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南徵比北伐容易?中原王朝南徵很輕鬆,南方集團北伐卻很艱難

2020-12-22 騰訊網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都是以正統自居,是強大的象徵。而中原王朝一般都盤踞在北方,北方人口多,經濟發達,所以北方向南打叫南徵,徵討弱小的一方,稱之為徵。

南方政權難道就甘願束手待斃嗎?當然也不甘願,他們有時候也會選擇向北進攻,討伐中原王朝,所以南方向北打叫做北伐。一般來說,強大便是有罪,討伐比自己強悍的對手,稱之為伐,所以就有了北伐。

一、歷史上的南徵屢屢得逞,而北伐卻少有成功。

南徵在歷史上,是最常見的。一般政權在徵服了北方以後,也就佔據了天下最富饒人口最多的地盤。這個時候他們想要一統天下,就顯得容易得多。

為什麼?因為他們手裡的資源比較多,在相同發展的情況下,中原王朝的發展速度也比南方快得多。所以中原王朝佔據了奪取天下的天然優勢。

南方政權也不是一無是處,否則也建立不起來一個政權。他們最大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天塹。比如說東南地區的長江天塹,西南地區的山地天塹,這都是比較難徵服的。

不過綜合實力來看,北方政權,徵服南方政權,要相對容易一些。畢竟資源這一塊兒,南方是存在硬傷的。南徵勝利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

1、曹魏政權南徵。

我們最熟悉的南徵,當然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了。魏蜀吳三國本來是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這種狀態長達50年左右的時間。

東吳憑藉長江天塹,蜀漢憑藉山溝溝,長期和中原王朝曹魏抗爭。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曹魏的發展,那是蜀漢和東吳比不上的。

所以曹魏在司馬昭的帶領下,向西南地區進軍,滅了蜀漢帝國。十多年後,又在司馬炎的領導下,南徵滅了東吳帝國,實現了大一統狀態。

2、隋文帝南徵。

隋文帝楊堅,篡奪了北周政權以後,建立了大隋王朝。在穩定北方中原王朝後,他們也打算著手解決南方的問題。

南方和北方當時已經對峙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期間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個時候隋文帝所面對的,就是南朝陳國。

這是一個由陳霸先建立的王朝,此時陳叔寶當政。這哥們不思進取,從來沒想過北伐,只想著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結果問題來了,隋文帝命令兒子楊廣掛帥,所有大隋朝的武將各顯神通,大軍南徵一舉滅了陳國,隋朝也就完成了一統天下的重任。

3、趙匡胤南徵。

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王朝的將軍,後周世宗柴榮去世以後,年幼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索性就篡奪了柴宗訓的皇位,建立了宋朝。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所篡奪的後周政權,本來就是北方中原王朝。宋朝建立以後,更是將北方的對手逐一消滅,此後便考慮到了南徵。

趙匡胤所面臨的南徵對手有點多,因為當時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到處是政權。趙匡胤便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等政權,又招降了吳越,徵服了南唐。

雖說北方的燕雲十六州還沒拿回來,但是宋朝在趙匡胤一番南徵的操作之下,基本保證了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大一統局面。

二、北伐成功的例子乏善可陳。

中國歷史上,北伐成功的例子實在是太少了,所以能拿得出手的北伐,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由此可見南方政權想要一統江山,到底有多困難。

1、劉裕北伐。

劉裕是南朝宋國的建立者,這哥們號稱皇帝收割機,看到皇帝就殺,一輩子解決了6位皇帝的小命,繼而才建立了南朝宋。

當時他還是東晉主帥的時候,曾經帶領大軍北伐,一路上擊敗後秦、北魏的軍隊,攻佔了洛陽和長安,一度收復中原地區。

可惜這個時候他的核心主政大臣劉穆之去世了,他不得不回來登基稱帝,從而失去了北伐的成果。不過當初的北伐是相當成功的,畢竟當時大北方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下。

2、朱元璋北伐。

這個就比較有名氣了,朱元璋陸續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一統南方後,便著手開始北伐之路。他派遣徐達作為北伐軍主帥。

徐達實在是厲害,一口氣打到了大都,攻佔了元朝的大部分地盤,成功將蒙古軍隊趕出了長城,完成了大明王朝大一統的局面。

這次北伐也很成功,徐達徵戰能力很強是一方面,元朝的內亂是另外一方面原因。當時的元順帝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朝廷,甚至連太子都跟他對著幹了。

三、兩次北伐的勝利,純屬僥倖。

劉裕北伐能夠成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北方依舊處於南北朝混亂的局面當中。五胡亂華以後,其實北方存在若干小的諸侯國。這些國家互相爭鬥,壓根就沒有同氣連枝對付劉裕,所以才讓劉裕佔了便宜。

至於朱元璋的北伐能夠成功,那是因為元朝內部出現了嚴重內亂,此起彼伏的叛亂,使得元朝元氣大傷,根本就沒有跟徐達大戰一場的能力。

除了這兩次北伐以外,幾乎沒有其他成功的北伐案例了。近代史咱們不能扯,由此可見北伐是一件多麼艱辛的事情。相對來說南徵可就幸運多了。

歷史證明,只要北方中原王朝處於大一統狀態,那麼南方的小朝廷就很難北伐推翻中原王朝。

總結:徵和伐其實意義是不同的。

徵一般是攻打弱小的勢力,而伐則是攻打邪惡的勢力。自古以來,文人這樣的弱勢群體會將實力強大的一方,看成邪惡勢力,所以對付他們則是用伐。

比如說曹魏本來和蜀漢、東吳一樣,沒什麼好與壞的區別,大家都是軍閥集團罷了。可是在文人筆下,強大的曹魏就成了邪惡的一方,你說虧不虧?

至於徵,則對付的是弱小的力量。這些力量因為不夠強大,無法應付強大王朝的武力攻佔,所以成為了文人筆下的弱勢群體,惹人心疼,比如說蜀漢就是這麼個情況。

參考資料:《三國志》、《宋史》

相關焦點

  • 竇憲北伐:漢武帝北伐那麼艱難,為什麼竇憲就那麼輕鬆?
    之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內附漢朝成為「皇協軍」,但是北匈奴仍舊積極反漢。漢和帝時期竇憲發動北伐,這一次北伐非常輕鬆,北匈奴都被消滅了。那麼問題來了,漢武帝北伐那麼艱難,為什麼竇憲就那麼輕鬆?但是竇憲面對的匈奴就不一樣,匈奴經過一連串的打擊,已經不再是那個草原霸主了,我們說幾個對匈奴打擊嚴重的事件你就明白為什麼竇憲北伐那麼輕鬆了。一:匈奴分裂漢武帝數次北伐消耗了匈奴大量有生力量,天災更是讓匈奴雪上加霜,社會經濟遭到沉重的打擊,國內矛盾迅速激化。
  • 中國古代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中國古代進行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古代發動的這些戰爭,方向和稱呼沒有什麼固定的搭配。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北徵的存在。而在很多史書記載當中,其實北徵的使用次數略多於北伐,譬如在《四庫全書》中,「北徵」一詞出現3361例、「北伐」一詞出現2876例。而「徵」和「伐」的區別則可以從春秋時期說起。徵,說文解字意為正當的遠行,孟子說:徵之為言,正也。徵就是正當、端正的意思,徵戰可以理解為正義的、遠距離的戰爭。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一直堅持北伐?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的思量
    諸葛亮死於軍中也宣告了北伐中原,興復漢室以失敗而告終。為何諸葛亮明知事,不可為,卻偏要為之呢?蜀後主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總攬蜀國軍政。他數次興兵北伐,但卻勞而無功,最終他因心力交瘁,而身隕徵途。當時的蜀國,國力弱小,易守難攻,以諸葛亮之才,為何會不顧現實,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呢?
  • 中國有哪個朝代是從南到北一統中原的?
    此前的東晉、南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朝代,不是因為朝廷北伐意志不堅定,就是因為北方政權勢力太強大,北伐中原均告失敗。明朝之所以能從南向北,統一全國,是因為佔有了幾個有利條件。第一,元末農民起義大爆發由於元朝對漢人的殘酷統治,加上元末時,元朝政府的腐敗和政權的不穩定,導致全國各地起義的大爆發。
  • 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為何守而不攻?四川發現一蜀漢遺址揭開秘密
    那麼,面對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何守而不攻?四川發現一座諸葛亮「指揮部」遺址,或許從用兵層面上揭開了這一謎團。1977年,在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四川省博物院王家祐發現了一座蜀國軍營遺址,為我們研究諸葛亮用兵思想,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山頂上)十餘座人工築成的大土堆(高6—10公尺,徑約10公尺).是人工夯築而成。它們既不是墳墓,也沒有埋葬物。
  • 射鵰英雄傳中,南宋為何不趁著金國衰敗,北伐中原收復失地?
    或許有人會問,南宋和金國是一對世仇冤家,那麼在蒙古攻打金國之時,南宋為何不趁機揮師北伐,收復失地一雪當年的靖康之恥呢?其實這要從當時南宋和金國的關係說起。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經歷靖康之恥而亡國之後,倖免被俘的康王趙構被擁立為帝(宋高宗),重建了宋朝,史稱南宋。
  • 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後世有很多人把趙匡胤制定的「先南後北」戰略視為宋朝不能完成統一的重要原因,認為如果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話,早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且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數都比較弱小,遲早是宋朝囊中物。我們要不要替古人擔憂,得先看看趙匡胤到底是怎麼做出「先南後北」這個決策的。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沒有了南徵的想法,而劉備和孫權兩股勢力也開始爭奪曹操吐出來的荊州。一開始的時候劉備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荊州七郡劉備獨佔其四,因為赤壁之戰開打前,雙方都沒有料想到會有如此大的勝果,所以並沒有提前約定勢力劃分問題,所以劉備得四郡之地孫權方面也沒有意見。
  • 為何能徵善戰的江東子弟,變成吳儂暖語了
    那麼過去戰鬥力十足的江東子弟兵,為何到現在成了吳儂暖語的溫柔之鄉呢?一、東晉王朝南遷,江東地區從此鶯歌燕舞。從項羽那個時期,一直到三國時期,這幾百年裡,江東地區的百姓戰鬥力都是相當強悍的,完全不輸當時的北方人。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圖)諸葛亮舌戰群儒,蕭玉田(繪)▼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魚公子為你講古▼諸葛亮在他的傳世名篇《諸葛亮是有遠見、有謀略的政治家,他知道,蜀漢只佔有益州一隅,天府之國就算再富有,但就這麼個小地方,無論如何發展也不可能抵得上整個北方。如果坐等曹魏休養生息、強大起來,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還能姓劉嗎?舉個大家都熟悉且易懂的例子,假設你和別人玩魔獸對戰。這邊你只有一個基地,但一開局就有好幾個農民採礦。你的對手呢?
  • 諸葛亮北伐之時,若大將軍是韓信的話,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到了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可以說,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智謀超群的一個人物。在劉備去世後,他以一己之力維持了蜀漢政權,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地光復漢室,但是,他的忠義精神將永遠為後人所銘記。
  • 南梁曾經坐擁半壁江山 為何最終只能蝸居到小小的江陵?
    那麼,南梁為何會在巔峰時刻跌落?又為何會在江陵又堅持了那麼久呢?在南朝的歷史中,南梁就是典型的江陵軍事集團的代言人。被他們推翻的南齊政權,則是淮南軍鎮集團的代言人。兩家人雖然是有親家關係,卻也架不住政治衝突和地方矛盾。在劉裕用北方移民組建的北府軍,推翻了東晉王朝後,他們就將劉宋政權視為自己的政治對立面。但在劉宋集團副王后,內部衝突也就露出水面。
  • 諸葛亮聽取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議,能否克復中原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自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六次北伐,踐行自己對劉備的承諾,諸葛亮也因此被稱為忠誠的表率。區區幾千人,諸葛亮為何不敢嘗試,子午谷奇謀是否真的能夠成功,筆者認為子午谷奇謀不能成功,以下做簡要分析。首先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謀的依據和子午谷地形。其一魏延認為鎮守長安的夏侯琳志大才疏,不堪重任,更是個有名的好色之徒。也有一種推測說,曹睿讓曹操的女婿夏侯琳鎮守長安,也是料定了蜀軍不會攻取長安,更是為了送給夏侯琳一個好差事,因此說夏侯琳無德無能卻是如此。
  • 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那麼,造成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這次對策不僅是一次「面試」,讓劉備對諸葛亮「一見傾心」,而且也規劃了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原則、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更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思想基礎。
  • 太平天國入江寧時擁有六十萬太平軍,為何只給兩萬人北伐?
    那麼,為何入江寧時擁有六十萬之眾的太平軍,不捨得多劃分出些來給北伐軍,讓他們落得如此境地呢?(二)、盲目自大,統治者目光短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洪秀全比起同樣是農民出身,同樣是北伐,同樣定都南京的朱元璋來,謀略少了太多太多。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然而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有生之年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都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直取曹魏,這樣的理解就未免有些太片面了。今天要說的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 西徵後蜀 三徵南唐,趙匡胤一步步走向頂峰
    隨後,發動的西徵後署、三徵南塘、北伐大遼重大國際歷史事件,使趙匡胤獲得了一次次的錘鍊和展示自我的機遇,也經過了柴榮私下一次次的政治考驗和工作能力考察。 西徵後蜀,戰爭持續數月。
  • 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對手是魏明帝曹睿
    趁著魏國老皇帝剛死、新皇帝年少,他們先後對中原用兵。  先動手的是吳國。孫權親領大軍北伐,圍攻江夏郡(當時吳國、魏國各有江夏郡,魏江夏郡治在今湖北安陸西北),太守文聘堅守城池。朝中大臣紛紛主張發兵援救,而23歲的曹睿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孫權的優勢在於水戰,如今棄船上岸,不過是趁人不備佔便宜;前方將士守城力戰,已形成對峙,堅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
  • 解放戰爭中,二野和三野兩大野戰軍,為何一直避免與桂軍作戰
    因此,到了民國時期,全國各地軍閥割據時,而廣西軍閥陸榮廷,也成為南方最有實力派的地方軍閥代表之一,和北方的張作霖齊名。不過後來被李宗仁,白崇禧給取代了,歷史上把這兩位稱之為新桂系軍閥。桂軍在李,白二人的帶領下走向了強盛,北伐時期又贏得鋼軍之稱,包括,後來各地軍閥之間的混戰,桂軍勇冠西南,先後挫敗了湘軍,粵軍,滇軍等地方勢力,成為南方戰鬥力最強的地方軍。
  • 北梁白袍名將陳慶之,為何可以僅憑七千人馬直取洛陽,橫掃北魏
    但在這一百多年的割據中,北朝的整體國勢比較強勢,而南方的的整體國勢力則處於長期孱弱的狀態。但在南梁武帝時期則完全不同,南方不僅整體國力強於北朝,南梁大將陳慶之更是憑藉不滿萬人的白袍軍長驅直入,直接攻佔了北魏國度洛陽。雖然在北魏的全力反擊下,陳慶之的北伐最後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僅僅憑藉七千人馬便橫掃整個北方的戰績絕對無愧於南梁第一名將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