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2021-02-13 魚羊密史

點擊上方「魚羊密史」關注,每晚八點推送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連環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董福章(繪)

建興六年,諸葛亮出軍祁山,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當時蜀漢節節勝利,面對曹魏的瘋狂反撲,論者皆言以為帳下宿將魏延、吳壹等,宜令先鋒,而亮違眾拔謖,致使街亭大敗。蜀軍進無所據,退還漢中。之後,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雖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穿越一千多年的時光,就會知道,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殺馬謖,他最終狠心下刀的原因和用意到底是什麼了。 

當時蔣琬就對諸葛亮說過,「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哉?」我們看臥龍先生是怎麼回答的,亮流涕曰:「孫武所能制勝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絳戮之。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耶?」很明顯,是把死的紀律看得比活的人才更重要了。話說的很漂亮,鐵打的部隊當然要有鐵打的紀律;事做的更漂亮,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就幹掉了馬謖,使得眾人無不動容。 

這下大家都知道了,原來平時溫文爾雅、一副書生意氣的諸葛丞相,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一隻披著儒家外衣卻內行法家的殺破狼!從此,但凡軍令一出,蜀漢上下莫敢不從。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講,馬謖是必須殺的。先主劉備臨死之前,那麼多領導誰都不提,唯獨提了小小的馬謖,他跟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就是因為劉備看出來了,諸葛亮要把馬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這還得了?所以拼著最後一口氣,使勁敲打諸葛亮。 

結果諸葛亮當時應承下來,實際上卻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尤其在他徵伐南蠻之際,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十六字方針之後,更讓他覺得先主真是老糊塗了,明明一個棟梁之才,怎麼就不堪大用了呢?在後來的日子裡,馬謖日夜與諸葛亮談論軍計,使得他從一個小小的荊州從事逐步成為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臥龍先生已經被忽悠的一愣一愣了。 

(圖)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揮淚斬馬謖

真正決定蜀漢國運的北伐戰爭最終於建興六年正式敲響。諸葛亮在否決魏延的子午谷戰略之後,毅然將本來佔據主動的閃電戰,變為了有利於曹魏的持久戰,白白喪失了好幾個月的戰略時間,使得曹魏集團能夠逐一調兵遣將。如此一來,要道街亭就萬不可失。 

按理來說,事關全局的重鎮,非能徵慣戰之將不能守,魏延應當是不二人選。若劉備在世,必然也會選他。當年眾人都以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結果卻提拔魏延做了漢中太守。劉備問他將何以守備。魏延霸氣回應:「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臣請為大王擋之;若偏將率十萬之師而來,臣請為大王吞之。」事實也正如他所言,在劉備夷陵兵敗、蜀漢元氣大傷之後,若非魏延守住漢中,恐怕江山早已落敗! 

如今二人剛為出兵方向吵過一架,以諸葛心性,斷然不會再重用魏延。所以守衛街亭的重任就落到了馬謖身上。他要向天下人證明,甚至是死去的劉備證明:馬謖可堪大用!臨行前還在諄諄教導,真是煞費苦心,可惜事與願違,馬謖在街亭大敗,北伐最終功敗垂成! 

怎麼辦?朝廷上下要問責。諸葛亮自己是不能死的,那就只能馬謖去死了。既然要死,那就死的有價值,死得其所。怎麼死?為「法勢術」而死!法就是規章制度,是披著羊皮的狼。之所以披著羊皮,是需要溫情的面紗;之所以是狼,是必須要有鐵血的手腕來為萬世立制。也就是"外儒內法"。法是用來懲罰和捕食羊群中不思進取、鬆弛懈怠的"懶羊羊",是用來保存和激活羊群中全力拼搏、奮勇向前的"喜羊羊"。所以馬謖必須殺,因為規章制度擺在那裡;也必須揮淚,殺的所有人感動和震撼! 

勢就是能夠調動一切因素來促進實現組織目標的態勢,不但包括權勢,也有個人的魅力和品質。通過權勢霸道服其身、仁義品質服其心,讓所有人擰成一股繩,朝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去努力。 

術就是滿足和激發人們各個需求層次的管理方法。滿足需求,是為了保證基礎;激發需求,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如何滿足需求,完成任務做到及時獎勵;如何激發需求,做成事業之後繼續設定目標。 

正是在「法勢術」的影響下,諸葛亮最終舉起了屠刀,揮淚斬馬謖。 

  

*作者:江東子弟,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原來是杜撰 ‖鷗鳥
    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掛心。」叱左右推出斬之。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
  • 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也要殺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就是裡面深藏著太多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因街亭失守,就要被問斬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哈叔給大家講一講,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馬謖和費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
  • 諸葛亮斬馬謖為何要揮淚?因為馬謖是替他死的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戰爭看成一個可以任自己安排的遊戲,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傀儡師,而其他人都是諸葛亮的傀儡。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裡劉備去東吳相親,諸葛亮臨走前給趙雲的三個錦囊,那真是把趙雲徹底變成傀儡要他散布消息就去造謠,要他騙劉備就騙劉備,算好了周瑜什麼時候來他就什麼時候來,真是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羅貫中就沒想過即使按照他的邏輯,這當中出一點偶然性就全完了。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本文轉載自「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博客,圖片摘自網絡】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 諸葛亮執意「揮淚斬馬謖」,你知背後的原因嗎?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就成了蜀漢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漢漸漸恢復國力,此時諸葛亮也已經平定了南中的叛亂,趁著魏國內亂之際他請示後主劉禪北伐,劉禪自然同意這個計劃。犒賞三軍之後劉禪親自送諸葛亮出城,由此展開了他一系列北伐戰爭。
  • 小故事大道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想當年街亭失守,諸葛亮因為派了馬謖去鎮守街亭,而馬謖覺得自己是個常勝將軍,跟諸葛亮說:「沒有關係,我一定會堵住司馬懿的兵馬的。」
  • 揮淚斬馬謖...
    近日,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讓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一事。說馬謖要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能人、偉人,他的光輝形象很難被撼動,誰抹黑他,那是自取其辱。但今天,我要鬥膽評論一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諸葛一尊。諸葛亮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可謂光環籠罩,宇宙第一。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街亭兵敗追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場。在戰後,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揮淚斬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又犯下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戰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隱痛。在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中,這一仗是他最大的敗仗。
  •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該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
    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兵出祁山的失敗,諸葛亮還差點被魏軍俘虜,馬謖幾乎成了「言過其實」「紙上談兵」代名詞。  據史書記載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行軍打仗時,他經常與諸葛亮促膝常談,徹夜謀劃,讓諸葛亮十分敬重他。後來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這也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原因所在,支持了諸葛亮的北伐,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
  •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你想不到!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誅殺馬謖,這些年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不過總的來說,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就是馬謖純屬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到了街亭後剛愎自用,不聽從王平的合理建議,擅自帶領大軍跑到山上駐紮。結果被張郃給全殲,導致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計劃落空,還折損蜀漢將士無數,所以諸葛亮按照軍法必須殺他。
  • 曹仙源:「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
    「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作者:曹仙源(湖南) 在享有中國章回小說鼻祖之譽的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成了「智慧化身」「不破金身」,誇其一生神機妙算,運思於方寸之間影響之下,對諸葛亮的評判幾近「一邊倒」「一點論」「一刀切」,日漸固化,歷來說好不說孬,有褒無貶,使其成了「高、大、上、全」四突出的才人、超人、高人、完人、神人、聖人,輿論一律,敬上神龕,老幼頂禮膜拜,一路順風順水。對其「揮淚斬馬謖」一事公認出以公心,執法嚴明,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兼以其主動上表自貶三級,儼然早已具備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簡直成了「黨外布爾什維克」,甚至比共產黨人更共產黨人!
  • 諸葛亮將馬謖當兒子對待,為什麼還要殺他?
    小說《三國演義》裡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橋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看過電視劇《軍師聯盟》系列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馬謖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兩人亦師亦友,成為知己,關係很好。另外,蜀漢到了中後期,人才凋零,可堪大用的人太少,諸葛亮得到一個姜維,做夢都笑醒了,而馬謖熟讀兵書,才氣過人,還是挺有才華的一個人。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為何全軍跟著痛哭?因為大家感覺對不起丞相
    李邈和蔣琬都把馬謖比喻成了春秋時的楚國名將成得臣,當時晉楚爭霸,成得臣因驕敵而敗於晉國之手,結果被楚成王賜死,晉文公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喜過望說:「莫餘毒也已!」所謂「人莫予毒」這個成語就是典出於此。總之,勝敗乃兵家常事,何必為此自毀人才。但諸葛亮對此另有看法,他揮淚說道:「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絳戮其僕。
  • 街亭失守,為什麼馬謖必須死?
    02.為什麼要斬馬謖回到成都後,諸葛亮追究責任,馬謖被斬,諸葛亮也自貶三級。雖然當時有很多人為馬謖求情,但是諸葛亮最後還是下定決心,痛斬了馬謖。為什麼要斬馬謖?直接原因就是馬謖為人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導致街亭失守,三萬士兵陣亡,直接導致了北伐的失敗。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作戰失敗就斬首,對將領來說,未免太不公平。況且,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一生也經常打敗仗。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斬了馬謖,諸葛亮流淚理所應當,街亭失守其實救了整個蜀漢江山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說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立下軍令狀統率軍隊的馬謖,在關鍵時候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軍事安排,
  • 諸葛亮痛斬馬謖,其實是掩人耳目,實際上馬謖改名換姓滅掉蜀國
    《三國演義》裡面有這樣一段,是寫馬謖因為自負而丟失了軍事要塞街亭,最後諸葛亮含著眼淚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