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沒有謀反,從歷史記載來看,似乎可以回答:有。
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發生激烈衝突,直至兵戎相見,都上書稱對方謀反。劉禪與諸位大臣討論,眾大臣一致認為:楊儀不可能造反,謀反的只能是魏延。
魏延被馬岱斬殺後,夷滅三族。株連九族是謀逆常見處罰,在蜀漢歷史上,滅三族也僅此一例。但小編認為,就此認定魏延謀反,完全是不足夠的。
歷史上滅族的事件很多,其中真正謀反的比例很少,絕大部分是因為權力鬥爭失敗,當然為了殺得理直氣壯,安上一個「謀反」罪名,是常見操作。
魏延是蜀漢軍隊中第二號人物,僅次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率軍在最前線與司馬懿對峙,如果要謀反,直接投降司馬懿即可,又怎麼可能最後兵敗被殺?
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觀點,魏延是打算自立為王,先取漢中,再攻入成都平原。這也不合情理,魏延地位很高,手下的兵卻不多,僅數千人。楊儀手上有十萬大軍,以幾千人馬,與楊儀大軍硬碰硬,同時大喊「誰敢殺我?」放在小說劇情裡,很精彩。放到歷史真實上,完全說不通。
魏延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發現,沒有詞彙能比《三國演義》中對他的評價「腦後有反骨」更形象了。這不是說他「早晚必反」,而是說他太有性格。
魏延的性格很像《亮劍》中的李雲龍,出生低微,甚至有可能草根出生,文化程度應該也不會太高,深得士兵愛戴,作戰勇猛,鬼點子多(「子午谷奇謀」為證),但為人驕傲,愛吹牛,情商不高,闖禍的本事不在打仗之下。
很多同僚都表示:惹不起,讓他三分。(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傳》)
面對這種性格鮮明的部下,陳賡旅長表示,有了李雲龍,他得少活十年;諸葛亮對魏延,只怕還真有「腦後有反骨」的感慨,真不知道這哥們又得罪了誰,闖出什麼亂子來。
當然,「腦後有反骨」,只是說他不好管,不是會造反。
他提出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奇謀如果實施,魏延毫無疑問是子午谷偏師主將。親自帶兵去執行這麼危險,很有可能送人頭的任務,為興復漢室創造出一線生機,這份熱血忠誠,在蜀漢中當可與關張趙雲同列。
魏延喜歡吹牛,是因為他有吹牛的本事。劉備位進漢中王,破格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都督漢中,大會群臣時問魏延,漢中怎麼守?魏延鏗鏘有力的回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漢中的守軍,只有三四萬,居然可以抗拒曹操「舉天下而來」,並表示曹魏只派十萬軍隊來進攻,就等於送人頭。這份狂傲,在整個三國,好像也就彌衡可以相映生輝,區別在於,彌衡就狂一張嘴,魏延是真有能力。
他依託漢中地形制定的「錯守諸圍」戰略部署,是蜀漢北部防禦的核心。
公元244年,曹爽十萬大軍伐蜀,王平按照魏延既定方略,以三萬大軍擊破曹軍。後來姜維改變魏延這種穩健的部署,改為激進的「誘敵深入」,漢中很快被鍾會攻下,開啟了蜀漢滅國道路。
所以,聽到魏延這通吹牛後,劉備的評價是「稱善」;其他文武大臣的反應是「眾鹹壯其言」。
頗有李雲龍同志吹牛「告訴程瞎子,當年老子教他怎麼打槍,今天老子再教他怎麼打仗」的風採。
不少人說,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打壓了魏延。
小編表示反對,不喜歡他的性格是肯定的,但諸葛亮深愛其才。諸葛亮到漢中後,魏延是丞相司馬(丞相府軍事負責人),督前部(打仗的前鋒)。公元230年,更是派遣魏延以偏師西入羌中,擊敗郭淮。
魏延是劉備提拔的,但立下的戰功,幾乎全在諸葛亮時代,說諸葛亮打壓了魏延,我反正不信。
事實上,魏延巨大的性格缺陷,正是因為諸葛亮這種名相的彌補,才給了他發揮實力的舞臺。諸葛亮對魏延不但沒有打壓,反而有點「護犢子」,類似於陳賡旅長對李雲龍的保護。
蜀漢元老劉琰與魏延發生矛盾,劉琰資格比魏延更老,又是皇族,與個性豐滿的魏延發生矛盾,再正常不過。諸葛亮毫不猶豫地把劉琰貶去成都,給魏延撐了腰。
魏延的驕傲,有時卻連諸葛亮的面子都不給。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後,經常口出怨言,批評(估計言辭還很激烈)諸葛亮膽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很像李雲龍的名言「你咋不敢跟旅長幹一架呢?」
面對這種言語,胸襟寬廣的諸葛亮當然不會計較,照樣重用。
誰都知道魏延惹不起,禮讓三分,卻也有不認黃的,他就是同樣有個性,資歷也不在魏延之下的楊儀。
楊儀跟隨劉備,比魏延更早,劉備與他探討軍政計策的時候,同樣「大悅之」;劉備位進漢中王,提拔他為尚書。
根據《季漢輔臣贊》的記載:
威公狷狹,取異眾人;閒則及理,逼則傷侵。
楊儀性格張揚,心胸狹隘,與心高氣傲,看不起人,連張飛和諸葛亮面子都不給的頂頭上司劉巴發生矛盾。楊儀的能力地位豈能與劉巴相提並論?找錯對象的楊儀被劉備眼都不眨的「左遷弘農太守」。弘農郡在曹魏,楊儀肯定無法去上任,相當於被免職了。
建興三年,諸葛亮將楊儀提拔為參軍,臨時負責丞相府的管理工作。建興八年,再提拔為長史,正式成為丞相府秘書長,加銜綏軍將軍。成為蜀漢文官中的第二號人物(這裡把李嚴劃為武將,如果李嚴算文官,則楊儀算三號)。
楊儀的特長是後勤,「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一文一武的兩大臂膀,都很有個性,以楊儀的資歷,官職,能力,也的確可以不買魏延的帳。
兩人發生爭執矛盾,在所難免,估計魏延言語上也爭不過飽讀詩書的楊儀。軍人性情的魏延,更不廢話,直接拔刀相向,嚇得楊儀涕淚橫流。
諸葛亮也沒有辦法,無法遷就誰。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楊儀傳》)。
好在諸葛亮的威望,平衡手段,諸葛亮在時,還不至於鬧出大亂子。
如果諸葛亮不在了呢?矛盾很明顯會激化,這一點,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不懷疑。
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諸葛星隕五丈原,兩人的矛盾終於變成大禍,直至兵戎相見,互相上書稱對方「謀反」。請看下回《同歸於盡》
完。
本文作者:職業鏟臺 授權發布於百家號「南城太守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