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為了「興復漢室」嗎?

2021-02-23 民間歷史故事

蜀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國小力弱,其整體實力遠不及曹魏,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卻一反常規,執意率眾五出祁山,北伐曹魏,這與其「謹慎」的性格是相悖的。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難道真的是為了恢復漢室嗎?

其實不然,雖然「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但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不止僅此:

一方面,北伐為蜀漢政權的存在提供合理性,使其不至於降格為一般的地方割據政權,

另一方面,北伐使蜀漢政權內部的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土著集團的矛盾趨於緩和,達到「鬩於牆於牆,外御其侮」的目的,鞏固了其政權。

除此之外,清代學者王夫之還認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為守,「夫公固全局於胸中,知魏不可旦夕亡,而後主不可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

其實,諸葛亮北伐還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首先,諸葛亮執意北伐,是為了樹立威信、鞏固其地位。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地位是比較低的,並不象《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劉備對其言聽計從,諸葛亮當時的職務是臨時設立的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主要從事的是後勤保障工作。

例如劉備據有荊州時,他「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劉備入蜀,他「與關羽鎮荊州」,劉備佔領成都,外出徵伐時,他留守後方「足食足兵」以供給。當時,諸葛亮不僅要示好關羽,稱馬超的才幹與關羽相比「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而且還要對法正的不法行為: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忍讓著,因為法正當時正被劉備倚重,「以正為蜀郡太守,揚威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使諸葛亮沒有機會展現其才華,只有到了「白帝城託孤」之時,因為關羽、法正等人已死,諸葛亮才被劉備視為肱股之臣,託付後事,史稱「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後來,諸葛亮雖然在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有功績,但功小而並不能服眾,於是他只好通過北代戰爭來顯示其才華,戰爭中,在諸葛亮指揮下,蜀軍攻取了魏國的武都,陰平兩郡,射殺張郃,並多次取得一些戰役的勝利,使魏軍疲於應付。數次北伐戰爭,確實展現了諸葛亮用人、治軍、理國之才幹,從而確立了其威信、鞏固了其地位

其次、諸葛亮執意北伐,是為了發現、培養了人才,提高蜀軍戰鬥力。

諸葛亮全面執掌蜀漢政權的時侯,關、張、馬、黃四員大將及龐統、法正等謀臣都已經死去,加上東漢末年的人才大流動已經基本停止,益州又地處西南偏鄙之地,本地人才相對較少,這就使他深感「小國賢才少」而力求改變。

於是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發現了文臣中的蔣琬、費褘;武將中的王平,姜維等人才。

史書記載:將琬在諸葛亮北伐時,留守成都,統領丞相府事,「亮外出,琬常足食兵以相供給」,諸葛亮稱讚他「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並對後主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而費褘在調解魏延、楊儀間矛盾時「常入其坐間、諭曉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褘匡救之力也」顯示了其才幹,因而受到諸葛亮的賞識。

而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但他卻在街亭之戰中顯示了不凡的才幹,「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任討寇將軍,封亭侯。」

姜維雖然是魏國降將,但諸葛亮認真考查他後認為,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又)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於是加意培養,升拜徵西將軍,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替了諸葛亮,擔當起了保衛蜀漢政權的重任並為此犧牲了生命。但而象馬謖這樣紙上談兵的人和象李平(嚴)這樣雖有才幹,卻不盡心為國的人,卻在戰爭中被剔除了出來。

另外,眾所周知,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蜀軍被殲滅的精銳部隊就有七、八萬人之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所率領的蜀軍,實際上是一支新組建的、缺乏實戰鍛鍊部隊,蜀軍街亭之戰的失利,固然與馬謖違抗諸葛亮節度有關,但蜀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又佔有有利地勢的情況下,「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不正說明,此時蜀軍的戰鬥力遠不如魏軍嗎?

遙想當年,老將黃忠,佔有地勢之利,從定軍山上「乘高豉譟」而下,一戰而斬魏將夏侯淵的輝煌勝利,我們就不難理解這時蜀軍的戰鬥力有多差。蜀軍戰鬥力的薄弱,迫使諸葛亮「歷兵講武,以為後圖」。不過,經過數次北伐戰爭的鍛鍊,蜀軍的戰鬥力大為增強,並且多次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再次、諸葛亮執意北伐,是為了拓境就食。

早在劉備時期,秦隴涼州一帶就是其覬覦之地。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因劉備已佔領益州,派諸葛瑾索還荊州,劉備回答他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而法正在勸劉備攻取漢中時也說,奪取了漢中,就「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

在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劉備任命其為「涼州牧」,後來的魏延、姜維也任過「涼州刺史」。而當時涼州並非蜀漢疆土,但劉備、諸葛亮卻已選定了其地長官、可見他們早已有意奪取該地。

而益州原本是一個「蜀土富實、時俗奢侈」的地方。但是,劉備攻取益州時,卻使之受到了一定的破壞。「計益州所仰唯蜀、蜀亦破壞、三分之二,吏民貧困」。於是,蜀漢的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攻樸胡、張飛戰曹軍於三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攻漢中、孟達攻房陵、上庸,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章武元年(221年),劉備討吳戰爭;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戰。所有這些戰爭,都消耗了蜀漢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恢復、補充決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

據蜀亡時統計,當時蜀漢政權「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其數字大體與諸葛亮北伐時相當。由此推算,蜀國每六個半人就要養活一個將士或官吏,除去老人、婦女、兒童,大約也就是每兩個勞動力中就有一個人不從事生產活動。

就疆域來說,「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諸葛亮想通過發動北伐戰爭來改變這種狀況,開疆拓土,拓展糧食生產基地並就糧於敵,在渭南「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鞏固蜀國的西大門,以達到他「以戰養戰」的目的。

總之,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雖然使蜀漢「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但通過北伐戰爭,諸葛亮展現了其才華、鞏固了其地位,並選拔了人才、鍛鍊了新蜀軍、拓了境、就了食,從而基本實現了其多種目的。

搜索<minjianlishigushi>立即關注

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如您覺得文章好看

請點擊下方「在看」

相關焦點

  • 論諸葛亮「興復漢室」的理想及其實踐(一)
    論諸葛亮「興復漢室」的理想及其實踐-✿---✿-- -「興復漢室」,是諸葛亮為之奮鬥終生的政治目標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後世之人雖欽佩諸葛亮的忠勇,可也懷疑北伐之戰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其實,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從諸葛亮當年所作的《隆中對》中窺知一二,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拿下荊州,獲取益州,以此為霸業基礎。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從原因看,蜀漢弱曹魏強,諸葛亮從一開始就處於絕對劣勢;從結果看,其戰果也乏善可陳。兩點一結合,就得到了因果關係論——諸葛亮北伐實在「不可為」。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摒棄腦子裡已有的成見,轉而仔細分析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就知道,真正的北伐其實是「明知可為而為之」。
  • 諸葛亮臨死前,司馬懿道出了7個字,說出了無法興漢室的原因!
    諸葛亮臨死前,司馬懿道出了7個字,說出了無法興漢室的原因!
  • 【品論三國】諸葛亮北伐真實意圖:恢復漢室只是藉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難道真的是為了恢復漢室嗎?其實不然,雖然「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但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不止僅此:一方面,北伐為蜀漢政權的存在提供合理性,使其不至於降格為一般的地方割據政權,另一方面,北伐使蜀漢政權內部的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土著集團的矛盾趨於緩和,達到「鬩於牆於牆,外御其侮」的目的,鞏固了其政權。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敗得有多慘?死的11位大將都是誰?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兵攻打隴右,計劃以隴右為跳板進窺中原,消滅曹魏,興復漢室江山。這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是先勝後敗,整場戰役的損失其實並不大,至少不像網上傳言的那般損失慘重。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兵分兩路,一路由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率一支軍馬,揚言要由箕谷入斜谷道北攻郿城,不過,趙雲和鄧芝不是真的要攻打郿城,只是作為疑兵吸引魏軍主力。另一路大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這路大軍是北伐蜀軍的主力。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待趙雲和鄧芝將魏軍主力引過去後,便率大軍攻打祁山,然後以祁山為跳板,深入曹魏腹地。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當時魏朝有議論稱,可乘諸葛亮在漢中,出兵討伐。曹叡亦有此意,但孫資認為漢中南鄭險阻,大舉興兵必導致天下騷動,費力過大,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待魏國強大,蜀、吳必自降,於是曹叡暫緩出兵。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良機。同時,北伐曹魏,重返舊都,也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中定下的目標和多年宿願。
  • 諸葛亮北伐註定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這個原因
    因此,無論是實力還是機遇,都決定了諸葛亮北伐是一場極難取勝的軍事行動。大戰略上處於絕對弱勢,那麼諸葛亮北伐的決定是否正確呢?筆者認為,北伐雖然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也是能夠選擇的最佳方案。從蜀漢政權的合理性看,其意義就在於「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僅是劉備、諸葛亮、趙雲等人畢生追求的事業,更是蜀漢得到「大漢遺民」支持的重要原因。
  • 諸葛亮北伐之時,若大將軍是韓信的話,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劉備逝世於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蜀漢國力慢慢恢復。同年諸葛亮派出陳震、鄧芝出使東吳,曉以利害說服孫權。吳、漢兩國重新締結聯盟。到了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
  • 諸葛亮多次北伐,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魏明帝一語道破真相
    比如北伐的對象魏國,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呢?光復漢室,最有可能的勝利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可謂是做足了功夫。首先前期的蟄伏工作做得很好。在夷陵戰敗之後,蜀國是元氣大傷,可以說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在這個情況下,別說是魏國和吳國,就連蜀國自己的臣民都覺得國家危矣。但誰也想不到,諸葛亮別的也許不在行,但發展國家可是他的看家本領。
  • 諸葛亮《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一方面率兵親徵北伐;另一方面對內政提出積極建議,主張開張聖聽、賞罰嚴明、善用人才。《出師表》中的主張,針對時弊而發,具體詳細,有理有據。做為一名政治家、軍事家,能夠清楚地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治國才能。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政。劉備有了諸葛亮支持,可以說如魚得水。
  •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能奪取隴右,滅了曹魏嗎?
    公元228年,諸葛亮在平定蠻王孟獲,安定南中後,為了能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開啟了北伐模式。率領蜀漢大軍浩浩蕩蕩殺奔曹魏。
  • 「成都人諸葛亮」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諸葛亮成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副其實!其實,遠在諸葛亮入川到成都之前,他就註定要與四川成都結緣。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這位年輕後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向劉備獻上「興復漢室」的大計。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死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才華非凡,智謀更是吊打三國諸多謀士,例如:司馬懿,此人雖然算得上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但才華智謀方面確實抵不過諸葛亮,當年諸葛丞相與司馬懿對陣,司馬只得拒守,面對諸葛亮司馬懿生平所學,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
  • 不吹不黑,《虎嘯龍吟》到底呈現了個怎樣的諸葛亮?
    為了白帝城對先主劉備的一句承諾,諸葛亮一手擔起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大責任,對於「豬隊友」劉禪,他不離不棄、忠心耿耿,寫下流傳千古的《出師表》,諄諄告誡、字字錐心。諸葛亮六出祁山,為「興復漢室」堅持北伐,看到蜀漢國力空虛,民有菜色,他痛哭著跪在劉備靈位前問道,「主公,是亮錯了嗎?主公你告訴我,何為對?何為錯?」這一哭,讓多少觀眾跟著一起掉淚,心疼亮亮。
  • 劉備死後,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終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才華非凡,智謀更是吊打三國諸多謀士,例如:司馬懿,此人雖然算得上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但才華智謀方面確實抵不過諸葛亮,當年諸葛丞相與司馬懿對陣,司馬只得拒守,面對諸葛亮司馬懿生平所學,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蜀國劉備的託孤對象只有一位,那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掌握了蜀國大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諸葛亮正式了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迎來了諸葛亮人生最巔峰的時刻,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28年,諸葛亮規劃了宏偉的北伐路線,諸葛亮希望這次北伐能取得重大勝利!他信心滿滿,躊躇滿志,先帝劉備的話在諸葛亮耳邊響起,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咱們就三國演義這個平臺來進行討論說說,(不是基於歷史哦,)你看諸葛亮生於生於181年,卒於234年。被民間稱作「千古智聖」,協助劉備建立蜀漢基業,而後更是一心想著興復漢室,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漢獻帝生於181年,卒於234年。漢朝最後一位皇帝,自幼聰穎過人,但迫於形勢無奈,一直處於「傀儡」狀態,可以說是有壯志但不能酬。他們兩個的 人生軌跡是不是差不多!如果把諸葛亮解釋稱漢獻帝的話,好多情節也能夠解釋得通。漢獻帝的衣帶詔真的是要誅殺奸臣嗎?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頗值得說的事,受限於很多謠傳之類的,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了解並不夠準確,所以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就是詳細的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三國志·李嚴傳》: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劉璋以為成都令,復有能名.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三國志·伊籍傳》:後遷昭文將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 諸葛亮去世前留下兩計謀,第一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第二至今無解
    想必很多人會和讀者一樣,認為是諸葛亮。諸葛亮本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也就是說,他早年的願望,只是想在亂世中謀得生存,當個隱士潦草一生就算了的,所以他稱為臥龍。命運的安排,諸葛亮遇到了明主劉備,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間,諸葛亮為之感動,決定在亂世中走一遭,臥龍便開始騰飛。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是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