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將,大家總是說起那麼幾個人:趙雲、關羽、張飛、呂布。說到結義,人們總是想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說到忠義人們常常想到關羽千裡走單騎。說到梟雄,人們總是想到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些典故,這些人物都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故事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趙子龍七進七出救阿鬥,火燒連營,草船借箭等等都是出《三國演義》。但實際上還有一本書叫《三國志》,描寫的也是與《三國演義》相同時期的故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兩者是否相同?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其內容同樣記述了魏、蜀、吳三國的故事,也有著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其實《三國志》是一部史書,而《三國演義》則是一本小說,前者對後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三國演義》對《三國志》改編頗多。
歷史上的諸葛亮善於內政治理,用兵並非其所長。火燒博望坡乃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借東風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赤壁之戰只有智激孫權是史實,其它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諸葛亮沒有三氣周瑜,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徵漢中徵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綜上所述,《三國志》雖然可以稱之為《三國演義》的正史原典,但是並未對《三國演義》的內容產生很強的直接影響力。正史《三國志》成書後,在流傳過程中,通過對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進行歷史知識的滲透,推動了相關傳說,神話,說唱文學等民間文學與藝術的蓬勃發展,形成了無數精彩紛呈,讓百姓們喜聞樂道的民間三國故事,說唱話本。最終在《三國演義》成書前,奠定了濃鬱的民間三國文化藝術氛圍,同時提供了豐富的民間文學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