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戰略,六年間六出祁山伐魏,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其實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當時蜀國國力根本打不贏曹魏,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一個無用功呢?其實這裡幫大家分析諸葛亮北伐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以守代攻、二是為了完成先帝留下的遺願,這種使命感和壓力讓諸葛亮完全不能懈怠,就算打不贏也要上。諸葛亮知道蜀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且曹魏也不傻不看眼睜睜看著你休養生息,而無作為。所以此刻的蜀國是最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被滅國,諸葛亮是絕對不能接受蜀國毀在他手裡的。
諸葛亮的想法很簡答,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尋找機會,所以制定了北伐的策略。其實諸葛亮每次出擊的動靜也不是很大,能佔多少便宜就佔多少,畢竟只是偽進攻,所以不會選擇比較冒險的戰略,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如果因為一個失誤又讓蜀軍遭受重創的話,那就真的萬劫不復了。所以尋求最穩妥的方式進攻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局面,哪怕收穫很小或者沒有收穫都是能接受的。所以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北伐勝負並不重要,限制曹魏對自己的進攻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就是諸葛亮內心背負的壓力還有罪惡感。劉備託孤時,相當於是把整個蜀漢都交給了諸葛亮一人打理,就連這個皇帝位置都讓了出去,所以諸葛亮也非常受感動。而且諸葛亮又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忠義「二字在他的心裡絕對是最至高無上的,所以這份壓力也使得諸葛亮必須要為蜀漢做些什麼,不能只是安心的過日子,不然諸葛亮就會舉得愧對劉備。所以諸葛亮才要堅持北伐,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也算報答了劉備的恩情,自己也沒食言。
所以作為讀者,我們會覺得諸葛亮完全沒必要北伐,吃力頭不討好。但是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北伐是他晚年必須要做的事情,哪怕復出自己的生命。其實諸葛亮的確有些勉強自己,歷史上帶兵打仗本就不是他的強項,但依然要充當總指揮,所以最後北伐的戰績也不太理想。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看出,他在用人方面還有戰略部署方面都不是很完美,而第一戰恰好又是最重要、時期最高漲的,所以首戰失敗還是挺傷的。
有人說如果要讓諸葛亮多活10年,諸葛亮有沒有辦法攻入長安呢?其實就算諸葛亮多活10年,司馬懿也還在,只要司馬懿採取防守的姿態不主動求戰諸葛亮的勝率就會變的很小,畢竟雙方兵力差距實在太懸殊,而且進攻方往往更加容易吃虧。總體來說,北伐的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但其中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也是諸葛亮不得不做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