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延和元年七月,《新唐書》記載「有彗星入於太微"。中國民間自古將慧星貶稱「掃帚星」、「災星」;而太微位於北鬥之南,古人視之為天子住所。「慧星入於太微」,預示著帝位將受到衝擊。
於是,太平公主指使一位懂得天象的人覲見皇帝李旦,說:「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這是《資治通鑑》中的原文,涉及天文星象,不好翻白話,中心意思就是最後七個字,「皇太子當為天子。」
這段話明面上是解說星象,實則暗藏玄機。皇太子是李隆基,李隆基當皇帝,前提必須是現任皇帝李旦退位。這其實是暗示李旦,太子李隆基將要謀反篡位。太平公主藉此離間李旦、李隆基父子關係。
太平公主行離間之計,有什麼目的呢?目的很簡單,無非「權力」二字。
史書說太平公主額頭方正、面頰寬廣,多權術謀略,老媽武則天常說太平公主像她。太平公主不僅在相貌、聰慧方面像武則天,對權力的追求、渴望亦不遑多讓。只不過老媽太厲害,四個親生兒子殺了兩個,連襁褓中的女兒也下得去手。老媽在世時,太平公主很收斂,一點野心不敢表露。
等到女皇退位、李唐復闢,太平公主熱衷權力的一面逐漸顯露出來。尤其是睿宗李旦繼位後,太平公主一是有擁立之功;二是哥哥李旦對親情看得很重,三個哥哥慘死,對這個僅存的妹妹,李旦很寵愛;三是確有治國理政的才能。在政治上,李旦對其極為倚重,更助長了太平公主對權力的佔用欲。
《新唐書》說朝政大事如果不秉告太平公主就不能執行,有時她不來朝謁,宰相們就到她的府第商量朝政,天子李旦只是籤字畫押而已。
《資治通鑑》也說,每次宰相奏事,李旦就問:「和太平商量過了嗎?」然後再問:「與三郎(指太子李隆基)商量過了嗎?」得知二人同意後,這才批准。太平公主想得到的,李旦沒有一件事不照辦,宰相以下官員,擢升或貶降,只在她一句話。《資治通鑑》甚至說太平公主「權傾人主」,權力超過了皇帝。
太平公主難得遇到了李旦這樣的好哥哥,對她信任、寵溺,心甘情願地分享皇權。然而,權力就像毒品一樣讓人慾罷不能,既然得到手就不願再失去。
此時,能夠對太平公主形成威脅的,就太子李隆基一人。李隆基當初被立為太子時,太平公主並沒有反對,她覺得,時年二十七歲的侄子還年輕,容易控制。後來發現,李隆基剛硬堅強,頗有手段,太平公主「憚其英武」,開始擔心自己的權力受威脅,轉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做太子。
這次「慧星入於太微」給了太平公主離間的機會,她的真實目的,想借皇帝之手廢黜太子。
可是,太平公主萬沒想到,自己會弄巧成拙。李旦性格恬淡,對皇權並不熱衷,以前當過皇帝,將皇位讓給了老媽武則天;這次再當皇帝,又與妹妹、兒子分享權力。一聽「皇太子當為天子」,正合朕意,順水推舟說道:「傳德避災,吾志決矣。」將皇位傳給有德行的人,以避免災禍,我心意已定。
太平公主攔也攔不住,七月出慧星,八月李隆基繼皇帝位,是謂唐玄宗,尊父親唐睿宗為太上皇。
太平公主偷雞不成蝕把米,徒為唐玄宗殺她多了一條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