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完成大一統之後,我國曾出現兩次南北朝時期。
其一為小南北朝,即魏晉南北朝的「南北朝」北朝由鮮卑人拓跋氏所建,後來分裂為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北周滅北齊後有重新一統北方;南朝由劉裕篡晉始,歷宋齊梁陳四朝。
其二為大南北朝,即唐朝和元朝之間的遼宋金時期北朝是遼金,南朝是兩宋。
之所以稱之為大南北朝,是因為這一時期南北對峙的分界線開始北移至長城一線。
那麼,我國為何只有南北朝而無東西朝呢?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是由我國的地理結構決定的。
1,以中國和美國為例。中國和美國在北半球的緯度相當,但中國能產生文明,而美國不能,原因很多,但河流和山川的走向是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擁有兩條大河,黃河、長江均為東西走向,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則為南北走向。
東西走向的河流,河流兩側緯度相同,氣候相似,容易形成統一的政權;南北走向的河流,河流兩側緯度和氣候不斷變化,在古代很難形成統一的政權。
我國的陰山、秦嶺均為東西走向,而美國的安第斯山、落基山等均為南北走向。東西走向的山脈可以阻擋北方寒流的南下,而東西走向的山脈則沒有這個能力,反而會阻擋海洋上的暖溼氣流進入內地。
所以,大河和山川的走向決定了文明初期政權的形成模式。
在我國古代,江河淮濟並稱「四瀆」,均為東西走向。後來黃河與濟水合流,形成黃河~淮河~長江三條大河分天下的局面,而淮河和秦嶺更是成為了南北的分界線。
所以,地理結構決定了我國更容易形成南北對峙。
2,農牧兩區的格局決定了南北朝更容易形成。
這一點,不僅中國是這樣,在全球都是如此。
大約10000年前開始,人類逐漸分化為種植糧食的農耕地區和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
最初適合農耕的地區均在北緯30-40度之間,華夏文明、印度河文明、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均如此。而適合遊牧的地區——大陸性氣候的草原緯度則更高,也就是更靠北。這一廣大的遊牧地區從我國的大興安嶺一直延伸到東歐草原,與農耕地區南北對立。
也就是說,南農耕北遊牧的格局從人類文明之始便已經形成了。
所以,我國的遊牧民族除了西遷,便只有不斷南下這一條路可走。
之後,隨著遊牧民族的入主中原和華夏族的不斷衣冠南渡,便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小南北朝和大南北朝(宋遼金),而南北朝的合一便是今日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