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提拔重用馬謖?

2021-02-13 三國故事

建興六年,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駐守漢中準備了一年多後,發起了對魏國的北伐戰爭。

諸葛亮的突然出現,讓魏國有點意想不到,所以,魏明帝曹睿只好把還在與吳國前線打仗的張郃調到西部,來抵擋諸葛亮的進攻。但是,擔當督促前方部隊重任的馬謖卻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在被張郃斷了水源之後,臨陣又驚慌失措,指揮不當,最終被張郃打敗。

諸葛亮進軍失去了依託,只好退回到漢中。這個馬謖此前並沒有臨陣指揮打仗的經驗,讓馬謖擔當前線總指揮,也是諸葛亮違背了眾人的意願做出的決定(違眾拔謖),因為這時候,蜀國還有魏延、吳壹等久經戰陣的可用之將。

還有,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他。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提拔重用馬謖呢?

1.諸葛亮要提拔新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託孤重臣,劉備讓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的對待他。劉禪也是很聽話,馬上讓諸葛亮「開府治事」,就是讓他成立行政機關,獨立辦公,還有一套自己的行政班子。

不久,又讓他兼任首都益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裁決。

而諸葛亮也是逐漸地把丞相府和皇宮變成一個整體,而實際權力則是在丞相府。這種情況,諸葛亮並不掩飾,他在出師表中說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是有一些應該是「宮中」的官員,變成了「丞相府」的官員。如「中都護」李嚴,本來是劉備託孤時任命的「統內外軍事」的,後來就成了丞相府的「中都護」。

在把皇帝的老人變成丞相府「新人」的同時,諸葛亮還在提拔新人。

如馬謖出事以後,諸葛亮得到了一個姜維,他給留守丞相府的人寫信說:「姜伯約……所具有的才能,永南(李邵)、季常(馬良)那些人都比不上他。」還說:「姜維在軍事方面非常機智能幹,他既有膽量和義氣,又深深地懂得兵法。」

而這時候的姜維並沒有表現出多麼的「能幹」,而諸葛亮卻馬上對他提拔重用,封他為義將軍,還封他為當陽亭侯。此後更是一路高升。

六年後諸葛亮去世,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並「統帥各路軍馬,加封平襄侯」。這都說明,諸葛亮就是在發現選拔新人。

通過姜維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選拔新人,而在此前,進入他的視線的首先是馬謖,而馬謖又是符合他的選拔標準的。

劉備時期,馬謖擔任過越嶲(xi)太守,為中層官員。因為他好議論軍計,為諸葛亮所器重。劉備臨終前曾經囑咐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仍然讓他做了參軍。

有記載說,諸葛亮南徵南中,馬謖相送,他對諸葛亮說,像南中這種地方,對他們用兵應該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計策,擒獲了他們的首領又釋放了。南方人信服,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南方再也沒有出現過反叛。

這樣看來,馬謖對南中作戰的一番話,倒像是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都是戰略層面上的問題,雖然其意義沒有「隆中對」那麼重大,但都屬於「一言興邦」的範疇。

諸葛亮是不是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馬謖當過縣令、太守、參軍,缺少的是實際帶兵打仗的經歷,假如說他再能帶兵打仗,不是要比姜維條件優越的多嗎?

2.馬謖是荊州集團的人

說到所具備的條件,馬謖具備其他人所不具備的一切條件。劉備的蜀漢國,官員構成大致分為荊州集團,其中包括跟隨劉備起事的老班底;東州集團,主要是迎接劉備入川的那部分人;益州集團,也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所謂的土著豪強。

蜀漢的用人策略是,重用荊州集團,籠絡東州集團,限制益州集團。馬謖是襄陽宜城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不用說,是在可以重用的範圍之內。

魏延也是荊州人士,難道諸葛亮選擇他不行嗎?

魏延是跟隨劉備入蜀的「老人」,劉備成為漢中王時,將都城遷往成都,要選拔一個人鎮守漢川。大家都在議論劉備會選擇張飛,卻不想劉備任命了魏延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同時讓他兼任漢中太守。到劉備死的時候,魏延已經為鎮北將軍。

也就是說,魏延在劉備時期已經得到重用,諸葛亮已經沒有再給他多大的提升空間。

從魏延這方面來說,即便是諸葛亮重用他,在他也覺得是應該的,要感謝,也是會首先感謝先主劉備,其次才輪到諸葛亮。

封建社會是專制社會,官員選拔都是人選人,「薦舉制」更是對舉薦者有連帶責任,即便是後世的制度性選人的科舉制,被錄取者也要終生把考官當成「恩師」。不管諸葛亮怎麼優秀,如何大公無私,他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3.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馬謖被重用還有一個原因,馬謖還是馬良的弟弟。馬良家兄弟五人,都很優秀,當地的人傳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為馬良眉毛間有白毛,所以鄉裡人會這麼說。

劉備入蜀,諸葛亮不久也離開荊州前往蜀地。馬良留守荊州,攻下雒城以後,馬良馬上寫信給諸葛亮表示祝賀。

劉備有了益州,馬良被任命為左將軍。馬良出使東吳,行前對諸葛亮說:「今天接受君主的使命,協調和洽二國之間的關係,希望您能向孫權將軍介紹我的情況。」

諸葛亮讓馬良自己來寫這封信,馬良就用諸葛亮的名義寫了。

到了東吳以後,孫權果然給予了十足的尊敬。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可見馬良是多麼會平衡協調各種關係,對諸葛亮又是多麼的恭敬。

劉備臨終囑咐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劉備死後諸葛亮經常叫來馬謖和他徹夜長談,最開始這樣做,很難說沒有馬良的原因。

馬謖具備這麼多優越的條件,諸葛亮提拔重用他不是很好理解嗎?很可惜,馬謖街亭失敗,令諸葛亮大失所望,諸葛亮對馬謖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也都付之東流。

END

喜歡暢談三國的 歡迎加入

三國故事大咖群  

加小編微信: tlq3838388   拉你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三國故事

一起來暢談三國

點擊「閱讀全文」繼續嗨

相關焦點

  • 劉備為何在臨死前堅持告訴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
    劉備用人手段絕對是一流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劉備除了對馬謖的能力不信任外,其實更擔心諸葛亮對荊州人士的偏好劉備也是一個喜歡人才的人,但是喜歡人才要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諸葛亮也是一個愛才之人,但諸葛亮與馬謖經常通宵達旦地商談蜀漢政經事項。可見其對馬謖的喜愛。劉備害怕諸葛亮與身後的荊州集團一旦形成穩定的小團體,肯定會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形成危脅。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馬謖是否真的是虛有其表並非劉備勸諫諸葛亮的真正原因。劉備真正想看到的是荊州集團不會成為蜀漢政壇中的一家獨大。而馬謖只是劉備表達這一想法的一個棋眼而已。
  • 為何劉備要告知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他是怎麼看出來的?
    說治理國家,劉備可能不如諸葛亮。但論識人用人,劉備絕對要高出諸葛亮一籌。
  •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之後,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雖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穿越一千多年的時光,就會知道,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殺馬謖,他最終狠心下刀的原因和用意到底是什麼了。 當時蔣琬就對諸葛亮說過,「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哉?」
  • 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他如何能看出此人難堪大用?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其中一個情節,在諸葛亮第一次率蜀軍北伐之時,因街亭是蜀漢軍隊的軍事要地,關乎著北伐的成敗大局,因此諸葛亮特意派追隨其身邊多年且極為器重的太守馬謖前去防守,以抵禦魏軍進攻。其實早在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之時,他就很鄭重的對諸葛亮囑託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回復到"記下了。"實際則把劉備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然也不會有後來馬謖失街亭致使滿盤皆輸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劉備憑什麼將馬謖看的這麼準、這麼透呢?首先劉備雖然在智謀韜略上遠遜於諸葛亮,但身為一國之君,他的識人用人能力則要比諸葛亮高出太多。
  • 街亭之戰,諸葛亮為何不讓王平做主將,讓馬謖做副將?原因不簡單
    拋開街亭之失,到底該由誰負責不談,我們單來討論一下,為什麼諸葛亮不用王平做主將呢?人們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不僅是因為,王平在之後任漢中守將,能以三萬兵馬,破曹爽十萬大軍,與駐守南中的馬忠、防禦東吳的鄧芝並為蜀漢的三大屏障,也不僅是因為,他治軍嚴明,是「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領。大多數人認為,他該擔任街亭之戰主將的原因,是他在這一戰中的表現。
  • 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也要殺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就是裡面深藏著太多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因街亭失守,就要被問斬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哈叔給大家講一講,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
  • 都是諸葛亮的麾下,馬良和馬謖兩兄弟對比,誰更受到諸葛亮喜歡?
    (二)恩同父子 培養接任馬良過世後,馬謖先後擔任綿竹縣令、成都令、越雋郡太守,積累了相當的地方行政工作經驗,尤其受到諸葛亮的喜愛,諸葛亮開府治事後,馬謖與楊儀、廖化、費禕等盡皆為參軍,進入了諸葛亮對於接班者的考察行列。
  • 為什麼用馬謖守街亭?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原本楊儀的地位在蔣琬之上,但諸葛亮認為蔣琬才是真正的社稷之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點名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希望劉禪重用這樣的賢臣,後來蔣琬和費禕沒有辜負期望,他們主政時,確實穩住了蜀漢後期的局勢。劉備恐怕萬萬想不到,他死後二十年,竟然是當初那個喝醉酒的小官撐起國家吧。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馬謖和費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
  • 千古之謎:馬謖真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嗎?
    諸葛亮為什麼如此相信馬謖,在我看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諸葛亮與其兄馬良關係特別好,馬謖其兄馬良與諸葛亮有兄弟之稱,同時也深受劉備的重用,在與劉備東徵發動的夷陵戰役中遇害,時年僅36歲,可謂英年早逝;二是馬謖高談闊論確實能夠蠱惑人心。馬謖真正的本領不大,但高談闊論、紙上談兵特別行,口才特別好,而且「好論軍計」。三是諸葛亮要樹立威信,必然要用自己的人。
  • 諸葛亮痛斬馬謖,其實是掩人耳目,實際上馬謖改名換姓滅掉蜀國
    《三國演義》裡面有這樣一段,是寫馬謖因為自負而丟失了軍事要塞街亭,最後諸葛亮含著眼淚殺了他。
  • 諸葛亮將馬謖當兒子對待,為什麼還要殺他?
    還有一點,馬謖丟了街亭後,誠心懺悔,不少大臣建議,可以給他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所以,很多人感到不解:於情於理,諸葛亮都應該保下馬謖,但為什麼最終還是斬了他呢? 01 馬謖的才華和背景在討論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他們之間的感情有多好呢?馬謖後來在獄中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裡有這麼一句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 為啥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真正的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害怕
    諸葛孔明一生運籌帷幄,為蜀漢江山的建立嘔心瀝血,但是諸葛亮也犯了許多大錯,失荊州,失街亭都和諸葛孔明有不小的干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更是廣為人知,但是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卻十分複雜。 馬謖的失誤
  • 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 諸葛亮斬馬謖為何要揮淚?因為馬謖是替他死的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戰爭看成一個可以任自己安排的遊戲,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傀儡師,而其他人都是諸葛亮的傀儡。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裡劉備去東吳相親,諸葛亮臨走前給趙雲的三個錦囊,那真是把趙雲徹底變成傀儡要他散布消息就去造謠,要他騙劉備就騙劉備,算好了周瑜什麼時候來他就什麼時候來,真是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羅貫中就沒想過即使按照他的邏輯,這當中出一點偶然性就全完了。
  • 馬謖失街亭或許是個天大的陰謀,連諸葛亮都蒙在鼓裡
    這個版本的核心問題在於王平,他為什麼會丟掉水源,為什麼和馬謖失去聯繫,他又怎麼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馬謖一路上都在想這個問題,他要面見諸葛亮,當面和王平對質。可不想,馬謖剛到軍營門口,就被裝入囚車,帶回南鄭,精彩的故事這時才開始。諸葛亮和馬謖即是師徒,又像父子,馬謖聰慧過人,多年在丞相府做事,深得諸葛亮的喜愛,隱約有種諸葛亮繼承人的感覺。由於北伐的失敗,朝堂上多有議論,沒人敢說諸葛亮的不是,都堆積到馬謖身上,馬謖是諸葛亮眼前的紅人,所有人都在看,你諸葛亮正直,依法治蜀,這回倒要看你怎麼治馬謖的罪,流言蜚語滿天飛。
  • 馬謖才華橫溢,他到底犯了什麼嚴重錯誤,至今還被人牢記於心?
    馬謖出生於公元190年,去世於公元228年。馬謖可能在戰國時期的名氣並不是很高,如果一提到馬良,那麼大家可能就知道馬謖到底是誰了。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在蜀漢也屬於重要將領級人物,在劉備時代深受重用。但是馬謖卻不行,即便劉備對外有一種非常仁義的形象,但是劉備卻公然評價馬謖是一個不成氣候的人物。也就是說劉備根本就看不上馬謖。 劉備在去世之後,諸葛亮為了培養蜀漢集團內部的優秀人才,所以就無奈提拔了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街亭兵敗追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場。在戰後,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揮淚斬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又犯下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戰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隱痛。在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中,這一仗是他最大的敗仗。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馬謖為何被斬?諸葛亮又為什麼「揮淚」?自古以來,人們多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認為馬謖不按諸葛亮予定的計謀行事,失了街亭,殘敗而歸,使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處斬,以震軍威。由於諸葛亮與馬謖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殺,又不得不殺,因此,諸葛亮才「揮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斬馬謖的理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所以要「戳謖以謝眾」。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