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2021-02-08 騰訊網

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扶不起的阿鬥」是我們通常形容一個比較差勁的人的話,也就是說「阿鬥」是比較差勁的代名詞。阿鬥就是劉禪生於公元207年,那一年劉備剛好找到了諸葛亮,從此改變了劉備顛沛流離的命運。從這個角度說,劉禪既是劉備的幸運之星,也是諸葛亮與劉備友誼的見證人。

不過在《三國演義》當作,劉禪一直是一個最糟糕的角色。他最精彩的出場當屬第41回了,趙雲帶著劉禪與曹操的軍隊廝殺,卻不小心與劉禪和劉備的夫人失散。這時候只有三四十騎兵跟在趙雲背後,不過他毫不畏懼,帶著幾個人就衝進了長坂坡無數的曹軍之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地,不僅救出阿鬥,還創下了個人殺敵最瘋狂戰績:

「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不過在這裡阿鬥是用來襯託趙雲的勇武不凡,忠心耿耿的。然後接下來的一章劉禪又漏了一把臉——給他爹劉備當襯託。卻說趙雲衝殺出曹軍,得張飛救援,終於帶著劉禪來到了劉備面前。趙雲是既自責又慚愧沒能保護好劉備的夫人,然後將阿鬥小心的遞給劉備——這是他唯一保護住了的人。劉備在這裡又給大家上演了一部愛才的大戲:

「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不管劉備這舉動是真心還是演戲,但是劉禪在這裡有一次當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配角」,連他親爹都要以把他摔在地上來突出對趙雲的喜愛——好在當時劉禪不會說話,不然真得問一句:「爹,我是你親生的嗎?」也因為這兩個情節的原因,大家對劉禪的感官就非常不好了,他似乎就是個多餘的配角。

至於到了後期劉禪掌權,他的形象在書中就更加不好了,比如寵信奸臣,阻礙諸葛亮北伐,還有「樂不思蜀」的故事,這些都無不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昏庸無能,專門給蜀國幫倒忙的劉禪形象。所以對於劉禪的最後投降,大家都不是特別同情。姜維在劉禪投降後一句:「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更是把劉禪的形象拉到了最低點。

但是事實真實如此嗎?其實從歷史上來看,一個皇帝如果真正的昏庸無能,不管輔助他的大臣多麼賢能忠良,最終都免不了被取而代之的命運。比如伊尹本來也是商王朝的功臣,可是商湯的孫子太甲過於胡作非為,後面還是被伊尹放逐。而諸葛亮更是接受了劉備的白帝城直接的命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但是諸葛亮輔佐劉禪10餘年期間,沒有一次流露出要取代劉禪的意思,甚至連比較尖銳的批評劉禪的話也沒有說過。從這個角度來說,至少諸葛亮當時是覺得劉禪是值得輔佐的。至於劉禪寵信奸臣——其實這毛病很多朝代都有,並不是劉禪的特殊表現。而阻止北伐,這只是戰略路線之爭,並不是正確與錯誤之爭,也不是善良與邪惡之爭。

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前,劉禪的一席話,更加讓諸葛亮相信,劉禪絕不是一個昏君,他甚至在故意「裝傻「!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的時候,劉禪專門派人去向諸葛亮問候、慰問。其中劉禪問了諸葛亮的病情,還問了以後蜀國應該任用哪些人來執政。但他還特別鬥膽問了一件看起來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 丞相去世後,你的子嗣們該怎麼安排?「

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這個問題其實很不簡單!第一,他是考慮自己如何與諸葛亮掌權的蜀國無縫對接——首先他必須得到諸葛亮後人的認可;第二他又是在試探諸葛亮是不是有野心,該不該除掉諸葛亮的後裔——如果諸葛亮為自己的兒子要大量的封賞和權力,那麼他的兒子們估計就危險了;最後劉禪也是以這件事來體現自己對諸葛亮的愛戴,以此來團結民心。

諸葛亮聽了之後,在重病中突然清醒起來,他說: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

「不使「兩個字,可見諸葛亮對劉禪的畏懼——就算是有餘財也得把它處理掉!不然還不知道劉禪接下來會怎麼做呢!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這樣的人事安排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很多,雖說任人唯賢,但是也要看這個賢人是對諸葛亮忠,還是對劉禪忠吧?這一幫子人全是你諸葛亮安排的,你說萬一諸葛亮有二心,劉禪豈不是很危險?但是劉禪對此卻並沒有直接發表看法。
  • 諸葛亮臨終時,阿鬥問了他1句話,諸葛亮頓時醒悟:原來你在裝傻
    陳壽曾經這麼評價劉禪: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意思就是,如果劉禪任用賢明的丞相,那麼就是一個跟著真理走的君主;一旦他寵信閹人和小人,那他就是昏庸無道的君主。劉禪在位40年的時間,他的前半段執政生涯是在諸葛亮、蔣琬、董允等人的輔佐下度過的,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所以大家才會覺得他「痴傻」。
  • 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劉禪,有幾招很高明
    很替他著急。又見他被郤正教導一番回去,當司馬昭又問時,擠眼淚,又回答,此間不樂,想得很,你怎麼知道是郤正教我的,覺得這哥們的確有點傻。我直到後面大腦皮層發育了點,這才想到傻的不是劉禪,而是郤正。人家司馬昭好不容易滅掉的蜀漢,抓到的俘虜,難道會因為你說思就還給你,放了你?這種過家家的思路恐怕也就郤正這種書呆子才能有。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說出七個字
    於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有才,就輔助他,如果無才,那麼你取而代之吧! 後世有人解讀,這句話一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二是他對劉禪的看不透,不知道劉禪是真材實料,還是平庸無常。 實際上,諸葛亮曾經表揚過劉禪:年紀輕輕,便禮賢下士,天資聰明且仁厚。
  • 曹丕去世前說出一秘密, 連曹操都能騙過, 司馬懿聽後直冒冷汗.
    尤其是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徹底的失去了和另外兩大國抗衡的實力。曹丕年僅40歲就因為病重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前叫來了司馬懿,曹丕告訴司馬懿一個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知道的秘密,當時司馬懿聽完就背後直冒冷汗。然而曹丕卻是一個人吃了20多年這個藥物,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哪怕是曹操都被他所成功的騙過,而曹丕之所以不說出來的原因,就是怕曹操知道他的病情會將位置傳給其他人,因此曹丕一直都保守著這個秘密。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也正是如此,劉禪顯得非常深沉,城府之為深刻。就連他的親生父親有時候都看不透劉禪到底在想些什麼。白帝託孤時,劉備曾經試探過劉禪,可還是什麼也沒看出來。於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有才,就輔助他,如果無才,那麼你取而代之吧!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什麼事情?
    劉禪是一個仁君,不過仁君也有暴怒的時候。在諸葛亮剛剛去世不久,劉禪就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有一個大臣詆毀諸葛亮,劉禪在盛怒之下把他處死。說起來諸葛亮對這個大臣還有恩,但是他不知道知恩圖報,也看不清局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李邈。
  • 劉備臨終前說的3句話,趙雲沒明白,諸葛亮聽後竟被嚇出一身冷汗
    第二日,劉備將帳下的大將全都叫到自己的床前,他一一做了告別,因為他自己的身體他自己最清楚,他已經快要死了,但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便是他那扶不起的兒子阿鬥了,於是他便為他的兒子留下了三句話
  • 諸葛亮去世前後,劉禪殺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劉琰,原因何在
    劉禪在歷史上的形象就是扶不起的阿鬥,無論是諸葛亮掌權時期,還是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掌權期間,劉禪給人的感覺就是甩手掌柜,不管具體的事項,如果說劉禪在世時,還殺了三位重臣,估計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不得已"白帝城託孤",為了讓孔明全心全意輔佐"復興漢室",又拿劉禪做文章,假意對孔明說,你可輔佐就輔佐,若這個不成器的小子不能輔佐,你就取代自立。逼得孔明感激涕零,不得不年年勞師北伐以報"先帝之恩"。這在《出師表》中可以印證。由此一來,劉禪給人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似乎他真就是紈絝子弟一樣。 再後來,《三國演義》繼續把劉禪寫得碌碌無為。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然而,諸葛亮自從出山開始,一直效力於劉備的麾下,不管在面臨多麼危機的時刻,他從沒想過跳槽,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及後主劉禪,其忠心令人佩服,成為歷代名臣之楷模。 諸葛亮雖然內心有些埋怨劉備執意伐吳之事,但他從沒有想過廢帝自立。此後,諸葛亮對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劉禪對他也相當尊敬,把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丞相諸葛亮,蜀漢的國力逐漸恢復。
  • 從大學生角度去看《出師表》,劉禪和諸葛亮感情,是怨還是愛?
    這是老爸臨死前安排的,大家聽話就好。阿鬥就是在這個情況下登基。劉備以報復關羽為名,率軍攻打吳國。在夷陵慘敗,蜀國實力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南方的地方大家族和土司趁機反叛,暫時無法作戰。阿鬥作為17歲的青年,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迷茫阿。他只好認了諸葛亮為父,蜀中一切政治和軍事事務都由諸葛亮處理。登基第三年,他20歲,諸葛亮七擒孟獲安撫南方。第五年,他22歲,諸葛亮準備北伐。
  • 諸葛亮去世,姜維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卻沒想到劉禪早已投降
    三國歷史來到後期,很多鮮活的人物都相繼去世了,留在世上的也就蜀國還有一位諸葛亮,魏國還有一位司馬懿了。那麼三國歷史的主線就成為了他們兩人的對抗,似乎這兩人是命中注定的對手,雖然諸葛亮總是勝出一籌,可司馬懿也不甘示弱,與他旗鼓相當。後來隨著諸葛亮的去世,三國歷史真正進入了末期。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按理說他上任後,在對外還是對內上絕對不會太差勁,事實證明他確實還是有兩把刷子。最好的事實就是蜀漢政權在他的手裡安穩了幾十年,就算是諸葛亮去世之後,也延續了十幾年,這還是在親近小人的情況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說的不是自己的兒子不才,而是說自己的兒子若是可以輔助就輔助,不能輔助取而代之,可能劉備自己也沒有搞清楚自己兒子到底有沒有治國之才。
  • 趙雲臨死前大喊4個字,諸葛亮聽後恍然失色,劉禪聽後無地自容
    銀制盔甲和銀制頭盔,一柄龍膽槍如入無人之境,單槍匹馬進入曹軍救回了阿鬥,趙雲一次又一次地建立軍功,但是讓人比較費解的一件事是,這麼優秀的一個英雄在臨終前喊了四個字,使諸葛亮聽到了以後臉色突變,也讓後主臉上無光。
  • 諸葛亮用兵如神,為何劉備去世後一直打敗仗?姜維臨死前才弄明白
    可是劉備死後,諸葛亮就開始不那麼幸運了,敗仗連連,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以說,每次失利的具體原因都不同,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只有一個。這個原因,直到姜維臨死之前才被說出來。先來看看諸葛亮吃的敗仗。話說劉備去世後,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不負先皇遺命,鞠躬盡瘁,立志北伐。有一次北伐諸葛亮的勝機頗多,卻由於李嚴的運糧問題,被迫放棄了繼續進攻的機會。
  •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鬥,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
  • 諸葛亮離世時,為何劉禪一口氣連殺了3位重臣?1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實際上劉禪說不上是明君,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基本的素養是沒有問題的,有些問題處理得還相當高明。諸葛亮去世後,他連殺3位大臣,後面就看出了他的高明之處。 作為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在公元234年10月8日去世,這對於整個蜀國來說,都是一件非常讓人傷心的事情。劉禪為諸葛亮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不過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去世,很多人的心思就「活絡」了起來。
  • 樂不思蜀的劉禪真是個智障嗎
    群臣無不流淚痛哭,問到劉禪的時候,劉禪答了一個千古名句:此間樂,不思蜀。蜀國有大臣私下跟劉禪說,下次他再問你的時候,你應該回答,我想回到故國去。然後劉禪按照他的招說了,司馬昭說不對啊,這像那個誰是誰的語氣。劉禪馬上接話:臥槽你好聰明,這就是那誰教我說的。看這一段故事,劉禪的表現簡直糟糕透頂,像個低能兒。
  • 校長教師之家:劉備死前說了6字,諸葛亮嚇出冷汗,趙雲卻沒聽懂其含義
    這位劉先主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於是特地從成都請來了諸葛亮進行臨死前的託孤。諸葛亮是整個蜀國的擎天之柱,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盡力輔佐,就沒有劉備的蜀漢政權。劉備臨死前雖然身體虛弱,但他的頭腦卻非常清楚。因此,劉備當著一些重臣的面對諸葛亮進行了最後的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