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住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各位的鼓勵和厚愛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綸巾羽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東坡的時代還沒有《三國演義》,他很欣賞周瑜,才有這這闋詞。不過這裡牽扯一個版權的問題,因為自從《三國演義》誕生以後,這個就是諸葛亮的標配。但明顯蘇東坡的詞更早,因此可以說是羅貫中盜的蘇東坡的版。但是,現在深入人心的是諸葛亮的綸巾羽扇,弄得好像蘇東坡有點盜版了,這筆糊塗帳真有點兒說不清楚了。
《三國志》裡的周瑜那真是雅量高致,很完美的一個人。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形象是就差點意思,雖然仍然是足智多謀,但總被諸葛亮壓一頭,所以總惦記著殺了諸葛亮,很多人就評價周瑜嫉賢妒能,氣量狹窄,不能容人,最後被諸葛亮氣死。臨死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從此留下一個詞,叫做「一時瑜亮」,不過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勢均力敵的兩個人,而「既生瑜,何生亮」發出的則是被人壓了一頭的鬱悶之聲。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就是一個嫉賢妒能的小心眼嗎?要說《三國演義》裡統帥級的人物被誤讀最厲害的,那肯定就是這位周瑜周公瑾了。
說起這個問題,我有點鬱悶,因為我對周瑜這個形象的心得,是我自己看書,然後琢磨出來的,沒藉助外力。結果後來我聽連派評書第三代大弟子吳荻先生的評書,我發現他也是這個觀點;然後再看毛宗崗先生批的《三國演義》,更發現幾百年前,他老人家就已經看出這個問題了,我現在再說這個,好像是借鑑別人之後得來的,實在是有點冤,沒辦法,誰讓我動作慢呢。當然了,想要比毛先生還快,這個真辦不到。
行了,說正文吧。周瑜的所謂「嫉妒」諸葛亮是從諸葛亮過江,智激周瑜之後開始的。本來周瑜覺得劉備已經讓曹操攆得跟個兔子一樣沒處躲沒處藏的,你們怎麼也要求我江東抗曹啊,他就等著諸葛亮張嘴。沒想到諸葛亮一張嘴就篡改《銅雀臺賦》,讓周瑜把老婆送出去,換曹操退兵,這下擠兌得周瑜不能不說話了,明確表態要堅決抗曹。這還不算什麼,後面周瑜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提出,當務之急是堅定孫權抗曹的決心。周瑜說孫權不是表態了嗎?諸葛亮就說:「心怯曹兵之多,懷寡不敵眾之意。將軍能以軍數開解,使其瞭然無疑,然後大事可成。」就是說他認為孫權還是嘀咕,怕曹操兵多,自己寡不敵眾。結果周瑜疑問孫權,果然和諸葛亮說的一樣。周瑜顯示表示曹操兵雖然多,一是虛張聲勢,二是戰鬥力有疑問,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但轉過來就盯上諸葛亮了。
原文說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我們說嫉賢妒能,主要是嫉妒對方本領比自己高,怕他將來怕到自己頭上,搶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惦著除掉對方,說到底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貴,這是真小人。但您注意,周瑜的出發點不是這個,他的出發點是諸葛亮「就必為江東之患」。他想殺掉諸葛亮的出發點是擔心諸葛亮本事比自己高,又扶保的是劉備。雖然現在是聯合抗曹,但兩邊都是有吞併天下志向的人,所以兩家早晚打起來,這個時候,劉備那邊有個諸葛亮,東吳就不好劃拉了。所以我們看,周瑜嫉妒諸葛亮,嫉妒的不是他要阻擋自己的上升空間,而是他對東吳的事業不利。所以毛宗崗先生批「不是患孔明,乃患玄德之得孔明耳。」
那麼如果諸葛亮和周瑜都保江東,周瑜也就不會惦記著殺他了。周瑜跟魯肅一提要殺諸葛亮,魯肅說可以勸諸葛亮投到江東這邊來,周瑜立刻讓諸葛謹去辦。要是嫉妒諸葛亮這個人,怕他搶了自己的位子,周瑜絕不會有這個舉動。所以周瑜想的都是江東的事業,他甚至恨不得諸葛亮投到這邊來搶自己的位子,阻擋住他的上升空間。如果真是這樣,周瑜那會是非常高興的。吳荻先生在說書的時候就分析說,如果諸葛亮真過來,周瑜估計會把自己的位子讓給諸葛亮,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江東發展壯大。對這一觀點,我表示同意。
所以,如果非要說《三國演義》裡的周瑜要殺諸葛亮是嫉賢妒能的話,那周瑜也不是為自己而嫉,而是為江東而嫉,屬於大公無私型的嫉賢妒能。這樣的嫉賢妒能非但不能說周瑜氣量狹窄,小心眼,反而說明周瑜一心為公,事業為重。
而且,後面事情的發展都讓周瑜料中了。赤壁之戰打完,周瑜乘勝追進,進攻南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敗曹仁,這就要進城了,沒想到諸葛亮來個黃雀在後,借東吳的勁兒,輕鬆取得城池,這才開始的三氣周瑜。周瑜之所以能被氣死,也不是就因為諸葛亮比他強,他不高興。而是因為他處處被諸葛亮算計,其實是江東處處在劉備集團面前吃虧,而周瑜又沒有扭轉局面的辦法,由此而產生的絕望情緒,其實他不是被氣死的,而是鬱鬱而終,鬱悶死的。毛宗崗先生批「周郎欲殺孔明,正是孔明知己。」這話批得點睛,雖然這倆人明爭暗鬥,但恰恰他們是知己,所以周瑜死了,諸葛亮才過江弔孝。當然,這裡面有緩和孫劉關係的考慮在內,但那篇悼詞也真是情真意切,諸位有空可以翻翻《三國演義》,看看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