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仙源:「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

2021-02-13 沿海文學


「揮淚斬馬謖」之異議(雜談)

作者:曹仙源(湖南)

 

在享有中國章回小說鼻祖之譽的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成了「智慧化身」「不破金身」,誇其一生神機妙算,運思於方寸之間,操勝於千裡之外,高大豐滿。劉備則成了尊重人才的典範,禮賢下士,幾顧茅廬,親摔阿鬥,動輒「軍師救我」,煞有介事。誠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言:「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影響之下,對諸葛亮的評判幾近「一邊倒」「一點論」「一刀切」,日漸固化,歷來說好不說孬,有褒無貶,使其成了「高、大、上、全」四突出的才人、超人、高人、完人、神人、聖人,輿論一律,敬上神龕,老幼頂禮膜拜,一路順風順水。對其「揮淚斬馬謖」一事公認出以公心,執法嚴明,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兼以其主動上表自貶三級,儼然早已具備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簡直成了「黨外布爾什維克」,甚至比共產黨人更共產黨人!

知識分子歷來被稱作社會的良心,其良知(或曰職責)就是批判,批判是知識分子的高貴靈魂。因為知識分子享有「知識特權」,看得出問題,也找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寨人說得好,成績不講不得跑,問題不說不得了!為人要有如許自信:越是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越多;只有那些什麼也不幹的人,才能免受批評。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席南華指出:大學生不會寫論文源於缺乏批判性思維。縱覽古今,橫觀中外,世無完人,從來就沒有什麼「滿票幹部」。諸葛亮也不是那個墨索裡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將來有理,永遠有理!即使就事論事,如果允許老夫當一回「快人御史」,則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舉也可「合理合法」地提出如下顛覆性異見,將其從神龕上「請」下來,因勢利導,使之「還俗」。



諸葛亮作為決策人物,理當「見之於未萌,識之於未發」,打好主動仗,而他明明記得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時囑告:「朕觀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此語一連用了「察」「言」「觀」三字,正好包含「察言觀色」之意。諸葛亮跟隨劉備多年,親同骨肉,於公於私,都不會不懂得主子此言的分量。而且,也不是初來乍到,甚或從桃花源中來,耳目閉塞,而是熟知馬謖剛愎自用,目無領導,卻偏偏將守衛街亭這樣軍事要地的重任輕率地交給一個不堪大用的人,全然不顧後果,是為明知故犯之錯。此其一也。

赤壁之戰後,荊州7郡都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實得3郡。劉備入蜀時,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所得3郡。但關羽這人,剛而自矜,驕傲輕敵,有勇少謀。就在他傾巢出動攻打曹操的襄陽地區之時,後方空虛,孫權即派呂蒙乘虛偷襲,其所屬三郡頃刻失陷,檣櫓灰飛煙滅。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大意失荊州,是足以致命的失誤!殷鑑不遠,但諸葛亮吃一塹而不長一智,又導致上述「馬虎失街亭」,是為不思自省之錯。此其二也。

確然,馬謖是諸葛亮手下一個不可多得的「智計之士」。他自幼聰穎,其「才氣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稱其為「曠世奇才」,每引見相談,白晝達夜。大家看在眼裡,竊竊私語:馬謖是「諸葛亮的人」。諸葛亮重才、惜才,在內心也是這麼認定的:這小子「是個人才,是我的人」。但馬謖缺乏一線作戰經驗,兼以恃才傲物,拒諫輕敵,偏又「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致使街亭失守,丟掉了一個重要戰略樞紐,使蜀國由主動變被動,每況愈下。諸葛亮一味鑑賞馬謖才氣,一「才」掩大德,是為重才輕德之錯。此其三也。

馬謖自幼飽讀兵書,喝了點墨水,主要是深通謀略,曉暢兵機,口若懸河,「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也真還有「兩把刷子」,因之頗受諸葛亮青睞。但從理論到實踐,箇中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所以,「生材貴適用」,如此紙上談兵者輩只適合當參謀(本來就只是個參軍嘛)而不宜當主帥,諸葛亮偏偏用其所短而不用其所長,愣是該用的偏不用,不該用的反被用上了,致其「送死」,是為揚短避長之錯。此其四也。

有比較才有鑑別。火燒赤壁後,諸葛亮妙算曹操必然從華容道逃命,也智料關羽在曹操面前定然感情用事,便有意讓關羽主動爭取前往截獲曹操的重任,並使之立下軍令狀。果然,關羽心念舊恩,徇私枉法,故意放走了勁敵曹操,賣了個人情。如此敵我不分,以感情代替政策,目無軍紀,悍然違抗軍令狀,理當依法斬首。但諸葛亮顧及他與劉備的「鐵哥」關係,即法外施恩,公開站出來作保,刀下留了情,是為認人不認法之錯。此其五也。



關羽智勇雙全,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對文弱書生諸葛亮的指手畫腳頗有煩詞。上述派其前往捉拿曹操,是諸葛亮料定關羽會私下放走曹操,只為有意創造條件,設個陷阱,給他一點顏色,可謂居心叵測。這次,諸葛亮本來對馬謖不放心,臨行時還叮囑再三,卻又責令其籤下軍令狀,斷然將其送上斷頭臺,較之彼時彼刻下套制服關羽更為心狠手辣,是為蓄意整人之錯。此其六也。

不管怎麼樣,馬謖還是算個人才,不可多得。時值多事之秋,形勢嚴峻,急需人才,而軍中多為老弱病殘,缺兵少將,可殺可不殺者就當不殺。諸葛亮憑藉其靈泛的「化學腦殼」,只消說幾句「失敗乃兵家常事」「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初出茅廬,姑念年輕,來日方長」,就輕輕鬆鬆、名正言順地忽悠過去了。況且,馬謖駐兵山上,以為「置之死地而後生」也不是沒有「理論依據」,至多就是「好人好心犯錯誤」而已。可諸葛亮為了挽回輕饒關羽的不良影響,堵住閒言雜語,硬是不聽左右的好心勸阻,一意孤行,從重從快,格殺勿論,首開斬決敗將之先河。似此從對待關羽問題上的極右一下子跳到極「左」,忽右忽左,自毀左膀右臂,是為有失審時度勢之錯。此其七也。

「犬守夜,雞司晨」「蠶吐絲,蜂釀蜜」,各司其職,自古皆然。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不忘白帝城託孤之囑,事必躬親,鞠躬盡瘁,包打天下,累死累活,死而未已。故此,致使賢士們空懷壯志,無緣鍛鍊,後繼乏人,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是為陷入事務主義圈子之錯。此其八也。

……

《西遊記》有言:「龍生九種,九種各別」。英國著名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代表作《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叫哈姆雷特,系丹麥王子。對哈姆雷特其人該怎麼看呢?歷來人言人殊,言人人殊。莎士比亞自己就有一句名言,世人耳熟能詳,曰:「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即使一個讀者也可能心隨境遷,同樣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此,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你言我語,此說彼道,殊途不同歸,自然還可以列出「其九」「其十」,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嘗聞窺一斑而能見全豹,舉其一則可反三,何須再嘵嘵不休?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原來是杜撰 ‖鷗鳥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欣賞:說話的智慧:會說話能把人說笑,不會說話能把人說跳 ‖鷗鳥)《三國演義》為了刻畫諸葛亮的執法如山和嚴於律己,把這段故事寫得很精彩,繼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後,九十六回就是《孔明揮淚斬馬謖》,請看原文:
  •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點擊上方「魚羊密史」關注,每晚八點推送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連環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後,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雖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管子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當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穿越一千多年的時光,就會知道,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殺馬謖,他最終狠心下刀的原因和用意到底是什麼了。 當時蔣琬就對諸葛亮說過,「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哉?」
  • 諸葛亮執意「揮淚斬馬謖」,你知背後的原因嗎?
    但馬謖丟失了街亭要塞之後諸葛亮卻揮淚斬了他。世人都以為這是馬謖的失誤導致的,但其實並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太狠了,連趙雲都後怕,到底是什麼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不顧眾人勸阻任命馬謖為先鋒、守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然而馬謖卻不聽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了南山上。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馬謖和費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將他重用。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街亭兵敗追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在戰後,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揮淚斬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又犯下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戰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隱痛。在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中,這一仗是他最大的敗仗。按照諸葛亮的布置,這一仗是不應該失敗的。即便是失敗,也不應該失敗得這麼慘。
  • 小故事大道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想當年街亭失守,諸葛亮因為派了馬謖去鎮守街亭,而馬謖覺得自己是個常勝將軍,跟諸葛亮說:「沒有關係,我一定會堵住司馬懿的兵馬的。」
  • 揮淚斬馬謖...
    近日,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讓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一事。說馬謖要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能人、偉人,他的光輝形象很難被撼動,誰抹黑他,那是自取其辱。但今天,我要鬥膽評論一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諸葛一尊。諸葛亮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可謂光環籠罩,宇宙第一。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文|郭清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故,世人皆知。馬謖為何被斬?諸葛亮又為什麼「揮淚」?自古以來,人們多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認為馬謖不按諸葛亮予定的計謀行事,失了街亭,殘敗而歸,使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處斬,以震軍威。由於諸葛亮與馬謖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殺,又不得不殺,因此,諸葛亮才「揮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斬馬謖的理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所以要「戳謖以謝眾」。
  • 諸葛亮斬馬謖為何要揮淚?因為馬謖是替他死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做了一系列讓人唏噓不已的事:上書自貶、趙雲降職、王平受賞和最著名斬馬謖。馬謖是街亭失利的直接責任人,他被殺的原因已經有很多學者做過分析,綜合起來,大家基本認同是諸葛亮秉承依法治國的理念同時為了平衡蜀漢政權內部的各方勢力而處死了馬謖(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上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基本觀點個人深表贊同)。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 毛主席「揮淚斬馬謖」:他接替餘灑度,卻企圖叛變投敵,後被處決
    讀過《三國演義》的網友都應該知道「揮淚斬馬謖」這個歷史故事吧,其實就是因為馬謖過於的自大,導致街亭被成功地攻破了,從而讓整個蜀國都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
  • 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也要殺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就是裡面深藏著太多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因街亭失守,就要被問斬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哈叔給大家講一講,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
  • 孔明揮淚斬王平
    最近曾在中國京劇院實驗劇場看《失空斬》,於斬馬謖一折,頗有聯想。與此錄之,就教方家。 戲文的說法是這樣的:三國年間,魏蜀交戰,司馬懿引兵來襲。諸葛亮命馬謖鎮守街亭,令其靠山近水安營紮寨,並令王平為副將佐之。馬謖不聽丞相之言,執意要在山頂駐紮,王平苦諫未果,遂自領部分人馬別處安營。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該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
    下面小編就講一講歷史上真實的馬謖是什麼樣的,他的功過是非又是怎樣的?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開始蜀漢北伐大業,在這之前馬謖被派去至街亭固守。在關羽落敗丟失了荊州之後,蜀國要道街亭只有被守住才能讓北伐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被一次北伐兵出祁山時,馬謖都因為麻痺大意而失了街亭,被曹魏大將張郃所敗,讓蜀國進無可攻,退無可守。
  •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你想不到!
    現在,就因為北伐失敗這種說大不算大的事情,就要治諸葛亮的罪,還必須要殺了馬謖才能交差,那為免也太小題大做了吧。換句話說,戰場瞬息萬變,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打敗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打了敗仗就要被殺頭之罪,那以後誰還敢給你帶兵打仗?這不是逼人家叛變投敵嗎?
  • 李嚴意圖分裂蜀國,諸葛亮為除李嚴:先斬了馬謖吧
    李嚴要官不成,又慫恿諸葛亮封王、加九錫,據史料記載: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為何全軍跟著痛哭?因為大家感覺對不起丞相
    而馬謖該如何處置,這才讓諸葛亮最為糾結。諸葛亮只有一個殺馬謖的理由,也有一百個饒過他的理由,但這一百個理由,都抵不過那個殺他的理由。首先,諸葛亮和馬謖有師徒之誼,甚至有父子之情。當年,諸葛亮在荊州時,也和劉關張那樣,曾與馬良結拜為兄弟,而當時才十七八歲的馬謖,也常常跟在二人身邊。
  • 牽涉永煤違規被調查,海通證券「揮淚斬馬謖」!曾多次被監管警示
    此舉被市場人士認為海通證券是在揮淚斬馬謖。此舉被市場人士認為海通證券是在揮淚斬馬謖。海通證券稱,對違反行業自律規則和公司相關規定的北京債券融資部總經理夏坤、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厲棟、海通資管副總經理張士軍、海通期貨副總經理姚弘等相關責任人,公司分別給予警告、通報批評等處分,並給予經濟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