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強大的漢王朝開始走向滅亡之路。從黃巾起東漢朝廷各路起義軍四起,皇權式微,因此各鎮諸侯勢力強大。自古亂世出英雄,我們所熟知的東漢末年經過數十年的動蕩最終形成三方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東吳孫家三代經營立足江東,而作為皇室後裔的劉皇叔輾轉來到荊州與孫權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而劉備順勢佔領荊州大部,曹孫劉三方分割荊州。劉備自從駐足荊州邀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再也不用擔心後勤問題,劉備在前方可以放心打仗,諸葛亮在後方整備軍糧後勤。拿下荊州之後,不斷收攏荊州各路人才。而劉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益州,益州自秦開始成為天府之國,劉備與諸葛亮隆中策略就是拿下荊州和益州。
劉備要奪取益州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理由,恰好此時曹操想要拿下漢中,益州之主劉璋感到曹操的威脅,漢中一丟益州必然不保,而漢中張魯和劉璋一直都是死對頭,這時候劉璋想到了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皇叔。劉皇叔趁著機會帶上部隊進入益州,劉璋盛情邀請讓劉備駐紮葭萌(今廣元),而作為文章的主人公也是第一次登場。劉備進入益州帶的主要人物是軍師龐統,老將黃忠和本文章主人公魏延。
可能有很多人疑問,魏延不是在關羽在攻打長沙郡時得到的戰將嗎?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確實如此。關羽在攻打長沙郡時,與黃忠對戰,黃忠覺得關羽忠義不忍放冷箭而被太守韓玄認為其通敵要將其斬首。而魏延在韓玄手下不得重用想投奔劉備,趁著機會救下黃忠殺韓玄投靠劉備。在古代的忠義面前,此時的魏延殺主自然在諸葛亮眼中是個不忠不義的小人。而魏延的反骨自此之後就帶上了,而且帶了幾千年。
但是畢竟是小說,小說更多的為了凸顯主要人物,自然次要人物就被利用和其他化。魏延就是其中之一,羅貫中老前輩也沒有想到他的小說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自然也不會照顧一個很久以前的將軍的名聲。事實上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第一次的出現是在劉備入蜀之時。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作為官方記載也是二十四史之一,自然可信度更高。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來就是蜀漢的官員,後來司馬昭滅蜀漢,又到了曹魏做官,司馬炎奪得天下之後就做了晉朝的官。對蜀漢真實的歷史更加了解。不過這段也僅僅證明魏延出現的時間,並不能代表魏延無反骨。又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這意思是劉備在徵討荊州四郡之時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因為劉備採取了一個好的策略就是表劉表之子劉琦為荊州刺史,所以劉備南下之時興的是劉琦之名。我是替你們前主公劉表的兒子劉琦來和你們談判的,你們本來就是劉表的手下,如今曹操已經被我趕跑了你們應該回到劉表的麾下。自然四位太守就投降了,畢竟曹操都被趕走了,還是回到老主公的麾下。既然沒有受到抵抗,那麼就不存在反叛,而作為長沙太守韓玄還好好的在劉備手下做事,自然不存在魏延反叛一說。
魏延也是著實委屈,一心一意的在劉備手下幹事,不想千年之後背下如此罵名。但是作為主公的劉備卻甚是喜愛這個將領。從入蜀開始劉備就帶著黃忠、魏延,都是新手。作為老將關張趙留守荊州,可見劉備是重視魏延的。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栽培,顯示帶著自己的班底跟著劉備入川,一路立下不少戰功,劉備封他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本就是劉備首創的,前一任還是在長坂坡救後主的趙雲,可見劉備看重魏延。隨後漢中之戰結束更是讓魏延進入蜀漢集團核心。
劉備和曹操在漢中進行拉鋸戰,最後以劉備佔領漢中而告終,戰爭結束之後劉備準備回成都,而留守漢中人選上就出現了分歧。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都參與了漢中之戰,都有戰功。而張飛作為劉備的老班底兄弟自然成了首要人選。況且關羽鎮守荊州,漢中作為益州的北大門自然需要一個信得過人鎮守,連張飛自己都覺得會是他。結果在任命大會上,劉備任命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鎮守此地,眾人也是驚奇不已。劉備也是給足了魏延機會,問魏延要是曹操舉兵來犯你可如何抵擋?魏延答曰:「如果曹操舉國來犯我就大王抵擋他,要是曹操率十萬偏師來攻打,我就為大王滅了他。」此話一出,劉備非常滿意留下魏延就回成都去了。
魏延也不負劉備重託,一直到諸葛亮北伐,漢中都並沒有出現問題。而劉備素來看人很準,劉備重用魏延可以看出對魏延放心,也知道他的能力可以勝任。同樣是劉備記在心裡的人還有馬謖,馬謖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前的囑託,北伐任用馬謖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自恃才高,不聽王平之言導致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失敗,事後被諸葛亮斬了,由此可見劉備確實識人。
魏延的表現可以說從出現開始就是一路平步青雲,劉備稱帝後被封為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又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和涼州刺史。此時魏延可以說是蜀漢第一將,趙雲已經老了,其他四位將領相繼過世。諸葛亮北伐的第一倚重之人自然是魏延,之後再北伐中建功又被封為前將軍,假節。可見諸葛亮也很重用魏延。
不過人的性格不同,就如關羽雖然忠義但是卻瞧不起士族所以最後被糜芳和傅士仁出賣。魏延也有個毛病就是與其他同事關係差,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這種更加凸顯,魏延和楊儀素來不和,而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能經常從中勸阻,諸葛亮在時自然可以穩住兩個人。不過好景不長諸葛亮身死北伐途中,臨終前讓魏延斷後,命楊儀等人回師成都,要是魏延不聽就由他去,也許諸葛亮心裡知道魏延不會放棄北伐,畢竟在第一次北伐之時就提出子午谷奇謀。魏延作為大將當然有自己的想法,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就讓楊儀等人帶著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他在漢中繼續北伐。
楊儀本來就與魏延不和自然兩人互不聽從,但是大多數人也對魏延不感冒,而且諸葛亮已經死了,遺命回成都大家自然聽從就跟著楊儀回成都了。但是魏延很不高興,你們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生死而耽誤北伐大業呢?就帶著自己的部隊跑到楊儀部隊的前方燒了棧道,而兩人的矛盾更加深了,兩人分別上書後主說對方造反。後主劉禪也拿不定主意,就問董允和蔣琬誰對誰錯,他們都相信楊儀而不信魏延。結果魏延被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事實上魏延被沒有想過造反,只是想繼續北伐,實現劉備的遺志,可惜卻無人相信。後來楊儀也沒有好下場,因為回到成都後以為後主會讓他像諸葛亮一樣倚重,卻不料諸葛亮生前已經指定蔣琬為後繼人選,心生怨言被後主得知被廢,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