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馬謖守街亭?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2020-12-24 循跡漫聊up
tu

大家應該都知道,諸葛亮的下一任接班人是蔣琬,不過,對於蔣琬早期的事蹟,大眾可能就不是那麼清楚了。

蔣琬本來在成都南部的廣都縣當一個小小的縣長,有天劉備剛好出遊來到廣都,於是他叫地方縣長出來,誰知道叫了半天,竟然沒人理他。

劉備親自上縣政府辦公室一看,哇!只見公文堆積如山,不知道荒廢多久的政事,正待發怒時,這位縣長搖搖晃晃走了出來。

《三國志蔣琬傳》曰:先主嘗因遊觀奄至廣都,見琬事不理,時又沉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

蔣琬不出來還好,他一走出來,渾身酒氣,劉備看到這個上班時間酗酒的傢夥,當下震怒,立刻叫人把蔣琬抓起來處以重刑。

這時候諸葛亮出面阻止,說道:「我知道蔣琬的為人,他施政以安民為主,不擾民、不做表面功夫,希望您重新考察他。其實蔣琬並不適合管理方圓百裡之地,他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啊!」

劉備看了看蔣琬,心中仍不太相信,但他向來尊重諸葛亮,於是免了蔣琬的罪名。

怎麼聽起來有點像龐統的故事?其實《三國演義》就是把蔣琬的故事搬到了龐統身上,歷史中,龐統「在縣不治」還不算什麼,蔣琬不做事又喝酒,而且直接被劉備看到酒醉的窘態,這比龐統誇張多了。

劉備放過蔣琬一馬,但沒有重用他,還是把他開除了,其實這麼做也很合理,連個小小的縣長都做不好,管你有什麼多大的抱負,誰敢信啊?

後來,劉備當上漢中王,正當需要用人之際,他讓蔣琬擔任尚書郎(尚書臺眾多官吏之一,通常只負責文書,由最高長官尚書令統管政事)。

這次升官以後,蔣琬把握住機會,面對繁重的政務與文書工作,他都處理得有條有理,如諸葛亮所說,蔣琬在國家大事上更能發揮他的才能。

亮數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諸葛亮北伐時,蔣琬坐鎮後方、供應兵源與糧食,總是能夠完美達成任務。諸葛亮晚年想到身後之事,於是秘密上表給後主劉禪說:「如果我不幸去世,國家可以託付給蔣琬。」

原本楊儀的地位在蔣琬之上,但諸葛亮認為蔣琬才是真正的社稷之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點名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希望劉禪重用這樣的賢臣,後來蔣琬和費禕沒有辜負期望,他們主政時,確實穩住了蜀漢後期的局勢。

劉備恐怕萬萬想不到,他死後二十年,竟然是當初那個喝醉酒的小官撐起國家吧。

有人說劉備老闆識人、用人的本領非常了得,諸葛亮看人的眼光則差了一點,其實這麼說是有問題的,諸葛亮用了劉備認為「不可大用」的馬謖,於是有街亭之失,這確實是慘痛的失敗,但只不過是一個案例。

真要說起來,劉備也曾經想要開除龐統、重懲蔣琬,他們可是對蜀漢有莫大助益的關鍵人物啊!當初由於諸葛亮為他們發聲,才讓龐統和蔣琬得以發揮所長,我想倒也不必去爭誰優誰劣,事實上,諸葛亮能夠提拔士人、劉備偏好挖掘武將,兩人都是善用賢才的領導者,只是人總是會有失誤罷了。

蔣琬心胸寬大、處事公正嚴謹,位居重任後,一改之前輕狂縱酒的模樣,他從一個「酒國英雄」變成了蜀漢英雄,為國事盡心盡力,頗有當初諸葛丞相的風範。

說到這裡,這故事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難道說「愛喝酒、不愛批公文的人很可能就是拯救國家的英雄」嗎?恐怕不是這樣吧!

如果延伸解讀,故事中確實暗藏一個「秘密」。龐統在縣不治、蔣琬喝酒誤事,這很可能讓他們再也無法出頭,不妨深入想想,這兩個聰明人為什麼會幹出這種蠢事呢?

讓我們代換到今日的場景,可能會看得更清楚。當你進入一家公司,期待有一天負責重要專案,但待了好一陣子,你的實力明明已經勝過公司裡的老鳥,卻只能當個小助理,根本沒有升職或加薪的空間,你會選擇怎麼做?

其實,這就是龐統、蔣琬面臨的狀況。

當然我並不是藉此說龐統和蔣琬「神機妙算」,與其說他們算到了故意誤事有機會升官,我更傾向相信,他們就是豁出去賭一把。我說老闆啊!要嘛你就重用我、要嘛你就開除我,反正叫我做沒意義的小事,那麼不做也罷。

「出奇招」確實可以吸引注意力,但那只是第一步,當老闆把你叫到身邊的時候,你有沒有真材實料,這點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龐統當了尚書郎仍然做不好政事,龐統升為軍師中郎將卻提不出任何好計策,那肯定會被劉備轟出去吧!

總歸來說,有理想、有企圖心做大事當然是好的,但是當你得到關注、講話有分量之後,那就是證明自己的時候了。蔣琬並非一步登天,他先做尚書郎,再升為參軍(軍事參謀)、長史(秘書長),用實際作為證明自己的能力,後來成為了蜀漢的尚書令兼大將軍。

--

日久見人心。

一個人到底是國家級的國寶、還是國家級的草包,我想,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

相關焦點

  • 守街亭很重要,為什麼諸葛亮不用趙雲,而是用沒有經驗的馬謖?
    諸葛亮守街亭,不用趙雲,魏延,姜維,而用沒帶兵經驗的馬謖,其實是當時諸葛亮覺得派以上三人都不合適,派馬謖有諸葛亮自己的想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趙雲,鄧芝作為疑兵,佔據箕谷,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諸葛亮才得以收復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就是說趙雲在箕谷大戰曹真,沒有在諸葛亮身邊,《三國演義》裡趙雲在諸葛亮身邊,但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演義的,派趙雲守街亭就篡改歷史了,所以不能派趙雲守街亭。
  • 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任務,為什麼不給姜維或魏延?諸葛亮在想什麼?
    上回咱們說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正打在興頭上的時候,忽然聽說,司馬懿捲土重來,不由得嚇得大驚失色。這證說明,諸葛亮的心裡,是很懼怕司馬懿掌握兵權的。但是,該來的總會來的,諸葛亮少不得要和司馬懿過過招。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過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關於街亭這個地方的爭奪戰了。
  • 諸葛亮最大的敗筆,並非用馬謖守街亭,而是培養了這3個錯誤的人
    只是最後荊州的關羽並沒有北伐成功,反而失去了荊州,而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又悍然向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慘遭大敗諸葛亮接手以後慘澹經營,終於恢復了蜀漢的幾分元氣,又趁著曹魏換立繼承人的機會大舉出擊,一路上勢如破竹震動天下。
  • 諸葛亮揮淚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馬謖為何被斬?諸葛亮又為什麼「揮淚」?自古以來,人們多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認為馬謖不按諸葛亮予定的計謀行事,失了街亭,殘敗而歸,使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就失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處斬,以震軍威。由於諸葛亮與馬謖交情深厚,「待之如子」,不忍心殺,又不得不殺,因此,諸葛亮才「揮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斬馬謖的理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所以要「戳謖以謝眾」。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諸葛亮幾次北伐的地圖,我們這次主要講第一次北伐!上圖!諸葛亮如果北伐有很多路線可以走,比如陳倉,五丈原,長安,都是可以攻取的對象!那到底怎麼走呢,怎麼來北伐呢?諸葛亮於是有了自己的計劃跟分析!
  • 諸葛亮北伐,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守街亭,姜維和趙雲難道不夠格?
    前言:諸葛亮在率兵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街亭之戰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場戰爭也是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第一次和曹魏拉開戰爭的序幕,所以這一場戰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可誰曾想還是馬謖失了街亭,導致這一次北伐的失敗。但在當時諸葛亮能夠動用的大將並非只有馬謖,比如說姜維和趙雲。但在最後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呢?其一,姜維剛剛投降歸順諸葛亮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一直講究謹小慎微,從來都不可能貿然出兵,也不可能不按常理出牌。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街亭兵敗追責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場。在戰後,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揮淚斬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又犯下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戰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隱痛。在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戎馬生涯中,這一仗是他最大的敗仗。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為什麼會說趙雲之敗,也會導敗諸葛亮被迫退兵呢?那麼同樣的失誤,為什麼馬謖被斬殺,趙雲卻只是被貶職呢?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卻沒有未雨綢繆,這是失誤之二;再說幾乎沒有損失一事,當時魏軍本是倉促應戰,以退敵為目的,既然諸葛亮已經撤退,曹真也不必再追,否則的話,他能否安全撤退,實在難說。那麼為什麼趙雲的結局完全不同於馬謖呢?
  • 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並不是演義所說的那樣!
    228-234年,諸葛亮對曹魏進行五次北伐。北伐期間,諸葛亮嘔心瀝血,每天起得比雞還早,睡的比狗還晚,幹得比驢還多,一門心思苦研兵法,發明諸多利器(絆馬索、諸葛弩、木牛流馬),悲劇的是,北伐最終以失敗而終。
  • 諸葛亮執意「揮淚斬馬謖」,你知背後的原因嗎?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就成了蜀漢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漢漸漸恢復國力,此時諸葛亮也已經平定了南中的叛亂,趁著魏國內亂之際他請示後主劉禪北伐,劉禪自然同意這個計劃。犒賞三軍之後劉禪親自送諸葛亮出城,由此展開了他一系列北伐戰爭。
  •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你想不到!
    第一次北伐就此黯然落幕。回到漢中後,馬謖深知闖下大禍,於是自縛到諸葛亮的中軍帳中請罪。看著眼前這位和自己親如父子的年輕人,還有旁邊眾將領的苦苦哀求,諸葛亮的態度卻是毅然決然:殺!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誅殺馬謖,這些年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不過總的來說,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就是馬謖純屬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到了街亭後剛愎自用,不聽從王平的合理建議,擅自帶領大軍跑到山上駐紮。結果被張郃給全殲,導致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計劃落空,還折損蜀漢將士無數,所以諸葛亮按照軍法必須殺他。
  • 季漢悲歌(1)劉秀200年前的一場戰役,坑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唯一的遺憾,就是他差點運氣……建興六年,公元前228年春,諸葛亮領兵北伐,這是他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是上天最眷顧的一次。有人會問,為什麼諸葛亮沒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這裡簡單解釋下,諸葛亮的戰略目的並不是直接拿下關中。因為他的兵力有限,根據歷史記載是「數萬」。拿這些兵力拿下關中,就要同時守住數個關隘和黃河渡口,稍有不慎這幾萬人就折在關中了。
  • 馬謖失的不止街亭,諸葛亮悔恨沒聽劉備勸,看第一次北伐贏面多大
    但其實在這六次北伐裡,諸葛武侯後面的幾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最多就是小勝對手,沒有實質性的斬獲。只有第一次北伐,是蜀漢政權最有機會取得勝利的,這次北伐開局形勢大好,但是一切都被一個人給葬送了,這個人就是馬謖。馬謖失街亭,被張郃圍殲了3萬大軍,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丟掉已經唾手可得的隴西三郡,撤回漢中。最後他"揮淚斬馬謖"以謝三軍,這都是人盡皆知的故事。
  • 馬謖要是在街亭居高臨下全滅張郃,他的功勞有多大,北伐能否勝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一面揚言要出斜谷道攻打郿縣,命趙雲、鄧芝率偏師為疑兵,駐守箕谷吸引魏軍。魏國果然上當,曹真親自統帥大軍去迎擊趙雲。諸葛亮趁機帶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打守備空虛的隴右。然而馬謖卻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沒有據守城池,率軍上山。結果被張郃切斷水道。蜀軍缺水軍心慌亂,被張郃擊敗,街亭失守。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因此失敗。很多人對諸葛亮派馬謖這樣沒有獨自領過兵的人去守街亭,卻不是魏延、吳懿等老將而感到不理解,不過其實想想也很正常。
  • 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也要殺馬謖?
    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就是裡面深藏著太多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只因街亭失守,就要被問斬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哈叔給大家講一講,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馬謖。
  • 諸葛亮多次北伐,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魏明帝一語道破真相
    比如北伐的對象魏國,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呢?光復漢室,最有可能的勝利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可謂是做足了功夫。首先前期的蟄伏工作做得很好。在夷陵戰敗之後,蜀國是元氣大傷,可以說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在這個情況下,別說是魏國和吳國,就連蜀國自己的臣民都覺得國家危矣。但誰也想不到,諸葛亮別的也許不在行,但發展國家可是他的看家本領。
  • 街亭失守,為什麼馬謖必須死?
    一個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另一位是街亭失守的馬謖。一統天下,恢復漢室,一直都是諸葛亮的夙願。為此,對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是由於馬謖失去戰略要地街亭,令行動失敗,也最讓人惋惜。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登基。
  • 馬謖,沒斬好嗎!!!
    諸葛亮就更不說了,那也是真正指揮過國戰的,不僅是諸葛亮走眼了,馬謖守街亭選擇上山,自己也算是走眼了,為啥?如果說馬謖是紙上談兵,所以守街亭的時候選擇錯誤了,那如果不知道事後結果,全知乎的人放到那個位置,都該選錯才對,要論沒經驗,現代中國就沒幾個有經驗的人。所以問題在於為什麼以馬謖的經驗,他會選擇上山。
  • 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是「大用」嗎?
    劉備在臨死之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因此,人們在探討馬謖失街亭的原因時,往往都認為是諸葛亮「大用」 了馬謖。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讓馬謖去守街亭,並不是什麼「大用」,而是「錯用」。因為馬謖之才不在衝鋒陷陣,而一個小小的街亭守將也算不上高級取務。把「錯用」說成「大用」,實際上是為諸葛亮減輕責任。那麼,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到底是「大用」還是「錯用」呢?
  • 馬謖大意失街亭,如果換成趙雲來守,能守住嗎?答案其實很簡單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橋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因那馬謖大意失街亭.馬謖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可是卻因為諸葛亮的決策失誤,最終導致第一次北伐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