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朝代更迭頻繁,帝王更是幾百位之多。雖然徵伐無數,影響生產發展與百姓生活,卻也給我們留下了文化發展的波瀾壯闊之美。提到中國古代,不可不提的便是大唐盛世,文化發展、經濟發展比翼齊飛,盛唐景象名揚海內外。而提到皇帝,人們也都會想到千古特例——女皇武則天,而今天要提到的便是他的兒子李旦。李旦被很多人笑稱「六味地黃丸」,「一門五帝、兩次登基三次讓位、三次改名」,使其成為整個中國古代史最「出眾」的皇帝。
一門五帝
「一門五帝」並非言過其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很是常見,代代延續皇位的現象比比皆是,說起來並沒有什麼驚奇之處。但是,母親也做過皇帝的就屈指可數了,因為歷史承認的女皇不過武則天一人而已。所以可能被冠以「一門五帝」稱號的只有睿宗李旦與中宗李顯。
二人皆是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兒子。到了這二位一家已經出了四個皇帝,但是下一位繼任者成為關鍵人物。李顯的子嗣中沒有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的,而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就是著名的唐玄宗。父母兄長、自己和兒子一家出了五位皇帝,這一點在中國古代史已經算是獨特,而更獨特的是睿宗本人兩度登基三次讓位,被後人笑稱「六味地黃丸」。
兩次登基三次讓位
李旦兄弟四人,命運最坎坷的應算是李顯,登基兩次一共當了五年皇帝,而最終的結果也不盡人意。但李旦則不同,雖然也當過兩次皇帝讓位三次,卻也是四兄弟中唯一一個善終的,所以世人對李旦的評價往往以「睿智」著稱。
李旦在兄弟四人中年歲最小,所以出生之後就備受寵愛。高宗對於小兒子也比較照顧,因為小兒子與皇位最遠,所以在爵位上予以側重,出生沒多久便封其為殷王,而成年之後更是屢屢進封直至冀王稱號。李旦為人忠厚老實,甚至看上去有些「愚鈍」的味道,所以在四兄弟中成為了母親唯一不放在心上的皇子。李旦長兄英年早逝,所以二哥李賢被定為皇太子,由於能力太強,一度遭受武則天排擠最終被逼自盡,如此一來只剩下了李顯與李旦二人。
李顯順利登基是為唐中宗,「二聖臨朝」的基礎早已奠定,李顯雖有心扶植韋太后與其對抗,但無奈勢單力薄,甚至從皇帝之位被廢為廬陵王。此時的武則天還沒能為自己稱帝打好基礎,所以想到了忠厚的李旦。李旦在位期間「母慈子孝」,甚至在武則天表示稱帝意願時,李旦主動請纓身之請求賜武姓,於是乎我們的老實人李旦成功第一次讓位。
第二次讓位比較突然,因為李顯復位之後,想封自己的弟弟李旦為「皇太弟」也就是名義上的繼承人,卻直接被李旦推辭。李旦此舉可謂明智,因為韋太后一族的勢力已然崛起,與李顯走得太近顯然不是上策,所以再一次將皇位讓了出去。事情如李旦所料,李顯沒過多久便被韋皇后毒害,而太平公主與自己的兒子李隆基乘勢而起,李旦因為地位尊貴再一次被推到了皇帝寶座。
此時的唐朝內部已經風起雲湧,而李旦也有心明哲保身,於是乎李旦第三次將皇位讓出,傳位於李隆基,而自己安心做一個太上皇。也正是此舉才能讓他在深宮內苑中有驚無險,從這個角度來看,「睿宗」諡號當之無愧。李旦兩次登基三次讓位充滿傳奇色彩,讓人應接不暇,但更有趣的是在起起伏伏的一生中屢次因形勢變遷而更換姓名。
三次改名
李旦在出生之時名字為李旭輪,寓意著旭日高照,不僅是對其健康成長的期盼,更是希望其未來能夠有成才。這個名字只用了十二年,但這無疑是李旦最開心的十二年了。前文說過,李旦的大哥英年早逝,這實屬可惜,但是在大哥百病纏身之後,可樂壞了幾位兄長,這一點心思被父皇李治看在眼中,於是為了告誡自己的三個小兒子,特意將所有人的名字中的「日」字去掉,寓意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所以李旦的名字由李旭輪改為了李輪。此時的李旦年僅十二歲,卻已經被捲入了嫡長子繼承的漩渦之中。
李旦的名字是第二次改名留下的,而將名字改為李旦的那一刻,就註定李旦真的捲入了母親與兄弟之間的爭鬥之中。在大哥早逝後,二哥的能力逐漸凸顯,甚至有跡象表明李賢的能力超過了李弘。東宮勢力不斷擴大,甚至讓李治心有餘悸,在武則天的引導之下,李賢被廢,李顯被寄予厚望。無奈,兄弟四人中最好吃懶惰不學無術的就是李顯。所以李輪被賜予了一個「日」,寓意旭日東升,李旦之名從此流傳,時間節點——永淳二年(683年)。
第三次改名在前文中曾經提到過,主要是母親武則天向兒子表達了想當皇帝的願望。李旦的權勢與母后相比不值一提,此時的李旦除了將皇位拱手相讓,更提出了讓母親賜名的想法。於是乎,李旦第三次改名完成,只是武則天做得比較透徹,不僅去掉了名字裡的「日」,同時將他的姓也改了——武輪。
結語
李旦的一生說悽涼卻安度晚年,說歡喜卻當兩次皇帝退位三次。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歷代也是絕無僅有的存在了,李旦的一生就如他名字中的「日頭」一樣,升升落落,而且除了童年意外大多都如履薄冰,整體看來還是比較可憐的。在母親登基之後,李旦雖然退位卻也肩負著繼承李唐正統的重任,一方面寄人籬下,一方面需要傳承李唐大統,李旦的複雜心情可想而知。還好自己的兒子李隆基早年爭氣為父親爭回顏面,李旦的隱忍也算是有所回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