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殺太平公主之前,李隆基這個「皇帝」就像是一個泡在水裡的饅頭,看上去個頭十足,實際上比豆腐還軟。所以,許多人不把他放在眼裡。殺了太平公主之後,饅頭立馬變鐵錘,落地一個坑,砸東西稀碎,人人敬畏。李隆基想做什麼?自然是鐵錘子,所以他要殺太平公主。
那麼,李隆基為何先是當了「饅頭」了呢?因為被他老爹李旦「截流」了一部分權力,還且還是重要的上半部分,三品以上官員任免,及重要軍政、刑獄大事他都無權處置,也就是說他既管不了宰相,也調動不了軍隊。所以,當時李隆基這個皇帝的水分很大,關鍵時刻還受太上皇李旦節制。李旦為何要搞這一齣戲呢?其實他不會別出心裁,而是太平公主一步步在暗中作祟的結果。
而「半個皇帝」必然是諸事受制於人,而且能不能當下去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李隆基只好借殺太平公主之機,逼父親李旦徹底退位。因此表面上看,李隆基殺太平公主是了恩斷怨,實際上另有所圖。怪只怪太平公主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墊背,而她全無覺察,還一直在做著擠掉李隆基的春秋大夢。
公元710年,太平公主與李隆基聯手除掉欲篡奪皇位的韋皇后,然後擁李旦復位。李旦是為睿宗。說是聯手,其實太平公主更多的是靠「售賣」自己的威望和臉面,而起決定作用則是李隆基。因為李隆基有萬騎營一幫刀頭血的朋友為他赴湯蹈火,比如陳玄禮、葛福順、李仙鳧等人。但不能否認的是在除掉韋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太平公主協助,李隆基也不會搞得那麼順利。
按理說,經歷又一輪刀光劍影的拼殺,大唐王朝應該趨於平靜。然而,李旦皇帝寶座之下卻是一筆糊塗帳。首先,太平公主認為自己有成為女皇的資格,手下也有一幫擁躉,所以她在靜觀其變,以待時機;其次一部分人認為李隆基除韋後居功至偉,皇太子非他莫屬;而太平公主卻想先將李成器扶為太子,因為他是皇長子,名正而言順。
然而太平公主此舉也非秉持公理,而是包藏私心,因為她認為李成器性格柔弱,成不了「大器」,所以便於操控,而李隆基鋒芒畢露,感到棘手。因此,她可以把李成器當作一把梯子,在不久的將來,待時機成熟,好讓自己一舉躍上龍椅。退一步講,即便到時當不成女皇,但多年經營的權勢也不會受損。而咄咄逼人的李隆基就像一隻張牙舞爪的攔路虎,只會摔她跟頭,削減她的權勢。
但事與願違,李成器不敢無功受祿,再說當年李建成的下場讓他心有餘悸,所以他對太平公主的「好意」始終無動於衷。後來,太平公主又找上門兒來遊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李成器依舊不為所動。之後,太平公主幹脆放棄「爛泥扶不上牆」的李成器,轉而教唆宰相們去向李旦諫言,以廢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而以姚元之及宋璟為首骨鯁之臣同樣讓太平公主大為失望,他們在擁護李隆基的同時,還建議李旦削弱李成器、李守禮(李賢之子)、李隆範、李隆業等子侄的軍權,以消除對李隆基的威脅,太平公主則安置於洛陽,從而避開她與李隆基的正面衝突。
其實對於李旦來說,他既不忍心打壓妹妹太平公主,也不想改換太子人選。所以他將太平公主遷置到蒲州不久又將其調回長安,而對李隆基則不斷的授予理政的權力。因此,李旦是從主觀上平衡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關係。但這樣下去終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權力的角逐就是快刀斬亂麻,不允許有曖昧之情。所以,李旦漸生傳位於李隆基的念頭,好結束妹妹同兒子的紛爭。
但太平公主並不甘願落敗,始終抱著除掉李隆基的幻想。可是有哥哥李旦盤橫於中,她又不能直接對侄兒採取武力手段,而只能採用計謀將其排擠出局。因此,每當李旦有傳位的舉動時,太平公主便出來橫加阻撓。
公元712年7月初,彗星現於西方,太平公主指使一位熟悉天文曆法的官員向李旦上書,暗示李隆基要奪取皇位。李旦明白這又是太平公主在背後搞的小動作,於是感到心煩意亂之餘,決定快刀斬亂麻,傳位李隆基。
太平公主得到消息後慌了神,急忙來見李旦,又要阻撓。但發現李旦的態度很堅決後,只好改建議說不能「完全傳位」,而是有必要協助李隆基處理政務。結果李旦採了太平公主的建議,他自己仍然稱「朕」,可發布誥命。李隆基稱「予」,命令稱「制」或「敕」。最重要的是,三品以上官員任免及軍政大事還由李旦說了算,而且他還要每五天朝見一次大臣。
此舉對於李旦來說,他仍然可以做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調和劑。對於太平公主來說,依舊能保持自己的勢力不被李隆基削減。因為當時已經有崔湜、岑羲、竇懷貞、陸象先、蕭至忠等五位宰相依附於太平公主門下,恰好李隆基沒有對他們的任免權。另外,對依附太平公主的諸如左羽林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衛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等人,李隆基也是無可奈何。
所以,表面李隆基當上了皇帝,其實是太平公主用一招金蟬脫殼之計保存了自己的實力,還有繼續對抗李隆基的資本。而對李隆基來說,他還需要看父親李旦的臉色做事,如果李旦不想讓他當這個皇帝也是一種話的事兒。所以,李隆基惴惴不安,如坐針氈。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果然驗證了就在李隆基的擔憂。就在他當上皇帝的四個月後,契丹與奚劫掠漁陽、幽州一帶,於是李旦打算派李隆基巡邊震懾之。但李旦發布誥命後又覺得欠妥。因為他覺得此舉似乎替太平公主布了一招「調虎離山」之計。如果李隆基離去,到時太平公主節外生枝,李旦恐無法應對。所以便有意延遲行期。
而李隆基更是備感危機四伏,因為他無法預料自己走後的局勢。再說此次巡邊路線從西北到東北,貫穿了唐朝大半個邊境,再加上需對將帥徵調,士卒訓練等一些事物做詳細的處理,所需時日定然遙遙漫長。如此一來,正好讓太平公主鑽了空子,鳩佔鵲巢鬧劇必然上演。
公元713年7月初,距李旦發布誥已過去近八個月,李隆基終於沉不住氣了,於是率領300衛士突襲太平公主。而太平公主尚沉靜在李隆基巡邊後、她好翻雲覆雨,大幹一場的幻想中。
由於太平公主毫無防備,結果她的那些骨幹成員很快被李隆基拿下。太平公主眼看大勢已去,只好逃入寺廟。第二天,李旦便宣布不再保留權力,安心去做太上皇。李隆基大獲全勝,改元開元。這一幕與當年李世民玄武門決鬥何其相似!
所以,李隆基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實目不過是為了向父親奪權,太平公主不過一塊「擋箭牌」罷了。反觀太平公主,也是咎由自取,她盲目自信、不識時務,最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