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原王朝與臺灣的七次交往,兩次掠奪三次徵服兩次解放

2021-01-12 長文陪你讀歷史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南與菲律賓群島相對。整個臺灣包括了臺灣本島、澎湖列島等一系列周邊島嶼。在歷史上,臺灣島雖然孤懸海外,但中原王朝在有餘力的情況下,一直都試圖開拓臺灣與澎湖。

最早與臺灣產生聯繫的是三國時代的東吳政權。當時東吳地處江東,很多地方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因而孫權為了與佔據中原的曹魏對抗,多有派遣船隊掠奪人口的行為,從北方的遼東一直到東南的夷州,都有孫權船隊的身影。230年,孫權派遣衛溫和諸葛直率領一萬人的水師到達夷州,掠奪人口。但是語言不通,再加上水土不服,臺灣本土土著抵抗,雖然帶回了數千土著,但亡故的將士數量更多。這次以掠奪為主的徵服並沒有成功,孫權大怒之下,把衛溫和諸葛直處死了。

臺灣與大陸的第二次交往是在隋朝時。隋煬帝先後3次派遣朱寬、陳稜等人前往琉球,試圖徵服琉球。在609年,陳稜的大軍從廣東出發,先到達澎湖,然後在臺灣西部登陸,這次大獲全勝,國王歡斯渴刺兜被殺,王子歡斯島槌及數千流求男女被俘虜回隋朝。雖然如此,但是隋朝很快滅亡,並沒能在臺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到了宋元時期,已經有很多漢族人為了躲避戰亂出海,定居在澎湖列島,並逐步在臺灣島上定居。中原王朝與臺灣的第三次交往就發生在南宋時。在福建的泉州知府在澎湖建房200多間,並派遣了數千將士常駐澎湖。一年後,派遣水軍萬人進攻臺灣本島,擊敗了當地土著,並成功駐軍下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駐軍。

南宋覆滅後,中原王朝與臺灣的第四次交往發生在元朝。蒙古鐵蹄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卻並不擅長水戰,所以忽必烈在統一天下後的水師出擊一直並不順利。不但徵服日本的行動失敗了,就是對澎湖的第一次進攻也失敗了。七年後,元軍轉土重來,忽必烈任命福建平章政事為東徵大將軍,率領一萬五千漢軍水師、數百艘戰船進攻臺灣,經過數月激戰,終於拿下了臺灣本島。忽必烈在澎湖設立了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對臺灣以及澎湖布置官署。

明朝初期仍然沿設了澎湖巡檢司,鄭和下西洋時也路經臺灣。但是明朝中葉之後,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主力被戚繼光等人消滅後,其中有一部分逃竄到琉球,並以臺灣為基礎繼續騷擾明朝。於是,明朝派遣將領沈有容出徵臺灣,一舉殲滅了大部分倭寇,受到臺灣本地百姓的熱烈歡迎,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中解放臺灣。這是中原王朝與臺灣的第五次交往。

後來,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忙於與滿清的戰爭無暇多顧時佔領了臺灣。在明朝覆滅後,南明的「國姓爺」鄭成功東徵臺灣,以建立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從荷蘭殖民者手中解放了臺灣。自臺灣落入荷蘭殖民者手中,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已經38年之久了。這次歷史上第二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大陸上的形勢已經徹底變化了。南明、大順、大西先後覆滅,三藩之亂被平定,只剩下孤懸海外臺灣不在清朝的統治下了。康熙帝決定收復臺灣,趁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年幼剛剛即位本土內訌的時候,水師提督施琅率領福建水師,先滅澎湖,再攻臺灣,鄭克塽投降。此後,康熙在臺灣設縣、府、道,以加強統治。自此,臺灣鄭氏的割據局面終於結束了,康熙大帝再次統一全國。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原王朝總是無法徵服越南?真的是因為天氣熱?人家很強好不
    可就是這麼個小地方,最近搞起了改革開放,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前去投資,又搞了個公務員聘用制,可謂是開歷史之先河。那個過去緊跟我們步伐的越南,前進的速度已經快到剎不住車了。而我們目前正處於短暫的自嗨階段。早在秦朝時期,越南就已經被中原王朝徵服過。
  • 歷史上將臺灣納入祖國版圖的七次重要戰役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史前人類化石,命名為「左鎮人」。
  •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三次思想大爭論,前兩次都迎來中國的強盛時代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真正長期的思想大碰撞大爭論只有三次,前兩次爭論之後,中國歷史上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前所未有的強盛期,無論是從前兩次的規律看,還是從今天中國發展的現狀和勢頭看,今天的中國,無疑正處於中華民族再次復興的歷史時期,而且這次復興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它的參照體系是全世界,是在全球化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清王朝的三次正義之戰:一次平定西藏內亂,兩次擊退廓爾喀人入侵
    清王朝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曾經多次出兵西藏。其中包括兩次驅逐準噶爾,一次平定西藏內亂,兩次擊退廓爾喀人的入侵。清王朝不遠萬裡多次出重兵入藏,這在歷代王朝統治西藏的過程中是比較罕見的。它不僅表明清王朝對藏的統治決心,也顯示出清王朝維護祖國統一的實力。第一次出兵西藏是在康熙朝,為了驅除準噶爾侵藏。
  • 信陽固始的中原僑鄉:這裡是唐人的故鄉,臺灣人的先祖
    二、4次規模較大的「移民熱潮」 固始向福建、廣東、港澳臺、蘇州、浙江,尤其是福建、臺灣一帶的移民,歷史上經歷了4次規模較大的「移民熱潮」,影響深遠。
  • 什麼是衣冠南渡 歷史上三次的大規模衣冠南渡在什麼時候
    因此衣冠南渡是一歷史事件,是指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南下。而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其南渡的背景和意義也都大致相同,或是為了躲避戰亂或是為了掠奪土地。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遷移南下要追溯到西晉末年,中原地區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周邊部族也開始逐漸的建立了各自的政權,是西晉王朝受到了威脅到,晉元帝為了躲避戰亂與當時很多縉紳和士大夫一起渡江南下,因此晉元帝率領文臣武將南遷就是歷史上的
  • 趙雅芝結婚兩次、宋丹丹三次、劉曉慶四次,而她卻結過八次婚!
    離婚後,趙雅芝陷入低迷的情感漩渦,直到在拍攝時認識的黃錦燊,趙雅芝才有想要重新過上婚姻生活,直到今天,兩人的感情都非常穩定!誰說嫁了男人的女人就不可以變美?宋丹丹,有過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與男友相戀3個月,速度閃婚,結果兩年就各奔東西!第二次是與導演英達,有了一個兒子叫巴圖,最後8年的婚姻也散了~兒子跟宋丹丹~
  • 中原王朝南徵很輕鬆,南方集團北伐卻很艱難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都是以正統自居,是強大的象徵。而中原王朝一般都盤踞在北方,北方人口多,經濟發達,所以北方向南打叫南徵,徵討弱小的一方,稱之為徵。 南方政權難道就甘願束手待斃嗎?
  • 古代中國多次徵服朝鮮,為何不直接佔領呢?其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中國歷史上徵服朝鮮共計8次第1次: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著五千商朝遺民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鮮」。第2次:漢初,燕王盧綰叛漢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則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了「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
  • 歷史上的拓跋迪,身世悽涼,出嫁兩次守寡兩次
    不管是哪個角色,相信由新人陳鈺琪飾演的北魏上谷公主拓跋迪肯定也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視劇中的拓跋迪簡直是眾多勾心鬥角的女人中的一股清流,面貌清純且毫無心機,在苦戀柔然王子元烈多時後,終於收穫真愛。可歷史上的上谷公主卻沒有劇中的這麼好命,不僅沒成為柔然王妃,更是出嫁兩次,守寡兩次。
  • 唐睿宗李旦:當了兩次皇帝退了三次位,還被改了三次名
    李旦被很多人笑稱「六味地黃丸」,「一門五帝、兩次登基三次讓位、三次改名」,使其成為整個中國古代史最「出眾」的皇帝。一門五帝「一門五帝」並非言過其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很是常見,代代延續皇位的現象比比皆是,說起來並沒有什麼驚奇之處。
  • 歷史上兩次著名的「蝴蝶效應」事件.
    人類生存四維宇宙的三維時空中,時間跟空間是聯繫的,三維時空加上時間就像是一個大網絡,一些小的事情會產生很巨大的結果,以下是歷史上兩件著名的「蝴蝶效應」事件。一,萬曆援朝戰爭(1592年-1598)的蝴蝶效應導致了滿洲女真的崛起,最後使明朝滅亡。1592年4月-1598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兩次傾舉國之力,兩次入侵朝鮮。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中國歷史任何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出兵攻打佔領高麗,都不是什麼難事,其中「漢伐四次,為其數寇邊境,故減之。魏伐二次,為其陰懷二心,與吳通好,故屠其都。隋伐二次,為其寇遼西,闕蕃禮,故討降之。唐伐四次,為其弒君並兄弟爭立,故平其地,置為九都督府。
  • 明星伴郎專業戶:胡歌兩次,鄧倫4次,彭于晏5次,他7次還是單身
    明星伴郎專業戶:胡歌兩次,鄧倫4次,彭于晏5次,他7次還是單身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催婚,尤其是看到上了三十歲的女明星,總覺得她們是時候可以嫁人了。但仔細想想,似乎現在大齡未婚男明星更多,而且他們對當伴郎這件事樂此不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關於娛樂圈的伴郎專業戶。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三次收復臺灣的經歷:一是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二是康熙統一臺灣(1683年);三是國民政府光復臺灣(1945年)。  把三次收復臺灣過程加以綜合對比研究,總結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對臺工作和兩岸統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次收復臺灣的不同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五個方面:  一、就三次收復臺灣的歷史定性而言。
  • 600年的記憶:紫禁城歷史上的幾個關鍵詞
    永樂八年(1410)和十一年(1413)朱棣兩次親率數十萬大軍出塞北徵,歷時數月,深入塞北,取得局部勝利,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北方的威脅。但是元朝殘餘勢力一直伺機捲土重來,自永樂二十年(1422)起,永樂二十一年(1423)、二十二年(1424),朱棣又親率大軍連續三次親徵,最後一次親徵回師途中,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時年65歲。
  • 朱元璋一生只失算了兩次,卻害苦自己的孫子,讓大明江山生靈塗炭
    但是步步謹慎,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的朱元璋,卻在身處權力最巔峰時接連失算了兩次,正是這兩次致命的失誤,直接導致明初又一次的風雲突變。 第一次失算:分封諸子,藩王守國 分封子孫為藩王,其實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已經用事實論證這是一種一定引起國家動蕩的制度。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歷史上真實的霍元甲,一生只打過三次擂臺,卻有兩次不戰而勝
    1983年,《大俠霍元甲》作為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集,在廣東電視臺首播,之後在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地電視臺播放,霍元甲也成為功夫片一個標誌性的人物,2020年曾飾演過霍元甲的趙文卓,多年之後再次在《大俠霍元甲》中飾演了這一經典形象,那麼真實歷史中的霍元甲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