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後,被他廢為平民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呢?

2020-12-23 情懷與歷史

白帝城託孤,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雖然在白帝城託孤中,諸葛亮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劉備指定的託孤大臣,實際上是兩位,也即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這位大臣。

彼時,劉備讓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後主劉禪即位後,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但是,公元231年,李嚴卻被諸葛亮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死後,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

首先,公元231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曹魏的時候,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對於李嚴來說,為了推卸責任,反而怪罪甚至誣陷諸葛亮的北伐,導致諸葛亮不得不退兵。等到諸葛亮回到成都後,事情真相大白,李嚴的行為,自然遭到了蜀漢文臣武將的反對。所以,諸葛亮上奏後主劉禪,將李嚴這位託孤大臣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自此之後,李嚴不僅失去了蜀漢朝廷授予的官職,更是只能留在偏遠之地,無法回到蜀國都城成都。公元234(建興十二年),李嚴聽說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於是發病而死。李嚴生前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病,最終去世。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諸葛亮的去世,直接讓李嚴「激憤而死」。對此,在筆者看來,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這是因為諸葛亮去世後,李嚴認為不會有人再啟用自己了,也即自己不僅無法官復原職,更很難回到成都了。對於李嚴來說,在蜀漢的地位比較特殊,作為劉備留下的託孤大臣,李嚴的地位可以說是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在官職上,諸葛亮曾上表李嚴為驃騎將軍。在漢末三國時期,驃騎將軍位同三公,僅次於大將軍。所以,在蜀漢的文臣武將中,只有諸葛亮能夠將李嚴廢為平民,同樣的道理,也只有諸葛亮可以重新啟用李嚴。

現在,到了公元234年,隨著諸葛亮的病逝,李嚴想要被重新啟用的幻想,無疑是幻滅了,這成為李嚴「激憤而死」的重要原因。也即對於貪戀權位的李嚴,廢為平民的遭遇,是難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在蜀國的繼任人選,也很難重新啟用李嚴這位老臣。公元234年的秋天,諸葛亮病重之際,蜀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軍前問候,同時詢問諸葛亮的繼任人選。

面對李福提出的問題,諸葛亮給出了蔣琬、費禕這兩個人選。於是,蔣琬被後主劉禪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在蔣琬去世後,費禕執掌蜀國大權。因此,在後諸葛亮時代,蔣琬、費禕可以說是蜀國的丞相了。對於蔣琬和費禕來說,前者是主張北伐中原,至於後者,雖然限制了姜維北伐的規模,卻也不是完全主張停止北伐的。在此基礎上,不管是蔣琬還是費禕,都和阻撓北伐的李嚴難以形成共識。

公元231年,李嚴阻撓甚至破壞了諸葛亮北伐行動,這遭到了蜀漢群臣的反對,成為李嚴被廢為平民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筆者看來,李嚴應該明白,諸葛亮指定的蔣琬、費禕,也很難重新啟用自己,這讓李嚴更加看不到希望了。當然,這也是李嚴的性格原因,導致其在蜀漢朝廷相對孤立。

最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表示:「都護李嚴性自矜高。」也即李嚴這個人高傲自大,和蜀漢群臣的關係比較差。對此,在筆者看來,李嚴的性格,無疑和魏延、關羽比較相似,不夠圓潤。在此之前,李嚴碰到了劉備這樣寬宏大量的君主,還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但是,在劉備去世後,李嚴在蜀漢則沒有堅定的後盾了。並且,李嚴還是一個自私自利之人,《三國志·李嚴傳》中記載的李嚴主動要求分地建立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並且,李嚴還慫恿諸葛亮「宜受九錫,進階稱王」。

在此基礎上,不管是蔣琬、費禕,還是之後的大將軍姜維,作為諸葛亮親自提拔和培養的人才,無疑都不敢啟用李嚴。退一步來說,就算後主劉禪要再度啟用李嚴,也沒有合適的位置給他,因為按照李嚴的資歷,肯定要授予大將軍、丞相這樣的官職,這勢必會引起群臣的反對。總的來說,咎由自取的李嚴,從位高權重的託孤大臣墜入谷底,被諸葛亮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當然,如果和曹魏、東吳的託孤大臣比起來,李嚴的結局其實已經算是幸運了,比如司馬懿和曹爽都是魏明帝曹叡的託孤大臣,結果司馬懿誅滅曹爽三族,再比如孫權留下了諸葛恪等託孤大臣,結果這些託孤大臣幾乎都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病逝,為何恨他的李嚴聽到死訊後會大哭,並激憤發病而死?
    在劉備死的時候,託孤大臣可不僅僅是諸葛亮一人,還有一人就是李嚴,按理說李嚴地位與諸葛亮平級,可是他卻與諸葛亮不合,後因耽誤北伐而被廢為平民,李嚴本應該恨諸葛亮,可是為什麼聽到諸葛亮死訊後,就跟著「激憤而死」呢?
  • 諸葛亮病逝,為何恨他的李嚴聽到死訊後會大哭,並激憤發病而死
    在劉備死的時候,託孤大臣可不僅僅是諸葛亮一人,還有一人就是李嚴,按理說李嚴地位與諸葛亮平級,可是他卻與諸葛亮不合,後因耽誤北伐而被廢為平民,李嚴本應該恨諸葛亮,可是為什麼聽到諸葛亮死訊後,就跟著「激憤而死」呢?
  • 諸葛亮病逝後,為什麼李嚴哭得最傷心,甚至「激憤而亡」?
    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退守白帝城,徵召李嚴為尚書令。而在劉備駕崩後,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輔佐劉禪。所謂中都護,有總領內外軍事的職能呢個,相當於東吳的大都督。換句話來說,當時蜀漢的軍權在李嚴的手中,而不是在諸葛亮的手中。但可惜的是,在政治上,李嚴最終鬥不過諸葛亮。
  • 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
    劉備臨死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成為劉備的託孤重臣,既然是託孤重臣,那麼在整個蜀漢來說,除了皇帝,地位最高的就是李嚴與諸葛亮,劉備去世後,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最終,李嚴被諸葛亮為首的百官彈劾,被貶為庶人,也就是普通平民,從身居高職到普通平民的巨大落差,讓李嚴非常難受,別說李嚴了,任何一個人都會難受。
  • 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有何說法?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去世之後,夢想的破裂,國家統一希望的破裂,蜀漢頂梁柱的失去,整個國家都在悲痛不已之中。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也極度的悲痛之中,按道理來說,李嚴是被諸葛亮廢了的,兩人政見不同,互相看不順眼,李嚴因為傷心過度,最後「激憤而死」,這是什麼情況。
  • 李嚴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的重臣,卻為何自絕蜀漢,最終鬱憤而死?
    話說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惜大軍傾巢出動討伐東吳,不料想被火燒連營,大軍慘敗而退到白帝城的時候,因急火攻心病倒了。他自知時日不多,急令諸葛亮、李嚴等人,來到白帝城。 在臥榻前,將太子劉禪珍重地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二人後,劉備吐血含憤而死。諸葛亮和李嚴,就一同成了劉備的託孤大臣。
  • 諸葛亮去世,李嚴哭的傷心欲絕的原因分析!
    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也極度的悲痛之中,其實我們從李嚴和諸葛亮前前後後發生的摩擦說起,李嚴的激憤主要是哭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不想被人秋後算帳。李嚴犯下了不可饒恕的三件大事 1、託孤兩人不同心同德。 蜀漢集團是一個整合過來的集團,主要是分為三個集團:土生集團(以張飛、關羽、趙云為班底);荊州集團,諸葛亮、蔣琬為代表的;益州集團,李嚴、劉巴、黃權、法正等為主。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人,託孤的時候,法正已經去世,黃權投靠了曹魏,劉巴已經死了。為了權衡集團的利益,劉備特意叫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目的就是讓他們好好合作,實現蜀漢統一天下和恢復漢室的宏遠志向。
  • 諸葛亮是李嚴最大政治對手,為何諸葛亮去世,李嚴反而憂懼而死
    但是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哭得最傷心的,卻恰好就是李嚴。而且李嚴不是假哭,是真哭,沒過多久,他就因為悲傷過度,跟著去世了。那麼明明諸葛亮是李嚴最大的政治對手,為什麼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卻偏偏哭得那麼傷心呢?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說諸葛亮是李嚴的最大政治對手?
  • 歷史探秘:李嚴也是託孤大臣 為何總是和諸葛亮過不去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李嚴也是託孤大臣 為何總是和諸葛亮過不去呢? 史上最奇怪的對手,莫過於諸葛亮和李嚴了。諸葛亮完全稱得上是李嚴的最大政敵,就是評價諸葛亮和李嚴有故共戴天之仇,這句話也不過分。但是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哭得最傷心的,卻恰好就是李嚴。
  • 諸葛亮罷免李嚴後,寫信給其子李豐,為何大哭?原因令人心痛
    劉備在白帝城病危之時,把國事託付給兩位國之重臣,一位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嚴。諸葛亮的才能,自然不用多說,已被世人當做智慧的象徵,那麼李嚴的才幹如何呢? 李嚴,字正方,後改名為李平,早年先後在劉表、曹操、劉璋帳下任職,都獲得了能幹的好名聲,後來又背棄劉璋,投降了劉備。
  • 三國人物傳——李嚴
    李嚴這個人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雖然這個人比如在蜀中期推卸責任,後流放,不過這個人有點本事,諸葛亮北伐,李嚴在白帝防東吳。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中國三國時荊州南陽郡人,蜀漢的將領和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
  • 罷免罪臣李嚴後,諸葛亮為何在向其子寫信時「涕泣」
    其中有一次是在罷黜李嚴後,給其子李豐寫信時「臨書長嘆,涕泣而已」。已過不惑之年,身居高位的諸葛亮,為何會給一個同僚的兒子寫信會涕哭呢?蜀漢建興九年(231 年)春,時年 51 歲的諸葛亮在上表彈劾李嚴、罷黜他的官爵後,給其子李豐寫了一封信,史稱《與李豐教》,在結束時:「詳思斯戒,明吾用心,臨書長嘆,涕泣而已。」
  • 李嚴的官位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而諸葛亮為什麼排擠李嚴?
    然而,在劉備病逝之後,蜀漢的戰爭形勢仍舊不算明朗,戰爭持續發生,而李嚴當時長期在外掌兵,手中的權力只有在其手下的軍事力量。 不同的是,諸葛亮的主要"工作地點"就是以皇帝,也就是蜀漢後主為中心的朝堂上,因此對於國家諸多大小事務,諸葛亮的話語權遠遠高於李嚴。
  • 諸葛亮罷免李嚴,是權力鬥爭還是罪有應得?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諸葛亮和李嚴的矛盾不是權力之爭。這是因為諸葛亮和李嚴的職位、權力,以及他們的威信都相差懸殊,諸葛亮長期以來一直掌握蜀國兵權,而李嚴長期在地方任職,只是一個太守,在劉備臨死之前,由於得到了劉備的信任,才被突擊提拔為託孤大臣的。
  • 諸葛亮位極人臣,李嚴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諸葛亮的回答引發爭議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諸葛亮和李嚴同為劉備安排的託孤大臣,但是二者之間卻有不小的矛盾。實際上二者的矛盾之處也是諸葛亮身上的爭議之一。那麼這兩個託孤大臣為什麼不能夠齊心協力輔佐劉禪,而是產生嫌隙呢?歸根結底還是權力的問題。說起來李嚴這個託孤大臣是不夠格的,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但世人只知諸葛丞相,又有誰認識李嚴呢?劉備明明是託孤於孔明於李嚴二人,為何在劉備死後,李嚴便遠離了蜀國的政治中心?諸葛亮到底對李嚴做了什麼呢? 但身在永安的李嚴,已經沒有任何能力制約到諸葛亮了,必須已經離開了蜀國的權力中心。 可以說李嚴幾乎成了一個局外人,而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對他,是因為他與李嚴不合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可以說他們倆不合已是滿朝皆知,就連去世的劉備也是深知這一點的。
  •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結局令人惋惜
    二、李嚴仕途李嚴,字正方,出身荊襄,原本是在劉表底下做事的。李嚴少年出仕就表現出了卓越才華,劉表委任他到各個地方去視察民情,旨在培養未來幹部。李嚴後來為何出現在劉備的隊伍裡呢?原因是曹操打贏官渡之戰後,率軍南下準備收服荊襄。
  • 諸葛亮廢李嚴,普通的朝堂鬥爭而已,無需過分解讀!
    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正,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領益州牧。李嚴為副,官職為光祿勳、中都護、尚書令。9年後,在公元231年,李嚴被廢為民,流放梓潼郡。歷來對諸葛亮廢李嚴有很多爭論,比較主流的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李嚴被廢,是他爭權奪利自取滅亡。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諸葛亮玩弄權術排斥異己。首先我們必須說一下,為何劉備託孤在諸葛亮之外還選擇了李嚴。本來李嚴是不怎麼出名的,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一開始在劉表手底下工作,曹操南徵荊州(208年),李嚴逃到益州,開始在劉璋陣營中工作。
  • 劉備去世前,將兵權交給了李嚴,他為何不交給諸葛亮?
    都知道劉備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假惺惺地告訴諸葛亮,要是覺得劉禪成才那就輔佐他,要是覺得劉禪不成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然後馬上讓劉禪認諸葛亮做相父,交代劉禪要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諸葛亮被感動得五體投地,立即表示自己會為蜀漢奉獻一生。劉備聽後點點頭,然後把兵權交給李嚴。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因病在白帝城去世。 臨終時,劉備委託諸葛亮接管滿朝文武大臣的任務,並將總權力分配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夷陵戰敗後,蜀國的國力大受損害。 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才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劉備臨死前,選諸葛亮等人為大臣,協助劉禪。 一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供養孤兒的大臣。 但當時,劉備還安排了另一個重要的人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 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嚴。 三國時期,劉備臨死前,召見宰相諸葛亮,命令李嚴協助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