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大家其實都理解錯了

2021-02-07 朝文社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可訂閱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蜀漢章武三年(223)4月,白帝城。


病榻上的劉備終於等來了從成都匆匆起來的諸葛亮,病了好幾個月,病情越來越重,之所以沒有輕易撒手人寰,是因為還有一件大事未了,劉備閉不上眼。


臨終前,劉備向諸葛亮進行了那場著名的託孤,其中有這樣幾句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果只從字面上看,「君可自取」的意思應該是「你可以自己幹」,也就是把帝位讓給諸葛亮。諸葛亮聞言涕泣不已,對劉備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成為一段關於託孤的佳話,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帝王臨終託孤的事發生過數十次,但沒有任何一次託孤事件比這一次更有名,同時也更有爭議。


說它更有名,是因為它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說它有爭議,是因為劉備臨終前說了「君可自取」那幾個字。



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幾個字會有不同的解讀。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劉備此言出於至公之心,說明他「心神無貳」,是真心想以國相付,而諸葛亮的回答也表明了內心的忠貞,這次託孤事件「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君臣都值得肯定。


東晉史學家《魏氏春秋》的作者孫盛意見相反,他認為「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也就是劉備太糊塗了,因為如果所託的人是忠臣賢良就不用給他說這些話,如果所託的人有篡逆之心就不應該託付給他,「君可自取」是「詭偽之辭」,幸好諸葛亮沒有二心,否則一定會引起內部的猜疑和混亂。


東晉另一位史學家《後漢紀》的作者袁宏認為劉備此言並無不妥,因為他說的時候沒有疑心,諸葛亮聽的時候也沒有愧色,他們君臣二人的相知和情份值得稱讚。


元代史學家胡三省認為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了解,這樣說是因為他了解當時的形勢,也了解諸葛亮,他說這些話不僅沒有猜疑之心,而且體現了他的胸懷坦蕩,「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


明末史學家王夫之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他之所以留下那樣的遺言,目的是讓劉禪全心全意依靠諸葛亮,「以一後主之心」。


上面是史學家們的觀點,站在帝王的角度如何理解呢?康熙皇帝的看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


康熙皇帝在披閱《通鑑輯覽》時說劉備這番話是猜疑之語,既然已託孤於諸葛亮,就不應該再說自取的話,其目的無非是讓諸葛亮公開表態效忠之心。


康熙皇帝甚至引發感嘆,認為整個三國時代都「以譎詐相尚,鄙哉」。


一句話,看法竟然如此不同。


康熙的看法雖然有些偏激,但也有很大的代表性。


在一部分人看來,劉備表面仁義其實一生不離權術,否則也不會被稱為梟雄了,他臨死前也不忘記權術,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其實是一種試探,也是一種警告,結合他突然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一事,持這種觀點的人更有理由相信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是有限度的。


進入益州後劉備在人事安排上無外乎用了三類人:早期追隨自己的舊部、由荊襄隨同入益州的人士、益州的本土派。


第一類人屬於元老,他們地位很高,但人數已不多。


益州本土派人才濟濟,但至今仍鮮有進入核心決策層面的。而最得實權和受重用的,是荊襄派。


這種派系分野無論有無明指,但在蜀漢政治格局中已事實形成並存在,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劃分,諸葛亮就是荊襄派的領袖。劉備突然重用本土派李嚴,從政治權力結構上看確是平衡荊襄派的手段。


不過沒有那麼複雜,劉備與諸葛亮相識相知十多年,對諸葛亮是充分了解和信任的,這一點勿庸置疑,如果劉備不信任諸葛亮,就不會任命他為丞相,甚至可以不考慮設置丞相。


而臨終之時,即使他心裡有種种放心不下的地方,以劉備的睿智,也不會說一些實際上沒用又容易引起猜測不安的話來。


但劉備確實說了「君可自取」這樣的話,如何解釋呢?



除了上面說的那些觀點,其實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大家對這「君可自取」幾個字誤讀了,這幾個字的本意不是「你可以自己幹」,而應該是「你可以另外找人幹」。


劉禪是那塊料你就輔佐他,如果不是,你可以另外安排別人當這個皇帝。


這怎麼可能?有可能。除了劉禪,劉備還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劉永和劉理,作為劉禪的弟弟,他們也都有資格做蜀漢的皇帝。


如果劉備是這個意思,需要專門對諸葛亮交代一下嗎?當然需要,因為這是授權,有了這個話,諸葛亮日後行廢立之事就是合法的,沒有這個授權,諸葛亮敢廢劉禪等於謀逆。

劉備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對諸葛亮不放心,而是對劉禪不放心,大概劉備深知劉禪生性軟弱,才能有限,與對手曹丕比差得實在太遠,本想親自教導培養,卻再也無法實現,只好交代給諸葛亮,要他今後視情況決定劉禪的去留,可讓劉永或劉理上位。


在臨終之前劉備所思所想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這打拼半輩子才辛辛苦苦得來的蜀漢基業。


本文選自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1月即將出版上市的《諸葛亮:蜀漢舵手的歷史真相》一書。


去聖賢化、去神仙化、去妖化,還原一個更接近於歷史真實的臣子諸葛亮。

相關焦點

  • 劉備臨終前說的3句話,趙雲沒明白,諸葛亮聽後竟被嚇出一身冷汗
    大家都知道,扶不起的阿鬥自然是扶不起的,劉備也知道,但畢竟是自己的兒子,總該再快要死的時候為他做些什麼,哪怕是留下幾句忠告或者是為他找幾個能夠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
  • 劉備死後,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終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才華非凡,智謀更是吊打三國諸多謀士,例如:司馬懿,此人雖然算得上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但才華智謀方面確實抵不過諸葛亮,當年諸葛丞相與司馬懿對陣,司馬只得拒守,面對諸葛亮司馬懿生平所學,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雖然趙雲不能再重用,但有一點堪比諸葛亮,就是他也做到了極致,比如兩救幼主,比如慷慨勸諫勸諫劉備徵伐東吳,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天神一般地在長坂坡上七進七出……歷史給了趙雲一次機會,卻在《三國演義》的傳奇世界裡,幾乎得到了一切的榮耀與榮耀!再者,趙雲其實在劉備的心目中,一直都佔有重要地位,即使是臨終前,也只有他這句遺言。
  • 劉備死前將兵權交給李嚴,卻不給諸葛亮,其實他早就看穿了孔明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相信很多人看過《出師表》,從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看出諸葛亮對於蜀國真的操碎了心,蜀國夷陵慘敗,劉備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從這就能看出兩人的君臣關係,真的不一般。
  •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一箭三雕為劉禪斬草除根,諸葛亮臨終如夢初醒
    而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劉備的人物形象,想必都會系之以「仁德」二字吧?不錯,如果從演義的記載上來看,這位動不動就感情落淚的皇叔的確是位難得的仁君。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難發現,劉備的性格變化是經歷了一個過渡期的。那就是在創業初期直到入主西川之前,劉備向來都是懷仁懷德,對於自己三顧而求得的軍事孔明也是敬重有加,可謂是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 為何諸葛亮臨終前,會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作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在謀略與智慧上,幾乎沒有人能夠勝過諸葛亮,或許也只有司馬懿可以與之相較了。諸葛亮受劉備之請出山後,一路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強大的蜀漢帝國。從劉備再到他的兒子劉禪,諸葛亮始終竭盡全力,一直到自己離世。歷史上,諸葛亮臨終前,為何會大喊「龐德公救我」?
  • 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他如何能看出此人難堪大用?
    這也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因此才有了後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情節。其實早在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之時,他就很鄭重的對諸葛亮囑託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回復到"記下了。"實際則把劉備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然也不會有後來馬謖失街亭致使滿盤皆輸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劉備憑什麼將馬謖看的這麼準、這麼透呢?
  • 為何劉備稱帝後不設大將軍,諸葛亮死後再無丞相?原因不難理解
    ,而且到劉備去世前蜀漢都沒有大將軍,一直到諸葛亮死後劉禪登基之後才設立大將軍。除此之外,劉備稱帝之時封諸葛亮為丞相,但是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一直到亡國再也沒有設立丞相一職,那麼為何劉備稱帝後不設大將軍,諸葛亮死後再無丞相?原因其實不難理解,我們一一來分析一下。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死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據史料記載司馬懿如此評價諸葛亮「諸葛公,真乃天下奇才也」沒錯兒,這正是司馬懿查看蜀軍軍營之後,對諸葛亮作出的高度評價。作為對手,司馬懿的話絕對可信!既然諸葛亮有能力,懂謀略,知兵法,但為何在劉備死後,諸葛丞相卻屢戰屢敗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或許會想到是由於蜀漢的國力太弱!又或者是兵力很難與曹魏抗衡!但真實答案真的就如朋友們想像的這樣嗎?先來看看劉備死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吧。
  • 諸葛亮臨終時,阿鬥問了他1句話,諸葛亮頓時醒悟:原來你在裝傻
    ,劉備身為皇室宗親,卻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身份,屈尊「三顧茅廬」,終於把「臥龍」諸葛亮請出,助他逐鹿天下,最終奠定三分天下的霸業。意思就是,如果劉禪任用賢明的丞相,那麼就是一個跟著真理走的君主;一旦他寵信閹人和小人,那他就是昏庸無道的君主。劉禪在位40年的時間,他的前半段執政生涯是在諸葛亮、蔣琬、董允等人的輔佐下度過的,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所以大家才會覺得他「痴傻」。
  • 劉備與諸葛亮,哪個水平更高?
    讓人津津樂道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純屬子虛烏有,「七擒孟獲」也不可能,哪有將一個人捉了又放放了又捉且多達七次的事情?「空城計」的專利並不屬於諸葛亮,而是趙雲。情節也沒那麼曲折:一次趙雲與張郃交戰,趙竟大開營門,獨自一人橫槍立馬,張郃唯恐營內埋有伏兵,引兵退去。其實趙雲身後乃一座空營。至於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上找不到任何根據。
  • 劉備帳下的第一謀士,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蕭玉田(繪)談到三國時期的軍師級謀士,大家肯定首先想到諸葛亮,如果要問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是誰,大家肯定認為非諸葛亮莫屬。大家之所以這樣認為,只因為《三國演義》太過於家喻戶曉,以至於諸葛亮就像神一樣的存在。可蠻荒君要告訴大家:小說總歸是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劉備手下能稱得上第一謀士的只有他:法正,法孝直。《三國志》作者陳壽說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就連諸葛亮也嘆服法正的智慧謀略。我們都知道,劉備當年為報關羽被殺之仇率軍伐吳,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從此蜀國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 諸葛亮用兵如神,為何劉備去世後一直打敗仗?姜維臨死前才弄明白
    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簡直用兵如神,左右逢源。可是劉備死後,諸葛亮就開始不那麼幸運了,敗仗連連,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以說,每次失利的具體原因都不同,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只有一個。這個原因,直到姜維臨死之前才被說出來。先來看看諸葛亮吃的敗仗。話說劉備去世後,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不負先皇遺命,鞠躬盡瘁,立志北伐。
  •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物都曾在臨終前說出過一段深入人心的遺言,下面就來盤點幾段比較著名的臨終遺言。1、劉備臨終託孤劉備作為有名的「草根皇帝」,其人生本就算是一個傳奇,而他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的那段遺言也是流傳千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劉備臨終遺言:我走過最深的路,就是諸葛亮的套路
    公元223年,白帝城內,劉備在病榻之上,目光呆滯地看著諸葛亮這個自己一生最信賴的男人,長嘆一聲:「當初三顧茅廬,你跟我說只要嚴格按照你的計劃行事,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從此,老子大事小事都聽你的,可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是三足鼎立?說好的光復漢室,一統天下呢?」諸葛亮漲紅了臉,低著頭一聲不吭。彌留之際,劉備終於想到:當初,我是不是被這幫孫子給騙了?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在三國的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中,劉備可謂是從底層成長起來的。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諸葛亮臨終前為何執意要殺魏延,難道就只是因為有「反骨」嗎
    魏延最初在長沙歸順劉備的時候,諸葛亮看出魏延腦背後有"反骨"料,到此人日後就會造反, 本想著除之而後快,最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果真造反了。以降服葛亮逝世 ,沒有人可以那他怎麼辦 ?很典型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當時幸運的是諸葛亮提前授予馬岱的計劃, 才殺了魏延。
  •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老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公元223年6月,自知將死的劉備,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其中一件重要的大事,是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攬蜀漢內政大權;另一件,則是令李嚴為尚書令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 劉備為何在臨死前堅持告訴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
    劉備用人手段絕對是一流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劉備陣營中的:關羽的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張飛的脾氣暴躁,魏延經常越級向領導匯報工作,可以說每人都有其性格上的致命弱點,但劉備都能夠人盡其用,相應的他們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不斷為蜀漢建功立業。可是馬謖似乎不是這樣,馬謖比較博學,而且談起兵法,朗朗上口。史書上說:兄弟五人,並有才名。按理說這樣的人,劉備應該重視才對,劉備為何反感馬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