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沒有涉足呂宋島?鄭家三代都錯過了好機會

2021-01-18 歷史鑑賞者

呂宋島,現在屬於菲律賓北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就在呂宋島。早在1405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曾經路過呂宋島。

在這裡他見到了呂宋島上著名的有錢人許柴佬。許柴佬本是福建晉江人,早年前往呂宋島經商,賺了一大筆錢。鄭和做了個順水人情,在永樂大帝的首肯之下,將許柴佬任命為呂宋總督。許柴佬在這裡做了22年的總督。

由此可見,早在明朝初期,呂宋島就已經得到了開發,而且呂宋國當時屬於明朝的附屬國。那麼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鄭成功家族為何沒有到這裡進行開發呢?

一、鄭成功拿下臺灣第二年就去世了,沒時間去。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那是個正兒八經的海盜頭子。他建立起來的鄭氏集團,是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才會給了他福建總兵的職務,將他招降。不過鄭芝龍始終都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會把自己集團的力量交出去。

因此鄭成功在反清的時候,繼承了很大一部分父親留下來的家產,所以依舊是東南亞地區實力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鄭成功在北伐南京失利以後,感覺在大陸混不下去了。因此他帶著大部隊,進攻臺灣島。當時在臺灣駐紮的是荷蘭人。

一場大戰過後,荷蘭人宣布投降,因此鄭成功成功接管臺灣島。這個時候鄭成功得知了呂宋島的情況,當時大量西班牙人在呂宋島燒殺搶掠,屠戮了5萬華僑,因此鄭成功打算弄進攻呂宋島。

其實當時鄭成功已經在籌備進攻呂宋島的事情了,而且還組織好了艦隊,按照和呂宋島那邊的華僑取得了聯繫。可是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39歲的鄭成功居然死了!

原來當時鄭家叛將黃梧建議清廷,對鄭成功實行經濟封鎖。從山東一直到廣東,全部實行遷界令,並且搗毀所有船隻,寸板不得下海,切斷鄭成功在大陸的經濟來源。

此外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被清廷斬殺,包括鄭成功的長子鄭經和他弟弟的奶媽鬼混,還生下了個孩子鄭克臧。再加上他得了瘧疾。

在諸多事情集中發生的情況下,鄭成功有點受不了了。終於因為精神崩潰而去世,攻打呂宋島的計劃,也就這麼擱置了。

二、鄭經努力發展臺灣,沒工夫搭理呂宋的事情。

鄭經是鄭成功的長子,基本繼承了鄭成功的遺產,在臺灣稱之為延平郡王。說實話,真正經營臺灣的人,其實是鄭經。

得知鄭成功去世的消息後,留守在廈門的諸多將領,選擇叛逃到了清廷。鄭經則前往臺灣繼承了鄭成功的大位。

這個時候的鄭經壓根沒工夫去管呂宋的事情,因為他發展臺灣的時間都不夠。他在這裡讓百姓們開墾良田,栽種五穀雜糧,又開始修築水利,設立學校,臺灣人開始普遍讀書,也是鄭經這個時候一手操辦起來的。

清廷斷了臺灣的收入來源,因此鄭經便開始想各種辦法搞錢。最好的辦法就是走私,他花錢和清廷的將領打好關係後,便形成了一條條走私路線。

此外鄭經還跟日本、英國、西班牙等國前來通商,其中德川幕府,是鄭經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英國則給鄭經傳來了火藥和大炮。

可以說鄭經實在是太忙了,壓根就管不過來呂宋的事情。等到有空的時候,也就是三藩之亂的時候了。

當時三藩之亂爆發,清廷岌岌可危。鄭經感覺反攻的機會來了,於是帶著一票馬仔,與福建的耿精忠合作,一起攻打清廷。

結果有意思的是,人家耿精忠在前線瘋狂地攻打浙江地區,可鄭經卻在背後瘋狂地挖耿精忠的牆角。

鄭經先後攻佔了廈門、泉州、漳州、潮州、惠州等地,氣得耿精忠一拍大腿,就投降了清廷。結果鄭經打下來的這些地盤,又都給吐了出去。

由於三藩之亂耽誤了一陣子時間,所以鄭經奪取呂宋的計劃也擱淺了。再往後,歷史留給鄭經的時間就不多了。因為康熙二十年,40歲的鄭經也英年早逝了。

三、鄭克塽自保能力都沒有,又何談奪取呂宋呢?

鄭經去世以後,本來是他的大兒子鄭克臧繼位的。但是由於嶽父陳永華去世了,沒人給鄭克臧撐腰,而馮錫範則刺殺了鄭克臧,將12歲的鄭克塽扶上了王位。

富不過三代就是這麼個道理,家族太大的話,一般三代的時候,就開始內亂了,為啥?因為彼此之間已經沒有那麼親密了,爭奪家產比一切都重要。

由於這麼一場政變,導致臺灣內部人心惶惶,軍民不能同心協力,上層鬥爭不斷。因此康熙這邊便有了收復臺灣的想法。

禍端要麼不來,要來就一起來。鄭克塽上臺的時候,臺灣島已經連續三年爆發了自然災害,糧食價格瘋漲。而臺灣府庫之中也沒什麼錢。

因此鄭克塽集團要想應對康熙集團,那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他們將魔爪伸向了無辜的老百姓,結果導致島內軍民離心離德。

而康熙這邊派遣姚啟聖為福建總督,施琅為水師提督,合夥收復臺灣。在施琅水軍的進攻之下,劉國軒、董騰等人戰敗,最終徹底擊敗臺灣水軍。

這個時候臺灣內部分成兩派,以中書舍人鄭得瀟為主的退守派,向馮錫範建議,應該去攻打呂宋,打下呂宋就能保住老鄭家的基業。

可惜劉國軒被施琅給打怕了,又或者說收了人家的好處,不斷勸說馮錫範投降清廷。最終馮錫範選擇帶著鄭克塽一起投降了清廷。

因此最後一次攻佔呂宋的機會,就這麼被馮錫範的抉擇給耽誤了。如果當初馮錫範帶著鄭克塽去了呂宋,說不定還真的可以保住鄭氏家業。

總結:鄭氏三代,都註定和呂宋島無緣。

呂宋島現在是著名的旅遊觀光地區,也是菲律賓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地。人家甚至把首都都放在這裡,可見對這裡的重視程度。

可惜鄭氏三代人,一次次錯過了拿下呂宋的機會。尤其是最後一次是最可惜的,因為那是事關生死存亡的抉擇,無奈馮錫範目光短淺,只顧自身利益,斷送了鄭家基業。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

相關焦點

  • 鄭成功為何沒有佔領呂宋?收復臺灣後,鄭家三代人都錯過了好機會
    由此可見,早在明朝初期,呂宋島就已經得到了開發,而且呂宋國當時屬於明朝的附屬國。那麼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鄭成功家族為何沒有到這裡進行開發呢? 說實話,真正經營臺灣的人,其實是鄭經。 得知鄭成功去世的消息後,留守在廈門的諸多將領,選擇叛逃到了清廷。鄭經則前往臺灣繼承了鄭成功的大位。 這個時候的鄭經壓根沒工夫去管呂宋的事情,因為他發展臺灣的時間都不夠。
  •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被兒子氣死?
    ,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一年後,鄭成功驅逐荷蘭守軍,為維護祖國領土做出光輝貢獻。收復臺灣是鄭氏集團的一大勝利,鄭成功準備將臺灣建設為抗清基地。登陸臺灣島後,他親自巡視各地,撫慰當地高山族同胞,安排將士屯田墾荒,形勢一片大好。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鄭成功用來凝聚人心的口號,是「反清」和「愛國。」可在失敗面前,都成了鏡花水月,口號又不能當飯吃。 再往深處想,沒有足夠的功勳,鄭成功憑什麼在將軍的位置上繼續坐下去? 最大的功勳是什麼? 驅除外夷,收復失地!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
  • 英雄末路:收復臺灣的一代名將鄭成功,為何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一直以來,鄭成功作為收復臺灣的英雄而留名青史。史書很少提及,光復臺灣後僅僅幾個月,鄭成功便溘然長逝。而這位大英雄離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兒子氣死。這到底怎麼回事?荷蘭統治下的幾個臺灣市鎮和堡壘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先是海盜,受明朝招撫後,逐步控制了福建軍政大權。明清易代之際,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則聚集了一支勁旅,長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領導東南沿海抗清事業。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兵馬只有五六萬,為何能抵禦清朝二十一年?
    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因為清朝的確攻勢有點猛,鄭成功是正兒八經的忠明派,所以他一生都在反清復明,而臺灣恰巧是一個合適的落腳點。其二則是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就像鄭成功給荷蘭殖民頭目寫的勸降信裡面說的那樣:「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
  • 林鳳跟著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做貢獻
    後來,西班牙政府派兵圍剿林鳳,明朝水軍抓住機會,與西班牙軍隊聯合起來,共同進攻林鳳。林鳳在苦苦支撐了四個月後,因寡不敵眾、兵盡糧絕,而在一夜間,率四十艘船突圍至臺灣,最後回到了潮州,積攢實力。等到實力復振之時,林鳳又不知所蹤了。林鳳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率領了部下與朝廷對抗,屢有勝績,並在異國建都稱王,這份膽識與謀略已經少有人及。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貶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的客觀效果來看,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也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塊無主之地,而被荷蘭或者其他西方殖民者永遠侵佔。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是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實事求是地評價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動機。  從嚴格意義來講,國民政府光復臺灣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解放戰爭。
  •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被人叫了數百年,幾乎所有知道清朝的人,都知道這一位抗擊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而滿清朝廷的根本目的,就是否認當初明帝賜的姓,詆毀朱成功,甚至在滿清侵佔臺灣後,強迫朱成功的後人改回「鄭」姓,對於被賜予國姓的朱成功一門來說,無異於是奇恥大辱。
  • 收復臺灣不久後,鄭成功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長孫?
    1661年,鄭成功成功的趕跑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寶島臺灣。雖然有後世專家考證,因為荷蘭殖民者裝備過於先進,這場戰役鄭成功並沒有運用強攻的手段,而是採用長期包圍圍困的手法,使得荷蘭殖民者糧草短缺被迫投降,但這場戰役也成功的延續了大明朝對外戰爭、海戰幾乎無敵的情況。然而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1年以後,悲劇發生了。
  • 很多人都不明白,鄭成功為何要在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鄭成功為何會有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呢?讓我們一探究竟!一、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鄭成功鄭成功本名森,又名大木,原籍福建南安,祖籍河南固始,1624年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其父是抗荷英雄鄭芝龍,其母是日本女子田川氏,明朝滅亡時,鄭成功年僅二十歲,其父鄭芝龍將他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賞識鄭成功,毫不吝嗇讚美之詞「素聞鄭家有匹千裡駒,果然名不虛傳。」
  •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為何將母親開膛破肚?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收復臺灣。還有一點你不清楚,鄭成功的父親是明朝時期的大海盜。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三個月後,1657年6月,何斌回到臺灣,給荷蘭人帶去了鄭成功同意恢復兩岸貿易的好消息。 荷蘭人也高興,但直覺認為鄭成功這麼難搞,開出的條件一定很苛刻。誰知道何斌說,鄭成功的條件也沒什麼,就是希望荷蘭人善待中國海商在東南亞以及臺灣的船隻。 就這個不痛不癢的要求?
  • 鄭成功收臺灣,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常意義,多數人沒領悟到
    鄭家軍團隊作戰能力強,鄭成功一聲號令,60多隻戰船便同時向荷蘭侵略軍的戰艦開火,並將其快速擊沉。就這樣,鄭家軍依仗熟練的海上作戰優勢,以及周全的作戰計劃,趁海水上漲的時候,上岸對赤嵌城進行圍攻。同時,不僅切斷了臺灣城內援兵的必經之路讓荷蘭殖民者沒有補給,還阻斷了其負隅頑抗的痴心妄想。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鄭成功乃明朝後裔,一直勵志於反清復明。在東南沿海展開了多年的反清復明的戰鬥,戰鬥有勝有負,但是清軍已然完成了全國的統治,鄭成功也是無力回天。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鄭成功開始向臺灣發起進攻,當時要打的就是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荷蘭軍隊被鄭成功成功擊退,雖然後來荷蘭又經歷了反撲,但是最終仍然敗給了鄭成功。從此,被外國人佔據了幾十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中國人手中。
  • 鄭成功因兒子鄭經婚外情:讓中國丟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今日我們就來聊聊鄭成功與他兒子鄭經的故事。 收復臺灣,意氣風發 明朝時期,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掠奪掌控,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大陸的管轄。於是鄭成功作為愛國將領就被皇上賦予了收復臺灣失地的任務。
  • 如果鄭成功未曾早逝,是否能將菲律賓納入中國版圖
    有人認為,鄭成功一死,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自然下降了不少。沒有鄭成功的帶領,一切反清復明的雄圖壯志都成了泡影,否則以鄭軍擊敗荷軍收復臺灣的實力,明明有機會繼續擴大地盤,向呂宋進軍。如果一切順利,將整個菲律賓群島納入版圖也不是沒有可能。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他們都只不過是想把康熙帝架空,自己掌控整個帝國的權力罷了。同時,在清帝國建立之初所留下來的三藩問題也讓康熙帝無可奈何,這些都從根本上在影響整個國家的統治。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