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個人無能,這個「阿鬥」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他之所以做上皇帝,完全是依靠著他父親的遺澤和諸葛亮的鼎力相助。
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公允的,因為作為一個普通人,劉禪生活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陰影之下,他的歷史功績往往也會因為父輩的光輝形象而被遮掩起來。實際上劉禪說不上是明君,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基本的素養是沒有問題的,有些問題處理得還相當高明。諸葛亮去世後,他連殺3位大臣,後面就看出了他的高明之處。
作為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在公元234年10月8日去世,這對於整個蜀國來說,都是一件非常讓人傷心的事情。劉禪為諸葛亮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不過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去世,很多人的心思就「活絡」了起來。比如大臣李邈,他是個政治投機分子,他認為諸葛亮一去世,蜀國的權力出現空缺,自己應該努力謀求一下。
於是他效仿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開始試探劉禪的口風。他首先是在諸葛亮的葬禮上面提議為諸葛亮建立巨大的廟宇來紀念諸葛亮偉大的功績,但是這個時候劉禪還在考慮各種事務——以後的人事怎麼安排,究竟該給諸葛亮什麼地位等。所以他沒有輕率地給出回答。然而劉禪的老成持重被李邈看成了劉禪早就受不了諸葛亮了,他覺得自己「大有作為」。
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話鋒,在上朝的時候上了《丞相亮卒上疏》,把諸葛亮全盤否定,請求劉禪對諸葛亮的死進行慶祝。劉禪看到李邈的這篇文章就火了,不要說他本身對諸葛亮還是有感情的,就算是他真的為諸葛亮之死感到開心他也不能說出來啊!當時朝中哪一個不是諸葛亮的門生故吏,哪一個沒有受過諸葛亮的恩惠?如果劉禪真的像李邈說的那樣做的話,很可能他會被趕下臺。於是他斥責了李邈,並殺死了他。
而與此同時,另外一位大臣也被劉禪處死,這位大臣又是誰呢?他又幹了什麼呢?這位大臣叫做劉琰,他在劉備做豫州刺史的時候就跟著劉備了,可以說為蜀國付出了汗馬功勞,那麼為什麼劉禪要殺死他呢?起因是這樣的,當時蜀國逢年過節有派自己的妻子前去向太后請安的風俗,劉琰派自己的妻子胡氏前去問安。
可能是太后和胡氏聊得非常開心,胡氏在皇宮裡停留了一個月才回來,這引起了劉琰的警惕,到處傳言:「胡氏有美色,玫疑其與後主有私。」那麼後主有沒有幹過這件事呢?歷史上記載劉禪貪玩、好色的都有,但是並沒有記載他這麼不講禮儀的。而劉琰本人在《三國志》當中是這麼寫他的:
「車服飲食,號為侈靡,侍婢數十,皆能為聲樂,又悉教誦讀《魯靈光殿賦》。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可見他的品德是讓人懷疑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劉琰被劉禪提拔為車騎將軍,地位崇高,但是他卻在沒有證據的情況製造關於劉禪的謠言,極大地影響了劉禪在蜀國的政治形象。於是劉禪果斷地處斬了他,以避免事態擴大。
而第三位被劉禪處死的就是那位在陣前輔助馬岱殺死魏延的楊儀。楊儀自稱受了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在班師回朝之前殺死了蜀國最後一員文武雙全的猛將魏延。魏延是不是真的謀反了呢?這就很難查清楚了。但是魏延作為一個地位並不是特別高的武將,沒有朝中的人支持他,也沒有自己的基本盤,他為什麼要謀反呢?鬧著玩嗎?所以劉禪對此事是保持懷疑的。
但是楊儀卻沒有察覺這件事情,他反而認為,自己除掉魏延替蜀國立了大功勞,應該得到劉禪的褒獎,丞相的地位也非他莫屬。但是回國之後劉禪的舉動讓他非常不爽,因為劉禪按照諸葛亮的遺囑讓蔣琬主政,而楊儀則並沒有拿到蜀國的大權。
沒想到膽大包天的楊儀因為受到打擊而憤憤不平,居然明目張胆的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劉禪在仁厚,也不可能忍受自己的臣子公然宣傳謀反的言論,於是把他的官職取消,貶為庶人。按理說楊儀說這樣的話僅僅只是被貶為庶人已經非常仁慈了,可是楊儀卻瘋了一樣,上書彈劾蔣琬等官員,並且直接罵劉禪是昏君,忍無可忍的劉禪終於殺死了他。
通過這殺死這3位元老重臣,劉禪一方面通過處死提倡對諸葛亮進行「全盤否定」的李邈安定了諸葛亮舊部的情緒,保證了自己的皇位穩定;另一方面通過果斷處決對他進行造謠的劉琰維護自己的聲譽;與此同時,他殺死楊儀則是進一步向底下的大臣們宣告:我劉禪也是有權威的,你們不能夠因為有點兒功勞就為所欲為乃至於出言不遜。這一系列措施做下來,劉禪單獨統治了蜀國29年!
所以由此看來,劉禪並不是什麼扶不起的阿鬥,他的政治素養是相當高的,政治手段也相當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