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魏延為何被污衊腦後有反骨

2020-12-23 帝國五千年

前言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強大的漢王朝開始走向滅亡之路。從黃巾起東漢朝廷各路起義軍四起,皇權式微,因此各鎮諸侯勢力強大。自古亂世出英雄,我們所熟知的東漢末年經過數十年的動蕩最終形成三方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東吳孫家三代經營立足江東,而作為皇室後裔的劉皇叔輾轉來到荊州與孫權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而劉備順勢佔領荊州大部,曹孫劉三方分割荊州。劉備自從駐足荊州邀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再也不用擔心後勤問題,劉備在前方可以放心打仗,諸葛亮在後方整備軍糧後勤。拿下荊州之後,不斷收攏荊州各路人才。而劉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益州,益州自秦開始成為天府之國,劉備與諸葛亮隆中策略就是拿下荊州和益州。

劉備要奪取益州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理由,恰好此時曹操想要拿下漢中,益州之主劉璋感到曹操的威脅,漢中一丟益州必然不保,而漢中張魯和劉璋一直都是死對頭,這時候劉璋想到了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皇叔。劉皇叔趁著機會帶上部隊進入益州,劉璋盛情邀請讓劉備駐紮葭萌(今廣元),而作為文章的主人公也是第一次登場。劉備進入益州帶的主要人物是軍師龐統,老將黃忠和本文章主人公魏延。

魏延

可能有很多人疑問,魏延不是在關羽在攻打長沙郡時得到的戰將嗎?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確實如此。關羽在攻打長沙郡時,與黃忠對戰,黃忠覺得關羽忠義不忍放冷箭而被太守韓玄認為其通敵要將其斬首。而魏延在韓玄手下不得重用想投奔劉備,趁著機會救下黃忠殺韓玄投靠劉備。在古代的忠義面前,此時的魏延殺主自然在諸葛亮眼中是個不忠不義的小人。而魏延的反骨自此之後就帶上了,而且帶了幾千年。

但是畢竟是小說,小說更多的為了凸顯主要人物,自然次要人物就被利用和其他化。魏延就是其中之一,羅貫中老前輩也沒有想到他的小說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自然也不會照顧一個很久以前的將軍的名聲。事實上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第一次的出現是在劉備入蜀之時。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魏延

作為官方記載也是二十四史之一,自然可信度更高。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來就是蜀漢的官員,後來司馬昭滅蜀漢,又到了曹魏做官,司馬炎奪得天下之後就做了晉朝的官。對蜀漢真實的歷史更加了解。不過這段也僅僅證明魏延出現的時間,並不能代表魏延無反骨。又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這意思是劉備在徵討荊州四郡之時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因為劉備採取了一個好的策略就是表劉表之子劉琦為荊州刺史,所以劉備南下之時興的是劉琦之名。我是替你們前主公劉表的兒子劉琦來和你們談判的,你們本來就是劉表的手下,如今曹操已經被我趕跑了你們應該回到劉表的麾下。自然四位太守就投降了,畢竟曹操都被趕走了,還是回到老主公的麾下。既然沒有受到抵抗,那麼就不存在反叛,而作為長沙太守韓玄還好好的在劉備手下做事,自然不存在魏延反叛一說。

魏延

魏延也是著實委屈,一心一意的在劉備手下幹事,不想千年之後背下如此罵名。但是作為主公的劉備卻甚是喜愛這個將領。從入蜀開始劉備就帶著黃忠、魏延,都是新手。作為老將關張趙留守荊州,可見劉備是重視魏延的。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栽培,顯示帶著自己的班底跟著劉備入川,一路立下不少戰功,劉備封他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本就是劉備首創的,前一任還是在長坂坡救後主的趙雲,可見劉備看重魏延。隨後漢中之戰結束更是讓魏延進入蜀漢集團核心。

劉備和曹操在漢中進行拉鋸戰,最後以劉備佔領漢中而告終,戰爭結束之後劉備準備回成都,而留守漢中人選上就出現了分歧。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都參與了漢中之戰,都有戰功。而張飛作為劉備的老班底兄弟自然成了首要人選。況且關羽鎮守荊州,漢中作為益州的北大門自然需要一個信得過人鎮守,連張飛自己都覺得會是他。結果在任命大會上,劉備任命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鎮守此地,眾人也是驚奇不已。劉備也是給足了魏延機會,問魏延要是曹操舉兵來犯你可如何抵擋?魏延答曰:「如果曹操舉國來犯我就大王抵擋他,要是曹操率十萬偏師來攻打,我就為大王滅了他。」此話一出,劉備非常滿意留下魏延就回成都去了。

劉備

魏延也不負劉備重託,一直到諸葛亮北伐,漢中都並沒有出現問題。而劉備素來看人很準,劉備重用魏延可以看出對魏延放心,也知道他的能力可以勝任。同樣是劉備記在心裡的人還有馬謖,馬謖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前的囑託,北伐任用馬謖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自恃才高,不聽王平之言導致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失敗,事後被諸葛亮斬了,由此可見劉備確實識人。

魏延的表現可以說從出現開始就是一路平步青雲,劉備稱帝後被封為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又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和涼州刺史。此時魏延可以說是蜀漢第一將,趙雲已經老了,其他四位將領相繼過世。諸葛亮北伐的第一倚重之人自然是魏延,之後再北伐中建功又被封為前將軍,假節。可見諸葛亮也很重用魏延。

不過人的性格不同,就如關羽雖然忠義但是卻瞧不起士族所以最後被糜芳和傅士仁出賣。魏延也有個毛病就是與其他同事關係差,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這種更加凸顯,魏延和楊儀素來不和,而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能經常從中勸阻,諸葛亮在時自然可以穩住兩個人。不過好景不長諸葛亮身死北伐途中,臨終前讓魏延斷後,命楊儀等人回師成都,要是魏延不聽就由他去,也許諸葛亮心裡知道魏延不會放棄北伐,畢竟在第一次北伐之時就提出子午谷奇謀。魏延作為大將當然有自己的想法,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就讓楊儀等人帶著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他在漢中繼續北伐。

楊儀

楊儀本來就與魏延不和自然兩人互不聽從,但是大多數人也對魏延不感冒,而且諸葛亮已經死了,遺命回成都大家自然聽從就跟著楊儀回成都了。但是魏延很不高興,你們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生死而耽誤北伐大業呢?就帶著自己的部隊跑到楊儀部隊的前方燒了棧道,而兩人的矛盾更加深了,兩人分別上書後主說對方造反。後主劉禪也拿不定主意,就問董允和蔣琬誰對誰錯,他們都相信楊儀而不信魏延。結果魏延被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事實上魏延被沒有想過造反,只是想繼續北伐,實現劉備的遺志,可惜卻無人相信。後來楊儀也沒有好下場,因為回到成都後以為後主會讓他像諸葛亮一樣倚重,卻不料諸葛亮生前已經指定蔣琬為後繼人選,心生怨言被後主得知被廢,後自殺。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反骨是什麼
    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便要將他拉出去咔嚓了。劉備問其原因的時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說的劉備和在場的人都一愣一愣的。那麼諸葛亮說的反骨是什麼呢?難道魏延的腦袋和別人的腦袋長得不一樣嗎?諸葛亮已經不在世了,沒法詢問,其也沒有留下關於腦袋長反骨的具體描述。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三國名將魏延從加入蜀漢陣營開始,一直就是飽受爭議的角色,諸葛亮認為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不適合委以重任,的確魏延從參軍開始,一系列做法讓堅守道德情操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十分不滿。 但是即使魏延表現這樣,在前期為何不趁早殺掉他,為反而還是給他重要的職位呢?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三國時期有一個令人費解的老梗,即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我時常在想,一個忠於蜀漢的國士,腦袋後面為什麼會生出反骨呢?羅貫中或許只是隨便一說,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更想不到的是,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後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正史。而他強加的反骨,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對魏延的認知。
  • 魏延腦後的反骨,這個人也有!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 腦後有反骨是人才!
    腦後有反骨是人才!腦後有反骨,俗成了一句貶義的名詞。通常指的是某人本質叛逆,不仁不義,賣主求榮,篡權奪位。腦後反骨這個詞最早是出於[三國演義]的第五十三回。這人正是長沙守將之一魏延。當 關羽引魏延拜見劉備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出斬首」。劉備驚問為何斬殺獻功降將?孔明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經劉備求情,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卻一直不受重用。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果然帶兵謀反。副將馬岱遵照孔明的遺命誘殺了魏延。 從此,魏延與腦後反骨成了反叛與不軌的代名詞。往往上司斥責不聽指揮的下屬,會直言你是魏延再世;你腦後有反骨;反骨仔。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魏延的反骨
    諸葛亮第一眼見到魏延就欲殺之,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    魏延字文長,蜀漢大將,排名僅在五虎將之後。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地被描述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為謀反伏誅,當初手刃長沙太守韓玄迎接關羽入城,作為最大的功臣,諸葛亮見他第一面就給個下馬威,當眾要殺了他,認為他為人殘暴不仁,弒主不忠,說他腦後有「反骨」,還是劉備求情才存下性命。
  • 歷史探秘:魏延腦後真有「反骨」嗎?諸葛亮死前是否設計殺害他?
    而魏延之死,更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看點。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腦後生有「反骨」,對蜀漢不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對魏延印象不好,暗地裡對劉備說:「此人腦後生有反骨,日後必然會反。」反倒是劉備對此不以為然,一直對魏延信任有加,十分重用。這可能和魏延投靠劉備的方式有關。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在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的時候。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麼一位為蜀漢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功臣,卻被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諸葛亮的計劃下,把魏延處死了。那麼諸葛亮真的能看得見魏延所謂的反骨嗎?其實這只是掩飾之詞了,誰腦後有什麼反骨?完全是騙人的把戲。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拿著「腦後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給暗中處死了呢?其實還是有原因的,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兩個缺點,或許會重蹈關羽的覆轍,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 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魏延不受控制,堅持要留兵據守,不還成都,甚至和楊儀發生了軍事衝突,繼而有投靠魏國的打算,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當魏延與姜維對陣時,姜維依照諸葛亮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話,魏延狂傲,大喊一聲:誰敢殺我?聲音未落,身後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 魏延的「反骨」
    一是他從長沙歸降時,諸葛亮一見他,就號令將他推出斬首,理由是他腦後有反骨;另外一個就是諸葛亮剛剛去世屍骨未寒,魏延就發動叛亂,結果被馬岱誅殺,印證了「反骨」的說法。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去世之前,自感將不久於世,背著魏延召集楊儀、費褘、姜維等人安排後事。諸葛亮特意留下遺囑:撤退時「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撤退時令魏延斷後,其實是姜維,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用管它,軍隊自行出發。文件精神按規定要傳達到「軍級幹部」,卻偏偏將「軍級幹部」魏延無端排除在外。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魏延有反骨?哥哥心裡苦
    在五虎上將相繼死去之後,劉備代表的蜀國實力也隨之衰弱不少,不是有一句諺語流傳很廣,「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其實就代表了後五虎將時代,蜀國軍事力量的薄弱,可以這麼說,在後五虎將時期,魏延就是蜀國軍事將領的牌面。可是這個牌面,為什麼下場如此悽慘?
  • 古人所說的反骨究竟是怎麼看的?史上有反骨的人除了魏延還有仨
    我們在看一些影視劇和文史典籍的時候,會經常看到「反骨」一詞。而腦後有反骨的人一般都被定性成不忠不義之人。那麼,古人所說的反骨究竟是在哪呢?反骨並不是特指腦後一處凸出的骨頭,除此之外還有像額頭突出(額前反骨)、耳後有骨突出也都是反骨的一種(叫「完骨」)。
  • 魏延的腦後真有反骨嗎?他有謀反嗎?學者:我們都冤枉他了!
    魏延有沒有謀反,從歷史記載來看,似乎可以回答:有。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發生激烈衝突,直至兵戎相見,都上書稱對方謀反。劉禪與諸位大臣討論,眾大臣一致認為:楊儀不可能造反,謀反的只能是魏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夷滅三族。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究竟有沒有被諸葛亮誤會?答案是肯定的
    魏延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雖然比不上劉關張等的名聲,但是在後蜀時期若能被蜀國利用好,就算是不能挽救當時的蜀國與水火之中,那也能極大程度的減緩蜀國日漸衰弱的國情,在這段時間裡若是再出現什麼優秀的將領,帶領蜀國走向勝利走向輝煌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劉關張和諸葛亮皆去世時有重要作用的魏延
  • 為何諸葛亮給魏延穿小鞋?還說魏延天生反骨
    蜀國內部矛盾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被馬岱斬殺也能看出一二,而在陝西石馬鄉魏延就長眠於此。當地老者每每向外人介紹魏延墓時,都會提及幾十年前墓前立著的兩個石馬和一個文生。墓碑上簡明扼要——漢將馬岱斬魏延於此」。很多人提及魏延都會嘲諷「天生反骨」,此乃無法證實的笑言。歷史不可追憶,是否「反叛」不可定論,但村中老者對石馬與書生的介紹卻頗有意味。
  • 死後仍被罵了千年,只因孔明一句腦後反骨,魏延真的太冤了
    而關於諸葛亮小說與真正的歷史就有很大的差別,在小說當中,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富有仙風道骨的謀士,似乎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只要輕搖羽扇,立刻就能計從心生。而且諸葛亮更是劉備的貴人,在沒有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屢戰屢敗,連一塊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但是遇到諸葛亮之後,地盤就迅速擴張起來,不僅勢力越來越大,而且還成功地與曹魏東吳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