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霍雨佳先生認為,這是《三國演義》沒有塑造好的形象。
關於他的爭議主要來自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否叛變的問題。《三國演義》裡寫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反叛,但最終被諸葛亮臨終授予秘計的馬岱所殺。在正史中,當得知諸葛亮遺令讓其斷後的消息,魏延說: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且魏延何人,當為揚儀部勒,作斷後將乎!
這一真實思想的流露表明大將魏延克復中原盡忠蜀漢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清楚明白地說明他與長史楊儀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這一耿直善良的願望,卻被仇人楊儀汙為「叛逆」,盅惑士眾,派將追殺,並夷魏延三族,造成歷史上一大冤案。陳壽在《三國志魏延傳》中說: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宋司馬光所修《資治通鑑魏明帝青龍二年》中肯定地說:「始,延欲殺儀等,冀時論以己代諸葛亮輔政,故不降魏而南擊儀,實無反意也。」史家已清楚明白地證明魏延的清白。《三國志》還引用蜀漢當時朝臣楊戲的《季漢輔臣贊魏文長》說:「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充分肯定了魏延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大功。但接下來也指出了魏延被殺的主要根源:「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縱觀魏延一生,勇猛無敵,陷陣摧鋒,馳騁疆場,有大功於國,但其性情剛粗,鋒芒太露,招忌致禍,實在可惜!然而,他的功遠遠大於過,而他傲視同僚、怨望致禍的教訓也是極其深刻的。但不管怎麼說,小說的作者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魏延,甚至給他的「反叛」安上了「腦後有反骨」之類的荒唐理由,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作者寫這一段的本意是要通過魏延襯託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知人善任。不過,由於作者先入為主地把魏延定位在了「日後必反」的位置,儘管後來不斷強化這一觀念,卻始終缺少必然的邏輯。
權設宴款待費禕。飲宴間,權問曰:「丞相軍前,用誰當先破敵?」禕曰:「魏延為首。」權笑曰:「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禕曰:「陛下之言極當!臣今歸去,即當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辭孫權,回到祁山,見了孔明,具言吳主起大兵三十萬,御駕親徵,兵分三路而進。孔明又問曰:「吳主別有所言否?」費禕將論魏延之語告之。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禕曰:「丞相早宜區處。」孔明曰:「吾自有法。」禕辭別孔明,自回成都。(《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
儘管這裡借孫權之口給魏延以「勇有餘。而心不正」的評價和「必為禍」的論斷,但卻缺乏說服力。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魏延雖是一個個性特徵明顯的文學形象,但卻不是一個成功的典型。由於作者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先入為主,造成了主觀命意與客觀效果的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