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可在蜀漢集團,論叛變,魏延排不上號。比如糜芳,作為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是妾,死後扶正,糜夫人很可能是正妻)的兄弟,投降吳國,致關羽被殺。再如孟達,三次叛主,反覆無常。諸葛亮為何不嚇唬他們,偏拿魏延練手?難道真是魏延的長相太奇特?

在《三國演義》前身《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劉備見魏延的場面完全不同:「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皇叔看三將:為首者是龐統,皇叔言:『賢人也。』又看魏延,『賢德也』。言:『不若吾弟關公。』」並沒提及反骨。

顯然,這塊反骨是羅貫中按上去的,又經毛宗崗添油加醋,坐成事實。

魏延的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

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

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此前只是牙門將軍(屬雜號將軍,陪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此前趙雲在長坂坡立功,曾任此職),跟隨劉備才10年,資歷較淺。

劉備重用魏延,原因有三:

其一,魏延有軍事才能,膽子大。

其二,善於帶兵。《三國志》說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他死後,手下士兵為他收屍並守墓。

其三,個性傲慢,不拉幫結派。「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一點很像關羽。

劉備用人,從不讓全才獨當一面。他在世時,諸葛亮幾無兵權。劉備去世後,魏延在名義上一度成為蜀國第二號大臣,卻長期受制於諸葛亮,再無獨當一面的機會。

據《三國志》載:「(魏)延每隨亮(諸葛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在《三國演義》中,則稱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諸葛亮兵出斜(音如爺)谷,直取長安。斜谷在今陝西終南山,谷長「四百七十裡,昔秦王取蜀之道也」,風險較大。但從《三國志》的意思看,魏延要求的是分兵,並非行險,《三國演義》的作者刻意進行了篡改。

寫魏延,是為襯託關羽

據學者齊裕焜研究,在《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似乎存在兩個書寫系統:一個來自下層文人,他們比較了解歷史;一個來自說書藝人,他們更關注故事的趣味性。這兩個系統自說自話,給整部小說帶來難以彌合的裂縫。

魏延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在明代各版中,魏延「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模樣,武藝獨魁」。這是傳統敘事常用技巧,即以副線襯主線、以配角襯主角。所以魏延不僅和關羽長得像,連使用的兵器也很像,都是大刀。

將一人分成兩人,敘事空間擴大了,易形成戲劇效果——關羽、魏延都是性格傲慢、抗上護下的人,諸葛亮對關羽百般退讓,對魏延則毫不客氣,且屢下黑手。

守街亭時,諸葛亮寧派馬謖,也不分兵給魏延,還哄魏延說「前鋒破敵者,乃偏裨之將耳」,讓魏延去當策應,稱這才是「大都督之任也」。

在明代嘉靖本《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情節:諸葛亮派魏延將司馬懿父子誘入山谷,縱火焚燒,且令馬岱堵死全部通道,試圖將魏延一起燒死。因天降大雨,火攻失敗。面對魏延問責,諸葛亮怒斥馬岱:「文長(魏延字文長)乃吾之大將……如何將文長也困於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驟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

諸葛亮要立斬馬岱,各方求情,最終打了40軍棍,當晚卻派人對馬岱說:「丞相素知將軍忠義,故令行此密計。」

真正想造反的是楊儀

經過一番鋪陳,講清了諸葛亮信任馬岱,卻沒講清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可能是下層文人接著創造出來的,有足夠的史料依據。《三國志·董允傳》的注中寫道:「孫權嘗大醉,問楙(蜀漢使節費楙)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葛亮知道後,「以為知言」。《三國志·楊儀傳》中也寫道:「(諸葛)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任有所偏廢也。」

魏延傲慢,楊儀心胸狹隘,但楊儀曾任長史(丞相府的秘書長),更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楊儀遵其遺囑,下令退兵。魏延終於等到獨掌全局的機會,表示:「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三國志》明確指出,魏延以為諸葛亮死了,大家就會聽他的,他攻打楊儀不算背叛蜀漢。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稱魏延「實無反意」。

楊儀倒是曾準備謀反,回成都後,感覺自己受排擠,便抱怨說:「如果我當時率軍降魏,你們還能這麼對我嗎?」被費禕告發,楊儀被廢為民,後自殺。

在毛宗崗之前,《三國演義》中夾雜了許多不利於諸葛亮的內容,著名思想家李贄曾點評說:「諸葛亮更可殺矣!更可剮矣!不殺不剮,亦無以洩我胸中憤也。」在諸葛亮的一段話下,李贄竟評價為「放屁」。

想當紅臉漢子,沒門

說書人貶低魏延,文人又在為魏延鳴冤,羅貫中看出了兩個書寫系統之間的矛盾處,為了讓魏延之死變得合情合理,只好拿反骨說事。

在相書中,反骨共有三處:一是耳後見腮,就是從身後能看見腮骨;二是眉骨太突出;三是反廓耳,就是耳廓高於耳輪。有反骨,只表示此人性格急躁,不等於反叛。羅貫中把反骨安到腦後,可能是誤讀了相枕骨術。枕骨在腦後,可以相,但均屬好相。比如有「五嶽枕」者可封侯,最差的「腰鼓枕」,也是「主小貴,多成敗反覆」。均與造反無關。

雖然羅貫中違背了相術常識,但給魏延加上反骨後,邏輯上還是順暢多了,只是一些細節仍顯生澀。到清代毛宗崗時,手段更加巧妙。

首先,刪掉了火燒魏延的情節,遮蔽了諸葛亮不擇手段的一面。

其次,刪去孫權對楊儀的評價,只保留對魏延的評價。

其三,模糊了楊儀成功後,對魏延的報復。據《三國志》載:「(馬岱)致(魏延之)首於(楊)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魏)延三族。」衝淡了諸葛亮選錯人之誤。

其四,不再提魏延「面如重棗」,剝奪了他當紅臉漢的權利。

毛宗崗將羅貫中筆下所有不利於諸葛亮的地方全部刪去,比如嘉靖本中,劉備攜民渡江時,諸葛亮勸劉備拋棄百姓、自己逃命,毛宗崗改成眾將勸。劉備殺養子劉封,本是諸葛亮建議,殺了劉封,才能保證荊州集團擁戴的劉禪登基,卻被毛宗崗改成劉備自行決定。

長得不順眼,就是有反骨

經毛宗崗改寫,《三國演義》變得更完整,幾乎看不出它來自兩大創作系統,可給魏延貼上反骨的標籤,又引人好奇:這個反骨究竟是什麼?

一種觀點認為,反骨即顱骨上的骨瘤,結構如夾心餅乾,內層和外層是堅硬的密質骨,中間夾著一層松質骨。骨瘤是骨膜過度增生後形成的良性腫瘤,不算少見,美國籃球明星喬丹的腦後就有這麼一個骨瘤。骨瘤多發於青年,生長緩慢,一般無特殊症狀。人體停止發育後,它就不再生長了,極少惡變。

另一種觀點認為,魏延患有舟狀頭,即骨縫過早閉合,導致顱骨變形,這是先天發育障礙造成的。舟狀頭患者腦後會生出多餘骨骼,但舟狀頭會給嬰兒大腦發育帶來不良影響,需手術治療,否則會影響智力。魏延雖情商略差,但沒有證據表明他的智商有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一些成年人頭部骨縫之間有多餘骨骼」,醫學上稱為縫間骨,它與遺傳高度相關,比如俄國末代沙皇親屬「皆在腦後有一不尋常突出骨結構」。有此骨的人很少,魏延可能也是其一。

不過,更大的可能是,魏延發育完全正常,所謂「腦後反骨」並非實指,而是一種形容。

在歷史上,吳王劉濞、安祿山等都被認為有反骨,但都沒說長在哪。古人說反骨、反相,更多是指相貌怪異,所以「貌有反相」「目有反相」「鼻折山根(塌鼻梁)頗有反相」「額紋有反相」……總之,長得不順眼,就是有反骨。

以貌取人曾是用人指標

長相是天生的,怎能讓個人負責?以貌取人,未免太不公平。

可在古代,這還真是用人的一條硬指標。

荀子曾說:「相人,古之人無有也。」意思是,到荀子時,專門的相人術還沒出現。其實,《左傳》中記載了許多關於相面的故事,只是在那時,這不被承認為「術」而已。

相術直接源頭有二:其一,挑選戰馬;其二,治病。後者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據現代研究證明,700種以上的遺傳病「寫在臉上」,通過相面,可以診病,所以在東西方,相術都較早誕生。

漢代時,在五行學說推動下,加上西漢馬政發達,相術的影響力空前提升。比如漢初名臣張蒼曾犯死罪,王陵見他「身長大,肥白如瓠」,便請劉邦赦免。東漢開國名臣任光也曾被判死刑,因相貌堂堂,最終得救。王莽時,通過佔卜選官,篩出十多人,其中兩人相貌好,便從布衣直接提拔為官員。

除當官、免死,古人娶妻也需相面,劉邦能娶到呂后,正因呂后的父親善相,這推動了民間對相術的關注。不僅皇帝、高官迷信相術,下層百姓也有信奉此道者。

從羅貫中到毛宗崗都深知:只要加上反骨,就能把一場權力鬥爭,改寫成平叛鬥爭,既維護蜀漢的正統性,又突出諸葛亮的英雄形象。

至於魏延冤不冤,誰還管他呢?(責編:沈灃)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反骨是什麼
    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便要將他拉出去咔嚓了。劉備問其原因的時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說的劉備和在場的人都一愣一愣的。那麼諸葛亮說的反骨是什麼呢?難道魏延的腦袋和別人的腦袋長得不一樣嗎?諸葛亮已經不在世了,沒法詢問,其也沒有留下關於腦袋長反骨的具體描述。
  • 魏延腦後的反骨,這個人也有!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
  • 腦後有反骨是人才!
    腦後有反骨是人才!腦後有反骨,俗成了一句貶義的名詞。通常指的是某人本質叛逆,不仁不義,賣主求榮,篡權奪位。腦後反骨這個詞最早是出於[三國演義]的第五十三回。急緊關頭,帳外閃進一將, 斬殺了韓玄救下了黃忠。這人正是長沙守將之一魏延。當 關羽引魏延拜見劉備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出斬首」。劉備驚問為何斬殺獻功降將?孔明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經劉備求情,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卻一直不受重用。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果然帶兵謀反。副將馬岱遵照孔明的遺命誘殺了魏延。 從此,魏延與腦後反骨成了反叛與不軌的代名詞。
  • 諸葛亮:魏延你腦後有反骨!陳壽:孔明你胡說!
    三國時期有一個令人費解的老梗,即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我時常在想,一個忠於蜀漢的國士,腦袋後面為什麼會生出反骨呢?羅貫中或許只是隨便一說,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更想不到的是,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後世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正史。而他強加的反骨,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對魏延的認知。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地被描述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為謀反伏誅,當初手刃長沙太守韓玄迎接關羽入城,作為最大的功臣,諸葛亮見他第一面就給個下馬威,當眾要殺了他,認為他為人殘暴不仁,弒主不忠,說他腦後有「反骨」,還是劉備求情才存下性命。
  • 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意思就是:諸葛亮已經考慮到了魏延可能會拒絕聽從命令,因此安排了兩人斷後。魏延在最後面斷後,姜維次之。換句話說,即使魏延有什麼想法,姜維在後面還可以抵擋一陣。當時楊儀為丞相府參軍長史,加綏軍將軍,魏延為徵西大將軍。楊儀精於軍務,魏延驍勇無敵。兩人一文一武,堪稱絕配。
  • 古人所說的反骨究竟是怎麼看的?史上有反骨的人除了魏延還有仨
    我們在看一些影視劇和文史典籍的時候,會經常看到「反骨」一詞。而腦後有反骨的人一般都被定性成不忠不義之人。那麼,古人所說的反骨究竟是在哪呢?反骨並不是特指腦後一處凸出的骨頭,除此之外還有像額頭突出(額前反骨)、耳後有骨突出也都是反骨的一種(叫「完骨」)。
  • 歷史探秘:魏延腦後真有「反骨」嗎?諸葛亮死前是否設計殺害他?
    而魏延之死,更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看點。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腦後生有「反骨」,對蜀漢不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對魏延印象不好,暗地裡對劉備說:「此人腦後生有反骨,日後必然會反。」反倒是劉備對此不以為然,一直對魏延信任有加,十分重用。這可能和魏延投靠劉備的方式有關。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在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的時候。
  • 魏延的反骨
    諸葛亮第一眼見到魏延就欲殺之,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    魏延字文長,蜀漢大將,排名僅在五虎將之後。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麼一位為蜀漢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功臣,卻被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諸葛亮的計劃下,把魏延處死了。那麼諸葛亮真的能看得見魏延所謂的反骨嗎?其實這只是掩飾之詞了,誰腦後有什麼反骨?完全是騙人的把戲。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拿著「腦後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給暗中處死了呢?其實還是有原因的,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兩個缺點,或許會重蹈關羽的覆轍,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 魏延真的「腦有反骨」嗎,諸葛亮為何要殺他?忠心還是暗藏禍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魏延的腦後真有反骨嗎?他有謀反嗎?學者:我們都冤枉他了!
    魏延有沒有謀反,從歷史記載來看,似乎可以回答:有。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發生激烈衝突,直至兵戎相見,都上書稱對方謀反。劉禪與諸位大臣討論,眾大臣一致認為:楊儀不可能造反,謀反的只能是魏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夷滅三族。
  • 魏延的「反骨」
    一是他從長沙歸降時,諸葛亮一見他,就號令將他推出斬首,理由是他腦後有反骨;另外一個就是諸葛亮剛剛去世屍骨未寒,魏延就發動叛亂,結果被馬岱誅殺,印證了「反骨」的說法。這個位置有多重要呢,當時的人們有個普遍看法,叫「無漢中則無蜀」,想想看,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國,魏延當時的位置,就相當於是京畿戍衛隊對北京的重要性啊。當時人都都以為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誰也沒想到會落到魏延這個小角色身上。這說明什麼?說明劉備非常信任魏延,反過來,也說明魏延有能力,要不然劉備也不會這麼信任他。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三國名將魏延從加入蜀漢陣營開始,一直就是飽受爭議的角色,諸葛亮認為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不適合委以重任,的確魏延從參軍開始,一系列做法讓堅守道德情操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十分不滿。 但是即使魏延表現這樣,在前期為何不趁早殺掉他,為反而還是給他重要的職位呢?
  • 名將魏延為何被污衊腦後有反骨
    魏延就是其中之一,羅貫中老前輩也沒有想到他的小說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自然也不會照顧一個很久以前的將軍的名聲。事實上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第一次的出現是在劉備入蜀之時。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 揭秘: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不怪諸葛亮
    隨著諸葛亮的離世,魏延之死就成了所謂的千古謎案。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說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了有反骨,所以臨死前吩咐楊儀和馬岱殺掉魏延,一句魏延反,馬岱斬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那麼魏延是真有反骨還是被人誤解?
  • 死後仍被罵了千年,只因孔明一句腦後反骨,魏延真的太冤了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這幅畫卷當中,誕生過很多令人欽佩的人物,不過說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臥龍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迴旋。這一句句詩詞,無一不是在形容諸葛亮的傑出智慧。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36所謂魏延的反骨
    ,馬岱斬」的情節為人所熟知,不過現在很多為魏延喊冤犯案的文字,說歷史上魏延並沒有造反的意思,這個就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為了印證前面戰長沙那段當中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話,整個三國,投降的武將多如牛毛,怎麼諸葛亮就認定魏延有反骨呢,難道就是相面看出來的嗎?
  • 魏延有反骨?哥哥心裡苦
    說起魏延就兩個字,謀逆!是真的嗎?其實未必。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魏延沒有在其中,這不代表魏延的能力不如這五位,而是魏延這個人不討喜。在五虎上將相繼死去之後,劉備代表的蜀國實力也隨之衰弱不少,不是有一句諺語流傳很廣,「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其實就代表了後五虎將時代,蜀國軍事力量的薄弱,可以這麼說,在後五虎將時期,魏延就是蜀國軍事將領的牌面。可是這個牌面,為什麼下場如此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