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雖然小時候囫圇吞棗看過一點《三國演義》,不求甚解,但書中的一些情節還是記憶猶新。
近日,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讓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一事。
說馬謖要先說諸葛亮。
諸葛亮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能人、偉人,他的光輝形象很難被撼動,誰抹黑他,那是自取其辱。但今天,我要鬥膽評論一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諸葛一尊。
諸葛亮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可謂光環籠罩,宇宙第一。
諸葛亮出身於官宦,他的爺爺諸葛豐曾經是西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簡單地說就是衛戍京師的司令,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相當於副省長一職,這對普通人來說,這已經相當牛逼了。所以,諸葛亮是地道的紅X代,根正苗紅,把大蜀的江山交給他打理是最安全不過了。
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夠倒黴催的哈。他的童年是跟隨叔父諸葛玄成長的。諸葛玄在豫章當太守時,豫章大體就是現在的江西一帶,下轄16個縣,相當於省長。省長還沒當多久,諸葛玄就被他人取代,只好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可惜好景不長,叔叔嘎嘣,死了。就這樣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河南南陽臥龍崗,隱居鄉間耕種為生,以此維持生計。那年,諸葛亮17歲,相當於初中畢業生年紀。
這樣的家境,這樣的文化氛圍,諸葛亮基本上是活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僅耳濡目染就夠他馳騁縱橫人生了,何況他天資聰慧又勤奮好學,又師從隱士加上娶了個賢慧妻子,他的人生可以用十全十美來形容毫不為過。
想當年,小學畢業叫高小,如果是初中畢業,那是相當的厲害,再往前推1800年,諸葛亮的文憑相當於現在的博士了。
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感人肺腑,念過高中的都會來兩句,「...親賢臣,遠小人...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僅憑這兩句,他的人品已躍然紙上,蓋帽了!所以,文學家的桂冠是當之無愧。
他發明的木牛流馬那可是核心技術,還真不是從北魏偷來的,是地道的「國產」貨,愛國群眾挑著擔趕著「牛」上前線打「鬼子」,聯吳抗曹。還有孔明燈,諸葛連弩,讓曹操看了也只能發推感嘆《觀滄海》,任「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所以,曹操只能是文學家,而孔明加了一頂發明家的桂冠。
軍事上,諸葛亮更是可圈可點,火燒赤壁不說,光六出岐山就夠他評上了。隆中對奠定了思想家地位,三分天下聯蜀抗曹,讓年輕的諸葛亮成為了三國時期耀眼的政治明星,三胖跟他有的一比。
除此幾家外,我認為他還是表演藝術家,把周瑜活活氣死還假惺惺地跑人家靈堂前痛哭一回,周瑜帶著「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憤然走進了天國,從此也解除了蜀國外部最大的鷹派威脅,留下了後人對「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無限遐想,那個美啊。
所以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宇宙第一毫不誇張。
就是這樣一位集天地精華於一身的鬼才諸葛孔明,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大將馬謖去駐守街亭,造成了街亭失守,軍事部署大亂,貽誤了戰機,差點被曹操的猛將張郃來了三分快攻。
馬謖是「馬氏五常」之一,是劉備的重臣「白眉最良」馬良的弟弟。劉備在世時,坊間早已知曉他是趙括式的人物,而且劉備在臨終前還特地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出兵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如此重大的任務居然交給了此「二哈」執行,這不是明知故犯嘛,娘希匹的。
這話要從馬謖說起了。
馬謖跟諸葛亮可以說是知己,經常促膝長談到深夜。馬謖跟隨諸葛亮徵伐南中,並獻上了最有名的「攻心之計」,是諸葛亮最為器重的人才。馬謖對諸葛亮也是崇敬有加,在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由此可見兩人的感情和信任是非同一般。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上看,在這節骨眼上用馬謖去守街亭那是妥妥的,馬謖肯定會服從中央的安排,聽眾自己的計策,可偏偏在這重要關頭,馬謖到達現場後腦洞大開,自主創新意識迸發,泥瑪的,這不一小漁村嘛,於是,違反了丞相依山傍水布兵的計謀,放棄了在大道上安營紮寨,跑山上逍遙去了。他對反對他的部將王平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
諸葛亮收到馬謖快馬返回的安營圖後大呼完了完了,說馬謖違反了中央的部署,中央沒讓他跑山上去安營紮寨。果然,不久後前方軍情報告,張郃把馬謖打的丟盔棄甲,街亭失守,整個蜀國處於危險之中,朝野震動,人心惶惶。為了安撫人心,正如易中天說的,殺了馬謖是為了政治。
《三國演義》上記載,在街亭失守後,馬謖根本沒見到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獄裡了。
但是《三國志裡》記載的是馬謖戰敗於街亭,畏罪逃亡,被好友向朗(二人均為襄陽人,老鄉)收留,但還是被抓到監獄裡了,最後馬謖被諸葛亮殺死在監獄中。
據《明帝紀》記載,諸葛亮於建興六年(228年)的春天出師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響應了諸葛亮。然而曹睿在當年的二月十七就到了長安,可見曹魏官方對諸葛亮北伐的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以當時的通信速度及行軍效率來看,曹魏那邊可能已經在蜀國內部安插了線人,這樣才得以有如此神速的軍事反應。站在蜀國方面來說,劉備死後蜀國內部已經開始分化,有人願意充當走狗,給曹魏通風報信,於是在張郃帶領下的5萬步騎幾乎與馬謖同時到達街亭。張郃到達街亭之後圍而不攻,放火燒山,阻斷水源,讓軍士饑渴難忍,最終戰力全無軍心渙散,馬謖兵敗街亭也就在情理之中。
馬謖是諸葛亮提拔的,而且還經常徹夜促膝長談,還好馬謖是個男的,否則就有日後提拔的嫌疑,諸葛亮再清廉都講不清楚了。至此,人們不禁要問,聰明一世的孔明怎麼會如此糊塗一時呢?莫非茅臺喝高了不成?還是嫌東書房酒不夠酒勁?
歷史上有很多專著研究三國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裡,我要提出的是,為什麼諸葛亮會如此嚴重的失誤?《三國演義》裡說馬謖是自作主張,改變了中央了決定,自己跑上山安營紮寨。什麼原因讓他如此膽大包天?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還是馬謖裡通國外?
史料上無法考證馬謖有以上兩個動機。唯一可推測的是:諸葛亮有嚴重的心理疾病。馬謖也是!
美國有一學者專門研究政治心理學的,他出過一本書,名字我忘記了(抱歉,這段時間經常思維短路,下次想起來了再告訴你們,不是我杜撰的)。這位心理學家說,多數政治靈秀都有一個嚴重的心理疾病,那就是自戀心理。他們特別喜歡別人喜歡他並讚美他。在高度的政治壓力之下,他們還得了一個共同的疾病,狂躁抑鬱症。
比如希特勒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希特勒其實是很有才的,他設計的納粹軍裝在當時世界上是非常漂亮的,很有美學感,老實說到現在還是。所以,吸引了當年許多年青人投入了他狂熱的政治洪流之中,所以他很自戀,最終造成生靈塗炭。同樣二戰時期日本的東條英機、山本五十六等那些軍國狂熱分子也是,所以才要想建東亞共榮圈。還有老蔣喜歡人家喊他校長。這些都是自戀的表現。
這些靈秀內心狂躁而且還自戀,是為了讓人讚美他,所以往往作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自戀的人都有一共同的特徵,就是聽不進反對聲。他們往往通過極端手法來釋放心中的那股狂妄勁,比如戰爭、屠殺、囚禁、極刑等極端手段讓反對者屈服於他,待他成功後自然有人歌頌他,成王敗寇嘛,這符合大眾的普遍盲從心理。
但遺憾的是,這些貌似偉大的領導者,他們能謀但不能斷。如果既能謀又能斷,那就是千古一人。馬謖就是前者,能謀不能斷。斷就是預料。他沒有斷出張郃會放火燒山圍而不攻。諸葛亮是既能謀又能斷,但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他斷不出「父子」般信任關係的馬謖這次關鍵時刻不言聽計從,居然會一反常態,搞起了軍事創新,妄想居高臨下一舉擊潰張郃。諸葛亮自戀自己的斷,馬謖自戀自己的謀,沒想這兩個思維不在一個層面上,脫鉤了,所以結局可想而知。如果當時不派馬謖前往守衛,馬謖也就不會死,他當好諸葛身邊的參謀就行了。如果諸葛亮不那麼自戀自己的謀斷,聽聽身邊的反對聲,派趙雲或其他老將去,只需守住要道,只有5萬步騎的張郃相信他也不敢輕舉妄動,戰爭的局面或許大不一樣。
因此,馬謖死的有點冤,但活該,因為他自不量力。孔明敗的有點過,情理之中,因為他太自戀自己的謀斷。
後來,在成都的武侯司上有一對聯:能攻心則反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是清人趙藩總結的。
趙藩總結的好,後來治蜀要深思...,何況你不是諸葛孔明,是阿鬥!所以蜀國必敗無疑!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