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離世時,為何劉禪一口氣連殺了3位重臣?1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2020-12-23 騰訊網

我們現在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個人無能,這個「阿鬥」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他之所以做上皇帝,完全是依靠著他父親的遺澤和諸葛亮的鼎力相助。

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公允的,因為作為一個普通人,劉禪生活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陰影之下,他的歷史功績往往也會因為父輩的光輝形象而被遮掩起來。實際上劉禪說不上是明君,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基本的素養是沒有問題的,有些問題處理得還相當高明。諸葛亮去世後,他連殺3位大臣,後面就看出了他的高明之處。

作為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在公元234年10月8日去世,這對於整個蜀國來說,都是一件非常讓人傷心的事情。劉禪為諸葛亮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不過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去世,很多人的心思就「活絡」了起來。比如大臣李邈,他是個政治投機分子,他認為諸葛亮一去世,蜀國的權力出現空缺,自己應該努力謀求一下。

於是他效仿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開始試探劉禪的口風。他首先是在諸葛亮的葬禮上面提議為諸葛亮建立巨大的廟宇來紀念諸葛亮偉大的功績,但是這個時候劉禪還在考慮各種事務——以後的人事怎麼安排,究竟該給諸葛亮什麼地位等。所以他沒有輕率地給出回答。然而劉禪的老成持重被李邈看成了劉禪早就受不了諸葛亮了,他覺得自己「大有作為」。

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話鋒,在上朝的時候上了《丞相亮卒上疏》,把諸葛亮全盤否定,請求劉禪對諸葛亮的死進行慶祝。劉禪看到李邈的這篇文章就火了,不要說他本身對諸葛亮還是有感情的,就算是他真的為諸葛亮之死感到開心他也不能說出來啊!當時朝中哪一個不是諸葛亮的門生故吏,哪一個沒有受過諸葛亮的恩惠?如果劉禪真的像李邈說的那樣做的話,很可能他會被趕下臺。於是他斥責了李邈,並殺死了他。

而與此同時,另外一位大臣也被劉禪處死,這位大臣又是誰呢?他又幹了什麼呢?這位大臣叫做劉琰,他在劉備做豫州刺史的時候就跟著劉備了,可以說為蜀國付出了汗馬功勞,那麼為什麼劉禪要殺死他呢?起因是這樣的,當時蜀國逢年過節有派自己的妻子前去向太后請安的風俗,劉琰派自己的妻子胡氏前去問安。

可能是太后和胡氏聊得非常開心,胡氏在皇宮裡停留了一個月才回來,這引起了劉琰的警惕,到處傳言:「胡氏有美色,玫疑其與後主有私。」那麼後主有沒有幹過這件事呢?歷史上記載劉禪貪玩、好色的都有,但是並沒有記載他這麼不講禮儀的。而劉琰本人在《三國志》當中是這麼寫他的:

「車服飲食,號為侈靡,侍婢數十,皆能為聲樂,又悉教誦讀《魯靈光殿賦》。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可見他的品德是讓人懷疑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劉琰被劉禪提拔為車騎將軍,地位崇高,但是他卻在沒有證據的情況製造關於劉禪的謠言,極大地影響了劉禪在蜀國的政治形象。於是劉禪果斷地處斬了他,以避免事態擴大。

而第三位被劉禪處死的就是那位在陣前輔助馬岱殺死魏延的楊儀。楊儀自稱受了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在班師回朝之前殺死了蜀國最後一員文武雙全的猛將魏延。魏延是不是真的謀反了呢?這就很難查清楚了。但是魏延作為一個地位並不是特別高的武將,沒有朝中的人支持他,也沒有自己的基本盤,他為什麼要謀反呢?鬧著玩嗎?所以劉禪對此事是保持懷疑的。

但是楊儀卻沒有察覺這件事情,他反而認為,自己除掉魏延替蜀國立了大功勞,應該得到劉禪的褒獎,丞相的地位也非他莫屬。但是回國之後劉禪的舉動讓他非常不爽,因為劉禪按照諸葛亮的遺囑讓蔣琬主政,而楊儀則並沒有拿到蜀國的大權。

沒想到膽大包天的楊儀因為受到打擊而憤憤不平,居然明目張胆的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劉禪在仁厚,也不可能忍受自己的臣子公然宣傳謀反的言論,於是把他的官職取消,貶為庶人。按理說楊儀說這樣的話僅僅只是被貶為庶人已經非常仁慈了,可是楊儀卻瘋了一樣,上書彈劾蔣琬等官員,並且直接罵劉禪是昏君,忍無可忍的劉禪終於殺死了他。

通過這殺死這3位元老重臣,劉禪一方面通過處死提倡對諸葛亮進行「全盤否定」的李邈安定了諸葛亮舊部的情緒,保證了自己的皇位穩定;另一方面通過果斷處決對他進行造謠的劉琰維護自己的聲譽;與此同時,他殺死楊儀則是進一步向底下的大臣們宣告:我劉禪也是有權威的,你們不能夠因為有點兒功勞就為所欲為乃至於出言不遜。這一系列措施做下來,劉禪單獨統治了蜀國29年!

所以由此看來,劉禪並不是什麼扶不起的阿鬥,他的政治素養是相當高的,政治手段也相當高明。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連殺3位朝廷重臣,他們犯了什麼錯?
    提起蜀漢後主劉禪,人們便會想到那個「扶不起的阿鬥」,似乎他除了吃喝玩樂外,別無所長。也正是因為他的統治,蜀漢才亡了國。但劉禪真像人們想像中的那麼蠢麼?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他真是一個無能之人,也不會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統治蜀漢近30年而不出亂子。而劉禪在親政初期,便連殺了3位朝廷重臣。
  • 諸葛亮去世前後,劉禪殺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劉琰,原因何在
    劉禪在歷史上的形象就是扶不起的阿鬥,無論是諸葛亮掌權時期,還是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掌權期間,劉禪給人的感覺就是甩手掌柜,不管具體的事項,如果說劉禪在世時,還殺了三位重臣,估計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 劉禪從不聞不問到誅殺重臣 是非常聰明的決策
    時說起劉禪,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昏庸的君主,「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是他一生都擺脫不了的標籤。那麼,歷史上的劉禪真的就如演義中一般嗎?其實不然,劉禪在諸葛亮這個國之柱石去世後仍然能穩坐皇位二十九年,說明劉禪也並非一無是處,用一句話概括劉禪「人貴有自知之明」比較合適。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在位的前十四年,主要是孔明操持國政,劉禪除了拖後腿以外,沒有任何建樹;後二十七年,蔣琬、費禕、姜維接著理政,劉禪只知道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漢破亡,投降司馬昭後又"樂不思蜀",一派公子哥的模樣,似乎應對了他原本"紈絝子弟"的樣子。 於是,劉禪就成了"扶不起的阿鬥"。其實,這不過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有意虛構,出於尊崇劉皇叔,神話諸葛亮的需要,醜化劉禪罷了。
  •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在位長達41年,諸葛亮臨終才發現他的城府很深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劉禪於是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去前線慰問,並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前線後,和丞相諸葛亮聊了幾句,就回去了。沒過幾天,他又回到了前線,再次見到諸葛亮。原來他急匆匆地走了,忘了後主劉禪的囑託,詢問諸葛亮在百年之後,誰可以擔當重任。還沒等李福詢問,諸葛亮就說道:「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你想詢問的問題,答案就是蔣琬。」
  • 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劉禪,有幾招很高明
    很替他著急。又見他被郤正教導一番回去,當司馬昭又問時,擠眼淚,又回答,此間不樂,想得很,你怎麼知道是郤正教我的,覺得這哥們的確有點傻。我直到後面大腦皮層發育了點,這才想到傻的不是劉禪,而是郤正。人家司馬昭好不容易滅掉的蜀漢,抓到的俘虜,難道會因為你說思就還給你,放了你?這種過家家的思路恐怕也就郤正這種書呆子才能有。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劉備在吞併西川,進取漢中後也曾三分天下,但夷陵之戰徹底斷送了蜀漢前程,讓蜀國國力大削。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南徵北戰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聽聞相父病故,劉禪也是痛心不已。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實際上,這就是劉禪的高明之處,通過查家,他救了諸葛亮一家人!一、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即207年,是甘夫人所生。在小說中說,趙雲奉命去找甘夫人和劉禪,經過重重的尋找,在千軍萬馬中,趙雲找到甘夫人,甘夫人為了不拖累趙雲將軍,於是自己投井自盡。
  • 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比如在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對於擔任太子中庶子這一官職的司馬懿,自然可以稱之為曹丕的心腹了,司馬懿不僅輔佐曹丕即位稱帝,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之一。而就本文所要說的後主劉禪,其還在太子時期,也擁有了三位可以稱之為心腹的屬官。對於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來說,伴隨著後主劉禪的即位,日和都成為蜀漢的朝廷大臣。
  • 諸葛亮為何要把兵法傳授姜維?而不是諸葛瞻?29年後,發現真高明
    到底年齡,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他的兒子諸葛瞻剛好滿8歲,如果身在現代也就是剛好在上小學二年級左右。試問,諸葛亮又怎麼會把自己的事業交給他的兒子來打理呢?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其實在諸葛亮與哥哥諸葛瑾的家書之中已經言明,當時諸葛瞻的確實只有8歲。
  •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劉備在稱帝後雄心驟然膨脹,於是,他不顧一切地傾全國之兵親自帶兵東徵孫吳。  如果我們記性不差,就會記得諸葛亮當年為劉備策劃的《隆中對》,諸葛亮讓他聯孫抗曹。當然,劉備的野心是主因,而關羽的死對他來講,的確是個大打擊,可並不能成為他這樣「憤怒出徵」的最主要原因。劉備如果真的是一個性情中人,那麼他就不會有三足鼎立之一的雄主所為,也更不會一直等他做了蜀漢皇帝,關羽被殺兩年後才去討伐孫吳。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說出七個字
    實際上,這就是劉禪的高明之處,通過查家,他救了諸葛亮一家人!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難道劉禪不知道諸葛亮的才華嗎?不知道諸葛亮的才華是足以挑動乾坤嗎?但是面對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劉禪非但沒有輕視他,反而委以重任,支持諸葛亮各項活動,甚至即便諸葛亮為朝野各方勢力給攻擊時,他永遠站在諸葛亮身邊。
  • 諸葛亮臨終時,阿鬥問了他1句話,諸葛亮頓時醒悟:原來你在裝傻
    陳壽曾經這麼評價劉禪: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意思就是,如果劉禪任用賢明的丞相,那麼就是一個跟著真理走的君主;一旦他寵信閹人和小人,那他就是昏庸無道的君主。劉禪在位40年的時間,他的前半段執政生涯是在諸葛亮、蔣琬、董允等人的輔佐下度過的,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所以大家才會覺得他「痴傻」。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劉備早年一生都在逃亡,但他所到之處無不得人心。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
  • 《陳情表》告訴你 劉禪為何是三國在位最久的皇帝
    貳 劉禪何以成三國在位最久皇帝?  既然李密如此懷念舊主,那麼人們不禁會問,蜀國有什麼值得他堅守與懷念的?  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滅國,劉禪稱帝共41年。我們很難想像,41年竟是三國時期所有君王在位時間最長的。  諸葛亮逝於公元234年,至公元263年蜀亡,劉禪還繼續做了29年皇帝。
  • 李嚴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的重臣,卻為何自絕蜀漢,最終鬱憤而死?
    他自知時日不多,急令諸葛亮、李嚴等人,來到白帝城。 在臥榻前,將太子劉禪珍重地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二人後,劉備吐血含憤而死。諸葛亮和李嚴,就一同成了劉備的託孤大臣。可如此受到劉備抬舉、和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卻為何後來會自絕於蜀漢、鬱憤而死呢?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劉備早年一生都在逃亡,但他所到之處無不得人心。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楊簡引言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歷史最精彩的一段時期,湧現了無數的英雄好漢,雖然歷史上曹魏才是主線,但是蜀漢的發展歷程才是大家最關注的,因為蜀漢有大眾最喜歡的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在死後卻被劉禪立馬清查家產,查完之後也是怒不可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情深意切的《出師表》為何沒能打動劉禪?勸諫,諸葛亮做對了嗎?
    然而當人們感動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拳拳報國之心時,這情真意切的《出師表》卻好像從未走入劉禪的心。 出師一表,不過是諸葛亮隱痛之深《出師表》是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出徵時給後主劉禪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