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可在蜀漢集團,論叛變,魏延排不上號。比如糜芳,作為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是妾,死後扶正,糜夫人很可能是正妻)的兄弟,投降吳國,致關羽被殺。再如孟達,三次叛主,反覆無常。諸葛亮為何不嚇唬他們,偏拿魏延練手?難道真是魏延的長相太奇特?
在《三國演義》前身《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劉備見魏延的場面完全不同:「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皇叔看三將:為首者是龐統,皇叔言:『賢人也。』又看魏延,『賢德也』。言:『不若吾弟關公。』」並沒提及反骨。
顯然,這塊反骨是羅貫中按上去的,又經毛宗崗添油加醋,坐成事實。
魏延的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
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
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此前只是牙門將軍(屬雜號將軍,陪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此前趙雲在長坂坡立功,曾任此職),跟隨劉備才10年,資歷較淺。
劉備重用魏延,原因有三:
其一,魏延有軍事才能,膽子大。
其二,善於帶兵。《三國志》說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他死後,手下士兵為他收屍並守墓。
其三,個性傲慢,不拉幫結派。「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一點很像關羽。
劉備用人,從不讓全才獨當一面。他在世時,諸葛亮幾無兵權。劉備去世後,魏延在名義上一度成為蜀國第二號大臣,卻長期受制於諸葛亮,再無獨當一面的機會。
據《三國志》載:「(魏)延每隨亮(諸葛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在《三國演義》中,則稱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諸葛亮兵出斜(音如爺)谷,直取長安。斜谷在今陝西終南山,谷長「四百七十裡,昔秦王取蜀之道也」,風險較大。但從《三國志》的意思看,魏延要求的是分兵,並非行險,《三國演義》的作者刻意進行了篡改。
寫魏延,是為襯託關羽
據學者齊裕焜研究,在《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似乎存在兩個書寫系統:一個來自下層文人,他們比較了解歷史;一個來自說書藝人,他們更關注故事的趣味性。這兩個系統自說自話,給整部小說帶來難以彌合的裂縫。
魏延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在明代各版中,魏延「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模樣,武藝獨魁」。這是傳統敘事常用技巧,即以副線襯主線、以配角襯主角。所以魏延不僅和關羽長得像,連使用的兵器也很像,都是大刀。
將一人分成兩人,敘事空間擴大了,易形成戲劇效果——關羽、魏延都是性格傲慢、抗上護下的人,諸葛亮對關羽百般退讓,對魏延則毫不客氣,且屢下黑手。
守街亭時,諸葛亮寧派馬謖,也不分兵給魏延,還哄魏延說「前鋒破敵者,乃偏裨之將耳」,讓魏延去當策應,稱這才是「大都督之任也」。
在明代嘉靖本《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情節:諸葛亮派魏延將司馬懿父子誘入山谷,縱火焚燒,且令馬岱堵死全部通道,試圖將魏延一起燒死。因天降大雨,火攻失敗。面對魏延問責,諸葛亮怒斥馬岱:「文長(魏延字文長)乃吾之大將……如何將文長也困於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驟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
諸葛亮要立斬馬岱,各方求情,最終打了40軍棍,當晚卻派人對馬岱說:「丞相素知將軍忠義,故令行此密計。」
真正想造反的是楊儀
經過一番鋪陳,講清了諸葛亮信任馬岱,卻沒講清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可能是下層文人接著創造出來的,有足夠的史料依據。《三國志·董允傳》的注中寫道:「孫權嘗大醉,問楙(蜀漢使節費楙)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葛亮知道後,「以為知言」。《三國志·楊儀傳》中也寫道:「(諸葛)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任有所偏廢也。」
魏延傲慢,楊儀心胸狹隘,但楊儀曾任長史(丞相府的秘書長),更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楊儀遵其遺囑,下令退兵。魏延終於等到獨掌全局的機會,表示:「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三國志》明確指出,魏延以為諸葛亮死了,大家就會聽他的,他攻打楊儀不算背叛蜀漢。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稱魏延「實無反意」。
楊儀倒是曾準備謀反,回成都後,感覺自己受排擠,便抱怨說:「如果我當時率軍降魏,你們還能這麼對我嗎?」被費禕告發,楊儀被廢為民,後自殺。
在毛宗崗之前,《三國演義》中夾雜了許多不利於諸葛亮的內容,著名思想家李贄曾點評說:「諸葛亮更可殺矣!更可剮矣!不殺不剮,亦無以洩我胸中憤也。」在諸葛亮的一段話下,李贄竟評價為「放屁」。
想當紅臉漢子,沒門
說書人貶低魏延,文人又在為魏延鳴冤,羅貫中看出了兩個書寫系統之間的矛盾處,為了讓魏延之死變得合情合理,只好拿反骨說事。
在相書中,反骨共有三處:一是耳後見腮,就是從身後能看見腮骨;二是眉骨太突出;三是反廓耳,就是耳廓高於耳輪。有反骨,只表示此人性格急躁,不等於反叛。羅貫中把反骨安到腦後,可能是誤讀了相枕骨術。枕骨在腦後,可以相,但均屬好相。比如有「五嶽枕」者可封侯,最差的「腰鼓枕」,也是「主小貴,多成敗反覆」。均與造反無關。
雖然羅貫中違背了相術常識,但給魏延加上反骨後,邏輯上還是順暢多了,只是一些細節仍顯生澀。到清代毛宗崗時,手段更加巧妙。
首先,刪掉了火燒魏延的情節,遮蔽了諸葛亮不擇手段的一面。
其次,刪去孫權對楊儀的評價,只保留對魏延的評價。
其三,模糊了楊儀成功後,對魏延的報復。據《三國志》載:「(馬岱)致(魏延之)首於(楊)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魏)延三族。」衝淡了諸葛亮選錯人之誤。
其四,不再提魏延「面如重棗」,剝奪了他當紅臉漢的權利。
毛宗崗將羅貫中筆下所有不利於諸葛亮的地方全部刪去,比如嘉靖本中,劉備攜民渡江時,諸葛亮勸劉備拋棄百姓、自己逃命,毛宗崗改成眾將勸。劉備殺養子劉封,本是諸葛亮建議,殺了劉封,才能保證荊州集團擁戴的劉禪登基,卻被毛宗崗改成劉備自行決定。
長得不順眼,就是有反骨
經毛宗崗改寫,《三國演義》變得更完整,幾乎看不出它來自兩大創作系統,可給魏延貼上反骨的標籤,又引人好奇:這個反骨究竟是什麼?
一種觀點認為,反骨即顱骨上的骨瘤,結構如夾心餅乾,內層和外層是堅硬的密質骨,中間夾著一層松質骨。骨瘤是骨膜過度增生後形成的良性腫瘤,不算少見,美國籃球明星喬丹的腦後就有這麼一個骨瘤。骨瘤多發於青年,生長緩慢,一般無特殊症狀。人體停止發育後,它就不再生長了,極少惡變。
另一種觀點認為,魏延患有舟狀頭,即骨縫過早閉合,導致顱骨變形,這是先天發育障礙造成的。舟狀頭患者腦後會生出多餘骨骼,但舟狀頭會給嬰兒大腦發育帶來不良影響,需手術治療,否則會影響智力。魏延雖情商略差,但沒有證據表明他的智商有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一些成年人頭部骨縫之間有多餘骨骼」,醫學上稱為縫間骨,它與遺傳高度相關,比如俄國末代沙皇親屬「皆在腦後有一不尋常突出骨結構」。有此骨的人很少,魏延可能也是其一。
不過,更大的可能是,魏延發育完全正常,所謂「腦後反骨」並非實指,而是一種形容。
在歷史上,吳王劉濞、安祿山等都被認為有反骨,但都沒說長在哪。古人說反骨、反相,更多是指相貌怪異,所以「貌有反相」「目有反相」「鼻折山根(塌鼻梁)頗有反相」「額紋有反相」……總之,長得不順眼,就是有反骨。
以貌取人曾是用人指標
長相是天生的,怎能讓個人負責?以貌取人,未免太不公平。
可在古代,這還真是用人的一條硬指標。
荀子曾說:「相人,古之人無有也。」意思是,到荀子時,專門的相人術還沒出現。其實,《左傳》中記載了許多關於相面的故事,只是在那時,這不被承認為「術」而已。
相術直接源頭有二:其一,挑選戰馬;其二,治病。後者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據現代研究證明,700種以上的遺傳病「寫在臉上」,通過相面,可以診病,所以在東西方,相術都較早誕生。
漢代時,在五行學說推動下,加上西漢馬政發達,相術的影響力空前提升。比如漢初名臣張蒼曾犯死罪,王陵見他「身長大,肥白如瓠」,便請劉邦赦免。東漢開國名臣任光也曾被判死刑,因相貌堂堂,最終得救。王莽時,通過佔卜選官,篩出十多人,其中兩人相貌好,便從布衣直接提拔為官員。
除當官、免死,古人娶妻也需相面,劉邦能娶到呂后,正因呂后的父親善相,這推動了民間對相術的關注。不僅皇帝、高官迷信相術,下層百姓也有信奉此道者。
從羅貫中到毛宗崗都深知:只要加上反骨,就能把一場權力鬥爭,改寫成平叛鬥爭,既維護蜀漢的正統性,又突出諸葛亮的英雄形象。
至於魏延冤不冤,誰還管他呢?(責編: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