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街亭兵敗追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2021-02-13 歷史笑春風

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馬謖作為蜀軍守街亭的主將,打了敗仗。這一仗後,諸葛亮由於前無所據,只得被迫退回漢中。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場。在戰後,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揮淚斬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又犯下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隱痛。在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中,這一仗是他最大的敗仗。按照諸葛亮的布置,這一仗是不應該失敗的。即便是失敗,也不應該失敗得這麼慘。而造成這一切的人就是馬謖。

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開局打得十分順利。這是因為劉備去世後,曹魏方面認為蜀漢沒有名將,對蜀漢十分輕視。諸葛亮出兵祁山,號令嚴整,軍容整齊,給了沒有任何準備的敵人以極大的震撼。曹魏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降了諸葛亮,一時間諸葛亮聲威大震。

 

由於諸葛亮選擇的戰場在隴上,這給曹魏出了一個難題。如果曹魏派出援軍,就必須千裡迢迢去赴援。諸葛亮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以逸待勞,佔有主場的優勢,這對魏軍極端不利。但是如果不派援軍,曹魏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諸葛亮將隴上收入囊中。當時的隴西郡守將就對蜀軍說,如果一個月內曹魏的援軍不能趕到,就投降蜀漢。曹魏君臣經過商議,最終曹睿決定派出援軍。

曹魏的援軍是由張郃率領的中央機動兵團。這支軍隊是曹魏最精銳的軍隊,是以騎兵為主,混編有步兵的部隊。它的指揮官張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可以說,這支軍隊有著強大的戰鬥力。他們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穿過了沒有設防的關隴道,來到了街亭面前。

 

諸葛亮已經在街亭做好了戰鬥準備,他派出前鋒部隊在這裡阻擊張郃,自己則率領主力在不遠的西城,作為街亭的後盾。防守街亭的蜀軍指揮官就是馬謖。諸葛亮派馬謖防守街亭,是違背大家的意願的。當時的蜀軍認為,街亭應該派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將去防守,但是諸葛亮不聽大家的意見,選擇了馬謖。

結果馬謖到了街亭前線,擅自改變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他連部下王平的多次勸諫也不理睬,不防守街亭固有的城寨,將軍隊拉上了南山。當張郃率軍到來後,經過偵察,發現了南山蜀軍的弱點,那就是山上無水。於是張郃派兵切斷了蜀軍的汲水之道,使得山上的蜀軍由於乾渴發生了動搖。在隨後的攻擊中,蜀軍發生了崩潰,遭受了慘敗。

因為這次敗仗,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為此自貶三等,還處罰了大批人員。作為敗仗的主要責任人,馬謖首當其衝,被諸葛亮揮淚斬殺。

 

二、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的原因。

我們從馬謖守街亭的前後過程來看,在大家的眼中,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是一種不太公正的舉動。這是因為街亭的得失直接決定著這一次北伐的成敗,馬謖雖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卻缺乏實戰經驗。因此,大家都認為街亭的守將應該從魏延、吳懿這些人中間去選。

後人有為諸葛亮辯解的,說諸葛亮是信任馬謖的才幹,在這場決戰中,他要讓馬謖勇挑重擔。可是,我們如果從大家的看法中,可以感覺到一絲端倪。那就是如果任用魏延去守街亭,還可以說諸葛亮把馬謖當作魏延一流的人物。

但是大家認為吳懿也是能夠守住街亭的將領,這就值得商榷了。這是因為吳懿此人雖然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主要是因為妹妹當了劉備的皇后。此人沒有在軍事上有很高的造詣,唯一的優點就是久經戰陣,沉穩持重。在魏延死後,他接替魏延鎮守漢中,險些遭受司馬懿的攻擊。

 

從這方面來看,大家普遍認為守街亭並非難事。只要有個有一定經驗的老將就能夠萬無一失。那麼,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就不是讓他勇挑重擔,反而有故意讓馬謖佔有功勞的意味。其實,現實也就是如此。

在當時,張郃來到街亭的時候,處境十分威脅。他的面前有著蜀軍阻擊,而背後則是剛剛通過的險峻的關隴道。張郃千裡赴援,根本就不可能攜帶大批的輜重和重型的攻城設備。這樣,他面對據守街亭城寨的蜀軍,將會是束手無策。

 

 

如果張郃被街亭據點纏住,他的糧草又無法得到補充,就會陷入絕境。進,不能佔領街亭。退,背後是艱險的關隴道,無法順利撤退。如果西城的諸葛亮再率領蜀軍主力攻擊,張郃很可能會遭到慘敗。我們可以想見,守住街亭並不難。而如果接下來取得了殲滅張郃的勝利,這位守街亭的將領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榮譽。

因此,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將這個比較簡單而收穫巨大的任務交給他,是有著一定的私心的。這是因為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很好,諸葛亮和馬謖談論軍國大事,能夠談到很晚。馬謖對諸葛亮十分尊重,把他當作父輩一般。而諸葛亮器重馬謖,認為他是當世之英才。所以,諸葛亮對馬謖有栽培提拔之心。

 

更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想要破除劉備對馬謖評價的影響。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專門提醒劉備,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並不認可劉備的評價,但是這個評價也給馬謖帶來了心理陰影。在街亭之戰中,他將軍隊拉上南山,就有在南山藉助山勢殲滅張郃的打算。他想要用奇功來證明自己,可是弄巧成拙,反而遭受了慘敗。可見劉備的評價給他造成的負面影響。

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也有讓馬謖通過戰功破除陰影的因素。可以說,諸葛亮任用馬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私情。但是,完全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馬謖真的是劉備所說的言過其實之徒,他指揮錯誤,本來十分簡單容易的任務,被他搞得顛三倒四,造成了街亭之戰的慘敗。

 

三、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

對於馬謖的死,很多人對諸葛亮的做法都頗有微詞。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馬謖由於沒有實戰經驗而失敗,諸葛亮斬殺馬謖是為了推卸責任。另一種說法是,馬謖雖然戰敗,但是罪不至死,諸葛亮是自己消滅自己的人才,得不償失。

我們如果公平的看這些說法,會發現它們都有偏頗之處。我們看第一種說法,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確實有著栽培馬謖的心理。但是,馬謖的失敗則是因為他擅自改變了諸葛亮的部署造成的。這完全是馬謖咎由自取,與諸葛亮並沒有關係。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作戰,是不會遭到慘敗的。在街亭之戰尾聲時,王平僅僅帶領一千軍馬,就阻止了張郃的追擊。由此可見,即便是馬謖戰敗,如果部署那麼慌亂,蜀軍也不會有那麼大的損失。

在第一次北伐結束後,諸葛亮對失敗的責任進行了追究。諸葛亮自己自貶三等,降為右將軍,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馬謖當時率領的部隊中,他的部下將軍張休、李盛被諸葛亮誅殺,將軍黃襲等人的軍權被剝奪,唯有王平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出色,得到諸葛亮的提拔。我們從諸葛亮在戰後,對自己和失敗責任人的處罰,可以看到諸葛亮推卸責任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馬謖作為一軍的統帥,打了敗仗。由於他的身份地位,處罰的尺度可以適當放寬一些。比如趙雲也在斜谷打了敗仗,諸葛亮也沒有殺他,只是貶官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謖也可以不殺。

在當時,蔣琬對諸葛亮殺馬謖的決定也提出了異議。蔣琬是從惜才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的。蔣琬認為馬謖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應該留下他戴罪立功,繼續為蜀漢效力。後人在評價這件事的時候,也和蔣琬的意見相同。他們認為諸葛亮統治下的蜀漢本來就地狹民少,人才匱乏。可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殺掉像馬謖這樣的有用之才,這是不明智的。

 

可是,大家只是看到了馬謖打敗仗的事實,卻忽視了他逃避責任的事實。在街亭之戰失敗後,馬謖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那就是他不敢回到諸葛亮的大營,而是私自逃回了蜀中。直到諸葛亮回師,才將馬謖抓了回來。這件事犯了諸葛亮的大忌,是他一定要殺馬謖的原因。

在《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行事風格有一個評價,那就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在這個評價中,馬謖的所作所為,正好觸犯了諸葛亮做事的底線。對比於趙雲,他雖然也打了敗仗,但是趙雲勇於承擔責任,上書要求貶官,諸葛亮最後除了貶趙雲的官職,也沒有在其他方面再處罰他。

 

馬謖打了敗仗,卻不敢承擔責任,臨陣脫逃,這不但引起了公憤,也觸碰了諸葛亮的底線。諸葛亮因此只有殺掉馬謖以平民憤。為此,諸葛亮還處分了馬謖的好友,對馬謖逃亡知情不報的向朗。諸葛亮將向朗免官,送回成都。我們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馬謖逃亡這件事的氣憤程度。

結語: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派馬謖去守街亭。這個任務完成難度不高,但是戰功卻是很大。雖然諸葛亮有培養栽培馬謖的意圖,想要為蜀漢造就一位人才。但是,由於諸葛亮與馬謖的私交,難免會讓人有任人唯親的看法。

 

馬謖在街亭之敗後,諸葛亮為了嚴明軍紀,尊重法律,揮淚斬殺了馬謖。這裡面有著馬謖戰敗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馬謖為了逃避責任,私自逃亡。這種行為引起了蜀軍上下的義憤。諸葛亮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揮淚斬馬謖,來平息民憤,振作士氣。在諸葛亮的激勵下,蜀軍在短時間裡恢復了戰鬥力,再次投入到北伐中去。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馬謖為何被斬?諸葛亮又為什麼「揮淚」?自古以來,人們多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認為馬謖不按諸葛亮予定的計謀行事,失了街亭,殘敗而歸,使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處斬,以震軍威。由於諸葛亮與馬謖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殺,又不得不殺,因此,諸葛亮才「揮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斬馬謖的理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所以要「戳謖以謝眾」。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原來是杜撰 ‖鷗鳥
    《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馬謖大意失街亭,司馬懿疑中空城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來這段故事就成了京劇名段《失空斬》,久唱不衰。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欣賞:說話的智慧:會說話能把人說笑,不會說話能把人說跳 ‖鷗鳥)《三國演義》為了刻畫諸葛亮的執法如山和嚴於律己,把這段故事寫得很精彩,繼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後,九十六回就是《孔明揮淚斬馬謖》,請看原文:
  •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當時蜀漢節節勝利,面對曹魏的瘋狂反撲,論者皆言以為帳下宿將魏延、吳壹等,宜令先鋒,而亮違眾拔謖,致使街亭大敗。蜀軍進無所據,退還漢中。之後,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雖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 諸葛亮執意「揮淚斬馬謖」,你知背後的原因嗎?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就成了蜀漢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漢漸漸恢復國力,此時諸葛亮也已經平定了南中的叛亂,趁著魏國內亂之際他請示後主劉禪北伐,劉禪自然同意這個計劃。犒賞三軍之後劉禪親自送諸葛亮出城,由此展開了他一系列北伐戰爭。
  • 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也要殺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就是裡面深藏著太多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因街亭失守,就要被問斬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哈叔給大家講一講,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
  •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該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
    下面小編就講一講歷史上真實的馬謖是什麼樣的,他的功過是非又是怎樣的?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開始蜀漢北伐大業,在這之前馬謖被派去至街亭固守。在關羽落敗丟失了荊州之後,蜀國要道街亭只有被守住才能讓北伐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被一次北伐兵出祁山時,馬謖都因為麻痺大意而失了街亭,被曹魏大將張郃所敗,讓蜀國進無可攻,退無可守。
  • 諸葛亮斬馬謖為何要揮淚?因為馬謖是替他死的
    只因公眾號最新版本的原因,頂部作者顯示的是我,特此申明蜀建興六年秋,北伐失利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回到漢中。這一仗諸葛亮第一次統領十萬大軍效命疆場,終於實現了自己隆中時代的「每自比管仲、樂毅」(《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人生理想,但代價是慘重的。第一次統率大軍諸葛亮也和馬謖一樣沒有經驗,或者說兩者都把戰爭想像的過於簡單化和理想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馬謖和費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
  • 小故事大道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想當年街亭失守,諸葛亮因為派了馬謖去鎮守街亭,而馬謖覺得自己是個常勝將軍,跟諸葛亮說:「沒有關係,我一定會堵住司馬懿的兵馬的。」
  • 揮淚斬馬謖...
    近日,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讓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一事。說馬謖要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能人、偉人,他的光輝形象很難被撼動,誰抹黑他,那是自取其辱。但今天,我要鬥膽評論一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諸葛一尊。諸葛亮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可謂光環籠罩,宇宙第一。
  • 斬了馬謖,諸葛亮流淚理所應當,街亭失守其實救了整個蜀漢江山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說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立下軍令狀統率軍隊的馬謖,在關鍵時候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軍事安排,
  • 孔明揮淚斬王平
    馬謖軍敗,失守街亭,司馬懿兵臨西城,諸葛亮冒死弄險,以空城之計,退司馬懿重兵,急召老將趙雲回營保駕。馬謖、王平帳前請罪,諸葛亮重責王平四十軍棍,「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因為馬謖「未出兵前,先立軍狀」。諸葛亮為什麼要「揮淚」斬馬謖?因為後悔未聽先帝「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之言從而錯用人才、導致敗局。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
  •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你想不到!
    文/趙帥鍋公元228年六月,隨著馬謖兵敗街亭的消息傳開,諸葛亮不得不忍痛退兵。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然而,同為亂世的三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時代,即使沒讀過史書的人,也能說出很多三國時期人物,比如曹操、諸葛亮以及武聖關羽等。 三國之所以被後人熟知,除了人才輩出的原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功不可沒,他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人群。
  • 曹仙源:「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
    「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作者:曹仙源(湖南) 在享有中國章回小說鼻祖之譽的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成了「智慧化身」「不破金身」,誇其一生神機妙算,運思於方寸之間影響之下,對諸葛亮的評判幾近「一邊倒」「一點論」「一刀切」,日漸固化,歷來說好不說孬,有褒無貶,使其成了「高、大、上、全」四突出的才人、超人、高人、完人、神人、聖人,輿論一律,敬上神龕,老幼頂禮膜拜,一路順風順水。對其「揮淚斬馬謖」一事公認出以公心,執法嚴明,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兼以其主動上表自貶三級,儼然早已具備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簡直成了「黨外布爾什維克」,甚至比共產黨人更共產黨人!
  • 馬謖丟失的街亭,在什麼地方?
    唐國強版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一集中,諸葛亮揮淚馬謖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諸葛亮怒斥馬謖丟失街亭時的痛心疾首及馬謖被推出帳外斬首時的於心不忍,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