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去世之後,夢想的破裂,國家統一希望的破裂,蜀漢頂梁柱的失去,整個國家都在悲痛不已之中。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也極度的悲痛之中,按道理來說,李嚴是被諸葛亮廢了的,兩人政見不同,互相看不順眼,李嚴因為傷心過度,最後「激憤而死」,這是什麼情況。
其實我們從李嚴和諸葛亮前前後後發生的摩擦說起,李嚴的激憤主要是哭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不想被人秋後算帳。
李嚴犯下了不可饒恕的三件大事
1、託孤兩人不同心同德。劉備是個好boss,也是分得很清楚的人,擅長相互制衡以達到集團和睦。蜀漢集團是一個整合過來的集團,主要是分為三個集團:土生集團(以張飛、關羽、趙云為班底);荊州集團,諸葛亮、蔣琬為代表的;益州集團,李嚴、劉巴、黃權、法正等為主。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人,託孤的時候,法正已經去世,黃權投靠了曹魏,劉巴已經死了。為了權衡集團的利益,劉備特意叫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目的就是讓他們好好合作,實現蜀漢統一天下和恢復漢室的宏遠志向。但是兩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很明顯能說明問題,他說假如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卻沒有跟李嚴說這些話。名為託孤重臣,可是更加像是要李嚴輔助諸葛亮。分給的職位也很能說明問題,諸葛亮是丞相,輔助劉禪處理全國政務;李嚴是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手握兵權,卻留下鎮守永安,遠離朝政中心。
在古代,什麼事情都是皇帝一人說的算,假如劉禪哪天覺得李嚴不行了,想廢了他,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的嗎?諸葛亮就不一樣,天天跟著劉禪,近水樓臺先得月,大家熟悉了,辦事也方便。可是從歷史上來看,李嚴有悖劉備的遺訓,並沒有很好的輔助諸葛亮。
2、李嚴糧草不濟致使北伐失利。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失敗的,李嚴脫不了干係。在古代,糧草對於軍隊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方大戰正在膠著的打著,負責糧食的李嚴卻因為怕糧草不濟被責罰,於是搞了個陰謀,前面說糧草不夠,需要回蜀,諸葛亮也回來。回來了之後卻跟劉禪說自己督辦的糧草很足,還質問諸葛亮「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耍兩面派的往往都不會有好果子吃,還好諸葛亮有手書為證,李嚴事情敗露,最後劉禪把他貶為庶人。
3、李嚴在託孤之後就對諸葛亮心生不滿,甚至多次提出無理的要求。李嚴的託孤大臣的並不是單單是因為他是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那麼簡單,也有他能力的一部分。李嚴在擔任太守期間,史書記載:"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李嚴在劉備生前就已經是受到了重用,現在同為託孤大臣。但是諸葛亮卻越來越接近權力的中心,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同時他又是丞相,可以說是蜀漢扎紮實實的二把手。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當然心有不甘,他對權力也極其的貪念,甚至還提出了組建巴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的提議。
在李嚴一次次的製造摩擦和不配合之後,諸葛亮實在是接受不了這哥們,於是在第四次北伐之後,直接讓李嚴變成庶人。
在劉禪時期,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無人能匹敵的,加上劉禪的極力支持,荊州集團的人在局中越來越吃得開。李嚴想重回政治還得靠諸葛亮,可惜諸葛亮已經死了,能提拔他的人也沒有了。
其次,我認為李嚴的舉動是有保護自己的意思。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深受蜀漢全國人民的愛戴,這個愛戴我相信是真心的。蜀漢集團還是比較團結一致的,現在頂梁柱失去了,大家悲痛至於難免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比如再整李嚴,畢竟李嚴是諸葛亮在蜀漢頭一號政敵。此時李嚴大哭一場,當然是逢場作戲,就會讓人覺得其實李嚴和諸葛亮也沒有很多的仇恨,其實他們之間還是很和諧的。
有一個例子和這個是有些相似的,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明明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整個江東的將領和人民無不悲慟。諸葛亮再去弔唁的時候,那些將領還恨得咬牙切齒,想拿刀砍了諸葛亮,但是看到諸葛亮哭得比他們還難受,他們對諸葛亮的成見也就放下了,進一步促成了孫劉聯盟的鞏固。
這兩個例子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總的來說,李嚴的痛苦主要是基於對政治前途破碎的難過和出於自保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