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2020-12-27 馬少伯9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鄙人以為,農耕民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或者把入侵的遊牧民族趕回遊牧地區是沒問題的。但是若去統一遊牧地區,這樣的事情不太可能發生,原因有以下幾點:

遊牧民族,不斷遷徙

中原王朝若想去統一北方遊牧地區,以遊牧民族的性格特徵來講,招安的方式不太現實。只有通過武力作戰以徵服之。然而,遊牧民族總是在不斷地向著草肥水美的地方遷徙,中原王朝的軍隊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是很難找到遊牧軍隊的主力的。這就像拳擊手出了重拳,卻打空了一般,白白浪費了氣力。

鹿死誰手,尚無定論

即使中原軍隊找到了遊牧民族的主力部隊,以遊牧民族的血性、堅剛、進取等的性格特徵來說,再加上遊牧民族是騎兵作戰,其作戰方式可謂靈活多樣,快速機動。雙方遭遇之後,中原軍隊也不一定是遊牧民族的對手。歷史上,從北往南打勝率高,而從南往北打勝率低。簡單來說,這是民族存在決定了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又決定了民族命運。

好逸惡勞,人之常情

退一步講,即便中原軍隊打敗了遊牧民族,中原人哪個會去遊牧區生產、生活、管理地方?遊牧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生存條件相對比較苛刻,而中原地區相對比較舒適。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情,一般地哪有相反的做法呢?在古代,有些人被迫遷徙至邊遠地區,是由於做了錯事,犯了罪行,被統治者由中原地區發配至遙遠的邊境地區,比如遊牧區。

綜上所述,生活資料保障性低的遊牧民族掠奪生活資源相對富足的農耕民族是一種客觀的生存規律。既然是規律,那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著一種必然性。而農耕民族可以做的就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以保護自己的資源及保障自身的生存。這才是正常現象,歷史也是這樣演進的。若要去統一遊牧地區,從現實情況來說,可能性不大,即使有心,力也不足;其次,統一遊牧地區沒什麼意義,甚至是逆流而行,因為中原地區的文明程度相較遊牧地區更高,歷史總是向前進的,開倒車勢必受挫。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

相關焦點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而宋朝,也為自己的錯誤選擇,付出了歷史代價,兩宋皆亡於外族: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縱觀歷史,在中國所有的遊牧民族之中,契丹族是最溫和、最不具侵略性的一個民族,也是我國歷史上古老的民族,最早出現於4世紀,至14世紀中葉以後,契丹一詞不再出現於史書,歷經1000年。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后、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那麼,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
  • 契丹及耶律阿保機的生存與奮鬥: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的縮影
    古時遊牧民族的崛起,基本上是靠在某時期冒出一個特別的優秀的首領:匈奴是冒頓單于,突厥是木桿可汗,金國(女真)是完顏阿骨打,蒙古是鐵木真,契丹(遼)則就是耶律阿保機。但他們的崛起,光靠這一點遠遠不夠,還需要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即中原政權由於各種原因,失去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有效壓制 。
  • 禍伴福生,長城建立後,為何催生了遊牧民族首次大一統?
    反觀遊牧民族南方的鄰居,華夏邊境地區的百姓雖然在生產力上和中原最富饒的地區無法相提並論,但是他們從屬於一個政權,內部可以進行高效的物資交互,通俗易懂地說就是邊民們可以輕易買到各種必需的生活資源,比如鹽、鐵、木、布。
  • 紅色城市延安,戰略位置很重要,為何是中原王朝的咽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安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堪稱是中原王朝的咽喉命名。尤其是對於定都關中的中原王朝來說,根本賠不起。一旦延安失守,北方遊牧騎兵就會大舉南下。從秦漢到宋明,延安地區都是中原王朝丟不起的地區。今天,我們就聊聊延安的重要性。
  • 魚宏亮 | 跨越地理環境之路:明清時期北方地區的遊牧社會與農商社會
    卡緬斯基一生編纂有數量巨大的有關俄羅斯與歐洲、中亞、地中海各國的外交檔案彙編,這個過程正是彼得二世帶領俄羅斯進行大力擴張的時期,這些數量巨大的外交檔案彙編為新近成為統一國家的俄羅斯建構歷史合法性、追溯外交聯繫甚至領土歸屬提供了文獻支撐。例如《彙編》介紹中國:「在徵服西伯利亞之前,俄羅斯似乎還不知道中國的名稱。」
  • 從草原視角看中原王朝的擴張極限在哪裡
    在古代,要想避免"遊耕"之苦,過上定居農耕的日子,年降雨量是一個硬槓槓,通常不得低於400毫米,因此雨養農業線的邊界就是400毫米等降雨線,400毫米等降雨線以北的地區,都不適合農耕,生活在這裡的人,單靠種地是活不成的,更不可能過上定居的生活。
  • 為什麼蒙古人能夠問鼎中原?
    但是實際上,北宋是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王朝,其經濟實力要比北方的遼國和金國強大很多,但是北宋還是在同遼國和金國的戰爭經常處於劣勢。在遼國被金國滅亡之後,北宋也被金國所滅。先進的農耕文明所建立的政權被落後的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推翻了。北宋滅亡之後,宋朝統治集團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權,史稱南宋。金國就此控制了廣大的北方地區。自此,金國,南宋,西夏形成了對峙之勢。
  • 漢唐王朝能擊敗遊牧騎兵,為何到了宋明時期,反被人吊打?
    告訴你,我不打電話,警察是不會出警的!」帶頭的那中年光頭咧著嘴說完,旁邊的一群小弟哈哈大笑。  江山冷著臉,江母拽了幾次沒有拽動。  「江山,聽話,家去,別理他們,這群牲口。」江母呸了一口,繼續拉著江山。  「臭娘們,說誰牲口呢?我是牲口!我是大黑驢,你要不要嘗嘗滋味啊?」帶頭的大哥一瞪眼,衝著江母罵道。  聽到這話,江山的怒火騰的直頂腦門。這赤裸裸的侮辱,任誰也忍受不了。
  • 主導中國歷史格局的兩條分界線
    ,也就是傳統的華夏或中原地區較早進行旱作農業,從而奠定了中國中原王朝的基礎;另一種是非定居的畜牧、漁獵或遊牧生產。於是他們會選擇南下,到達漠南草原更豐盛的地區。 秦漢之際的匈奴、南北朝後期的突厥、宋金對峙末期的蒙古都遵循這條規律,成為統一整個漠北漠南蒙古高原的強大勢力(突厥的路線與匈奴和蒙古不一樣,後面還會解釋),從而對長城以南的中原王朝構成強大的挑戰。
  • 踢館 | 中國歷史上就是被遊牧民族反覆虐?這是個極大的誤解
    遊牧民族也是人,也知道溫暖溼潤的中原好,之所以不進來是因為進不來,而不是什麼不想來。弱者,才會住在草原苦寒之地。遊牧民族主要是兵民合一,如果日子過不下去了那就南下搶劫一把,畢竟農耕民族軍隊規模還是有限,主要在據點裡面,外面的農村之類不可能有太強的武力,所以遊牧民族就可以搶一把,只要搶到糧食布匹就能多熬一、兩年了。
  • 元朝被滅後,為何蒙古人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蒙古入主中原之後,向中原各地派駐了不少蒙古軍隊。在元朝時期,這些軍隊在駐地基本上不從事生產,完全靠財政供養,屬於特權階級,但戰鬥力退化也很快,並沒有蒙古早期那麼強。而且,因為明初的多次北伐,不斷掃蕩北元的殘餘勢力,窮追不捨,很快就控制了長城線以北原本適合農耕的地區,讓蒙古人被迫繼續向北撤退,完全變成純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恢復到入主中原之前的狀態。因此,北元並不控制長城線以北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夠進行農業種植的地區,只能退回草原,繼續遊牧生活。
  • 秦始皇並未統一天下,在中原還留下一個衛國不滅,這是為什麼?
    秦朝,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不過,如果較真的話,秦始皇其實並未真正實現「統一」,衛國就是一個被留下的春秋戰國「遺孤」。 而且,從周武王伐紂滅商分封天下開始,一直到秦滅六國,衛國立國長達900年,依然屹立不倒。直到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將衛國國君廢為庶人,衛國才結束了它近千年的歷史。
  • 他們居住在帳篷裡,以遊牧為生,食物主要是馬奶製品和馬肉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是歷史上歐亞遊牧民族對東西方文明進行的最後一次,也是最猛烈的一次進攻。前面一直強調,遊牧和農耕文明始終在同步前進。從人類起源時代開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就一直相互作用著。在後者的社會文明和政權組織日益嚴密的同時,遊牧民族也在武裝、機動性和情報搜集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不再是未開化民族,而是在沿著自己的道路不斷前行。終於,在13世紀時,遊牧民族再一次發動了大規模襲擊。12世紀末,蒙古人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他們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北部地區,那裡同樣是匈奴人和突厥人的發祥地。很明顯,這些古老民族和蒙古族屬於同一個人種。
  • 打仗勝不了你,使用先進的文化讓你臣服,東西方文明的共同操作
    縱觀歷史,不乏先進民族被落後文明擊敗的例子。當然,這裡說的落後指的文化方面,不是說全方位的落後,因為全方位落後就不會出現徵服先進文明的現象了。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漢王朝時期,中原王朝積極開疆拓土,憑藉先進的制度和技術對周邊民族形成巨大的優勢。
  • 歷代王朝只徵戰西域,為何不要東北?
    在歷代中原王朝的開疆擴土中,除過中原大地,西域就是重要的戰略區域了。與氣候乾燥,終年溫差大的西域相比,較為平坦、溼潤的東北地區卻一直無人問津,不受統治者的重視,即便是強漢、盛唐時期也是如此,這是為何呢?
  • 同為蒙古民族,為何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卻不行?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之後,憑藉蒙古鐵騎強大的戰鬥力,東徵西討堪稱無敵於天下,若不是最終命喪徵途,相信入主中原也不是難事。然而,自從元朝滅亡之後,也先和噶爾丹也曾整合整個蒙古草原,卻在與中原王朝的交戰中頻頻失利,始終無法入主中原,這又是為何呢?
  • 從花木蘭看北魏注入中原的民族血性是怎麼拯救了我們
    01.鮮卑人的崛起中原最早的北方強敵應該是匈奴,早在秦國統一中原的那段時間,草原上的匈奴人也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汗國,這顯然不是巧合,有一種說法是統一後的中原不再那麼容易被打劫了,草原也需要統一起來才能打得過中原王朝,所以才有了匈奴人的建國。
  •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前言: 唐朝與秦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同為史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難免被經常放在一起比較。縱觀統一天下的王朝,在大洗牌時代到來之際,都經歷了苦心經營的蟄伏階段,有的蟄伏時間短,有的較為漫長。
  • 在我國歷史上,為何只有南北朝而無東西朝?
    其一為小南北朝,即魏晉南北朝的「南北朝」北朝由鮮卑人拓跋氏所建,後來分裂為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北周滅北齊後有重新一統北方;南朝由劉裕篡晉始,歷宋齊梁陳四朝。其二為大南北朝,即唐朝和元朝之間的遼宋金時期北朝是遼金,南朝是兩宋。之所以稱之為大南北朝,是因為這一時期南北對峙的分界線開始北移至長城一線。那麼,我國為何只有南北朝而無東西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