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之時,若大將軍是韓信的話,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2021-02-23 歷史

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在彝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打敗,令國力大減。劉備逝世於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蜀漢國力慢慢恢復。同年諸葛亮派出陳震、鄧芝出使東吳,曉以利害說服孫權。吳、漢兩國重新締結聯盟。

到了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

可以說,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智謀超群的一個人物。在劉備去世後,他以一己之力維持了蜀漢政權,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地光復漢室,但是,他的忠義精神將永遠為後人所銘記。杜甫的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令無數人為之感傷。

後人在崇拜諸葛亮的同時,也對他的北伐失利很是不解。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這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其實,韓信當年就是從漢中北伐中原,成為了漢朝的開國元勳。可是,同樣從漢中起兵的諸葛亮,同樣是為了漢室,卻落了個折戟沉沙的結局。況且,韓信一次北伐就大獲成功,諸葛亮五次都失敗了。如果,簡單地說諸葛亮才能不如韓信的話,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後世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問題也比較關注,經過閱讀大量的史料,他們得出了這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戰鬥風格不同。

韓信和諸葛亮均為用兵奇才,但少年時期經歷的不同,使他們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戰鬥風格。簡要來說,就是一個勇猛,一個穩重。韓信小的時候非常落魄,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很難維持,就更不要說接受教育了。從軍之後,目不識丁的他敢拼敢戰,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年少時的恥辱,令他平生了一種捨我其誰的勇氣。北伐之時,他攻下城池後從不派兵駐守,而是趁熱打鐵地進軍關中,最終,獲取了整個北伐的勝利。而諸葛亮則不同,他自幼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儒將。在指揮戰鬥的時候,他總是從大局出發,力求做到穩紮穩打。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甚至,有不少人臆斷:如果,諸葛亮肯聽從此計,則歷史將會改變。其實,現代已經很難考據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了。不過,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從中可以隱約看到,也許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揮轉大軍向祁山,只是現實導致的一種必然選擇。

不走險棋固然可以屹立不倒,可是,太過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卻會白白錯失很多機會。當時魏延提出要率五千精兵突襲長安,但被謹慎的諸葛亮果斷拒絕。

如今來看,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呢?

二.主公不同。

劉邦是韓信的主公,他雖然只是一個市井小民,但是,卻非常懂得統領下屬,而且,用人不疑。在這樣的狀況下,韓信沒有一點顧慮,可以將自己的軍事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諸葛亮就不同了,劉備去世後,主公劉禪對國家大事一竅不通,他只能耗費巨大的精力來安排方方面面的事務。

事必躬親使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更是沒有精力去培養蜀漢下一代的人才。人才凋零又使諸葛亮的北伐愈加艱難,形成了惡性循環。更加糟糕的是,昏庸的劉禪還聽信李嚴的挑唆,對諸葛亮進行各種掣肘。諸葛亮在前方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權,但是,劉禪卻急令蜀軍撤回,導致北伐大計功虧一簣。

最終,在主公的如此領導之下,他很難放開手腳去幹。

三.糧食的供給情況不同。

受運輸條件的影響,糧草問題一直是古代戰爭的重中之重。如果糧食供給不上的話,哪怕是兵再多,將再猛,也只能率軍撤退。韓信在北伐的時候,糧道順暢,後方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令他毫無後顧之憂。諸葛亮就不同了,公元前156年,成都突然發生了一次大地震。這場地震,直接使漢水為之改道。

漢水一直是蜀軍運送糧食的通道,漢水改道之後,蜀軍就斷了糧草。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重新規劃糧道,改漢水運輸為山路運輸。而漢中一帶大都是一些崎嶇無比的山路,採用這種方式,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蜀軍的糧食來的慢,來的少,這樣一來,戰鬥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很多。

四.敵人不同。

韓信的主要敵人是項羽,他雖然勢力龐大,但卻有勇無謀。得勢之後他將二十萬多萬降軍盡數坑殺,然後,放火焚燒阿房宮,令各路諸侯和民眾敢怒不敢言。在這樣的狀況下,韓信雖未交鋒,但已有三分勝算在手。而諸葛亮所要對抗的是魏國的曹叡,當時曹魏政權已經傳承了三代,根基穩固很難撼動。

中原的經濟實力,更是巴蜀一帶很難相比的。諸葛亮如要北伐,曹丕奪權稱帝之時就是最好的時機。當時,魏國的皇權過渡尚未完全,很難同仇敵愾地抵禦蜀軍的進攻。可惜的是,夷陵的一把大火,在燒毀劉備的同時,也使諸葛亮的北伐大計為之破滅。

當然,時代不同,狀況不同,肯定不能簡單地根據戰爭的結果來評判兩位歷史人物。平心而論,諸葛亮已經做到了最好,以蜀漢的狀況看,即使是換了韓信,也很難獲取北伐的勝利。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他上來就有四五個基地,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兩個農民在採礦。你怎麼打?跟對手慢慢玩拼消耗?那你就慘了,不被玩死才怪!趁著起步時採礦效率高,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先拿下對手的幾個分基地,才是正途。不然等對手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這是當時歷史大框架下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大背景。一句話,北方的式微決定了南方割據的可能,而北方一旦恢復完成,南方絕無割據的可能。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從原因看,蜀漢弱曹魏強,諸葛亮從一開始就處於絕對劣勢;從結果看,其戰果也乏善可陳。兩點一結合,就得到了因果關係論——諸葛亮北伐實在「不可為」。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摒棄腦子裡已有的成見,轉而仔細分析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就知道,真正的北伐其實是「明知可為而為之」。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後世之人雖欽佩諸葛亮的忠勇,可也懷疑北伐之戰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其實,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從諸葛亮當年所作的《隆中對》中窺知一二,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拿下荊州,獲取益州,以此為霸業基礎。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諸葛亮像,清故宮南薰殿舊藏曆代聖賢畫像,紙本設色。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前後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發動反擊,也沒成功。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三國強弱對比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頗值得說的事,受限於很多謠傳之類的,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了解並不夠準確,所以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就是詳細的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由於在過去的幾年間,法正病故,黃權投魏,李嚴成為彼時蜀漢政權非荊州派系碩果僅存的政軍全能人物。《三國志·李嚴傳》: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劉璋以為成都令,復有能名.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
  • 諸葛亮北伐目的是什麼?諸葛亮北伐真正原因揭秘
    其實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當時蜀國國力根本打不贏曹魏,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一個無用功呢?其實這裡幫大家分析諸葛亮北伐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以守代攻、二是為了完成先帝留下的遺願,這種使命感和壓力讓諸葛亮完全不能懈怠,就算打不贏也要上。諸葛亮知道蜀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且曹魏也不傻不看眼睜睜看著你休養生息,而無作為。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李嚴假傳聖旨被識破後,為嚴正法紀,諸葛亮將之貶為庶人。第四次北伐,諸葛亮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再戰祁山231年春天,諸葛亮乘曹魏雍涼地區半年沒有下雨,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並在祁山堡東北修建滷城作為蜀軍大營,諸葛亮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漢軍。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丟失街亭會導致北伐的失敗?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了一個出神入化無所不能的人,不過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有短板的,就是在軍事方面。諸葛亮的內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軍事就是弱點了。通過諸葛亮的北伐就能夠看出,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是存在短板的。諸葛亮多次北伐,沒有一次是成功的,甚至是連曹魏的長城都沒有看到。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肯定是有限的,可是無論根據史書還是小說,都會發現一個問題。
  • 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為了「興復漢室」嗎?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難道真的是為了恢復漢室嗎?其實不然,雖然「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但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不止僅此:數次北伐戰爭,確實展現了諸葛亮用人、治軍、理國之才幹,從而確立了其威信、鞏固了其地位其次、諸葛亮執意北伐,是為了發現、培養了人才,提高蜀軍戰鬥力。諸葛亮全面執掌蜀漢政權的時侯,關、張、馬、黃四員大將及龐統、法正等謀臣都已經死去,加上東漢末年的人才大流動已經基本停止,益州又地處西南偏鄙之地,本地人才相對較少,這就使他深感「小國賢才少」而力求改變。
  • 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修生養息,蜀漢能否多存在一段時間?
    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而是悶頭發展,使得蜀漢帝國的國力得到了長足進步之後再去攻打曹魏,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很多。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是偏頗的,整個蜀漢帝國內部問題重重,並不是靠諸葛亮一個人就能完成整合的。
  • 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是正確的嗎?都不值得稱讚
    曹魏也沒有閒著,魏國雍州刺史陳泰得知姜維北伐的消息後,當即率軍前往阻擊,當陳泰率軍進至洛時,姜維因為糧草的問題被困。沒有糧草的姜維只好選擇了退兵,此次出戰,才算是姜維真正意義上的北伐。直到公元262年,姜維再次出兵北伐,當時姜維與鄧艾戰於侯和,然而魏軍強勢,姜維被鄧艾擊敗。
  • 出師表的存在有意義嗎?諸葛亮是寫給誰看的?劉禪真答應北伐了嗎
    好在諸葛亮這個時候接過了接力棒,通過幾年的嘔心瀝血,將蜀漢內亂平定,與東吳重歸於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 諸葛亮五次北伐花費多少?難怪蔣琬和費禕不願北伐,劉禪口袋空了
    蔣琬和費禕,顯然是諸葛亮欽定的兩位接班人。蔣琬比諸葛亮小不了幾歲,沒幾年就退位讓賢了。所以諸葛亮的接班人大體上就是費禕了。在蔣琬和費禕統治蜀漢的那些年裡,始終都沒有看到蜀漢大規模北伐的跡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諸葛亮的遺志他們是不想完成了麼?
  • 諸葛亮五次北伐以失敗而終,如果再來一次北伐,他會怎樣規劃?
    228年-234年,諸葛亮對曹魏發起五次北伐,這五次北伐說來也奇怪,每次要到破敵之時便掉鏈子,不是因為用人失誤,就是因為糧草補給不及時,最終五次北伐次次無功而返,如果,上天給諸葛亮一次重新北伐的機會,他會怎樣規劃?諸葛亮會更改三次原有計劃,確切的說,會更換兩個人,一次軍事行動。
  • 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人們讚賞和嘆服《隆中對》,因為它對當時局勢的分析如此透徹而準確,在它的指引下劉備迅速扭轉了之前的頹勢,佔領了荊州、奪取了益州和漢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所有的一切盡在諸葛亮的預料,也盡在《隆中對》的掌握。之後蜀漢正式立國,劉備稱帝,似乎《隆中對》的使命該結束了。
  • 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將北伐戰死沙場?
    而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眾所周知,諸葛亮用兵不像劉備,你看劉備領導的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蜀漢戰死沙場的將領並不少,漢中之戰有雷銅、吳蘭、任夔等將領戰死,夷陵之戰有張南、馮習、沙摩軻、傅肜等將領戰死。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2020-12-21 12:16:49 來源: 愛吃回憶的呀 舉報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蜀漢分為三派,只是歷史客觀現象,無法避免。在諸葛亮以身作則,公平公正之下「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三派之分,只是現象,還不成為重大矛盾。
  • 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北伐會成功嗎?
    首先諸葛亮因常年積勞,身體已盡被掏空。諸葛亮為人忠誠,凡事盡職盡責。每逢戰事都要親自勘察地形,每個計策的制定,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蜀軍的大小事務都要他來安排,據說就連軍士丈責二十軍棍的小事,都要諸葛亮過問。因此諸葛亮經常通宵達旦的工作,加上年事已高,常年行軍打仗,等到火燒上方谷之時,諸葛亮身體已經多病纏身,大不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