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出於小說的行文需要,被羅貫中修飾得面目全非。小說中的周瑜,是一個氣量狹隘的東吳大都督,屢次想要謀害才智超群的諸葛亮。然而,即使在小說中,依然可以看出周郎並非完全是嫉賢妒能之輩。
周瑜與魯肅,和而不同
魯肅的主張是聯劉抗曹,而且非常堅定。周郎屢次想要謀害諸葛亮,魯肅都把情報透露給了孔明。如果周郎真的是一個報復心理很強的人,魯肅這樣的「洩密」行為,肯定會遭到周郎的嫉恨甚至清算。然而周瑜臨終之前,卻寫信建議孫權任命魯肅繼任大都督。
小說中,雖然魯肅的外交政策,和周郎存在分歧,然而兩人同為江東重臣,做到了求同存異。魯肅在「榻上對」中提出了佔領長江以南所有領地的規劃,而周瑜在赤壁之戰後也提出了佔領西川的方針。
周瑜和魯肅的戰略方針,可謂一脈相承。然而周瑜的計劃是「假途伐虢」,先消滅劉備,再圖西川,魯肅一直堅持要聯合劉備,以防曹操的反撲。周瑜和魯肅的戰略,在大方向上一致,在細節上存在分歧。
演義中的周瑜在臨死之前高呼:「既生瑜,何生亮?」而後悲憤而死。周瑜對諸葛亮的嫉恨,被稱為「瑜亮情結」。然而同樣是演義中的戲份,周瑜推薦政見不同的魯肅繼任大都督,這一段「瑜肅之交」則證明周瑜並非完全是氣量狹隘之輩。
周瑜嫉恨諸葛亮的原因
諸葛亮初入東吳的時候,周瑜便讓諸葛瑾去勸誘孔明離開劉備,一起輔佐孫權,結果沒能成功,孔明反而勸說兄長一起輔佐漢室。周瑜眼看諸葛亮身懷濟世之才,卻不能和自己一起輔佐吳侯,於是心生恨意。
魯肅同樣是當時的頂級謀士,他能夠輔佐孫權,所以周瑜把他視為至交,臨終把大都督之位傳給了他。演義中,周瑜對諸葛亮的提防和嫉恨,來自於其才不能為己所用。與其說周瑜嫉恨諸葛亮,不如說是擔心諸葛亮以後會威脅到東吳的發展。
歷史上的周瑜,祖輩曾經擔任過東漢的太尉,位列三公。周郎英姿颯爽,坐擁嬌妻美妾。吳侯虎踞江東,對周郎委以重任。而此時的劉備,依然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不管是從自身履歷來看,還是從各自勢力的實力來看,周郎都沒有理由把孔明列為嫉恨的對象。
羽扇綸巾,原本是周郎的標配,結果到了演義中,卻成了孔明的形象。只能說,這是羅貫中對周郎的剝奪。周郎出場在孔明的上升期,不得不扮演這個墊腳的角色。
結語
諸葛亮的北伐,遇到了曹魏勢力的司馬懿,最終以徒勞無功而結束。蜀軍北伐,路途遙遠,地勢險峻,運糧困難。因此,曹魏總是堅守不出,等待蜀軍糧草消耗殆盡,自然退卻。
諸葛亮眼看司馬懿總是做「縮頭烏龜」,於是給對方送去一件婦女裝束,以示羞辱。正史記載的司馬懿非常憤怒,馬上打算出營決戰,在曹魏監軍辛毗的嚴辭勸說之下,司馬懿這才恢復了清醒,沒有中計。而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從容不迫地穿上女裝,還問身邊的人,這件女裝是否合身。
毫無疑問,為了行文需要,羅貫中對周瑜進行了黑化,對司馬懿做出了強化。這一切都是為了達到烘託諸葛亮的目的。早期剛剛出山的諸葛亮,處於事業上升期,自然需要算無遺策,拿周郎來墊背。中後期的諸葛亮,面臨北伐的徒勞無功,他的敵人司馬懿,自然需要是一個同樣完美的人物。能夠耗死諸葛亮的終極人物,勢必也要是一個完美到沒有缺陷的神級存在。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