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不是英雄,不讀三國」,三國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作為東漢末到晉初的這一段時間內的三國時期,除了正史記載,無數文人墨客加以渲染。作為文學作品。其中便屬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為著名了。作為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從小就看,《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作品歸作品,它與正史還有不少偏差的地方。那今天咱就聊聊,《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人物。
可能是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吧,蜀國這邊被神話的估計比較多(誰讓皇叔大漢後裔呢),第一個,徐庶,字元直。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獲,辭別劉備。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是正史記載,演義中因為徐庶的母親被程煜所獲,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身旁來到曹營,後世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年曹操得知劉備於新野駐軍,派遣曹仁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徐庶用計遣張飛、趙雲大破曹仁前鋒,並將呂曠、呂翔斬殺。後曹仁親自點兵前來,李典又被趙雲殺敗,曹仁於是擺八門金鎖陣,但是徐庶很快識破陣中破綻,派遣趙雲率領五百軍士將前往破陣,殺敗曹仁。曹仁不甘失敗,決定晚上前來劫寨,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敗而歸,徐庶又設計奪取了樊城;當年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故意不說等,這是演義加工的藝術形象,為後面諸葛來做鋪墊的吧。雖然諸葛亮也曾誇過徐庶,但演義還是把他過於神話了。
說完徐庶,來說孔明,雖然孔明在內政,計謀,用兵方面的確非常厲害,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但演義中把他過於神話了,仿佛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能預知未來似的。正史縱觀孔明一生,的確讓人佩服不已,諸葛亮成為三國蜀國丞相後,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此外與東吳建立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因糧盡無功,終因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後世尊稱其為武侯。諸葛亮有《出師表》和《誡子書》等文學作品,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文學中為了更加刻畫諸葛亮智勇的形象,比如火燒博望坡,曹操大軍南下,諸葛設計水淹,火燒曹操軍隊。在孫劉聯合的時期,為了更加襯託諸葛亮,周瑜和魯肅被作者不少貶低,周瑜原本東吳大都督,有勇有謀,心胸豁達明淨,但為了文學刻畫,不得不把周瑜寫成了一個心胸狹隘,容易嫉妒的人。魯肅被刻畫成個「沒腦子的」孔明讓幹什麼,他就幹什麼。此外,借東風,三氣周瑜,關羽華容道都是文學為了加強色彩而杜撰的,諸葛也是人,並不像神一樣,每一步都能算對。此外,七擒孟獲把諸葛捧的太高了,魏延反骨也是為了刻畫諸葛亮而生成的。
說完諸葛亮,來說說劉備,劉備在羅貫中筆下更加突出,畢竟有「尊劉貶曹」的思想,皇叔又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在古人思想裡是大統,而曹操,孫權他們說不好聽點就是亂臣賊子。所以演義中更加刻畫皇叔的仁德寬厚等等,說皇叔真的仁德寬厚嗎?其實並不見得,仁德在亂世中可以說是招納民心的一種策略;早期劉備實力弱小,曾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後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在平時表現的確以仁德為主,對自己的部下寬厚仁愛,趙雲截江救阿鬥,七進七出,劉備把阿鬥摔在地上說「幾乎損我一員大將」。但在徵討劉璋,鳩佔鵲巢的時候,就沒顯得這麼大度了;為了兄弟關羽而不惜與東吳撕破臉皮,其實並不是明智之舉;知道關羽心高氣傲,為什麼不把他調離荊州?可見皇叔思考問題有時並不全面,而且整個蜀國就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一死大廈將傾。臨終託孤,很多人看出劉備是最大的「偽君子」。此外皇叔沒有曹操的謀略和心機也沒孫權的城府,但三國演義中為了文學形象,把劉備籠罩在光環之下,說其為被神話的人物也不為過。
以上就盤點到這了,小夥伴們有什麼想法或意見,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