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2021-02-07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07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在生命的最後7年,諸葛亮曾親自率兵5次北伐,雖竭盡全力,但仍無法奏功。

是人不努力還是天不幫忙?還是對手過於強大?歷來眾說紛紜。

「丞相西趨十萬來,秋風原下久徘徊」,一代賢良「出師未捷身先死」,往事令人唏噓。

不過,對歷史的反思只能來自於理性的考辯,而不能以道德的高標和對智慧的膜拜,代替對歷史謎題和真相的探究。失敗終究是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與憑弔英雄一樣重要。

那麼,造成諸葛亮五伐中原而不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這次對策不僅是一次「面試」,讓劉備對諸葛亮「一見傾心」,而且也規劃了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原則、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更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思想基礎。

人們讚賞和嘆服《隆中對》,因為它對當時局勢的分析如此透徹而準確,在它的指引下劉備迅速扭轉了之前的頹勢,佔領了荊州、奪取了益州和漢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所有的一切盡在諸葛亮的預料,也盡在《隆中對》的掌握。

之後蜀漢正式立國,劉備稱帝,似乎《隆中對》的使命該結束了。但此時天下仍三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而關羽、劉備卻突然偏離了《隆中對》中「外結好孫權」的戰略,先失荊州,後敗夷陵。

再之後,永安託孤、後主繼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新的形勢下,應該有新的指導思想、制定新的戰略,但諸葛亮似乎仍堅持按照隆中對策時的思路引領蜀漢帝國前行。

《隆中對》中說「南撫夷越」,這個成功了,諸葛亮親自平定了南中,蜀漢有了相對穩固的大後方,諸葛亮的個人威望也達到頂峰。

《隆中對》中說「內修政理」,這個也做得不錯,諸葛亮是史上不可多得的治世良才,發展經濟、整頓吏治、拓展外交,處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隆中對》中還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於是整軍北伐,完成「先帝遺業」。

但是,新問題也來了。

第一,《隆中對》制定的北伐路線圖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個現在不存在了。

荊州已成了孫權的地盤,「上將」關羽已身首異處。

「將軍」指的是劉備,他也在白帝城駕鶴西去。

應該說《隆中對》制定的兩路出擊計劃是高明的也是最穩妥的,這兩路大軍中想必有主次之分,劉備率軍由漢中出關中應是輔攻,目的是牽制;關羽出擊宛縣、洛陽,這才是「直搗黃龍」。

現在只剩下諸葛亮率一支人馬出擊了,他掂量了一下,沒敢直接由秦嶺棧道進攻長安,而是繞到了很遠的祁山和隴右。

沒法大決戰,只能來一場爭奪戰。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諸葛亮積極作為的精神值得欽佩,但也預示著這樣的北伐較《隆中對》所定的戰略縮水不少。

第二,《隆中對》提出的北伐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天下有變」,這是北伐的時機選擇。

「天下有變」指的應該是北方發生了重大變故,站在赤壁之戰前去預測未來的事,這樣的變故可能會很多。

比如,曹操在軍事上遭到嚴重挫敗,勢力走向衰落。

比如,漢室與曹操發生了激烈的權力爭鬥,政變、暗殺、叛亂不止,北方陷入一片亂局。

但後來發生的事卻相反,曹操做事還算穩當,政治上也未冒進,臨終前交給兒子曹丕一個好班子,曹丕、曹睿雖缺父祖的雄才大略,但還算稱職,曹魏政權沒亂。

這樣,又一個北伐取勝的先決條件不存在了。

第三,《隆中對》強調「人謀」,但這也是有條件的,不是什麼時候都管用。

漢末紛亂,在群雄逐鹿中出現了多次「以弱勝強」的案例,《隆中對》認為「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個判斷是準確的。

《隆中對》之後發生的赤壁之戰更是如此,是更典型的「以弱勝強」。

但並非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以弱勝強」,更不能誤以為「弱」的反而比「強」的還要強。

「弱」就是弱,「強」就是強,這是巔撲不破的真理。

曹操之所以在官渡戰勝袁紹,自己的發揮佔一半,對手的失誤恐怕要佔是更大的一半,面對輕敵冒進、戰術不清、內部勾心鬥角的對手,曹操想失敗都難。

孫權、劉備之所以在赤壁戰勝曹操,自身的努力佔一小半,更大的一半則是曹操戰略時機選擇的錯誤和戰術指揮上的失誤,剛剛取得荊州,穩紮穩打才是上策。

「人謀」的先決條件是對手有失誤,對手如果不失誤,就不靈了。

諸葛亮北伐的對手是曹睿,一個生性內向但很聰明的人,更要命的是他跟諸葛亮的性情相似:都不喜歡冒險。

曹睿手下有個曹真,打仗很有一套,在軍中也很有威望,讓諸葛亮難尋破綻。

曹真倒是有急進的毛病,讓諸葛亮抓住機會狠狠教訓了一番,但繼任的司馬懿卻比諸葛亮性子還穩,諸葛亮沒招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所作的頂層設計可以分為兩段,一段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是「創業戰略」,管的是眼前,事實證明其戰略是正確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後一段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是「北伐戰略」,管的很久以後的事,應該根據的後面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隆中對》已經提出20多年了,時間在變,對手在變,形勢也在變。

事實證明,對於戰略而言「以不變應萬變」不是求勝之道。

好書推薦

《三國全史》上下卷

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著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後世之人雖欽佩諸葛亮的忠勇,可也懷疑北伐之戰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其實,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從諸葛亮當年所作的《隆中對》中窺知一二,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拿下荊州,獲取益州,以此為霸業基礎。
  •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對劉備那麼重要?隆中對的戰略缺陷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而諸葛亮專為劉備量身打造的《隆中對》戰略也家喻戶曉,有人曾說諸葛亮一生兩文章,生於《隆中對》,死於《出師表》。這話固然誇張,但也說明《隆中對》之於諸葛亮,之於劉備,乃至之於歷史的意義。如此,就可騰出很多兵力,執行諸葛亮計劃的第三步——北伐中原。諸葛亮的北伐之路有兩條,是同時進行的。一條是東線,派一員大將出荊州,越漢水,進攻中原洛陽的南線門戶南陽。一條是西線,劉備親率大軍出益州北部的漢中要塞,進入關中,重複漢高祖劉邦的出兵路線。然後益州之兵出潼關,與荊州之兵會於洛陽。
  • 韓信《漢中對》與諸葛亮《隆中對》:成敗關鍵,究其原因是人
    《隆中對》是劉備在三顧草廬時,諸葛亮與劉備的問對。諸葛亮也對當時的時局進行了分析:1.曹操之鋒芒不可爭,孫權之地位不可爭,但是可以作為戰略合作夥。2.荊州是用武之地,益州是根據地,奪天下,兩者缺一不可。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是近兩千來除了最高統治者外,名氣最大的一位歷史名人了。諸葛亮一生神鬼妙算,常能知人所不知,識人所不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直接請來了自己蜀中陣營的一個大BOSS,重要性甚至比劉備還要高。然而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有生之年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都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圖)諸葛亮舌戰群儒,蕭玉田(繪)▼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魚公子為你講古▼諸葛亮在他的傳世名篇《諸葛亮是有遠見、有謀略的政治家,他知道,蜀漢只佔有益州一隅,天府之國就算再富有,但就這麼個小地方,無論如何發展也不可能抵得上整個北方。如果坐等曹魏休養生息、強大起來,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還能姓劉嗎?舉個大家都熟悉且易懂的例子,假設你和別人玩魔獸對戰。這邊你只有一個基地,但一開局就有好幾個農民採礦。你的對手呢?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啥?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開始主政,軍事外交策略做了重大調整。由大耳後期的向東吳威逼侵吞原來關羽丟失的荊州西部,改為北伐曹魏。諸葛亮出兵祁山,討伐曹魏,名為匡復漢室,羅貫中演義描繪為,也歷來被後世理解為意圖消滅魏國,其「六出祁山」,身死北伐途中,因此被賦予「鞠躬盡瘁」的美譽。但其北伐是要滅魏國嗎?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 關羽北伐,諸葛亮不忠言直諫也不獻計獻策,而選擇沉默,為什麼?
    對於蜀漢勢力來說,荊州的遺失無疑是最大的硬傷,這直接預示著隆中對的規劃全盤失敗。在關羽身處險境之際,蜀漢高層並沒有下達救援的指示。《三國志》中並沒有給出原因,以至於後人對此眾說紛紜。直至近代,才有章太炎先生提出了一個頗有衝擊力的推測:關羽囂張地粉碎了「聯吳抗曹」的外交方案,以至於,作為蜀漢智囊的諸葛亮決定以「借刀殺人」之策,徹底殺掉這一無法控制的隱患。那麼,這究竟是一場蓄意已久的謀殺,還是始於關羽自傲自負的偶然事件呢?想要弄清楚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搞清究竟是誰發動的這次北伐,派遣關羽強攻襄樊。
  • 諸葛亮的千古一策《隆中對》,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隆中對》作為戰略規劃的「千古名對」,一直家喻戶曉、流傳至今。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可見其功力之深厚,的確不是蓋的。在古往今來的一片讚譽聲中,《隆中對》走過了千百年的歷程。時至今日,不斷有學人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或排斥、或貶低、或抨擊,以此來證明其「事後諸葛亮」的功力,《隆中對》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諸葛亮「隆中對」:對不對?脫離現實的幻想,無異於鏡中花水中月
    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可謂是東漢末年時代最大的一個戰略思想,但很多人往往無法品味到隆中對之中真正的思想,隆中對在表面上是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步驟,但在深層次思想上,隆中對卻是一個攻防思想,為何稱為攻防思想?
  • 諸葛亮北伐註定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這個原因
    儘管諸葛亮後來勵精圖治,國力得到恢復,但也是「益州疲弊」的窘況。諸葛亮北伐前,蜀漢總人口不足一百萬,帶甲不過十萬,經濟實力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僅就綜合國力考量看,蜀國明顯處於下風。而且如前所述,曹魏政權十分穩固,並未出現《隆中對》中「天下有變」的局勢,孟達之流的叛亂,不足以撼動其統治基礎。
  • 諸葛亮北伐,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守街亭,姜維和趙雲難道不夠格?
    前言:諸葛亮在率兵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街亭之戰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場戰爭也是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第一次和曹魏拉開戰爭的序幕,所以這一場戰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可誰曾想還是馬謖失了街亭,導致這一次北伐的失敗。但在當時諸葛亮能夠動用的大將並非只有馬謖,比如說姜維和趙雲。但在最後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呢?其一,姜維剛剛投降歸順諸葛亮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一直講究謹小慎微,從來都不可能貿然出兵,也不可能不按常理出牌。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怎麼樣?
    諸葛亮劇照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奇謀為短,治戎為長『』加上諸葛亮北伐沒有大獲成功,因此近幾年來來,有不少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持懷疑態度,甚至是黑,說他軍事才能一般或不行那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諸葛亮軍事才能到底怎麼樣
  •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一方面是人情,另外一方面也是有點私心。畢竟諸葛亮也算是自己的朋友。常年呆在臥龍崗,唱著鄉曲,種著田。算年紀也已經27歲了,在古代三十而立那也沒有幾年時間了。好吧,既然是你徐庶推薦的,那就去唄。凡是有本事的人,總是要抬高自己的身價,不可能一次就成功。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還真的去了三次。
  • 諸葛亮伐魏為何要出祁山?
    劇中主人公司馬懿(吳秀波飾)同諸葛亮(王洛勇飾)這對宿敵,以三國時代的隴右地區為舞臺,演出了一幕幕鬥智鬥勇的活劇。諸葛亮以弱敵強的北伐,是三國史上繞不開的話題。《三國演義》將其演繹為一段功敗垂成的悲情史詩,並概括為「六出祁山」。的確,在三國時期,祁山是蜀魏相爭的主要戰場之一。祁山到底在哪兒?諸葛亮究竟幾次出祁山?蜀漢高層為何如此決策呢?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從原因看,蜀漢弱曹魏強,諸葛亮從一開始就處於絕對劣勢;從結果看,其戰果也乏善可陳。兩點一結合,就得到了因果關係論——諸葛亮北伐實在「不可為」。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摒棄腦子裡已有的成見,轉而仔細分析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就知道,真正的北伐其實是「明知可為而為之」。
  • 諸葛亮北伐之時,若大將軍是韓信的話,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劉備逝世於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蜀漢國力慢慢恢復。同年諸葛亮派出陳震、鄧芝出使東吳,曉以利害說服孫權。吳、漢兩國重新締結聯盟。到了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但是在現實中,祁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歷史上的祁山大致位置應該在今天甘肅東部禮縣的祁山鎮附近。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走的這條古道,而後來在第一次北伐中就有了馬謖失街亭、收姜維等著名的歷史故事。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一直堅持北伐?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的思量
    蜀漢一代丞相諸葛亮,最終還是未能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夙願。諸葛亮死於軍中也宣告了北伐中原,興復漢室以失敗而告終。為何諸葛亮明知事,不可為,卻偏要為之呢?蜀後主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總攬蜀國軍政。他數次興兵北伐,但卻勞而無功,最終他因心力交瘁,而身隕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