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目的是什麼?諸葛亮北伐真正原因揭秘

2021-03-05 器物匠心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戰略,六年間六出祁山伐魏,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其實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當時蜀國國力根本打不贏曹魏,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一個無用功呢?其實這裡幫大家分析諸葛亮北伐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以守代攻、二是為了完成先帝留下的遺願,這種使命感和壓力讓諸葛亮完全不能懈怠,就算打不贏也要上。諸葛亮知道蜀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且曹魏也不傻不看眼睜睜看著你休養生息,而無作為。所以此刻的蜀國是最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被滅國,諸葛亮是絕對不能接受蜀國毀在他手裡的。

諸葛亮的想法很簡答,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尋找機會,所以制定了北伐的策略。其實諸葛亮每次出擊的動靜也不是很大,能佔多少便宜就佔多少,畢竟只是偽進攻,所以不會選擇比較冒險的戰略,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如果因為一個失誤又讓蜀軍遭受重創的話,那就真的萬劫不復了。所以尋求最穩妥的方式進攻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局面,哪怕收穫很小或者沒有收穫都是能接受的。所以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北伐勝負並不重要,限制曹魏對自己的進攻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就是諸葛亮內心背負的壓力還有罪惡感。劉備託孤時,相當於是把整個蜀漢都交給了諸葛亮一人打理,就連這個皇帝位置都讓了出去,所以諸葛亮也非常受感動。而且諸葛亮又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忠義「二字在他的心裡絕對是最至高無上的,所以這份壓力也使得諸葛亮必須要為蜀漢做些什麼,不能只是安心的過日子,不然諸葛亮就會舉得愧對劉備。所以諸葛亮才要堅持北伐,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也算報答了劉備的恩情,自己也沒食言。

所以作為讀者,我們會覺得諸葛亮完全沒必要北伐,吃力頭不討好。但是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北伐是他晚年必須要做的事情,哪怕復出自己的生命。其實諸葛亮的確有些勉強自己,歷史上帶兵打仗本就不是他的強項,但依然要充當總指揮,所以最後北伐的戰績也不太理想。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看出,他在用人方面還有戰略部署方面都不是很完美,而第一戰恰好又是最重要、時期最高漲的,所以首戰失敗還是挺傷的。

有人說如果要讓諸葛亮多活10年,諸葛亮有沒有辦法攻入長安呢?其實就算諸葛亮多活10年,司馬懿也還在,只要司馬懿採取防守的姿態不主動求戰諸葛亮的勝率就會變的很小,畢竟雙方兵力差距實在太懸殊,而且進攻方往往更加容易吃虧。總體來說,北伐的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但其中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也是諸葛亮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是近兩千來除了最高統治者外,名氣最大的一位歷史名人了。諸葛亮一生神鬼妙算,常能知人所不知,識人所不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直接請來了自己蜀中陣營的一個大BOSS,重要性甚至比劉備還要高。然而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有生之年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都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啥?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開始主政,軍事外交策略做了重大調整。由大耳後期的向東吳威逼侵吞原來關羽丟失的荊州西部,改為北伐曹魏。諸葛亮出兵祁山,討伐曹魏,名為匡復漢室,羅貫中演義描繪為,也歷來被後世理解為意圖消滅魏國,其「六出祁山」,身死北伐途中,因此被賦予「鞠躬盡瘁」的美譽。但其北伐是要滅魏國嗎?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頗值得說的事,受限於很多謠傳之類的,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了解並不夠準確,所以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就是詳細的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但也一些是例外的,例如東漢末年的司空曹操,以及蜀漢的丞相諸葛亮。這些例外的原因是,他們「錄尚書事」了。錄尚書事也是一個官名,最初叫領尚書事,這個官職一般是由當別的官兼職,是外部人員對尚書臺事務的幹涉。首創於漢昭帝時代,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
  •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約略的寫完了,文辭淺薄,望諸位看官見諒。今日之文是小編對部分觀點的個人看法,是否採信,請自行取捨。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有人提出,這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包括百家講壇的易中天教授。「以攻為守」目的是偏安一隅,無進取之意,這不僅與蜀魏攻戰史實不符,也與諸葛亮志向信念大相逕庭。《出師表》有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完全是信心滿滿,對北伐充滿樂觀和希望。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諸葛亮幾次北伐的地圖,我們這次主要講第一次北伐!上圖!諸葛亮如果北伐有很多路線可以走,比如陳倉,五丈原,長安,都是可以攻取的對象!那到底怎麼走呢,怎麼來北伐呢?諸葛亮於是有了自己的計劃跟分析!
  • 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
    曹魏重臣司馬孚就曾說:「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晉書.安平獻王孚傳》)。孔明死後,在蜀漢益衰、曹魏益盛的情況下,劉禪還當了三十年皇帝,就足以說明問題。
  • 諸葛亮多次北伐,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魏明帝一語道破真相
    比如北伐的對象魏國,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呢?光復漢室,最有可能的勝利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可謂是做足了功夫。首先前期的蟄伏工作做得很好。在夷陵戰敗之後,蜀國是元氣大傷,可以說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在這個情況下,別說是魏國和吳國,就連蜀國自己的臣民都覺得國家危矣。但誰也想不到,諸葛亮別的也許不在行,但發展國家可是他的看家本領。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當時魏朝有議論稱,可乘諸葛亮在漢中,出兵討伐。曹叡亦有此意,但孫資認為漢中南鄭險阻,大舉興兵必導致天下騷動,費力過大,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待魏國強大,蜀、吳必自降,於是曹叡暫緩出兵。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良機。同時,北伐曹魏,重返舊都,也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中定下的目標和多年宿願。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從原因看,蜀漢弱曹魏強,諸葛亮從一開始就處於絕對劣勢;從結果看,其戰果也乏善可陳。兩點一結合,就得到了因果關係論——諸葛亮北伐實在「不可為」。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摒棄腦子裡已有的成見,轉而仔細分析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就知道,真正的北伐其實是「明知可為而為之」。
  • 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並不是演義所說的那樣!
    228-234年,諸葛亮對曹魏進行五次北伐。北伐期間,諸葛亮嘔心瀝血,每天起得比雞還早,睡的比狗還晚,幹得比驢還多,一門心思苦研兵法,發明諸多利器(絆馬索、諸葛弩、木牛流馬),悲劇的是,北伐最終以失敗而終。
  • 姜維北伐一共打了多少次 北伐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
    第三次北伐也小有收穫,在這次北伐中,姜維在隴西一帶擊敗魏將,收服了涼州的胡人王,之後的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因為走漏了消息,鄧艾先有準備,所以只能無功而返。之後的5,6兩次北伐都沒有取得什麼成果,在第七次的時候,姜維再次取得了不錯的戰果,擊敗了魏將李簡,之後乘勝追擊,攻取了河關、臨洮兩個縣城,也算是小有收穫。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李嚴假傳聖旨被識破後,為嚴正法紀,諸葛亮將之貶為庶人。第四次北伐,諸葛亮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再戰祁山231年春天,諸葛亮乘曹魏雍涼地區半年沒有下雨,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並在祁山堡東北修建滷城作為蜀軍大營,諸葛亮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漢軍。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丟失街亭會導致北伐的失敗?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了一個出神入化無所不能的人,不過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有短板的,就是在軍事方面。諸葛亮的內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軍事就是弱點了。通過諸葛亮的北伐就能夠看出,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是存在短板的。諸葛亮多次北伐,沒有一次是成功的,甚至是連曹魏的長城都沒有看到。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肯定是有限的,可是無論根據史書還是小說,都會發現一個問題。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後世之人雖欽佩諸葛亮的忠勇,可也懷疑北伐之戰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其實,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從諸葛亮當年所作的《隆中對》中窺知一二,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拿下荊州,獲取益州,以此為霸業基礎。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 諸葛亮五次北伐以失敗而終,如果再來一次北伐,他會怎樣規劃?
    228年-234年,諸葛亮對曹魏發起五次北伐,這五次北伐說來也奇怪,每次要到破敵之時便掉鏈子,不是因為用人失誤,就是因為糧草補給不及時,最終五次北伐次次無功而返,如果,上天給諸葛亮一次重新北伐的機會,他會怎樣規劃?諸葛亮會更改三次原有計劃,確切的說,會更換兩個人,一次軍事行動。
  • 諸葛亮北伐之時,若大將軍是韓信的話,蜀漢能北伐成功嗎?
    劉備逝世於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蜀漢國力慢慢恢復。同年諸葛亮派出陳震、鄧芝出使東吳,曉以利害說服孫權。吳、漢兩國重新締結聯盟。到了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
  • 諸葛亮五次北伐花費多少?難怪蔣琬和費禕不願北伐,劉禪口袋空了
    蔣琬和費禕,顯然是諸葛亮欽定的兩位接班人。蔣琬比諸葛亮小不了幾歲,沒幾年就退位讓賢了。所以諸葛亮的接班人大體上就是費禕了。在蔣琬和費禕統治蜀漢的那些年裡,始終都沒有看到蜀漢大規模北伐的跡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諸葛亮的遺志他們是不想完成了麼?
  • 諸葛亮北伐註定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這個原因
    有感於此,大詩人杜甫發出催人淚下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絕唱。諸葛亮不但是一位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其所表現出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人格魅力,千百年來得到人們的尊崇,人們無不為其失敗的結局而嘆息。曾經有人回憶,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讀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情節時,不禁潸然淚下。那麼,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悲劇又是如何上演的?
  • 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是正確的嗎?都不值得稱讚
    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一統天下的理想,而姜維的北伐是任務,就是諸葛亮留下來的任務。東吳太傅諸葛恪決定再次興師攻魏,此次徵戰,諸葛恪出動東吳二十萬大軍進攻淮南。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前往沓中。姜維察覺到後,他為了避禍便避居沓中屯田,姜維的北伐時代就此告終。姜維的北伐徹底結束,與諸葛亮的北伐相比,兩人都是沒有什麼作為的,在北伐的過程中,姜維和諸葛亮的北伐都是損兵折將,同時讓蜀漢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