、水手等,留在廈門的還有15000人左右。

將三分之一的軍隊留給鄭經,大大培養了兒子的實力。

這就相當於「你辦事、我放心」一樣,給予充分的信任的同時,也給予部分實力,同時也向其他人宣告:

「如果我失敗了,這就是接班人。」

鄭成功的「接班人培養計劃」還是挺成功的。

他在收復臺灣後不足半年,就暴斃而亡。留在他身邊的是弟弟鄭襲,妄圖奪走」延平郡王「的爵位,自己佔據臺灣為王。

留在廈門的鄭經,就是靠著15000人的支持,才趕到臺灣殺掉鄭襲,維護了鄭氏家族代代相傳的榮光。

不論日後臺灣歸屬明鄭還是滿清,或者是日本、兩蔣,臺南的延平郡王祠400年香火不斷。

全世界的華人不論身在何方,只要提起」鄭成功「三個字,都會豎起大拇指點讚:」是中國的英雄。「

是啊,小孩才講原因,大人只看成敗。

相關焦點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兵馬只有五六萬,為何能抵禦清朝二十一年?
    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因為清朝的確攻勢有點猛,鄭成功是正兒八經的忠明派,所以他一生都在反清復明,而臺灣恰巧是一個合適的落腳點。其二則是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就像鄭成功給荷蘭殖民頭目寫的勸降信裡面說的那樣:「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留名青史。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登陸臺灣島後,他親自巡視各地,撫慰當地高山族同胞,安排將士屯田墾荒,形勢一片大好。
  • 英雄末路:收復臺灣的一代名將鄭成功,為何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鑑於鄭軍控制的少數沿海島嶼,無法支撐龐大軍隊,鄭成功將注意力轉向荷蘭殖民者控制下的臺灣。1661年初,他命十八歲的世子鄭經留守廈門,親率大軍攻臺。荷蘭人很快被壓縮在少數要塞裡負隅頑抗。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
  • 收復臺灣不久後,鄭成功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長孫?
    1661年,鄭成功成功的趕跑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寶島臺灣。雖然有後世專家考證,因為荷蘭殖民者裝備過於先進,這場戰役鄭成功並沒有運用強攻的手段,而是採用長期包圍圍困的手法,使得荷蘭殖民者糧草短缺被迫投降,但這場戰役也成功的延續了大明朝對外戰爭、海戰幾乎無敵的情況。然而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1年以後,悲劇發生了。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鄭成功為何沒有佔領呂宋?收復臺灣後,鄭家三代人都錯過了好機會
    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 二、鄭經努力發展臺灣,沒工夫搭理呂宋的事情。 鄭經是鄭成功的長子,基本繼承了鄭成功的遺產,在臺灣稱之為延平郡王。
  • 為何荷蘭、鄭成功和清朝都只能控制臺灣西部,而對東部無能為力?
    1661年,鄭成功親自率領兩萬五千大軍,數百艘戰船,自金門料羅灣出發,先奪澎湖,再掃臺灣,驅逐了盤踞在此地的荷蘭人,收復了寶島臺灣並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林鳳事跡林鳳是鄭成功的部將,他為收復臺灣、開發臺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他在再次收復臺灣,抗擊入侵者的過程中,英勇殺敵,奮不顧身,最終壯烈犧牲。兩岸人民一直崇奉著林鳳,牢記著他的功績。林鳳事跡林鳳在早年時,本為海盜,多次受到明朝的圍剿,林鳳與明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來,因不敵明軍和西班牙的聯合攻擊,而敗走。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沒有涉足呂宋島?鄭家三代都錯過了好機會
    那麼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鄭成功家族為何沒有到這裡進行開發呢?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那是個正兒八經的海盜頭子。他建立起來的鄭氏集團,是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才會給了他福建總兵的職務,將他招降。不過鄭芝龍始終都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會把自己集團的力量交出去。
  • 鄭成功麾下的黑人部隊,參與收復臺灣,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文/晚風暮雨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二月,經過八個多月的圍困,鄭成功迫使荷蘭駐臺灣最高長官揆一投降,收復了被侵佔了38年的臺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部下的一支黑人部隊,也參與了這次作戰。鄭成功的黑人部隊是從哪招募的呢?
  • 鄭成功英年早逝,臨終前下令連殺三人,為何至親都不放過?
    鄭成功39歲猝死,與很多複雜的原因交織在一起;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孫子,實則是一段家醜逼得鄭成功只能手刃家人。鄭成功是歷史教科書上明文標榜的民族英雄,只因為他曾經率軍戰勝荷蘭人,收復臺灣,在那個國家主權任人宰割的時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註定留名青史。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正如他後來發兵收復臺灣時,一再對荷蘭殖民者指出的那樣:「當中國人不需要它(指臺灣)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物歸原主。」 1656年6月,鄭成功在廈門頒布公告,宣布將於100天後斷絕與臺灣貿易,想借經濟封鎖逼荷蘭人就範。
  • 清朝在打到南方後,為什麼沒一鼓作氣拿下臺灣,反而過了這麼久?
    而我們知道,清朝收復臺灣已經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了。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在清朝統一全國之際,就趁勢揮軍渡海攻佔臺灣?我們嚴格地說,清朝收復臺灣,並沒有多久遠。就是在清朝一統天下,維護全國穩定的時候所採取的行動。
  • 很多人都不明白,鄭成功為何要在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受金庸名著《鹿鼎記》中鄭克爽「猥瑣」形象的影響,很多人認為清朝時盤踞在臺灣省的鄭氏家族不是什麼「正面人物」,其實鄭家小輩雖然不大成器,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卻是響噹噹的英雄人物
  • 鄭成功收臺灣,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常意義,多數人沒領悟到
    鄭成功由於在攻打南京的戰役中戰敗,從而總結經驗教訓,如果,要與清朝進行長期的抗爭,就必須給自己找到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因為,如果沒有堅實的土地作為據點,勢必會影響其與清廷對抗的持久戰,並且,更難奪取勝利,所以,此時的鄭成功將目光投向了被荷蘭霸佔38年的臺灣島。
  •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為何將母親開膛破肚?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收復臺灣。還有一點你不清楚,鄭成功的父親是明朝時期的大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