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諸葛亮的離世,魏延之死就成了所謂的千古謎案。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了有反骨,所以臨死前吩咐楊儀和馬岱殺掉魏延,一句魏延反,馬岱斬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那麼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
根據西晉史學家陳壽寫的史書《三國志》中對魏延的記載可知,魏延之死完全是自己的錯誤,與諸葛亮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如果劉備想要除去魏延,就不可能給魏延的官職比趙雲的還要高,而且一再的提拔魏延,最終將漢中守將的極其重要的地盤交給魏延把守,觀察三國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漢中是與曹操的洛陽最為接近的地方,隨時都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如此重要的任務劉備能交給魏延,可以看出魏延一定是受到了劉備的器重的,因為趙雲的能力遠在魏延之上,能在長坂坡於曹操的萬馬軍中救出後主劉禪,實力是無人敢質疑的,但是趙雲實際上只是得到了劉備的一句,子龍渾身是膽的誇讚,官職還不如魏延大。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同樣愛惜魏延的才能,數次北伐魏延都是先鋒大將,而且還授予了涼州刺史的官職,何況劉琰和魏延有矛盾,諸葛亮居然讓劉琰給魏延當面道歉,諸葛亮對魏延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怎麼能說魏延有反骨呢?因為如果魏延有反骨的話,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魏延,何必要一直給魏延升職呢?這不多此一舉,自相矛盾嗎?以諸葛亮的實力難道還害怕區區一個魏延不成?
實際上,關於魏延的死法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與魏延同朝為官的史學家陳壽寫的《三國志》中的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意思是魏延性格孤傲,不把楊儀這些官員放在眼裡,同朝為官的人都躲避魏延的鋒芒,只有楊儀與魏延對著幹,並不怕魏延,所以兩人的矛盾一直都在計劃中,只是由於諸葛亮愛惜魏延之才,袒護魏延,所以這種矛盾就一直隱藏在心裡,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楊儀擔心魏延一旦大權在手,肯定會先殺掉自己,所以索性就來了個先下手為強的手段除掉了魏延。實際上,這也是蜀漢多數人的意思,誰都害怕魏延這種性格之人上臺會對自己不利。
第二種是裴松之註解的陳壽的《三國志》中引用的《魏略》裡的話,說白了就是曹魏政權的人寫的蜀國的史記資料,可信度明顯已經不如原著了,這本書裡說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這就是魏國的一種說法。
第三種是說,諸葛亮死後,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將領呢?明顯看出魏延因為第一次北伐中給諸葛亮進獻子午谷奇謀的戰術被謹慎的諸葛亮拒絕後一直懷恨在心,時刻想要自己獨自做主,而去攻打魏國。已經自大到把誰都不放在眼裡的程度,我認為這才是魏延真正的取禍之道。
所以說,魏延並非有反骨,而是自己的性格招致了殺身之禍。所謂的反骨只是扣在魏延頭上的一頂帽子,魏延有反骨我認為是冤枉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