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2021-02-23 豫章門戶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在三國的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中,劉備可謂是從底層成長起來的。劉備早年一生都在逃亡,但他所到之處無不得人心。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劉備病逝之前,將諸葛亮和李嚴叫到跟前,把國事託付給他們,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其中給李嚴的安排是加封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以防止吳國的進攻。在這之前,諸葛亮作為丞相,主要是坐鎮後方,料理國事,統籌後勤;而李嚴歷來都有領兵,打過仗。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和李嚴的託孤安排是有區別的。

李嚴更多是的掌管軍事,諸葛亮按劉備的慣例,應該是以內政為主。所以說劉備託孤李嚴更像是一種提拔,像是戰略布局。從當時蜀漢政局來看,劉備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北防曹魏,東拒孫吳,國內穩定及發展。北防曹魏,要靠魏延;國內穩定及發展,要託付給諸葛亮。東拒孫吳則沒有合適的人選。

而且對付孫吳比曹魏複雜得多,曹魏只是攻防,孫吳除了軍事行動還要有外交行動。為此,劉備選擇了李嚴。其託孤諸葛亮是為了託孤,託孤李嚴則是為了提升李嚴的地位,讓他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日後可更好的助劉禪一統三國。劉備死後,諸葛亮並沒有更多的與李嚴分享權力。

雖然他也把李嚴提拔到非常尊貴的位置,但諸葛亮責任心切,軍政大權一把抓,他親自帶大軍出漢中北伐,然後留李嚴駐守江州或漢中。而我們知道的是諸葛亮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後來還是諸葛亮拿出李嚴的親筆信才揭開真相。

李嚴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試問李嚴是何許人也?乃一川中降將而與諸葛亮並受詔為託孤重臣,且統內外軍事。由此可知,其頭腦必有過人之處。諸葛亮也贊其:「部分如流,趨舍罔滯」,如此之人,怎麼會耍出這樣一個拙劣之極的把戲呢?就是頭腦比白痴稍好一點的人,也不會自己的親筆信還在別人手裡,就兩面造謠吧?

眾所周知蜀道難,糧草往往不能到位,連諸葛亮自己也處理不好,把這個燙手山芋仍給李嚴,李嚴不出岔子才怪。於是諸葛亮藉此機會,一鼓作氣,拿出自己的政治本領和常用的離間計,使李嚴被貶,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得到鞏固。畢竟李嚴作為託孤重臣之一,又掌握著兵權,名爵屢次升遷,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這就威脅了諸葛亮這丞相兼第一託孤重臣的地位。所以在李嚴升遷的同時,諸葛亮就逐步奪過李嚴掌握的兵權,使李嚴漸失主管軍事的地位,就像曹爽被司馬懿封為太傅一樣,最終奪得了李嚴手中的軍權。此後幾年,諸葛亮南徵南中、北伐曹魏,在這些理應由「統內外軍事」的李嚴負責的軍事行動中。

李嚴要麼是沒有參與,要麼是下降為一個負責糧草的二等角色,這與他領受的「託孤」之命是完全不相符的。能夠使之這麼做的,當然也只能是諸葛亮。最終李嚴更是被氣死。託孤重臣的諸葛亮已經病逝五丈原,而令一個託孤重臣李嚴又被氣死,那麼我們看一下李嚴罷免後劉禪過得怎樣?

在這些在的時候,劉禪尚且按照這些安排按部就班的進行,但是這些人都不在了之後,劉禪便開始寵信宦官黃皓。他日夜陪伴劉禪吃喝玩樂。魏國鄧艾命令黨均進入蜀國以重金賄賂皓,布散流言,皓奏聞劉禪,使前線處於優勢的姜維班師回朝。劉禪聽信黃皓之言,沉溺酒色,不理朝政。

蜀右將軍閻宇身無寸功,阿附黃皓,得到高官厚祿,聽說姜維在祁山作戰,請求黃皓讓他代替姜維,又將戰事中處於優勢的姜維召回朝廷。一直以來黃皓與侍中陳祗互為表裡,開始參與朝政。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

大將軍姜維是什麼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亮不管再怎麼排擠李嚴,但其本人還是一心興復漢室的,而姜維正是諸葛亮的接班人,立下過赫赫戰功,為蜀漢奮戰到最後的一個人啊。但是黃皓卻是千方百計地排擠其,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依附他的朝廷大臣可以說是很多了,以至於逼得姜維不敢呆在朝廷,出朝屯田,不敢回成都。

後來姜維上表說魏軍將至,黃皓卻找來一個師婆,師婆自稱西川土神,說魏國疆土多年之後都歸劉禪,劉禪重賞師婆並深信她的話,繼續每日玩樂。姜維再上表軍情,又都被黃皓隱匿。魏軍攻入涪城,劉禪聽說後召見黃皓,黃皓說是假消息,劉禪再宣師婆,師婆卻不知去哪兒了,遠近軍情消息突然上報很多,於是軍情再隱瞞不住。

由此可見,黃皓的確是蜀國大禍。而這一切都在於劉禪身邊已經無人約束,他肆意妄為,最終導致蜀國成為了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實在是哀哉。而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不管怎樣,也算是得到了善終吧。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在三國的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中,劉備可謂是從底層成長起來的。劉備早年一生都在逃亡,但他所到之處無不得人心。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
  • 劉備死後,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終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才華非凡,智謀更是吊打三國諸多謀士,例如:司馬懿,此人雖然算得上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但才華智謀方面確實抵不過諸葛亮,當年諸葛丞相與司馬懿對陣,司馬只得拒守,面對諸葛亮司馬懿生平所學,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
  • 劉備如果一統三國,這兩個人必死無疑,其中道理諸葛亮早就明白
    一提到三國裡的劉備,也許讀者們會因為紙質小說或者電視劇電影中感到劉備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主公,而且在三國紛爭的時候,百姓對他一統天下的呼聲是最高的。
  • 諸葛亮為什麼要提拔重用馬謖?
    諸葛亮進軍失去了依託,只好退回到漢中。這個馬謖此前並沒有臨陣指揮打仗的經驗,讓馬謖擔當前線總指揮,也是諸葛亮違背了眾人的意願做出的決定(違眾拔謖),因為這時候,蜀國還有魏延、吳壹等久經戰陣的可用之將。還有,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提拔重用馬謖呢?
  •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大家其實都理解錯了
    病榻上的劉備終於等來了從成都匆匆起來的諸葛亮,病了好幾個月,病情越來越重,之所以沒有輕易撒手人寰,是因為還有一件大事未了,劉備閉不上眼。臨終前,劉備向諸葛亮進行了那場著名的託孤,其中有這樣幾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在位長達41年,諸葛亮臨終才發現他的城府很深
    在蔣琬之後,諸葛亮又推薦了費禕,至於費禕以後的事,諸葛亮也不知道了。諸葛亮臨終前,通過和劉禪使者李福的對答,發現後主劉禪沒有看起來的那麼簡單,他發現劉禪城府很深。在諸葛亮的眼裡,這麼多年,劉禪是一個「長不大的阿鬥」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說了這幾句耐人尋味的話。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死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才華非凡,智謀更是吊打三國諸多謀士,例如:司馬懿,此人雖然算得上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但才華智謀方面確實抵不過諸葛亮,當年諸葛丞相與司馬懿對陣,司馬只得拒守,面對諸葛亮司馬懿生平所學,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因病在白帝城去世。 臨終時,劉備委託諸葛亮接管滿朝文武大臣的任務,並將總權力分配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才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劉備臨死前,選諸葛亮等人為大臣,協助劉禪。 一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供養孤兒的大臣。 但當時,劉備還安排了另一個重要的人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 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嚴。 三國時期,劉備臨死前,召見宰相諸葛亮,命令李嚴協助劉禪。劉禪登基後,諸葛亮和李嚴擔任重要職務,共同治理蜀漢。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然而,諸葛亮自從出山開始,一直效力於劉備的麾下,不管在面臨多麼危機的時刻,他從沒想過跳槽,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及後主劉禪,其忠心令人佩服,成為歷代名臣之楷模。 蜀漢政權建立後,曹魏依舊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諸葛亮深知,如果想要實現恢復漢室的心願,必須繼續與東吳聯合,一起對付曹魏,否則不可能一統天下,對於這一點,劉備的心裡也應該非常清楚。 但是,劉備在登基稱帝後,自信心瞬間爆棚,對諸葛亮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再也不會對他言聽計從。
  • 如果劉備一統三國,位居功臣之首的諸葛亮,會有怎樣的結局?
    就拿東漢末年歷史來說,若沒有曹操、劉備、關羽等人,絕不會有之後跌宕起伏、精彩絕倫的三國。起初很多大腕進行角逐,都想成為笑到最後的成功者,實現「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之夢想。無論做什麼事情,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缺一不可,逐鹿中原更是如此。經過一波又一波的洗牌,袁紹、袁術兩兄弟出局,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死於曹操之手,只剩下劉備、孫權可與曹操抗衡。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這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這句俗語講的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再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其實,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而帶來的民間效果。
  • 劉備一生錯過的三大將領:勝過五虎將,可輔佐他一統三國
    劉備一生錯過的三大將領:勝過五虎將,可輔佐他一統三國!《三國演義》中,劉備比起多疑的曹操和孫權來說,他最擅長的事情便是拉攏人心,也因此,他以織草鞋的貧民身份,招攬到了不少文臣武將,最終成為一方諸侯。儘管劉備招攬人才的手段如此高明,但仍然錯過了三大將領,這三大將領雖然不比諸葛亮名氣大,但他們都是實打實的能臣。第一人:陳登陳登原本是徐州牧陶謙的屬下,他在管理徐州的期間,負責農業生產工作,讓原本被曹操屠城兩次的徐州漸漸恢復了元氣。陶謙去世後,他寫信給袁紹,讓劉備擔任徐州牧,還帶著百姓擁護劉備。
  • 劉備看似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李嚴、趙雲,實則並非如此!
    東漢末年,天下群雄相接崛起,各路諸侯紛紛搶奪漢室土地,尤其是袁術這位諸侯,原本乃是十八路諸侯中最強大的一位,可卻因為得到了傳國玉璽便直接稱帝,從而引來了天下諸侯的討伐,最終落得一個身死的下場。不過要說最具有實力的諸侯那當屬「魏國」曹操、「蜀漢」劉備、「東吳」孫權,從而使那個年代叫做三國。
  • 劉備的五虎將雖然早亡,但劉禪還有十大良將!
    劉備的五虎將是其眾多武將中最重要的班底,而且其中每一位都是當世名將,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累累戰功。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之後,五虎將或被殺、或病死,相繼逝去。等到劉禪繼位時,留給他的名將已經所剩無幾了,以至於在三國後期,留下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典故。但是,在劉禪做皇帝的這40年間,劉禪手下依然有著十大良將,他們的存在撐起了蜀漢的半邊天。
  •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一箭三雕為劉禪斬草除根,諸葛亮臨終如夢初醒
    廣告合作QQ:6240132、3304279071三國時期的劉皇叔堪稱
  • 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比如在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對於擔任太子中庶子這一官職的司馬懿,自然可以稱之為曹丕的心腹了,司馬懿不僅輔佐曹丕即位稱帝,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之一。而就本文所要說的後主劉禪,其還在太子時期,也擁有了三位可以稱之為心腹的屬官。對於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來說,伴隨著後主劉禪的即位,日和都成為蜀漢的朝廷大臣。
  • 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的生前無論是多麼的危險,奸詐,但是他在死之前都會吐露心聲,那麼三國時期的三位雄主曹劉孫三位在臨死之前都說了什麼遺言呢?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魏蜀吳三國中,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吳蜀偏安江南只得其一。劉備在吞併西川,進取漢中後也曾三分天下,但夷陵之戰徹底斷送了蜀漢前程,讓蜀國國力大削。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三國裡面,若論最聰明的人,可能有的人會說諸葛亮,有的人會說曹操,有的人會說司馬懿;然而若是問最蠢的人,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劉禪。畢竟,誰叫他是付不起的阿鬥呢?然而歷史真如《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嗎?
  •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而在這三國力量中,魏最強,其次是吳,西蜀最弱。但此時蜀漢劉備剛剛稱帝,上下一心,士氣旺盛,正是一個出徵略地的有利時機,作為梟雄的劉備,對此是不會沒有舉動的。但選擇誰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劉備可真是考慮了很久。先伐魏國,一點都不現實。以弱攻強是蠢人才會做的舉動,另外,曹操剛死,他兒子曹丕當政,此人並非是安邦定國之才,劉備總算鬆了一口氣,可以暫時放鬆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