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太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帝王的繼任者的稱謂,被定為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對於太子來說,雖然看似距離皇帝只要一步之遙,但是,真的想要順利坐穩皇帝的寶座,自然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在玄武門之變中,太子李建成就敗給了秦王李世民。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換而言之,太子在即位之前,就需要擁有一群可以稱之為心腹的屬官。

比如在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對於擔任太子中庶子這一官職的司馬懿,自然可以稱之為曹丕的心腹了,司馬懿不僅輔佐曹丕即位稱帝,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之一。而就本文所要說的後主劉禪,其還在太子時期,也擁有了三位可以稱之為心腹的屬官。對於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來說,伴隨著後主劉禪的即位,日和都成為蜀漢的朝廷大臣。其中,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霍弋

霍弋的父親霍峻跟隨劉備入蜀,劉備與劉璋決裂時,霍峻駐守葭萌,先後阻擋張魯和劉璋的攻擊,劉備定蜀後,分廣漢設置梓潼郡,以霍峻為梓潼太守。霍峻在郡三年去世,靈柩運回成都安葬。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對霍峻之死非常痛惜,率領群僚參加霍峻葬禮,並留宿霍峻墓上,養其子霍弋於府上。因此,霍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劉備的養子。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立劉禪為太子,霍弋被劉備任命為太子舍人,也即霍弋成為太子劉禪的屬官。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去世,太子劉禪即位,史稱蜀漢後主。劉禪即位後,任用霍弋為謁者,伴隨劉禪左右掌管傳達等事。

在後主劉禪即位之後,霍弋自然是備受器重和信任。諸葛亮北駐漢中時,用霍弋為丞相府記室。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去世後,霍弋為黃門侍郎,劉禪立太子後為中庶子。盡言規諫太子,甚為得體。由此,對於霍弋來說,不僅輔佐了太子時期的劉禪,還在劉禪登基稱帝之後,又輔佐了劉禪的太子。後來,南中地區出現叛亂,劉禪以霍弋領永昌太守,率軍討伐,斬其豪帥,郡界寧靜之後遷監軍翊軍將軍,領建寧太守,執掌南中諸郡,也即鎮守一方。景耀六年(263年),霍弋進號安南將軍。

同年,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襲陰平,霍弋想率軍救援成都,但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不準,後劉禪投降,霍弋在得知司馬昭善待劉禪後,才率領南中六郡投降。歸降司馬氏之後,霍弋仍為南中都督,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

費禕

費禕(?-253年2月),字文偉,江夏(今河南羅山縣)人。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立太子時,費禕與董允俱為太子舍人,遷庶子。太子舍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名,初設置於秦朝,是執掌東宮宿衛的,後來也兼管秘書、侍從之職。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後,以費禕為皇宮侍從。由此,對於費禕來說,長期作為劉禪的隨從,並承擔著護衛劉禪的重任。當然,對於費禕這樣的人才,後主劉禪也沒有長期將其留在身邊,而是給了他一個更大的舞臺。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候,請費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常出使東吳。

建興十二年至建興十三年(235–236年),費禕為後軍師。延熙六年(243年)十月,大司馬蔣琬自漢中返回涪。十一月,費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在蔣琬之後,費禕執掌蜀漢朝政,堪稱蜀國的宰相了。延熙十五年(252年),劉禪命費禕開府。到了公元253年,費禕被來自魏國的降將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葬於今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費禕執掌大權時,與姜維北伐的主張相左,執行休養生息的策略,為蜀漢國力的恢復盡心竭力,從而和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

董允

最後,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劉備冊立太子劉禪時,任命董允與費禕為太子舍人,後董允調任太子洗馬,而費禕調任太子庶子。公元223年,劉禪即位後,董允與費禕同為黃門侍郎。其中,太子洗(xiǎn)馬是輔佐太子,教太子處理事務的官職,秦漢始置,作先馬,後人可能誤寫,作「洗馬」,從此留下千古懸念。由此,對於董允來說,和霍弋、費禕一樣,都是太子劉禪時期的屬官。後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郭攸之、費禕、董允之名,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不久,諸葛亮任命侍中費禕為丞相府參軍,隨從北伐;於是董允為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宮中宿衛親兵。

也即在費禕離開後主劉禪,跟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董允繼續輔佐後主劉禪。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為輔國將軍。延熙七年(244年),大司馬蔣琬病重,不能處理朝政,朝廷於是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代替疆外處理朝政。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書令一職,成為大將軍費禕的助手,也即可以視為蜀國當時的副丞相。最後,董允於延熙九年(246年)逝世。因為輔佐後主劉禪有功,尤其是其生前壓制了宦官黃皓,所以董允和諸葛亮、蔣琬、費禕齊名,被後人一起稱之為「蜀漢四相」。總的來說,對於霍弋、費禕、董允這三位太子劉禪的屬官和心腹,無疑是劉備生前為後主劉禪選擇的良才,這三人後來都為蜀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這,顯然體現出了劉備識人用人上的一流水平。

相關焦點

  • 蜀漢的一對父子名將:父親輔佐劉備,兒子和諸葛亮齊名
    但是,對於蜀漢來說,這一對父子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和忽視的。其中,董和曾經輔佐劉備,而他的兒子董允,則和諸葛亮、費禕、蔣琬齊名,並稱為「蜀漢四相」。董和一方面,就董和來說。董和(生卒年不詳),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吏。東漢末年,董和帶著家人來到了益州,並成為益州牧劉璋的部下。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南徵北戰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聽聞相父病故,劉禪也是痛心不已。但劉禪作為中國有名的昏君,諸葛亮撒手人寰後,他能坐穩江山嗎?
  • 諸葛亮去世前後,劉禪殺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劉琰,原因何在
    劉禪在歷史上的形象就是扶不起的阿鬥,無論是諸葛亮掌權時期,還是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掌權期間,劉禪給人的感覺就是甩手掌柜,不管具體的事項,如果說劉禪在世時,還殺了三位重臣,估計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在三國的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中,劉備可謂是從底層成長起來的。
  • 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劉禪,有幾招很高明
    這件事其實還有諸葛亮可以作證。劉禪當年做太子,大約只有一樣欠缺,那就是自由。他就是每次練習騎射,上體育課,也只能到成都以北十五裡的山間,這同時還得有大隊侍從監護。而他做了皇帝之後,這日子就更加難過。諸葛丞相的事必躬親,大小事一概包攬,這是出了名的,他雖然從不給人家劉禪決策的機會,但卻督導得比人家親爹還嚴。
  • 從大學生角度去看《出師表》,劉禪和諸葛亮感情,是怨還是愛?
    後世把劉禪看成一個庸人。因為是當時諸葛亮不讓他執政嗎,在29歲之前,他確實沒有機會表演。可是他在諸葛亮死後的表現還是一樣,為何?諸葛亮死後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死後,劉禪首先廢除宰相制度,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二,把文武分開,防止分權制衡;其次,任命蔣琬、費禕、董允等有能力的官員,使其軍政交替,獨霸一人,避免像諸葛亮那樣勞累過度。
  • 《陳情表》告訴你 劉禪為何是三國在位最久的皇帝
    讓我們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洞悉李密懇辭的動機和背景——  史載,晉武帝統一後,舉國上下奢靡成風,京都洛陽就有三個出名的豪富:羊誘、王愷、石崇。這個王愷,便是司馬炎的舅父。  《世說新語·汰侈》就記載了一個王愷與石崇鬥富的故事。  南中郎將石崇聽說王愷家裡洗鍋用飴糖水,就令他家用蠟燭當柴火燒。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連殺3位朝廷重臣,他們犯了什麼錯?
    提起蜀漢後主劉禪,人們便會想到那個「扶不起的阿鬥」,似乎他除了吃喝玩樂外,別無所長。也正是因為他的統治,蜀漢才亡了國。但劉禪真像人們想像中的那麼蠢麼?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他真是一個無能之人,也不會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統治蜀漢近30年而不出亂子。而劉禪在親政初期,便連殺了3位朝廷重臣。
  •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在位的前十四年,主要是孔明操持國政,劉禪除了拖後腿以外,沒有任何建樹;後二十七年,蔣琬、費禕、姜維接著理政,劉禪只知道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漢破亡,投降司馬昭後又"樂不思蜀",一派公子哥的模樣,似乎應對了他原本"紈絝子弟"的樣子。 於是,劉禪就成了"扶不起的阿鬥"。其實,這不過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有意虛構,出於尊崇劉皇叔,神話諸葛亮的需要,醜化劉禪罷了。
  • 諸葛亮離世時,為何劉禪一口氣連殺了3位重臣?1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我們現在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個人無能,這個「阿鬥」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他之所以做上皇帝,完全是依靠著他父親的遺澤和諸葛亮的鼎力相助。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諸葛亮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繼承劉備「光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一直在頻繁的發動北伐戰爭,弱小的蜀國與強大的魏國連年戰爭,其中根本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勝利。劉禪看到這一切的時候十分著急,數次勸阻諸葛亮不要北伐,先休養生息把國力提起來才是正道,然而劉禪的規勸並沒有讓諸葛亮意識到這個問題,反而使得諸葛亮覺得劉禪是畏懼戰爭,認為劉禪是貪圖享樂,便作《出師表》來教訓劉禪。
  • 情深意切的《出師表》為何沒能打動劉禪?勸諫,諸葛亮做對了嗎?
    《出師表》中諸葛亮「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和抱負,在他病故後不久,劉禪便以「無歲不徵」(意指窮兵黷武)之由終止了。也就意味著否定了諸葛亮《出師表》中「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政治路線。另外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建立了以費禕為尚書令兼大將軍,蔣琬為大司馬的相互牽制制度,避免個人專權。看來,《出師表》不僅沒有打動劉禪,還讓劉禪充滿了壓力。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二、劉禪與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按理來說比較微妙,諸葛亮此時在舊劉氏集團的地位非常高,用功高蓋主來形容都不夠。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手抓,劉禪需要做的事全力配合諸葛亮,這要是隨便換作三國中的一個君主,估計諸葛亮都要一命嗚呼。
  • 諸葛亮知道劉禪沒本事, 留下4個文武人才, 可惜全都意外身亡
    到了後半段,蜀國人才凋零,只剩下諸葛亮一個小老頭孤掌難鳴,要麼打不贏,好不容易打個勝仗也那麼費勁。後來看了史書《三國志》才知道,真實歷史與《三國演義》大有不同。五虎上將也並非評書中那麼金光閃閃天下無敵,劉備諸葛亮死後,蜀國也並非無人可用。恰恰相反,由於諸葛亮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生前有意識地發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才為劉禪撐起一片天。
  • 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別給關張趙馬黃,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
    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 槊 三條;前後槍刺劍砍。 最終在夜照玉的衝刺之下,成功擺脫了曹兵的追擊。
  • 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別給關張趙馬黃,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
    但是在危難關頭,劉禪作為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同樣也是被老爹拋棄了。對於劉禪來說,他是最可憐的。但是這也沒有辦法,誰叫劉禪他有一個想匡扶漢室的老爹呢。 雖然小阿鬥被劉備拋棄,好在有趙雲在,趙子龍當時捨身入圍,在當陽長坂與曹操兵士大戰,最後還成功救出了劉禪。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最終在夜照玉的衝刺之下,成功擺脫了曹兵的追擊。
  • 劉禪和劉封的差距,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劉禪不可能追得上
    如此無能竟能立劉禪為帝,不禁對劉備的另一子劉封產生了不滿,如果劉備把基業傳給了劉封,蜀漢就不該有這樣的結局,至少會和鄧艾大吵一架。由於劉封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劉禪,絕非一般人。從這三點可以看出,劉禪和劉封之間的差距是他一生都無法趕上的。一、劉封的勇猛劉禪追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