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這一點毋庸置疑。縱觀歷史,在明朝時期,在17世紀初,荷蘭成為西方的海上馬車夫,佔據著海上霸主的權利,而侵略也是隨之而來,當時的臺灣也不能倖免。1604年,荷蘭開始發動對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的攻擊,最終在明朝當局的軍事抗議下,荷蘭軍隊撤離出臺灣區域,而到了1622年,荷蘭依舊對於臺灣和澎湖列島不死心,想要長期佔領臺灣和澎湖列島,於是再次發動了侵略臺灣的戰爭。
1924年,荷蘭佔領臺灣,從此便開始了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的統治。而當時荷蘭作為全球最大的殖民國家,對於當地臺灣人民的統治是十分惡劣的,利用當地的高山族的長老推進思想和種族的奴化統治,而將臺灣地區的土地都佔為己有,而當時的人民都是以土地為生計,荷蘭殖民者利用這點,於是將侵佔而來的土地高價進行租賃,從中獲取大量的收益。這和之後英國圈地運動有過之不及。
在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三十八年裡,大大小小的起義不計其數,而均以失敗告終,其中最為壯大的一次起義是由郭懷一主導的起義,當時起義的多為身在臺灣的漢人,人數達到四五千人,但是當時的他們也沒有像樣的武器,更多的是農耕經濟下的鐮刀、鋤頭之類的工具,而當時的荷蘭統治者已經有洋槍火炮,這樣的軍事較量不免顯得以卵擊石,而當時他們的內部也被人舉報,所以這樣的起義註定是失敗,郭懷一和參與者都被殺害。雖然起義失敗了,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當地民族反抗侵略者的決心。
1961年,鄭成功帶領著軍隊在臺灣登陸,開始了對荷蘭侵略者的民族反擊,而當時的戰爭因為準備比較充分,也得到了臺灣民眾的支持,於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擊戰在九個月的艱苦戰鬥下最終在1962年初將荷蘭人驅趕出臺灣。至此,荷蘭統治臺灣38年的時光永久地結束。鄭成功也成為了臺灣人民的民族英雄。之後的臺灣便開始了鄭氏集團的時代,鄭成功一改之前荷蘭統治者的風氣,大力發展生產,鼓勵當地民眾開墾種植,當地的經濟也是持續上漲。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是民族情懷,另外收復臺灣也是作為自身反清復明的理想之地。臺灣被鄭成功收復的消息很好傳到了當時的康熙皇帝耳朵裡,群臣議論紛紛,此時討論的並不是鄭成功作為一個民族英雄將荷蘭人驅逐出臺灣,收回了國家的領土。而討論的是如何將鄭成功抓拿歸案,如何從其手中收回臺灣。當時的輔政大臣鰲拜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平賊五策」,其中包括了將東南沿海一帶的商貿往來船隻扣下,不允許和臺灣地區商貿往來;將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斬首;挖掘鄭家祖墳等舉措,意在勸降鄭成功。而當時的康熙帝也是聽從了鰲拜的建議,而下令執行下去。
當時一個個噩耗傳到鄭成功耳朵裡,加上當時自己的兒子鄭經又和自己的乳母進行私通,這讓當時的鄭成功深感焦慮,身心疲憊,最終於1622年6月急病而死,死前倍感無顏面見祖宗,抓臉而死。年僅39歲。讓人惋惜的同時倍感悽涼,這位曾經的英雄,一輩子在反清復明的民族大義面前,所向披靡。從荷蘭人手裡剛收回臺灣,因為反清復明,不但沒有受到朝廷的優待,而是掘墳而待,一代抗擊侵略的民族英雄卻含恨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