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2020-12-23 黑冰讀史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魏延不受控制,堅持要留兵據守,不還成都,甚至和楊儀發生了軍事衝突,繼而有投靠魏國的打算,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當魏延與姜維對陣時,姜維依照諸葛亮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話,魏延狂傲,大喊一聲:誰敢殺我?聲音未落,身後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於是安排馬岱假意投降魏延。

那么正史是怎樣記載的呢?諸葛亮有誅殺魏延之心嗎?

三國志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意思就是:諸葛亮已經考慮到了魏延可能會拒絕聽從命令,因此安排了兩人斷後。魏延在最後面斷後,姜維次之。換句話說,即使魏延有什麼想法,姜維在後面還可以抵擋一陣。

當時楊儀為丞相府參軍長史,加綏軍將軍,魏延為徵西大將軍。楊儀精於軍務,魏延驍勇無敵。兩人一文一武,堪稱絕配。但是兩人在實際中卻相互不服,其中魏延更是傲慢狂放,不把別人看在眼裡。別人都怕魏延,唯獨楊儀不怕。

相比於軍中職位來講,魏延頭銜更大,因此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魏延想當然的認為,執掌整個軍隊,決定進攻還是撤退的大權應該由自己來決定,但是諸葛亮卻留有遺言,將軍隊交給了楊儀,並且讓楊儀領軍撤退。諸葛亮的安排讓魏延十分不爽,於是率軍搶先南下成都,並且燒斷了歸途的棧道。

楊儀領軍晝夜兼程,從其他路線緊跟上魏延軍隊,在南谷口兩軍開始對陣。楊儀派王平攻擊魏延,王平對魏延的手下士兵申明大義: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於是士兵們紛紛投降,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兒子數人而已。王平令馬岱追趕魏延眾人,馬岱率軍趕上並斬殺了魏延和他的兒子。

歸根到底,魏延的死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諸葛亮從始至終就不信任魏延

魏延最初並不是劉備手下人,是劉表手下一員將領,後來投靠長沙太守韓玄。魏延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而且武藝超強,有膽識有謀略,但在始終得不到重用。當投奔劉備,諸葛亮便下令要殺他,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還說魏延背叛劉表、殺死韓玄是不忠不義,如果不是劉備救下,恐怕魏延命不保。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一向對他言聽計從,在魏延投靠這件事情上兩人的意見為什麼不一致呢?

劉備在收買人心上有一套自己的見解,特別會演戲,見到魏延前來投奔時內心特別高興,十分願意收服這樣的大將為己用。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心腹自然知道劉備的想法,於是兩人就默契地唱起了雙簧,由諸葛亮唱白臉給魏延一個下馬威,由劉備唱紅臉收服人心。

」腦後有反骨「只不過是諸葛亮的託詞罷了,諸葛亮又不是神仙,怎麼能與一個人剛見面就判定他日後一定反。孟達投降了魏國、糜芳投靠了東吳,諸葛亮對他們委以重任,也沒說過他們有反骨。這麼做的真正目的:

一是為了敲打魏延。

畢竟魏延殺韓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這在古人視為大不忠,儘管魏延棄暗投明,但多少讓忠義之士瞧不起,認為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把魏延推下去處斬,想讓魏延長長記性,今後不要有非分之想,甭幹殺君欺上之事。

二是為了立規樹威。

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隨著投靠劉備的人越來越多,諸葛亮的地位受到挑戰,以魏延長有反骨為由,把魏延拉下去處斬,以此告訴大家在劉備這個陣營中他也有生殺大權,提醒大家要好自為之。

在劉備攻雒城時,魏延與黃忠要爭著出戰,但魏延卻急於建功而違抗軍令,並且還戰敗了,戰敗就要處斬,但劉備以魏延活捉冷苞有功,將功贖罪,又使魏延躲過被殺,而且一路受到重賞。劉備入主西川後,在論功行賞上,封魏延為「揚武將軍」,而且排在馬超前面,看得出來劉備的確很喜歡魏延。

在諸葛亮的敲打震懾下,在劉備的收買愛護下,魏延真心投靠了劉備。後來曹操想誘降他,被魏延拒絕還大罵曹操,並把曹操兩顆門牙射落。

魏延能真心輔佐劉禪嗎?

劉備死後,劉禪登基,與劉備相比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像魏延這種實力派大臣對新主劉禪到底有多少忠誠度成為了諸葛亮日夜所思的問題。而從魏延的履歷來看,魏延對「弱主」瞧不上,一個王朝總要有「強主」與「弱主」,哪能都是強主,況且劉禪就很弱,這一點諸葛亮看很清楚。

在使用魏延這件事情上諸葛亮拿捏的很有分寸,他知道只要他在一天魏延就只能老老實實的發光發熱不敢有非分之想。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非常受重用的,是副統帥,兼任涼州刺史、相府司馬等職位,甚至後來還作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持有皇帝的符節,蜀國只有關羽、張飛、諸葛亮、魏延四人)。當五丈原病危時,如何讓劉禪坐穩皇位、如何讓蜀國平穩過渡、不讓魏國、東吳有機可乘,成為諸葛亮面對的頭等問題。這個時候向魏延這樣的舉足輕重的人物處境就比較微妙了,如果魏延有足夠的覺悟就不會出現以後的悲劇了,偏偏魏延又不是這樣的人。

一、魏延為人高傲,目中無人。

魏延這個人,為人其實是十分高傲的,所以和同僚的關係處得並不是很好。比如,曾與都鄉侯劉琰交惡,兩人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讓步。到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時,這場鬧劇才結束。

二、魏延的膽大冒險和諸葛亮的謹慎相悖。

諸葛亮一生用兵,講究的是謹慎,是步步為營;可是魏延不同,魏延這人善於用兵,又膽大冒險,曾建議親自率兵子午谷,走關中,與諸葛亮會師潼關。考慮到魏延的膽大冒險,有多少兵都不夠其折騰。

三、魏延手握重兵,又無人壓制。

魏延自跟隨劉備以來,多次有所建功。在劉備於成都稱帝後,便封魏延為漢中太守,帶兵駐守漢中,以防範曹魏來襲。他在軍隊中威望高,再者魏延有漢中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漢,用漢中來做晉身之資,蜀國的那些年輕將領,又有誰能夠壓制他呢。

因此,考慮再三,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考慮,為文臣武將之間的團結和睦關係考慮,只能把魏延犧牲掉。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反骨是什麼
    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便要將他拉出去咔嚓了。劉備問其原因的時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說的劉備和在場的人都一愣一愣的。那麼諸葛亮說的反骨是什麼呢?難道魏延的腦袋和別人的腦袋長得不一樣嗎?諸葛亮已經不在世了,沒法詢問,其也沒有留下關於腦袋長反骨的具體描述。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麼一位為蜀漢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功臣,卻被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諸葛亮的計劃下,把魏延處死了。那麼諸葛亮真的能看得見魏延所謂的反骨嗎?其實這只是掩飾之詞了,誰腦後有什麼反骨?完全是騙人的把戲。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拿著「腦後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給暗中處死了呢?其實還是有原因的,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兩個缺點,或許會重蹈關羽的覆轍,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 歷史探秘:魏延腦後真有「反骨」嗎?諸葛亮死前是否設計殺害他?
    而魏延之死,更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看點。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腦後生有「反骨」,對蜀漢不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對魏延印象不好,暗地裡對劉備說:「此人腦後生有反骨,日後必然會反。」反倒是劉備對此不以為然,一直對魏延信任有加,十分重用。這可能和魏延投靠劉備的方式有關。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在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的時候。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三國時期有一個令人費解的老梗,即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我時常在想,一個忠於蜀漢的國士,腦袋後面為什麼會生出反骨呢?羅貫中或許只是隨便一說,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更想不到的是,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後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正史。而他強加的反骨,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對魏延的認知。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地被描述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為謀反伏誅,當初手刃長沙太守韓玄迎接關羽入城,作為最大的功臣,諸葛亮見他第一面就給個下馬威,當眾要殺了他,認為他為人殘暴不仁,弒主不忠,說他腦後有「反骨」,還是劉備求情才存下性命。
  • 諸葛亮臨終前為何執意要殺魏延,難道就只是因為有「反骨」嗎
    魏延最初在長沙歸順劉備的時候,諸葛亮看出魏延腦背後有"反骨"料,到此人日後就會造反, 本想著除之而後快,最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果真造反了。以降服葛亮逝世 ,沒有人可以那他怎麼辦 ?很典型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當時幸運的是諸葛亮提前授予馬岱的計劃, 才殺了魏延。
  • 魏延的反骨
    諸葛亮第一眼見到魏延就欲殺之,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    魏延字文長,蜀漢大將,排名僅在五虎將之後。
  • 魏延腦後的反骨,這個人也有!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 魏延的腦後真有反骨嗎?他有謀反嗎?學者:我們都冤枉他了!
    魏延有沒有謀反,從歷史記載來看,似乎可以回答:有。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發生激烈衝突,直至兵戎相見,都上書稱對方謀反。劉禪與諸位大臣討論,眾大臣一致認為:楊儀不可能造反,謀反的只能是魏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夷滅三族。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三國名將魏延從加入蜀漢陣營開始,一直就是飽受爭議的角色,諸葛亮認為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不適合委以重任,的確魏延從參軍開始,一系列做法讓堅守道德情操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十分不滿。 但是即使魏延表現這樣,在前期為何不趁早殺掉他,為反而還是給他重要的職位呢?
  • 揭秘: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不怪諸葛亮
    隨著諸葛亮的離世,魏延之死就成了所謂的千古謎案。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了有反骨,所以臨死前吩咐楊儀和馬岱殺掉魏延,一句魏延反,馬岱斬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那麼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究竟有沒有被諸葛亮誤會?答案是肯定的
    魏延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雖然比不上劉關張等的名聲,但是在後蜀時期若能被蜀國利用好,就算是不能挽救當時的蜀國與水火之中,那也能極大程度的減緩蜀國日漸衰弱的國情,在這段時間裡若是再出現什麼優秀的將領,帶領蜀國走向勝利走向輝煌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劉關張和諸葛亮皆去世時有重要作用的魏延
  • 魏延的「反骨」
    一是他從長沙歸降時,諸葛亮一見他,就號令將他推出斬首,理由是他腦後有反骨;另外一個就是諸葛亮剛剛去世屍骨未寒,魏延就發動叛亂,結果被馬岱誅殺,印證了「反骨」的說法。反觀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卻是連連失利,有一次還因為戰敗自貶為右將軍。正是在北伐中,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集中爆發了。矛盾,主要是因為二人的性格不同進而導致的戰略上的不同。我們知道,「諸葛一生唯謹慎」,尤其是在失利的局面下,就更讓他傾向於穩打穩紮,步步為營。但魏延呢,過去劉備之所以看好他,就是因為這個人有衝勁。
  • 腦後有反骨是人才!
    腦後有反骨是人才!腦後有反骨,俗成了一句貶義的名詞。通常指的是某人本質叛逆,不仁不義,賣主求榮,篡權奪位。腦後反骨這個詞最早是出於[三國演義]的第五十三回。這人正是長沙守將之一魏延。當 關羽引魏延拜見劉備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出斬首」。劉備驚問為何斬殺獻功降將?孔明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經劉備求情,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卻一直不受重用。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果然帶兵謀反。副將馬岱遵照孔明的遺命誘殺了魏延。 從此,魏延與腦後反骨成了反叛與不軌的代名詞。往往上司斥責不聽指揮的下屬,會直言你是魏延再世;你腦後有反骨;反骨仔。
  • 名將魏延為何被污衊腦後有反骨
    魏延可能有很多人疑問,魏延不是在關羽在攻打長沙郡時得到的戰將嗎?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確實如此。同樣是劉備記在心裡的人還有馬謖,馬謖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前的囑託,北伐任用馬謖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自恃才高,不聽王平之言導致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失敗,事後被諸葛亮斬了,由此可見劉備確實識人。魏延的表現可以說從出現開始就是一路平步青雲,劉備稱帝後被封為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又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和涼州刺史。
  •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斬殺麾下能力最出色的魏延還說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一代出色的名將,先是替劉備把守漢中國若金湯15年,後跟隨北伐大軍,更是戰功卓著,論武堪比五虎將,論智更是賽諸葛,沒想到在蜀國後期因諸葛亮一句魏延有反骨
  • 死後仍被罵了千年,只因孔明一句腦後反骨,魏延真的太冤了
    大部分人對於諸葛亮的印象,基本上都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但是很多人卻忽視了他僅僅只是一部小說,所謂的演義,這就相當於現在的武俠小說,雖然基於歷史的基礎,但很多內容與真正的歷史不太一樣。而關於諸葛亮小說與真正的歷史就有很大的差別,在小說當中,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富有仙風道骨的謀士,似乎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只要輕搖羽扇,立刻就能計從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