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扶不起的阿鬥」是我們通常形容一個比較差勁的人的話,也就是說「阿鬥」是比較差勁的代名詞。阿鬥就是劉禪生於公元207年,那一年劉備剛好找到了諸葛亮,從此改變了劉備顛沛流離的命運。從這個角度說,劉禪既是劉備的幸運之星,也是諸葛亮與劉備友誼的見證人。
不過在《三國演義》當作,劉禪一直是一個最糟糕的角色。他最精彩的出場當屬第41回了,趙雲帶著劉禪與曹操的軍隊廝殺,卻不小心與劉禪和劉備的夫人失散。這時候只有三四十騎兵跟在趙雲背後,不過他毫不畏懼,帶著幾個人就衝進了長坂坡無數的曹軍之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地,不僅救出阿鬥,還創下了個人殺敵最瘋狂戰績:
「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不過在這裡阿鬥是用來襯託趙雲的勇武不凡,忠心耿耿的。然後接下來的一章劉禪又漏了一把臉——給他爹劉備當襯託。卻說趙雲衝殺出曹軍,得張飛救援,終於帶著劉禪來到了劉備面前。趙雲是既自責又慚愧沒能保護好劉備的夫人,然後將阿鬥小心的遞給劉備——這是他唯一保護住了的人。劉備在這裡又給大家上演了一部愛才的大戲:
「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不管劉備這舉動是真心還是演戲,但是劉禪在這裡有一次當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配角」,連他親爹都要以把他摔在地上來突出對趙雲的喜愛——好在當時劉禪不會說話,不然真得問一句:「爹,我是你親生的嗎?」也因為這兩個情節的原因,大家對劉禪的感官就非常不好了,他似乎就是個多餘的配角。
至於到了後期劉禪掌權,他的形象在書中就更加不好了,比如寵信奸臣,阻礙諸葛亮北伐,還有「樂不思蜀」的故事,這些都無不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昏庸無能,專門給蜀國幫倒忙的劉禪形象。所以對於劉禪的最後投降,大家都不是特別同情。姜維在劉禪投降後一句:「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更是把劉禪的形象拉到了最低點。
但是事實真實如此嗎?其實從歷史上來看,一個皇帝如果真正的昏庸無能,不管輔助他的大臣多麼賢能忠良,最終都免不了被取而代之的命運。比如伊尹本來也是商王朝的功臣,可是商湯的孫子太甲過於胡作非為,後面還是被伊尹放逐。而諸葛亮更是接受了劉備的白帝城直接的命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但是諸葛亮輔佐劉禪10餘年期間,沒有一次流露出要取代劉禪的意思,甚至連比較尖銳的批評劉禪的話也沒有說過。從這個角度來說,至少諸葛亮當時是覺得劉禪是值得輔佐的。至於劉禪寵信奸臣——其實這毛病很多朝代都有,並不是劉禪的特殊表現。而阻止北伐,這只是戰略路線之爭,並不是正確與錯誤之爭,也不是善良與邪惡之爭。
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前,劉禪的一席話,更加讓諸葛亮相信,劉禪絕不是一個昏君,他甚至在故意「裝傻「!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的時候,劉禪專門派人去向諸葛亮問候、慰問。其中劉禪問了諸葛亮的病情,還問了以後蜀國應該任用哪些人來執政。但他還特別鬥膽問了一件看起來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 丞相去世後,你的子嗣們該怎麼安排?「
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這個問題其實很不簡單!第一,他是考慮自己如何與諸葛亮掌權的蜀國無縫對接——首先他必須得到諸葛亮後人的認可;第二他又是在試探諸葛亮是不是有野心,該不該除掉諸葛亮的後裔——如果諸葛亮為自己的兒子要大量的封賞和權力,那麼他的兒子們估計就危險了;最後劉禪也是以這件事來體現自己對諸葛亮的愛戴,以此來團結民心。
諸葛亮聽了之後,在重病中突然清醒起來,他說: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
「不使「兩個字,可見諸葛亮對劉禪的畏懼——就算是有餘財也得把它處理掉!不然還不知道劉禪接下來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