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他的家鄉屬於琅琊郡陽都縣,就是今天山東省沂南縣,當時屬徐州刺史管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諸葛亮34歲時,奉劉備之命率軍從荊州西援,隨即入川,與劉備會師成都。秋天,劉備大軍佔據成都。諸葛亮從此定居成都,直到54歲病逝於五丈原前線,為時達21年。如果把諸葛亮27歲隨劉備出山作為他一生事業的正式開始,那麼這一年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算是諸葛亮一生的轉折點,也恰好是他人生旅程的中間點。諸葛亮幼年時,母、父先後病故,幾姊妹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照顧。諸葛亮在家鄉生活了13年(或曰12年)。他在14歲時,隨著叔父離開家鄉赴豫章(今江西南昌),次年又投荊州牧劉表。諸葛亮17歲時,諸葛玄病逝。失去主要依靠的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在劉表幫助下移居隆中耕讀,前後達10年。隆中當時屬於南陽郡鄧縣管轄,但卻離襄陽城很近,在襄陽城西20裡。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諸葛亮27歲出山輔佐劉備,34歲入蜀到成都「定居」,其間主要在荊州活動,時長有8年。當時的荊州地盤很大,大約包括現在的河南南陽、湖北西部、湖南大部。
諸葛亮入蜀到成都定居以後,有過兩次較長時間的離開:一次是平定南中叛亂,一次是北伐即所謂「六出祁山」(實為「五出祁山」)。當然,「六出祁山」也可以算作幾次離蜀,每次為時長短不一。但是,不管為時多長,都只能算作「出差」,是臨時外出公幹。諸葛亮的居住地、戶籍所在地都沒有變,可視作「成都人」或者「成都居民」。
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那麼在諸葛亮54年的生涯裡,有20年時間生活在成都及四川,而這20年又是他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發揮的時期;是他的事業成就惠澤世人達到高峰的時期;是他得以留名青史,成為名臣賢相,成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主要功業積累和完成時期。
諸葛亮的名字註定與四川聯繫在一起,所以也註定與巴蜀文化、天府文化聯繫在一起。諸葛亮成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副其實!
其實,遠在諸葛亮入川到成都之前,他就註定要與四川成都結緣。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這位年輕後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向劉備獻上「興復漢室」的大計。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其中有「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裡,諸葛亮三次提到「益州」或「巴蜀」,可見其對漢末時期巴蜀和西南地區的重視,顯出其把「興復漢室」的基地和希望建立在西蜀益州的宏偉而長遠的政治主張。漢代的益州,是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是東漢三個 最大的州之一。其最大範圍包括今川渝,雲貴,漢中大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不過,等到諸葛亮真正入蜀到成都,那已是七年之後的事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34歲的諸葛亮率軍與劉備在成都會師,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奪取益州,自領益州牧。劉備集團是以武力由外部強佔益州的,所以他們要想在益州立住腳,除了自己原先的舊有元老人員外,還得緊緊依靠本土人士。當時的益州,重要勢力大致有幾個方面:第一就是跟隨劉備轉戰中原、荊楚,並隨之入蜀的;第二是所謂「本土」人士。其實這個「本土」非常複雜,可分三小類:1.劉焉、劉璋舊部;2.在劉璋手下供職的「本土」人士;3.劉璋時期不得志的「本土」人士。[1]對於這些不同來源、不同屬性、不同籍貫的各類人才,劉備、諸葛亮必須要通盤考慮,處理好各方利益,調整好人事關係,做到人盡其才,為我所用。這樣的用人政策,在劉備生前和諸葛亮等人制定之後,到諸葛亮全面執政時期,繼續貫徹執行,並不斷予以優化改進。自始至終,蜀漢統治集團內部基本上是穩定的,沒有出現太大的矛盾爭鬥。這樣就有力地保證了國家政權的穩定,為劉備、諸葛亮「興復漢室」大計的進行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組織保證。
漢中是益州北部的邊郡,在今陝西南部,是蜀漢政權的北方屏障、戰略要地,當時被張魯割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徵漢中,秋天入南鄭。建安二十二年,劉備率大軍北上奪取漢中,以法正隨軍參與軍機。諸葛亮則留守成都,負責供應前線軍需物資,隨時調集人馬增援。諸葛亮雖然沒有上前線,但是他在後方的工作包括後勤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三國志》說他做到了「足食足兵」[2],有力地保證了劉備的前方作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拿下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建立「興復漢室」的根據地的目標基本實現。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在諸葛亮、法正等人的推舉下,成了漢中王。由於當時漢獻帝還在,劉備只能稱王,立子劉禪為王太子。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中傳言獻帝遇害。大家勸劉備稱帝,劉備卻未答應。諸葛亮再三力勸,劉備遂於四月即帝位,以成都為國都,改元章武,國號「漢」,立劉禪為皇太子;又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
七月,劉備一則因關羽亡於東吳,二則也想奪回丟失的荊州(其實是荊州西部三郡,荊州別的地方已經被孫權分去,關羽丟失的只是剩下的一半荊州),不顧勸阻,揮兵徵討東吳。次年五月,東吳將領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劉備逃回白帝城,將白帝城改為永安。諸葛亮得知劉備兵敗,說道:「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3]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此敗的感受是很深的。他可能已經預見到蜀漢基業的某種危機。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劉備在白帝城病重,叫人從成都召來諸葛亮。諸葛亮安排劉禪留守成都,自己帶上劉備的兩個兒子劉永、劉理,趕到白帝城。君臣二人於此天天朝夕相處,談心交流,達兩個月之久。四月,劉備令人從成都叫來尚書令李嚴,向諸葛亮託孤。劉備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對劉備和蜀漢政權表達了耿耿忠心。劉備又下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4]劉備終年63歲。不久諸葛亮奉送劉備之棺回到成都。劉備葬在成都南郊。劉備墓稱為惠陵。劉禪諡父親為昭烈皇帝,史書稱之為先主,稱劉禪為後主。
這一年,諸葛亮43歲,劉禪17歲。
劉禪即位,改元建興,章武三年即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即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允開府治事。開府治事就是說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有了屬於自己的行政辦事機構,即相府;不久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5]諸葛亮開始全面管理蜀漢。
現在許多學者都認為,劉備和諸葛亮的私人關係是很好的,諸葛亮也深受劉備信任。但是,劉備在世時,就諸葛亮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實在不是羅貫中《三國演義》裡所說的那樣高大。簡單點說,諸葛亮並不是劉備徵戰和決策的時候離不開的人。入蜀之前的赤壁之戰,諸葛亮主要是起穿針引線促使孫劉組成聯盟共同抗擊曹操的外交作用。在這件事上,《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大大拔高、神化了。劉備佔據荊州,這倒主要是靠諸葛亮。劉備入蜀佔據益州,帶的是龐統、黃忠;劉備奪取漢中,身邊主要謀士是法正;劉備徵東吳,沒有重要助手,主要是自己幹。劉備在時,諸葛亮先是「軍師中郎將」,後為「軍師將軍」。劉備即帝位後,以諸葛亮為丞相。即便在此時,其地位和後來居上的法正也不相上下。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直接對劉備負責,是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諸葛亮名義上則是總攝政務,統帥百官。劉備這麼做可能有平衡、協調兩人的用意。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地位有了提升,實權得到擴大。從此時起,諸葛亮才成為蜀漢政治、軍事的決策者,「事無大小,鹹決於亮」。這樣的情勢一直維持到他去世,達11年之久。
諸葛亮發揮聰明才智,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從多方面治理蜀漢,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首先是推行嚴刑峻法。劉焉、劉璋父子在蜀,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租賦負擔偏在不公。加上劉備集團是外來戶,系「客籍」,當地的「主籍」土著必然會有不服甚至反彈。諸葛亮採用嚴刑峻法以應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此,代表很多人立場的法正就曾經諫過諸葛亮,諸葛亮回答:「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6]回絕了法正。
諸葛亮治蜀,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對人對事,都能「開誠心,布公道」[7],依法辦事,賞罰公平。受他懲罰的人,都對他沒有怨恨。如廖立、李嚴,雖因罪被廢,但都希望諸葛亮能再用他們。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一個嘆息自己再無出頭之日,一個激憤發病而死。
其次,諸葛亮用人,能做到選賢任能。蔣琬、費禕、姜維,都是被諸葛亮考察後選中的人才,可以說都是有才略可任事者。當然,諸葛亮用人也有局限性。對於一些有本事但偏激、自負,有好勝、冒險等毛病的,他不重用,如魏延、彭羕、廖立。諸葛亮是怕這些人在無能的後主面前,爭權、作亂,尾大不掉。這樣的做法再加上嚴刑峻法,其結果,蜀漢上上下下都成為循規蹈矩的人。諸葛亮死後幾十年,除了一個宦官黃皓弄權外,朝中沒有出過欺上壓下的權臣。但是這也帶來一定壞處:過於保守,除姜維外沒有出過一個才略出眾的人才,以致於「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第三,諸葛亮治蜀,注意發展生產。鑑於多年徵戰,民疲國弱,他還實行了閉關息民政策,「閉境勸農,養育民物」,讓人民休養生息,「安其居,樂其業」。趙雲建議把成都城內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歸還人民,使其「安居復業」,這完全符合諸葛亮「富國安家」的一貫政治主張。劉備立即採納。諸葛亮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制定了多項措施,以發展國家經濟;又制定「薄賦斂,無盡民財」的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同時任命秦宓、孟光為大司農,設置「督農」官,加強對農業的管理。這些政策和管理,給蜀中經濟帶來了繁榮。所以晉朝人袁準說:「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夫本立而故末治,有餘力而後及小事。」[8]
與此相關,諸葛亮還非常重視水利事業。他專門設置了都江堰堰官,徵派1200人專門維護這個著名的水利工程;又在成都的西北角上,修築了一條九裡長堤,防止洪水,且能引水灌溉。[9]成都的城市建設水平也在蜀漢時期得到提升,街道井然有序,商業貿易繁盛,人流熙熙攘攘,繼續保持大都市的規模和格局。西晉左思《蜀都賦》、張載《登成都白菟樓》有具體的記載和描繪。
諸葛亮還採用劉巴的建議,鑄造錢幣,平抑物價;設立「市官」,管理市場;設置鹽鐵官,專管鹽鐵生產,都收到了明顯效果。
蜀錦是蜀中著名特產。諸葛亮十分重視蜀錦的生產管理。他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10]他對這個關係國家重要財源的部門,首設錦官,加以專門管理。成都稱為「錦官城」就是這樣來的。另外,成都「濯錦城」簡稱「錦城」的得名也是來自蜀錦。為了支持蜀錦生產,諸葛亮以身作則,在自家園裡也種植了「桑八百株」。左思《蜀都賦》裡所描寫的成都織錦業之盛,實非誇飾之辭。
第四,諸葛亮還牽頭制定了《蜀科》這部蜀漢的法律條例。為了整頓吏治,他親自撰寫了《八務》《七戒》等「條章」。他執法如山,賞罰嚴明。像揮淚斬馬謖,然後自請處罰的事盡人皆知。諸葛亮為官清廉,儉以養德,積蓄不多,僅有薄田15頃,桑樹800株。在他的影響管理下,蜀漢官場充滿了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與魏、吳形成鮮明對照。
應該說,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國家治理,在三國之中是較為成功的。范文瀾說諸葛亮:「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11]因此,當時和後世的人,無論是不是四川人,對諸葛亮治蜀多是稱讚肯定。蜀中甚至全國其他地區,都有武侯祠或諸葛亮遺蹟、傳說,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蜀漢的南部地區,稱為「南中」,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劉備入主巴蜀,先後派鄧芳、李恢總理南中,效果都不錯。
可是,由於此前官員的管理問題,加上劉備夷陵兵敗,東吳從中挑唆,南中部族首領及豪強大姓,先後起事,反叛蜀漢。諸葛亮先積蓄力量,恢復與孫吳的盟好,對南中「撫而不討」,力爭和平手段解決。結果和平手段失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諸葛亮南徵,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出兵,「其秋悉平」,僅半年多就平定叛亂。
諸葛亮之所以數月平定叛亂,首先是蜀漢軍隊訓練有素,軍紀嚴明,將士忠心耿耿、作戰勇敢;其次是諸葛亮指揮有方,用將得當;再加上「攻心為上」的基本政策(「七擒孟獲」故事是最佳表現),這才最終贏來南中部族豪強的「歸心」。
朱大渭、梁滿倉認為諸葛亮平定南中,「迅速結束戰爭,不失北伐時機」;「實現了南中的基本穩定,免除了北伐的後顧之憂」;「開發南中的兵源財源,支援北伐戰爭」;「加快了南中地區的開發」,「為祖國西南邊疆的建設和鞏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2]這樣的評價是較為全面和公允的。
南中即今四川涼山及雲貴地區。這裡帶「諸葛」或「孔明」字樣的文化古蹟和民間傳說廣泛流傳於各民族。南中在唐代就有眾多的武侯祠,明清時期更是遍布;歷代的「諸葛城」「諸葛營」「諸葛碑」等遺址遺蹟亦不少。洪雅縣瓦屋山有「諸葛止戈」紀念碑,說諸葛亮和羌人首領雍闓在本處「止兵議和」,故改名「止戈鄉」;又建諸葛廟,拜祭諸葛亮。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治軍講武,訓練軍隊,為北伐作準備。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北伐。從此開始了諸葛亮一生的最後階段。這段時間,孔明不時離開成都駐紮前線,直到去世,為時8年。
北伐,是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統一中原,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至建興十二年(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隴西等地,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發兵隴西,攻祁山,天水、南安、安定郡三郡叛魏歸蜀。關中響震。後因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只得返回漢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請降級處分。後主將其降為右將軍,仍行丞相事。
本年冬,進行第二次北伐。蜀軍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糧盡而退。魏將王雙追擊,被擊敗斬殺。
建興七年,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得二郡。諸葛亮遂復丞相位。
建興八年,魏分三路攻漢中。蜀調兵備戰。魏軍撤退。
建興九年,第四次北伐,蜀軍再圍祁山,用木牛運糧。司馬懿和張郃援救,蜀軍擊敗魏軍。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而退。其於退軍路上射殺追擊的魏大將張郃。
幾年的徵戰,蜀漢消耗很大,士兵疲憊。諸葛亮決定「休士養民」,全力進行經濟建設,積蓄力量。諸葛亮設計了「木牛」「流馬」的運輸工具。此後,蜀軍將糧食不斷運往斜谷口。
經過近三年的休養準備,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以魏延為先鋒,出武功五丈原,開始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在五丈原「分兵屯田」,向司馬懿挑戰。魏軍拒不出戰,雙方相持百餘日。
接受劉備託孤後的諸葛亮殫精竭慮,夙夜在公,事無巨細親自過問,承受著巨大壓力。建興十二年八月,他終於積勞成疾,病倒了。諸葛亮在向成都來的使者交代自己的繼任為蔣琬、費禕以後不久,即懷著沒有完成統一事業的無限遺憾,在五丈原軍營中逝世,終年54歲。蜀漢軍旋即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結束。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其成功處是蠶食了武都、陰平二郡,斬殺了曹魏大將張郃、王雙,震懾、打擊和削弱了曹魏的力量,對蜀漢國家起到了以攻為守的鞏固作用。北伐最終沒有成功,主要是曹魏綜合國力大大超過蜀漢,司馬懿等對手們也非等閒之輩。諸葛亮的蜀漢以一小國之力北伐大國,居然能全身而退,不傷元氣,而且在諸葛亮之後的蜀漢又有姜維北伐,直到30年後方才亡國,這不能不說是受惠於諸葛亮制定的政策與實踐。
後主劉禪根據諸葛亮的遺命,將其葬於漢中定軍山,諡之曰忠武侯,後世簡稱武侯。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後主下詔在沔陽(侌陝西漢中市勉縣)諸葛亮墓旁建起第一座武侯祠。此後各個時期,全國各地陸續興建起數百個武侯祠。成都歷史上曾經有過七座武侯祠,清代甚至有四座武侯祠並存於成都,這在全國絕無僅有。成都最早的武侯祠,出現於李雄成漢政權(公元304—347年)時期。東晉時興建的武侯祠與劉備墓惠陵、漢昭烈廟靠近。唐宋時期,古柏參天的劉備陵、廟和武侯祠,是蜀中一大盛景。如今的成都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大致形成今天的格局,是全國唯一君臣合祀祠廟,是全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三國遺址遺蹟博物館。
在四川,諸葛亮和三國遺蹟隨處可見,當然,其中很多是因《三國演義》、三國戲曲和民間三國傳說而形成的「三國遺蹟」,並非歷史意義上的,但卻寄託了歷代四川人民對諸葛亮和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的喜愛、追慕和緬懷之情,如前述涼山等地的諸葛亮遺蹟。
根據記載,諸葛亮在成都有兩處住宅。一處位於成都市區,就是其府第,在今北校場一帶。另一處在郊外,是莊園,位置在現在成都市雙流區東升鎮附近的「葛陌村」。村中有井一口,鄉人稱「諸葛井」。如今「葛陌村」名稱還存,但已舊貌不在,盡為現代工廠民舍。[13]
德陽綿竹有諸葛「雙忠祠」,是紀念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在抵抗曹魏時,父子二人死守綿竹關,雙雙殉國。
今屬重慶奉節的八陣圖,傳說是當年諸葛亮訓練軍隊,打仗時利於防衛的「陣法」,或者說是編排戰鬥隊列的圖形。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綿陽市郊區都有傳說由諸葛亮設計製作的「八陣圖」。其中尤以青白江八陣圖有名,清代四川才子李調元有《八陣圖歌》。
如今成都有武侯區、武侯大道、武侯高中、武侯祠大廟會等帶有諸葛亮元素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設施。武侯區因武侯祠得名,境內遍布諸葛亮和三國文化設施,如三國文化街道、文化牆、文化公園等。
杜甫說得好:「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諸葛亮之於四川,之於巴蜀文化貢獻甚大,影響深遠。四川成都因為蜀漢和諸葛亮而更顯人傑地靈,歷史厚重,文化昌盛,令人嚮往,成為一處「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