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2021-01-20 騰訊網

作者:李大奎

一、《三國演義》有意醜化

民間有句俗語:扶不起的阿鬥。這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這句俗語講的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再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其實,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而帶來的民間效果。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從出場到最後離世,印象都不怎麼好,還造就了一個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原本是劉備的作,過錯似乎卻記在了兒子劉禪身上。故事講的是建安十三年的長坂坡之戰,五虎上將趙云為找尋在亂軍中走散的劉禪,七進七出長坂,斬殺魏軍大將五十餘名,終於救出了劉禪,報給主公劉備時,劉備卻擲之於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劉禪當時尚屬襁褓,平白無故受此冤屈,這也有錯?

(長坂坡,糜夫人緊抱阿鬥)

後來,劉備為報二弟關羽三弟張飛被害之仇,一意孤行親率七十萬大軍殺向東吳,被陸遜用火攻大敗於夷陵,被迫返回白帝城後,一病不起,辛辛苦苦打下的"三分天下"從此衰落。不得已"白帝城託孤",為了讓孔明全心全意輔佐"復興漢室",又拿劉禪做文章,假意對孔明說,你可輔佐就輔佐,若這個不成器的小子不能輔佐,你就取代自立。逼得孔明感激涕零,不得不年年勞師北伐以報"先帝之恩"。這在《出師表》中可以印證。由此一來,劉禪給人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似乎他真就是紈絝子弟一樣。

再後來,《三國演義》繼續把劉禪寫得碌碌無為。在位的前十四年,主要是孔明操持國政,劉禪除了拖後腿以外,沒有任何建樹;後二十七年,蔣琬、費禕、姜維接著理政,劉禪只知道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漢破亡,投降司馬昭後又"樂不思蜀",一派公子哥的模樣,似乎應對了他原本"紈絝子弟"的樣子。

於是,劉禪就成了"扶不起的阿鬥"。其實,這不過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有意虛構,出於尊崇劉皇叔,神話諸葛亮的需要,醜化劉禪罷了。這在《三國演義》中類似的情形還有,一代梟雄曹操就被醜化成大反派、亂世奸雄。

(長坂坡,趙雲緊抱阿鬥)

二、少年時期的劉禪:聰慧好學

劉禪出生於207年,卒於271年,活了64歲,在位時間是223年至264年,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從劉禪的經歷而言,他並不是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他自小隨劉備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明白社情,了解民間疾苦;受諸葛亮調教,學習《韓非子》、《六韜》等各類典籍及治國之術,又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還曾學射練武。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就曾這樣評價"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足以說明劉禪功底不差,有學識,也有智慧。只是劉禪個性平和,不熱衷於打打殺殺,對帝業不是那麼感興趣,喜歡過平靜的生活。儘管如此,劉禪也繼承了劉備善於識人的特長,且富有仁人之心,善待老百姓,並不昏庸、殘暴。

(劉備託孤)

三、諸葛亮理政時期的劉禪:韜光養晦

公元223年,劉備舉國之力發動的夷陵之戰失敗後,蜀國元氣大傷,自己也"病來如山倒",在沒有幾天活法後,只好"死不瞑目地"白帝城託孤",16歲的劉禪就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境遇下臨危受命接手艱難困苦的蜀漢基業。

輔佐重臣諸葛亮為報"先帝之恩",年年勞師北伐,一心一意期盼有生之年能實現"復興漢室"。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望;不宜妄自菲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龍吟虎嘯,劉禪與諸葛亮)

從《出師表》中可以感知,諸葛亮在先帝"輔佐之託"下,仍把20歲的劉禪當作孩子,北伐時始終不放心,像"婆婆媽似的"一直敦敦教誨,還指定了他認為的靠譜大臣監國。這充分說明"諸葛一生唯謹慎",他不擅於放權也不擅於培養使用人才的缺點,導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凋零的局面,也導致了劉禪長期缺位,孔明事事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果勞而無功,最終北伐失敗,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

但就在諸葛亮理政的這十四年,劉禪只有按相父意見行令的情形下,劉禪也見縫插針地提出不宜勞師應休養生息等等見解獨到的話,"相父南徵,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徵,恐勞神思",但大權在握的相父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以報"先帝之恩",哪裡聽得進這些原本符合實際的異見呢?

還有一個事例也可以證實後主劉禪其實是一個明白人,他傀儡似的執政不過是韜光養晦之舉。

公元234年,諸葛亮臨終前,大臣李福受劉禪口諭問他,丞相去世以後,你的兒子諸葛瞻怎麼安排呢?這一問才讓諸葛亮明白,劉禪並不是一個傻子,他明白諸葛亮的忠誠,但諸葛亮一直把劉禪當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劉禪其實是有想法的,只因為諸葛亮太優秀,位高權重,又是父親欽命輔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溫和的個性,懶得理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只好"示弱",韜光養晦地等待時機。

(新三國,劉禪與諸葛亮)

四、蔣琬、費禕、姜維理政時期的劉禪:顯露過人才智,且有獨掌朝政的亮點

諸葛亮死後,蜀後主劉禪開始顯露自己過人的才智,任命蔣琬為大司馬,姜維為衛將軍,主管軍事;費禕為尚書令,主管政務,彼此之間互相制衡。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廢除了丞相制度,開始獨掌朝政。

在蔣琬、費禕、姜維理政時期,劉禪其實是有作為的。

名將魏延於公元234年被長史楊儀設計斬殺後,蜀後主劉禪並沒有因諸葛亮生前認定的"反骨"論而對魏延斬盡殺絕,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來還找了一個理由直接把楊儀貶為庶民,可以說很智慧地大大籠絡了武將為蜀漢效力。

(老版三國演義,劉禪)

公元242年,越雋郡夷人作亂,蔣琬提出水路出兵平叛,朝議形成"不可行"的一致意見後,劉禪馬上派費禕、姜維勸說蔣琬暫勿出兵;後來姜維、費禕、蔣琬等大臣共商認為,羌胡人心存漢室,可結交。後主劉禪當即同意,立即任命馬忠為鎮南大將軍,姜維為涼州刺史專司此事。後主劉禪的這一水平體現了他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善於傾聽建議,果斷作出處理。這哪是昏庸?

公元249年,後主劉禪對魏將夏候霸真心來降,當即封他為車騎將軍,並動情地安撫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巧妙地化解了上輩之間的恩怨。這種用人手段豈是"無能"?

從這些史實可以看出,蜀後主劉禪並不是庸主,他是有作為的。他能在諸葛亮死後,還維持了蜀漢27年的統治,若沒有智慧和能力,這在波譎雲詭、戰爭頻發的的後三國時代可能實現嗎?

五、寵信黃皓及"樂不思蜀"的背後

《三國演義》中記載,劉禪晚年專寵宦官黃皓,後來受降封安樂公後又"樂不思蜀"。這體現了劉禪昏庸,根本不想念蜀國基業,一心追求玩樂,屬"扶不起的阿鬥"。

這兩件事是怎麼回事呢?

宦官黃皓在諸葛亮理政時期,還只是一個"小黃門",因與年輕的劉禪玩得來而受信任。後來到了姜維接掌軍政後,劉禪開始重用黃皓,意欲培養自己的勢力與姜維相互牽制,姜維發現事情不對勁後,見黃皓根基已深,且善鑽營,難以對付,怕受害選擇了屯田沓中避禍。劉禪的帝王術沒有發揮作用,以致後來黃皓專權幹政,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司馬昭攻破蜀國後,原本還有勢力的劉禪選擇了受俘投降,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為測試劉禪是否真心歸順,有沒有野心?就找來一些歌女天天為他跳舞取樂,問劉禪這樣的生活過得可好?

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一回復讓劉禪的隨從大臣卻正很是搖頭,勸道,主公啊,下次司馬昭若還是這樣問,你以淚洗面大哭著說,過得不好,希望回到蜀地。這樣的話就可以被放回去了。果然到了第二天,司馬昭還是這樣問,劉禪就按郤正所教原汁原味地說了那樣的話,引得司馬昭哈哈大笑,說這是卻正的話吧?劉禪答,是。從此,司馬昭不再懷疑劉禪,劉禪也平平安安生活,直到64歲時病逝。後來"樂不思蜀"就流傳下來,嘲諷劉禪沒有氣節,一心玩樂,不思帝業。

這兩個史實,其實不能說明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反而展示了劉禪的過人之處。

劉禪專寵黃皓,除了因受諸葛亮管制太死想任性一把外,其實內心裡他是考慮著用帝王之術制約朝臣,這是有心機的,只是姜維太怯,兼之後來"後三國"形勢已逆轉,司馬昭的力量如日中天,"三國"歸晉已是必然。黃皓專不專權,姜維躲不躲避,蜀國滅亡都是遲早的事。只不過因為黃皓專權讓人反感,兼之誤國,責任就一併算在了劉禪頭上。

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是無奈之舉。既以投降,讓老姓免受生靈塗炭之苦,又何必再生事端。在這樣的心境下,劉禪選擇了娛樂的心態麻痺敵人也麻痺自己,避免了被殘殺的悲慘結局。這,也正反襯了劉禪的"大智如愚"嗎?

顯然,蜀後主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鬥"。作為君主,他維持了41年的蜀漢基業,縱然談不上優秀,這份"守成"已經不易;作為普通人,他不是天縱英才,但也超出常人,算出類撥萃了。只不過因為劉禪投生於帝王家,對他的期望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行政工作人員,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讀《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迷信觀和曹操的反迷信觀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諸葛亮和曹操是兩個塑造得很為出色的人物。諸葛亮的智慧與曹操的奸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極力美化諸葛亮。美化諸葛亮,對他的迷信活動也寫得很精彩,很動人。諸葛亮說他曾遇異人,傳授給他奇門遁甲天書,使他能驅六丁六甲之神,可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三國裡面,若論最聰明的人,可能有的人會說諸葛亮,有的人會說曹操,有的人會說司馬懿;然而若是問最蠢的人,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劉禪。畢竟,誰叫他是付不起的阿鬥呢?然而歷史真如《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嗎?
  • 劉禪不是扶不起的劉阿鬥,一代明君被冤枉了千百年
    劉禪被稱為「扶不起的劉阿鬥」,是後世君主和文人們,為了將諸葛亮塑造成一個「對君主唯命是從,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時又要解釋諸葛亮為何在生前卻大權獨攬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很多人喜歡前半段,認為劉備創業,五虎上將便是了《三國演義》中的精華部分,這其中諸葛亮料事如神的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火燒赤壁一節,將諸葛亮的謀略體現的淋漓盡致。但是在後半段,越是平靜的地方,越是暗流湧動。在這裡才能看得到真正的謀略。
  • 諸葛亮被神話是因為《三國演義》?《神武3》手遊中成為一代宗師
    後來,唐太宗為了紀念這些先賢們的豐功偉績,為他們著書立傳,開設武廟。除了白起、韓信這樣的大將外,武廟十哲中還有一個人也被很多歷史愛好者所稱道,這個人就是諸葛亮。不過,在《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巨大的演義小說中,對於諸葛亮的描述太過神話,讓諸多歷史上的名將成為了他的背景板,魯迅先生就曾評價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又打敗魏國大將軍曹真。魏以司馬懿領兵拒蜀。司馬懿消滅孟達後。直取街亭,欲斷蜀兵咽喉之路。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說出七個字
    很多人喜歡前半段,認為劉備創業,五虎上將便是了《三國演義》中的精華部分,這其中諸葛亮料事如神的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火燒赤壁一節,將諸葛亮的謀略體現的淋漓盡致。 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即207年,是甘夫人所生。在小說中說,趙雲奉命去找甘夫人和劉禪,經過重重的尋找,在千軍萬馬中,趙雲找到甘夫人,甘夫人為了不拖累趙雲將軍,於是自己投井自盡。 可是實際上,當時情況非常危險,趙雲的確費勁千辛萬苦找到甘夫人。但是甘夫人沒有投井自盡。
  • 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劉禪,有幾招很高明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然而,諸葛亮自從出山開始,一直效力於劉備的麾下,不管在面臨多麼危機的時刻,他從沒想過跳槽,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及後主劉禪,其忠心令人佩服,成為歷代名臣之楷模。 諸葛亮雖然內心有些埋怨劉備執意伐吳之事,但他從沒有想過廢帝自立。此後,諸葛亮對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劉禪對他也相當尊敬,把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丞相諸葛亮,蜀漢的國力逐漸恢復。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南徵北戰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聽聞相父病故,劉禪也是痛心不已。但劉禪作為中國有名的昏君,諸葛亮撒手人寰後,他能坐穩江山嗎?
  • 諸葛亮離世時,為何劉禪一口氣連殺了3位重臣?1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我們現在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個人無能,這個「阿鬥」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他之所以做上皇帝,完全是依靠著他父親的遺澤和諸葛亮的鼎力相助。
  • 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扶不起的阿鬥」是我們通常形容一個比較差勁的人的話,也就是說「阿鬥」是比較差勁的代名詞。阿鬥就是劉禪生於公元207年,那一年劉備剛好找到了諸葛亮,從此改變了劉備顛沛流離的命運。
  • 諸葛亮知道劉禪沒本事, 留下4個文武人才, 可惜全都意外身亡
    幼年時喜歡聽評書《三國演義》,但是只喜歡聽前半截,聽到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裡,就不願意再往下聽了。
  • 三國演義中過於神話的人物
    其中便屬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為著名了。作為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從小就看,《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作品歸作品,它與正史還有不少偏差的地方。那今天咱就聊聊,《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人物。可能是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吧,蜀國這邊被神話的估計比較多(誰讓皇叔大漢後裔呢),第一個,徐庶,字元直。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二、劉禪與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按理來說比較微妙,諸葛亮此時在舊劉氏集團的地位非常高,用功高蓋主來形容都不夠。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手抓,劉禪需要做的事全力配合諸葛亮,這要是隨便換作三國中的一個君主,估計諸葛亮都要一命嗚呼。
  • 諸葛亮死的時候,劉禪為何要殺死出謀劃策的李邈!
    受到架空打壓的益州籍官員李邈,對為諸葛亮進行十分膚淺的哀禮尚差別意,找時機對劉禪說道:「西漢時辰的呂祿、霍禹,未必就有謀反之心;文帝、宣帝也不是嗜殺大臣的君主前者(指呂后侄兒呂祿)謀反後者(指霍光兒子霍禹)被殺的緣故原由,都是大臣害怕天子的威逼,天子害怕大臣的脅迫,這才產生了悽慘的血腥事務。諸葛亮仗著手中兵權,狼顧虎視,您被伶仃軟禁著,我常擔憂您的安危。
  • 揭密《三國演義》與史實不符的「穿幫」
    羅老先師實不該本末倒置,為了挺家鄉人而無所顧忌;第八是戰長沙。劉備南徵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明明是未發生交戰卻讓羅先生搞成了刀光劍影、信義沖天的大戰。哎呀,我實在不願意繼續寫下去了,對照史書,結合推測,關老爺由神壇跌落至人間,武藝超群、義膽沖天、忠信正義的正義形象有些碎地。二、把諸葛亮過於神化了羅老師把自己代入到了對諸葛亮的描述中。
  • 諸葛亮五次北伐花費多少?難怪蔣琬和費禕不願北伐,劉禪口袋空了
    蔣琬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蔣琬擔任丞相長史,一直負責籌措糧草,補充兵源等後勤工作。在前線指揮打仗的經驗基本沒有。費禕長期在軍中擔任文職,也沒有正兒八經地指揮過戰爭。可以說蔣琬和費禕這兩位,都是諸葛亮刻意留下來輔佐劉禪的。
  • 司馬昭要殺劉禪,劉禪在門上刻下了3個字,司馬昭頓時殺意全無?
    畢竟《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但《三國演義》並非正史,七分真,三分假則是對此書最恰當的描述。不過儘管如此,卻不能否認此書的價值。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其實已如強弩之末,說到這,有些人就說了,蜀漢政權裡的下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了,比如姜維,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可是連諸葛亮都無法挽救危局,區區姜維又怎能扶大廈於將傾?毫無意外,蜀漢復興無望,而魏國也已經換了主人,司馬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當權者。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