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斬馬謖為何要揮淚?因為馬謖是替他死的

2021-02-13 千古名將英雄夢
臥龍(21)

註:本文作者 實為名將群友孫教授(網名sunnyshine)。只因公眾號最新版本的原因,頂部作者顯示的是我,特此申明

蜀建興六年秋,北伐失利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回到漢中。這一仗諸葛亮第一次統領十萬大軍效命疆場,終於實現了自己隆中時代的「每自比管仲、樂毅」(《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人生理想,但代價是慘重的。

第一次統率大軍諸葛亮也和馬謖一樣沒有經驗,或者說兩者都把戰爭想像的過於簡單化和理想化。諸葛亮認為曹真一定會被趙雲拖住,即使拖不住,組織力量增援和集結足夠兵力所需的時間也相當長;他沒有想到曹真集結部隊反攻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期,他沒有想到趙雲在箕谷被曹真的少數精銳虎豹騎擊敗,他更沒有想到自己給予厚望的馬謖會面對壓力,「舉動失宜」(《三國志·諸葛亮傳》),導致全軍崩潰。

諸葛亮竟然會被打得大敗,還是被曹真,這可真是讓一些孔明先生的鐵桿粉絲氣的捶胸頓足,其實他們並不了解戰爭,也不了解孔明先生。

先說戰爭。一千多年後的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對戰爭做過精確的定義:戰爭是一個奇怪的「三位一體」,他包含原始的暴烈性、充斥期間的偶然性和政治的從屬性。其中偶然性因素是戰爭區別於其他一切人類活動的重要因素。但是鍵盤俠眼裡戰爭是沒有偶然性的,包括羅貫中這樣的知名「鍵盤俠」。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戰爭看成一個可以任自己安排的遊戲,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傀儡師,而其他人都是諸葛亮的傀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裡劉備去東吳相親,諸葛亮臨走前給趙雲的三個錦囊,那真是把趙雲徹底變成傀儡要他散布消息就去造謠,要他騙劉備就騙劉備,算好了周瑜什麼時候來他就什麼時候來,真是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羅貫中就沒想過即使按照他的邏輯,這當中出一點偶然性就全完了。比如,吳國太一看劉備雙手過膝長得像猩猩,不喜歡怎麼弄?比如,劉備年紀大了,被孫夫人一嚇唬,突然有了ED,孫夫人不滿意了,還用周瑜?自己就可以把劉備宰了!不承認偶然性的存在,相信自己可以算無遺策的人,永遠只能做個鍵盤俠而已,即使他是羅貫中。

再說孔明先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做了一系列讓人唏噓不已的事:上書自貶、趙雲降職、王平受賞和最著名斬馬謖。馬謖是街亭失利的直接責任人,他被殺的原因已經有很多學者做過分析,綜合起來,大家基本認同是諸葛亮秉承依法治國的理念同時為了平衡蜀漢政權內部的各方勢力而處死了馬謖(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上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基本觀點個人深表贊同)。但是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再向前看一步,會發現馬謖是替諸葛亮死的,而且這一點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這也就是他流淚的根本原因。

因為馬謖罪不至死!打了一場敗仗而已,如果這就要殺,一輩子打敗仗劉備豈有活路?而且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歷代名將,可能除了韓信等極少數以外,沒有一個沒打過敗仗的,豈不是統統要殺?況且打了敗仗死了人也是一種經驗,總結經驗才能再戰,這樣殺了豈不是白敗了。而且,論起責任諸葛亮才是這次北伐的主帥,馬謖只是前線指揮官,兵敗至此孔明先生的責任最重。

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所以回到漢中之後,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禪:「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這裡面說的關於街亭失敗諸葛亮的罪名是「違命之闕」 (《三國志·諸葛亮傳》),他違背的是劉備的遺命,因為劉備對馬謖有過遺命:「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馬謖傳》)

這就非同小可。這意味著諸葛亮是違背先帝遺命,違背群眾意見啟用的馬謖,同時也意味著諸葛亮用馬謖導致街亭之敗,惹怒了幾乎所有人,也就是說諸葛亮犯了眾怒。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殺馬謖,只是自己給自己降職,然後權力如故,無論如何是無法服眾的。大家嘴上不說,心理也要鄙視他。

馬謖是聰明人,雖然在戰場上沒有經驗,但是他在蜀國政壇上摸爬滾打多年,對於諸葛亮感情極深,所以自從街亭失敗之後,他就準備要死,甚至寫好了遺書:「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三國志·馬謖傳》)。馬謖的意思是街亭之敗的鍋我去背,為了丞相的大志,我馬謖獻上自己的人頭,平息眾人的怒火,幫助丞相繼續穩住蜀國的局面。不僅如此,馬謖在遺書裡還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遺志,他將繼續為了諸葛丞相「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而拼搏,希望自己視若父親的諸葛亮予以照顧。這段話說的很感人,裡面用了一個典故:當年舜帝讓鯀治水九年不成,最後殺死鯀改派鯀的兒子禹治水,最後成功,舜也禪讓位子給禹。面對生死之交臨死之前託妻獻子,孔明先生豈能不哭。

相關焦點

  •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之後,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雖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穿越一千多年的時光,就會知道,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殺馬謖,他最終狠心下刀的原因和用意到底是什麼了。 當時蔣琬就對諸葛亮說過,「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哉?」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原來是杜撰 ‖鷗鳥
    合當斬之。」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這就是《三國演義》描寫的斬馬謖的全過程,很感人,一個既執法如山又有情有義的諸葛亮躍然紙上。揮淚斬馬謖後,諸葛亮又上書後主劉禪,自請貶官三級,以右將軍行丞相事,作為自己違背先主劉備遺言,用人不當,造成北伐失敗的責任處分。處分是真,但揮淚斬馬謖卻沒有其事。
  •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該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
    下面小編就講一講歷史上真實的馬謖是什麼樣的,他的功過是非又是怎樣的?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開始蜀漢北伐大業,在這之前馬謖被派去至街亭固守。在關羽落敗丟失了荊州之後,蜀國要道街亭只有被守住才能讓北伐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被一次北伐兵出祁山時,馬謖都因為麻痺大意而失了街亭,被曹魏大將張郃所敗,讓蜀國進無可攻,退無可守。
  • 小故事大道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想當年街亭失守,諸葛亮因為派了馬謖去鎮守街亭,而馬謖覺得自己是個常勝將軍,跟諸葛亮說:「沒有關係,我一定會堵住司馬懿的兵馬的。」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馬謖和費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
  • 諸葛亮執意「揮淚斬馬謖」,你知背後的原因嗎?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就成了蜀漢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漢漸漸恢復國力,此時諸葛亮也已經平定了南中的叛亂,趁著魏國內亂之際他請示後主劉禪北伐,劉禪自然同意這個計劃。犒賞三軍之後劉禪親自送諸葛亮出城,由此展開了他一系列北伐戰爭。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文|郭清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故,世人皆知。馬謖為何被斬?諸葛亮又為什麼「揮淚」?自古以來,人們多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認為馬謖不按諸葛亮予定的計謀行事,失了街亭,殘敗而歸,使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處斬,以震軍威。由於諸葛亮與馬謖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殺,又不得不殺,因此,諸葛亮才「揮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斬馬謖的理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所以要「戳謖以謝眾」。
  • 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也要殺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就是裡面深藏著太多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因街亭失守,就要被問斬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哈叔給大家講一講,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為何全軍跟著痛哭?因為大家感覺對不起丞相
    馬謖被捕後,自知罪責深重,也寫了一封誠摯感人的書信:"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大禹是鯀的兒子,鯀治水不當,罪孽深重,帝堯殺之,卻重用其子大禹,最後還將帝位禪讓給了大禹。馬謖用此典故,就是希望諸葛亮看在往日的情誼上替他照顧子女,那麼他就雖死無恨了。
  • 揮淚斬馬謖...
    近日,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讓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一事。說馬謖要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能人、偉人,他的光輝形象很難被撼動,誰抹黑他,那是自取其辱。但今天,我要鬥膽評論一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諸葛一尊。諸葛亮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可謂光環籠罩,宇宙第一。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街亭兵敗追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場。在戰後,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揮淚斬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又犯下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戰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隱痛。在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中,這一仗是他最大的敗仗。
  • 曹仙源:「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
    「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作者:曹仙源(湖南) 在享有中國章回小說鼻祖之譽的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成了「智慧化身」「不破金身」,誇其一生神機妙算,運思於方寸之間影響之下,對諸葛亮的評判幾近「一邊倒」「一點論」「一刀切」,日漸固化,歷來說好不說孬,有褒無貶,使其成了「高、大、上、全」四突出的才人、超人、高人、完人、神人、聖人,輿論一律,敬上神龕,老幼頂禮膜拜,一路順風順水。對其「揮淚斬馬謖」一事公認出以公心,執法嚴明,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兼以其主動上表自貶三級,儼然早已具備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簡直成了「黨外布爾什維克」,甚至比共產黨人更共產黨人!
  • 為何劉備要告知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他是怎麼看出來的?
    劉備託孤的時候,曾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這時馬謖只是一個越嶲(今四川越西縣)太守。劉備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場合提醒諸葛亮,又是如何看出馬謖不可大用的?可能有人說,這個馬謖有幾把刷子,說起兵法來一套一套的;也有人說,這個馬謖就會玩嘴皮子功夫,沒啥真本事。這些話傳到劉備耳朵裡,激起了他的興趣,劉備很可能和馬謖單獨交談過幾次。劉備畢竟身經百戰,這馬謖一張嘴,是個什麼水平,劉備心裡頓時就有數了——誇誇其談,不可大用。
  •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你想不到!
    首先,關於北伐的戰略部署,我在前面兩文中已經詳細解釋過,馬謖並不是剛愎自用和瞎指揮。其次,馬謖也絕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因為諸葛亮是什麼人,超一流的政治家,雖然識人用人水平不如劉備,但比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恐怕要厲害許多,馬謖天天呆在諸葛亮的身邊,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出個注意想個對策這麼簡單。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斬了馬謖,諸葛亮流淚理所應當,街亭失守其實救了整個蜀漢江山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說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立下軍令狀統率軍隊的馬謖,在關鍵時候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軍事安排,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根本沒有殺馬謖,而是馬謖逃跑,千萬別再被演義誤導了
    揮淚斬馬謖《三國演義》中,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