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中的敗筆,諸葛亮說他有反骨

2020-12-23 挖史人

魏延,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霍雨佳先生認為,這是《三國演義》沒有塑造好的形象。

關於他的爭議主要來自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否叛變的問題。《三國演義》裡寫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反叛,但最終被諸葛亮臨終授予秘計的馬岱所殺。在正史中,當得知諸葛亮遺令讓其斷後的消息,魏延說: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且魏延何人,當為揚儀部勒,作斷後將乎!

這一真實思想的流露表明大將魏延克復中原盡忠蜀漢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清楚明白地說明他與長史楊儀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這一耿直善良的願望,卻被仇人楊儀汙為「叛逆」,盅惑士眾,派將追殺,並夷魏延三族,造成歷史上一大冤案。陳壽在《三國志魏延傳》中說: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宋司馬光所修《資治通鑑魏明帝青龍二年》中肯定地說:「始,延欲殺儀等,冀時論以己代諸葛亮輔政,故不降魏而南擊儀,實無反意也。」史家已清楚明白地證明魏延的清白。《三國志》還引用蜀漢當時朝臣楊戲的《季漢輔臣贊魏文長》說:「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充分肯定了魏延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大功。但接下來也指出了魏延被殺的主要根源:「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縱觀魏延一生,勇猛無敵,陷陣摧鋒,馳騁疆場,有大功於國,但其性情剛粗,鋒芒太露,招忌致禍,實在可惜!然而,他的功遠遠大於過,而他傲視同僚、怨望致禍的教訓也是極其深刻的。但不管怎麼說,小說的作者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魏延,甚至給他的「反叛」安上了「腦後有反骨」之類的荒唐理由,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作者寫這一段的本意是要通過魏延襯託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知人善任。不過,由於作者先入為主地把魏延定位在了「日後必反」的位置,儘管後來不斷強化這一觀念,卻始終缺少必然的邏輯。

權設宴款待費禕。飲宴間,權問曰:「丞相軍前,用誰當先破敵?」禕曰:「魏延為首。」權笑曰:「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禕曰:「陛下之言極當!臣今歸去,即當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辭孫權,回到祁山,見了孔明,具言吳主起大兵三十萬,御駕親徵,兵分三路而進。孔明又問曰:「吳主別有所言否?」費禕將論魏延之語告之。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禕曰:「丞相早宜區處。」孔明曰:「吾自有法。」禕辭別孔明,自回成都。(《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

儘管這裡借孫權之口給魏延以「勇有餘。而心不正」的評價和「必為禍」的論斷,但卻缺乏說服力。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魏延雖是一個個性特徵明顯的文學形象,但卻不是一個成功的典型。由於作者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先入為主,造成了主觀命意與客觀效果的脫節。

相關焦點

  • 唐國強演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最「難產」的,有教授說是敗筆!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四百多個,光主要人物就有幾十個。由於《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對於挑選符合觀眾心中的人物形象,是《三國演義》籌備最難的事情。在導演王扶林看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巨作一定要用有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來演。於是,劇組開始了大量的試鏡,讓導演組高興的是飾演劉備、關羽、張飛等演員很快就定下來了,但是到了「諸葛亮」的時候,卻「難產」了。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確實有此描述,稱其在諸葛亮死後便興兵反叛想要奪權,最終被長史楊儀運用諸葛亮遺留的間諜馬岱所斬殺,三族也被滅。而我們通過史料也能窺見這一事件的起因並不簡單,之所以不簡單,就在於以諸葛亮之大才,絕不會僅憑「腦有反骨」這一面相就殺魏延這一大將,如此片面而武斷的人是做不到丞相高位的,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殺魏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下文僅為三國演義分析,不涉及正史三國演義中,一說到蜀漢大將魏延,很多人都會為其鳴不平。
  •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反骨是什麼
    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便要將他拉出去咔嚓了。劉備問其原因的時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說的劉備和在場的人都一愣一愣的。那麼諸葛亮說的反骨是什麼呢?難道魏延的腦袋和別人的腦袋長得不一樣嗎?諸葛亮已經不在世了,沒法詢問,其也沒有留下關於腦袋長反骨的具體描述。
  • 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魏延不受控制,堅持要留兵據守,不還成都,甚至和楊儀發生了軍事衝突,繼而有投靠魏國的打算,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當魏延與姜維對陣時,姜維依照諸葛亮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話,魏延狂傲,大喊一聲:誰敢殺我?聲音未落,身後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揭秘: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不怪諸葛亮
    隨著諸葛亮的離世,魏延之死就成了所謂的千古謎案。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了有反骨,所以臨死前吩咐楊儀和馬岱殺掉魏延,一句魏延反,馬岱斬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那麼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
  • 讀《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迷信觀和曹操的反迷信觀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諸葛亮和曹操是兩個塑造得很為出色的人物。諸葛亮的智慧與曹操的奸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極力美化諸葛亮。美化諸葛亮,對他的迷信活動也寫得很精彩,很動人。諸葛亮說他曾遇異人,傳授給他奇門遁甲天書,使他能驅六丁六甲之神,可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36所謂魏延的反骨
    》中的「魏延反,馬岱斬」的情節為人所熟知,不過現在很多為魏延喊冤犯案的文字,說歷史上魏延並沒有造反的意思,這個就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為了印證前面戰長沙那段當中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話,整個三國,投降的武將多如牛毛,怎麼諸葛亮就認定魏延有反骨呢,難道就是相面看出來的嗎?
  • 歷史探秘:魏延腦後真有「反骨」嗎?諸葛亮死前是否設計殺害他?
    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腦後生有「反骨」,對蜀漢不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對魏延印象不好,暗地裡對劉備說:「此人腦後生有反骨,日後必然會反。」反倒是劉備對此不以為然,一直對魏延信任有加,十分重用。這可能和魏延投靠劉備的方式有關。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在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的時候。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三國時期有一個令人費解的老梗,即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我時常在想,一個忠於蜀漢的國士,腦袋後面為什麼會生出反骨呢?羅貫中或許只是隨便一說,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更想不到的是,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後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正史。而他強加的反骨,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對魏延的認知。
  • 諸葛亮反骨的玄學
    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影視版,不知道演魏延的人是何許人。我特別想知道的是,怎麼挑一個一眼就能讓人看出來將來要反的人呢?諸葛亮說魏延是後腦有反骨,這個我就納悶兒了,怎麼看的?古人都留長髮,不像現代人一樣把頭髮剪得賊短賊短。那麼,魏延的大腦袋應該是被頭髮包圍的吧,很難看到「骨」吧?再說了,當時魏延是從戰場上下來的,按道理說,不會不帶安全帽吧?
  • 古人所說的反骨究竟是怎麼看的?史上有反骨的人除了魏延還有仨
    反骨第一人:魏延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了解,魏延與黃忠一道歸降劉備,卻受到不同的待遇,書上寫「玄德待黃忠甚厚」。等到關羽帶魏延進來時,諸葛亮卻要斬了他,列出的一眾理由中就有「反骨」一項。也正是因為這,魏延幾乎在後世成了反骨的代名詞,提起魏延,人們就想到「反骨」、「造反」。可謂是「反骨第一人」。
  • 三國演義中過於神話的人物
    其中便屬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為著名了。作為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從小就看,《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作品歸作品,它與正史還有不少偏差的地方。那今天咱就聊聊,《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人物。可能是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吧,蜀國這邊被神話的估計比較多(誰讓皇叔大漢後裔呢),第一個,徐庶,字元直。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
  • 魏延的腦後真有反骨嗎?他有謀反嗎?學者:我們都冤枉他了!
    魏延是蜀漢軍隊中第二號人物,僅次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率軍在最前線與司馬懿對峙,如果要謀反,直接投降司馬懿即可,又怎麼可能最後兵敗被殺?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觀點,魏延是打算自立為王,先取漢中,再攻入成都平原。這也不合情理,魏延地位很高,手下的兵卻不多,僅數千人。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功敗垂成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不過在作者羅貫中的描寫下,裡面的很多故事被大家當成了史實。這是因為經過羅貫中的藝術加工,加以縝密的描述,所有的事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讓大家覺得在現實中確實可能發生。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故事,也是其中的一例。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是發生在他最後一次北伐時的事。在這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 為何諸葛亮給魏延穿小鞋?還說魏延天生反骨
    很多人提及魏延都會嘲諷「天生反骨」,此乃無法證實的笑言。歷史不可追憶,是否「反叛」不可定論,但村中老者對石馬與書生的介紹卻頗有意味。兩個石馬分別是馬岱和楊儀的化身,而書生則是羽扇綸巾的眉目。沒錯,正是諸葛亮。在文史界有一句笑話:馬岱,字丁啉,專治魏延。這雖然是玩笑話,但是在三國史確實有所依據。
  • 諸葛亮為何非要魏延死?並非他真的有反骨,而是不該有這一個想法
    01  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死前看到了魏延必然會謀反,因此他就讓馬岱設計,在魏延謀反的時候將其誅殺,這個布置堪稱神來之筆,化解了蜀漢內部的一場大危機。  在正史中,魏延也確實有過異動,他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不和,因此就帶兵焚毀棧道,打算要制止撤兵,想要自己帶兵北伐。
  • 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諸葛亮雖足智多謀,身上卻有妖氣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裡曾經分析過《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塑造,關於劉備和諸葛亮點評了這樣兩句話: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 面相上真的有反骨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記得有一段,諸葛亮要殺魏延的一段。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那麼面相上真的有反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