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北伐與正史記載究竟有何異同?

2021-02-13 歷史的遺產

  【來源:網絡,非商業性分享轉載,版權歸原作者,侵刪】

三國演義描述了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故事,那麼歷史上,諸葛亮北伐又是怎樣的呢?正史記載的北伐與演義中的北伐又有哪些異同呢?

第一次北伐(對應演義一出祁山)

三國演義中趙雲作為北伐先鋒,「力斬五將」,和年輕的姜維打成平手,為我們展現了老當益壯的虎將形象。然而歷史上是不存在這一事件的,因為當時趙雲的部隊和諸葛亮並不在一起,歷史上趙雲此時和魏國大將軍曹真對峙在東邊的箕谷,也就不可能作為北伐軍先鋒出戰了。

至於街亭之戰,歷史上是有的。但是主將並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當時司馬懿遠在荊州,又怎麼可能出現在街亭呢?

空城計出於裴松之注引郭衝「條亮五事」的記載,但是裴松之指出其中邏輯性錯誤太多,是子虛烏有的。

在演義中姜維二次打敗諸葛亮,最後因為天水太守臨陣脫逃而被迫投降諸葛亮。實際上三國志只記載了姜維因為太守跑路投降諸葛亮,並沒有記載姜維二次打敗諸葛亮。

智取三城故事說得很精彩,諸葛亮奪取隴西三郡也的確是智取,但是此「智取」非彼「智取」。歷史上諸葛亮兵不血刃奪取三郡,用的是「聲東擊西」,趙雲的疑兵出斜谷,將曹真10萬大軍騙到箕谷,諸葛亮主力出祁山,三郡直接傳檄而定。

第二次北伐(對應演義二出祁山)

演義記載和正史差不多,不過虛構了姜維詐降,費耀兵敗戰死,又設計在祁山打敗魏國運糧管孫禮的情節。在正史中,諸葛亮攻打陳倉只打了不到一個月,曹真大軍來支援陳倉,諸葛亮就直接撤退了。而且諸葛亮這次北伐並未出祁山,演義中的地理位置特別模糊,實際上祁山與陳倉距離是很遠的,諸葛亮怎麼可能同時二處用兵呢。

第三次北伐(對應演義三出祁山)

正史中這次北伐是和第二次北伐一脈相承的,幾乎諸葛亮撤兵的同時,陳式率領一隻部隊奪取了魏國的武都,陰平。郭淮想要救援二郡,諸葛亮自出到建威擊退郭淮,二郡從此劃入蜀漢版圖,此後成為姜維北伐的前哨基地,直到蜀漢滅亡,魏國才收復二郡。這也是諸葛亮歷次北伐,唯一徹底奪取的區域。

演義中虛構了諸葛亮設計奪取陳倉,守將郝昭殉國。至於武都、陰平二郡也變成了諸葛亮親自奪取,又識破司馬懿的計策,大敗張郃。最後說諸葛亮因為張苞身死而得病,因病退回漢中。

自衛反擊戰(對應演義四出祁山)

四出祁山實際上並不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北伐,而是自衛反擊戰。魏國大將軍曹真因為諸葛亮多次騷擾邊境,決定主動進攻蜀漢以絕後患。魏國來勢洶洶,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國先鋒夏侯霸受挫於興勢,最終因為天降大雨,棧道斷絕,魏明帝下令曹真退軍。諸葛亮派遣魏延深入羌中地區,魏延在陽溪大敗郭淮,取得陽溪大捷。演義中,虛構了魏延因為對諸葛亮不滿,擅自行動,被司馬懿打敗的情節。實際上司馬懿與諸葛亮並沒有碰面,更何況遠在陽溪的魏延呢?演義中說曹真撤退之時諸葛亮乘機追擊用劫塞之法,大敗魏軍,最後一封信氣死曹真,隨後與司馬懿鬥陣又大破司馬懿。最後司馬懿採用離間之計,後主下召讓諸葛亮班師,諸葛亮用減兵添灶之法安然退兵。

第四次北伐(對應演義五出祁山)

演義中有「出隴上諸葛妝神」的故事,這裡把諸葛亮活脫脫的寫成了神棍。這段故事的原型是資治通鑑記載的上邽之戰,其精彩程度其實不亞於演義故事。諸葛亮出兵圍困祁山,司馬懿派遣大軍救援祁山,諸葛亮分兵對祁山發起猛烈進攻,卻親率主力前往上邽麥區,司馬懿部與諸葛亮擦肩而過。諸葛亮進入上邽麥區以後,打敗郭淮,強割隴西小麥。諸葛亮奪取魏國小麥在歷史上用的是調虎離山,而不是裝神弄鬼。之後演義說司馬懿在滷城又被諸葛亮打敗,損失兵力三千。而這裡實際上還縮小了魏軍的戰損。

據資治通鑑記載,滷城之戰的結果是「甲首三千」,比者百度了一下甲首的意思,甲首意為伍長、小頭目之類的,也就是說實際上滷城之戰,魏軍僅僅損失小頭目級別的將領,就達到三千了。之後因為李嚴的原因,諸葛亮被迫撤退之時,設伏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郃。但是這裡演義和正史記載有兩點不同。第一點是演義中是司馬懿預料到諸葛亮會設置埋伏,可是張郃堅持要追擊司馬懿。而據魏略記載,是張郃認為諸葛亮有埋伏不能追擊,司馬懿強行下令張郃追擊,這可能有借刀殺人的意思。第二點是演義中張郃追擊中的地點是劍閣,而正史中是滷城東北的木門道。

第五次北伐(演義中六出祁山)

正史中,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已經推進到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的渭濱,並沒有經過祁山。演義虛構了五丈原之戰,實際上自從滷城之戰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敗以後,司馬懿已經寧願被嘲諷「畏蜀如虎」,也不出戰了,演義中,諸葛亮病逝之前,為蜀漢軍隊留下了兩條計策。第一條是用木像嚇退司馬懿,另一條是設計誅殺謀反的魏延。實際上這兩條計策和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第一條計策其實是姜維想到的,而且姜維也沒有用諸葛亮的木像,而是假裝要主動進攻司馬懿,司馬懿才不敢追擊。第二條計策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首先魏延沒有反骨,其次魏延死於和楊儀的權力鬥爭,與諸葛亮真的無關。

演義中描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五次北伐和一次自衛反擊戰,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是從祁山出兵。而且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再加自衛反擊戰,只是局部戰場的戰爭,嚴格來說並不算是真正意義的北伐。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的祝融夫人武藝高強,曾活捉張嶷馬忠,諸葛亮北伐時為何棄之不用
    ID:shuosanguo《三國演義》中的祝融夫人武藝高強,曾活捉張嶷馬忠,諸葛亮北伐時為何棄之不用究其緣由有兩個。首先是「七擒孟獲」本身就很不合理,其次是孟獲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也是一個謎。雖然司馬彪的《漢晉春秋》和習鑿齒的《襄陽記》,但這兩個記載本身就矛盾重重。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孟獲的故事是出自西南地區的民間傳說,後來非司馬彪和習鑿齒誤當作真實的歷史來記載的。至於說到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則更是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並不見於史料,很可能與孟獲一樣出自西南地區的民間傳說。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曾經五次徵伐北方的曹魏,後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戲稱為「六出祁山」。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乎是三國時代經典戰役的最後大戲。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但是在現實中,祁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歷史上的祁山大致位置應該在今天甘肅東部禮縣的祁山鎮附近。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為何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是成書於元末明初的文學作品,當時距離三國時期已經過去一千年,對於三國的歷史,羅貫中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審視的,蜀漢被曹魏所滅,這對於他來說是既定事實。司馬徽雖然歷史上的確有此人,但並無記載他曾經說過這句話。因此,羅貫中「安排」司馬徽說這句話,實際上是他本人對於魏蜀兩國興亡的看法。在已經熟知歷史走向的羅貫中看來,蜀漢被消滅的原因在於諸葛亮出山過早。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前言:與《三國演義》裡的六出祁山不同,在正史裡,諸葛亮的北伐一共只有五次。
  • 《三國演義》中的「三」——諸葛亮三氣周瑜
    上回說到《三國演義》中的「三」之周瑜三殺諸葛亮,次次落空。周瑜為何一定要殺諸葛亮呢?
  • ​揭秘三國演義: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有何依據?
    我國歷史悠久,很多典故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發生了轉變,很多都變換了意思。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壽命最長的張頜)第一個:徵西將軍張郃三國演義:張頜之死一段描述是,蜀漢北伐,李嚴後方謊稱東吳來犯,最後無奈的諸葛亮退軍。當時司馬懿認為有詐,可是張頜堅持要追擊,最後司馬懿擰不過張頜,派遣張頜追擊,結果中了諸葛亮埋伏,在和魏延關興的交戰中,將張頜引導木門道內,最後被巨石滾落,阻隔了前後去路,進退無路的張頜,被蜀軍萬箭齊發給射死了。
  • 關羽北伐,諸葛亮不忠言直諫也不獻計獻策,而選擇沉默,為什麼?
    不論是正史還是小說,都提及過二人「恩若兄弟」這一點。然而,關羽死後所得到的待遇,甚至,不如身為朝臣的法正,這顯然是說不通的。或許,在正史中,有不少被遺漏的真相。對於蜀漢勢力來說,荊州的遺失無疑是最大的硬傷,這直接預示著隆中對的規劃全盤失敗。在關羽身處險境之際,蜀漢高層並沒有下達救援的指示。《三國志》中並沒有給出原因,以至於後人對此眾說紛紜。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演義終歸是演義,雖然寫作手法高超,對人物和事件描寫生動形象,但與正史記載還是有些出入,可謂七分真三分假,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演義中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犀利,義字當頭的關羽,奸詐無比的曹操,扎心仁厚的劉備,有勇有謀的張子龍,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令人難忘的故事。
  • 劉備伐吳到底損失多少員猛將,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三國正史中黃忠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立下大功被封為五虎大將的次年便因病去世了,並未參與伐吳之戰。在三國演義中經過藝術加工,黃忠參與了伐吳之戰,因不服老,於是單槍匹馬出戰,遇到吳將潘璋使關羽所用青龍偃月刀,急於給關羽報仇,中了吳軍的埋伏,被一箭射中肩窩,年老血衰而亡。
  • 三國演義黑化周瑜,為的是烘託諸葛亮,一切修飾都圍繞主角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出於小說的行文需要,被羅貫中修飾得面目全非。小說中的周瑜,是一個氣量狹隘的東吳大都督,屢次想要謀害才智超群的諸葛亮。然而,即使在小說中,依然可以看出周郎並非完全是嫉賢妒能之輩。演義中的周瑜在臨死之前高呼:「既生瑜,何生亮?」而後悲憤而死。周瑜對諸葛亮的嫉恨,被稱為「瑜亮情結」。然而同樣是演義中的戲份,周瑜推薦政見不同的魯肅繼任大都督,這一段「瑜肅之交」則證明周瑜並非完全是氣量狹隘之輩。
  • 三國演義中過於神話的人物
    老話說:「不是英雄,不讀三國」,三國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作為東漢末到晉初的這一段時間內的三國時期,除了正史記載,無數文人墨客加以渲染。作為文學作品。其中便屬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為著名了。作為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從小就看,《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作品歸作品,它與正史還有不少偏差的地方。那今天咱就聊聊,《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人物。可能是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吧,蜀國這邊被神話的估計比較多(誰讓皇叔大漢後裔呢),第一個,徐庶,字元直。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功敗垂成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不過在作者羅貫中的描寫下,裡面的很多故事被大家當成了史實。這是因為經過羅貫中的藝術加工,加以縝密的描述,所有的事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讓大家覺得在現實中確實可能發生。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故事,也是其中的一例。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是發生在他最後一次北伐時的事。在這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光斬獲魏軍低級軍官的首級就有三千級,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如此零整有秩的戰果記載,僅漢晉春秋有此一例。另據晉書記載,此役反而是司馬懿獲得斬俘萬計的勝利。兩種說法疑點都頗多,據三國志記載,四伐僅為諸葛亮北伐不克,糧盡兵退。戰後魏國諸將獲得封賞,而蜀國無人獲得封賞,可略見四伐戰果之一斑。
  •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戰略失誤嗎?
    以時間換空間清楚了諸葛亮確實具備北伐的實力,那就再來考慮第二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對此,不少人有這樣的想法:既然你都說了諸葛亮有北伐的實力,而且內部又安定,那他發動戰爭開疆拓土不是理所當然嗎,要什麼理由?這話不對。
  •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身體已經是大不如前了,最終病情加重,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是中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所以關於他的傳說非常多,其中自然就有關於諸葛亮墓地的傳說。實際上,關於諸葛亮墓地的說法,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正史記載、三國演義描述和民間傳說。
  • 三國時期按正史記載,第一猛將是誰?第一謀士又是誰?
    其中有縱橫沙場的武將們,也有運籌帷幄的軍師們。武將有關羽、趙雲、張飛、呂布等,軍師亦有諸葛亮、龐統、郭嘉、賈詡等人。可謂是數不勝數,如果拋去小說和民間故事不談,誰才堪稱是三國第一猛將和第一謀士呢?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這句俗語講的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再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其實,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而帶來的民間效果。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從出場到最後離世,印象都不怎麼好,還造就了一個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 正史中,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司馬懿、陳壽如何評價
    其實就正史而言,諸葛亮的能力是有,品格也有,但卻沒有那麼神。而諸葛亮的畢生對手司馬懿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兩人對諸葛亮的評價最為中肯和客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