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是正確的嗎?都不值得稱讚

2021-02-13 通史全球

三國時期是歷史上一段亂世,這段亂世持續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在這樣的時期中,造成了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沒有太平日子可以過的百姓,無疑是三國中最為悲慘的人物。不過,亂世出英雄,正是因為這樣的亂世出現,才造就了之後王朝的大一統,更是出現了數不勝數的人才。這些人才中,很多都是名留青史的。

比如說人們熟悉的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國這樣的亂世中,人才是接連不斷的出現,即使是三國後期,同樣如此。諸葛亮在蜀漢的前期和後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初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此後蜀後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就成為了託孤大臣,這時候的蜀漢是由諸葛亮做主。後來,諸葛亮病逝之後,劉禪仍然將蜀漢延續了40年的時間。

單單從這一點來說,劉禪還是有一些本事的,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沒有立刻就將蜀漢整的滅亡。諸葛亮病逝後,諸葛亮的親傳弟子姜維沒有掌管大權,當時掌權的是蔣琬和費禕。公元253年春,費禕因遇刺而不幸身亡。費禕死後,姜維出人頭地的時刻到了。費禕死後,姜維開始主持大局,這時候的姜維終於能夠一展身手了。

由於姜維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那麼姜維肯定是繼承了諸葛亮的志向,這就是北伐。姜維掌管大權後,仍然實施北伐。姜維的北伐與諸葛亮相比,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一統天下的理想,而姜維的北伐是任務,就是諸葛亮留下來的任務。東吳太傅諸葛恪決定再次興師攻魏,此次徵戰,諸葛恪出動東吳二十萬大軍進攻淮南。

姜維得知這個消息後,乘機率數萬人出石營,他經董亭包圍南安。曹魏也沒有閒著,魏國雍州刺史陳泰得知姜維北伐的消息後,當即率軍前往阻擊,當陳泰率軍進至洛時,姜維因為糧草的問題被困。沒有糧草的姜維只好選擇了退兵,此次出戰,才算是姜維真正意義上的北伐。直到公元262年,姜維再次出兵北伐,當時姜維與鄧艾戰於侯和,然而魏軍強勢,姜維被鄧艾擊敗。

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前往沓中。由於此時蜀漢朝堂已經被黃皓所掌控,當時姜維與黃皓不和,同時黃皓是劉禪的親信,此時的劉禪相信宦官,導致了蜀漢滅亡。姜維因為厭惡黃皓擅權,他曾向劉禪請求誅殺黃皓,但後主劉禪沒有接受姜維的請求,為了中和兩人的關係,劉禪採取了讓黃皓道歉的方式,由此黃皓記恨在心。

姜維察覺到後,他為了避禍便避居沓中屯田,姜維的北伐時代就此告終。姜維的北伐徹底結束,與諸葛亮的北伐相比,兩人都是沒有什麼作為的,在北伐的過程中,姜維和諸葛亮的北伐都是損兵折將,同時讓蜀漢損失慘重。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時,大將廖化稱「連年徵伐,軍民不寧」,建議姜維不要「強欲行難為之事」。

現如今看來,無論是諸葛亮的北伐還是姜維的北伐,都是不值得稱讚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都是讓蜀漢損失慘重,更是損兵折將的。早在諸葛亮時期,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國力差距就非常巨大了,到了後來,昔日追隨劉備入川的各地豪強也逐漸凋零,這時候的蜀漢已經是沒有什麼人才了。這就有了人們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諸葛亮病逝後,姜維仍然繼續北伐,為的就是完成諸葛亮留下來的任務。姜維沒有相信天命,選擇坐以待斃,他傾盡了自己的平生所學,所希望的不過是為了創造一個意外。只不過,諸葛亮這樣的人物都沒辦法改變的事,姜維又有什麼辦法呢?要知道姜維面對的敵人,均是當時的名將,他們是陳泰、鄧艾、鍾會、諸葛緒等人,同時姜維還要時刻提防蜀漢內部專權的黃皓等人的謀害。

姜維雖然沒有北伐成功,但是蜀漢當時的局面錯綜複雜,與諸葛亮時期相比,姜維的環境更加惡劣,在這種情況下,姜維成功的概率要比諸葛亮還低。姜維的計劃是富有創造力,他假意依附鍾會,不斷的唆使鍾會謀反,並在這樣的情況下,火中取慄,希望藉此機會復國。只不過當時的蜀漢氣數已盡,只能夠走向滅亡。

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其實就已經出現了衰敗之勢,當時的蜀漢環境不好,劉備病逝後,蜀漢再也沒有新加入的人才,這對蜀漢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北伐的初衷是正確的,但是北伐給蜀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就是讓蜀漢損兵折將。由此來說,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變得得不償失。

更多歷史典故推薦:

諸葛亮為何不取代劉禪?其一實力不允許,其二諸葛亮忠心耿耿

郭嘉為什麼離開實力強大的袁紹,反而投靠曹操?

曹叡的郭皇后,從婢女逆襲到皇后,她是如何成功的?

最無聊的小遊戲,越玩越上癮,還停不下來!

相關焦點

  • 姜維北伐一共打了多少次 北伐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
    縱觀姜維的一生,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秉承著繼承先主、武侯的遺志,一共有過十一次的北伐記載,第一次是在238年的時候,姜維和蔣琬兩人合力出師伐魏,但是在南安被魏軍阻攔了下來,一番相持只好無奈退兵。第二次北伐是一次成功的大勝,姜維派出當時在蜀國還算強勢的王平攻打魏國,曹爽大敗,差點就攻入關中,可惜還是功虧一簣。
  • 諸葛亮北伐,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守街亭,姜維和趙雲難道不夠格?
    前言:諸葛亮在率兵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街亭之戰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場戰爭也是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第一次和曹魏拉開戰爭的序幕,所以這一場戰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可誰曾想還是馬謖失了街亭,導致這一次北伐的失敗。但在當時諸葛亮能夠動用的大將並非只有馬謖,比如說姜維和趙雲。但在最後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呢?其一,姜維剛剛投降歸順諸葛亮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一直講究謹小慎微,從來都不可能貿然出兵,也不可能不按常理出牌。
  • 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為了「興復漢室」嗎?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難道真的是為了恢復漢室嗎?其實不然,雖然「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但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不止僅此: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地位是比較低的,並不象《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劉備對其言聽計從,諸葛亮當時的職務是臨時設立的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主要從事的是後勤保障工作。例如劉備據有荊州時,他「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2020-12-21 16:23:46
  • 諸葛亮智謀過人,為何北伐沒有一次成功?姜維死前的8個字揭開原因
    當時的謀士對於諸葛亮都是讚不絕口的,說他是智乎近妖,諸葛亮的對手對他更是感到頭疼,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宿敵,兩個人可謂是鬥智鬥勇纏鬥了將近一生,但是縱觀兩人的爭鬥你會發現,諸葛亮扮演的永遠是攻的角色,而司馬懿則是一直守,活活的和諸葛亮耗下去,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還是忌憚諸葛亮的。
  • 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什麼就是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廖化的評價一針見血!
    在此基礎上,諸葛亮不僅將姜維帶在身邊培養,也對他寄予厚望。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在蜀漢武將中步步高升,並最終升任大將軍一職。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何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呢?
  • 【品論三國】諸葛亮北伐真實意圖:恢復漢室只是藉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難道真的是為了恢復漢室嗎?其實不然,雖然「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但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不止僅此:一方面,北伐為蜀漢政權的存在提供合理性,使其不至於降格為一般的地方割據政權,另一方面,北伐使蜀漢政權內部的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土著集團的矛盾趨於緩和,達到「鬩於牆於牆,外御其侮」的目的,鞏固了其政權。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但司馬懿不採納。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對峙一段時間後,諸葛亮撤出對祁山的包圍,將全部軍隊集中在滷城,司馬懿派張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聯絡,並命他攻滷城以南的的王平,由案中道進逼漢軍。自己則率眾進攻滷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兵作戰,大敗魏軍。
  • 諸葛亮的徒弟姜維的兵器:綠沉槍
    姜維,諸葛亮的徒弟,謀略雙全。人物自然不用過多筆墨,說是家喻戶曉也不為過。在三國那個年代,人們都是使用冷兵器,何為冷兵器麼?
  • 諸葛亮為何最終選擇姜維做他的的接班人
    這恐怕就是諸葛亮難與人言的內心隱密了。  第一,二人有共同的志向。  與我族類,性格相仿,可堪大事。諸葛亮未出茅廬的時候,就為劉備謀劃了遠大的政治藍圖,那就是中興漢室,還於舊都。當時蜀漢好多人都安於現狀,希望偏安一隅,連劉禪也是這樣想法。不想憑藉自己的薄弱力量和曹魏硬拼,更不希望北伐。經過諸葛亮細心的考察,發現「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 姜維死後82年留一封密信,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畢竟是密信,所以當時很多人都痛恨姜維,說他是叛徒,擁立鍾會當蜀王,姜維也只能頂著罵名,被人唾罵。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也曾多次選拔人才,但是唯獨器重姜維,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得不到重用,又遭到上司的猜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投靠門下,諸葛亮也非常看重他的才能,迅速提升他為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
  • 姜維為什麼不除掉禍國殃民的黃皓?諸葛亮之子殉國前一語道破奧秘
    為了讓姜維遠離朝政,黃皓和陳祗還想出了一個「金點子」:全力支持姜維北伐。目的當然不是想「平天下」,而是想「平內政」——讓姜維無暇顧及內政。姜維的使命是接過諸葛亮的衣缽——北伐。也就是說,黃皓能獨掌內政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而當一直在外的姜維得知黃皓已權勢滔天時,他儘管想為國為民除掉黃皓,但黃皓這時候有劉禪的支持,又有自己的勢力集團,姜維不說除掉他,反而有被除掉的可能。後來,姜維為了「避禍」,乾脆都不回成都,躲到沓中駐軍去了。
  • 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任務,為什麼不給姜維或魏延?諸葛亮在想什麼?
    歡迎大家吐槽,但是吐槽前,請先看下羅貫中的原著好嗎?上回咱們說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正打在興頭上的時候,忽然聽說,司馬懿捲土重來,不由得嚇得大驚失色。這證說明,諸葛亮的心裡,是很懼怕司馬懿掌握兵權的。但是,該來的總會來的,諸葛亮少不得要和司馬懿過過招。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過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關於街亭這個地方的爭奪戰了。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北伐與正史記載究竟有何異同?
    第一次北伐(對應演義一出祁山)三國演義中趙雲作為北伐先鋒,「力斬五將」,和年輕的姜維打成平手,為我們展現了老當益壯的虎將形象。然而歷史上是不存在這一事件的,因為當時趙雲的部隊和諸葛亮並不在一起,歷史上趙雲此時和魏國大將軍曹真對峙在東邊的箕谷,也就不可能作為北伐軍先鋒出戰了。至於街亭之戰,歷史上是有的。但是主將並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當時司馬懿遠在荊州,又怎麼可能出現在街亭呢?空城計出於裴松之注引郭衝「條亮五事」的記載,但是裴松之指出其中邏輯性錯誤太多,是子虛烏有的。
  • 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北伐會成功嗎?
    首先諸葛亮因常年積勞,身體已盡被掏空。諸葛亮為人忠誠,凡事盡職盡責。每逢戰事都要親自勘察地形,每個計策的制定,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蜀軍的大小事務都要他來安排,據說就連軍士丈責二十軍棍的小事,都要諸葛亮過問。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屢戰屢敗?姜維臨死前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
    而在正史中,他也非常厲害,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戰場較量,他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自劉備死後,他卻幾乎是屢戰屢敗,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姜維臨死前說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原來這次劉禪之所以下旨讓諸葛亮回來,是因為李嚴欺騙劉禪,說軍糧不夠了。而諸葛亮回來發現軍糧充足,和李嚴對峙,才發現是李嚴在從中作梗,最終李嚴被罷免,諸葛亮再一次發動北伐。
  • 諸葛亮死後留下的十個接班人,除了姜維你還知道誰?
    在和東吳的談判上,他所建立的功績,更超越鄧芝,連孫權都頗為折服,當場表示:「先生真是天下淑德,日後必成為。蜀國朝廷防股.恐怕以後不能常來我國。」井以手中常持的寶劍贈之。隨諸葛亮北徵,魏廷和楊儀交惡,連諸葛亮都束手無策,專靠費禕從中協調,使不致影響軍機大事。諸葛亮死後,費禕任後軍,不久便代替蔣用出任尚書令。蔣病重時,推薦費禕升任大將軍,井錄尚書事,作好接棒的準備。
  • 諸葛亮五次北伐花費多少?難怪蔣琬和費禕不願北伐,劉禪口袋空了
    蔣琬和費禕,顯然是諸葛亮欽定的兩位接班人。蔣琬比諸葛亮小不了幾歲,沒幾年就退位讓賢了。所以諸葛亮的接班人大體上就是費禕了。在蔣琬和費禕統治蜀漢的那些年裡,始終都沒有看到蜀漢大規模北伐的跡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諸葛亮的遺志他們是不想完成了麼?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當時魏朝有議論稱,可乘諸葛亮在漢中,出兵討伐。曹叡亦有此意,但孫資認為漢中南鄭險阻,大舉興兵必導致天下騷動,費力過大,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待魏國強大,蜀、吳必自降,於是曹叡暫緩出兵。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良機。同時,北伐曹魏,重返舊都,也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中定下的目標和多年宿願。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對於諸葛亮還有後來的姜維來說,漢中是北伐中原的關鍵所在,從漢中出發,必須需要翻越秦嶺才能進入關中地區。史書記載,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不冒險,所以在北伐之初就否定了魏延「子午奇謀」的戰術策略,選擇了從地勢最平坦的隴右進攻。但是這條路雖然可以較好地減少大山的阻隔,但是路途遙遠,糧草補給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