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總結演講稿
哈工大附中高2.1班 周高一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二·一班的周高一,很榮幸能與大家分享假期整本書閱讀活動的經驗。
首先,我謹代表我的班級高二·一班總結活動過程。在斟酌思量後,假期前我們班啟動了《三國演義》的閱讀計劃,一百二十回分六周讀完,即每周二十回。每周日晚八點和同學會在閱讀群中分享心得與困惑,為輔助閱讀,老師為我們拓展了一些書目如《三國志》《三國戰役》等。在開學的第一節閱讀上全班最後對《三國演義》進行了討論和總結,至此,假期整本書閱讀計劃暫告一段落,老師強調,平時我們也可以深入閱讀。
就我個人而言,雖已是第二次讀《三國演義》,仍是受益良多,首先,在感悟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我享受了一次群雄並起、人才輩出的文化盛宴,透過歷史無情的底色觸到了每一個人物飽滿的靈魂。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相比,編造了太多的事件,扭曲了人物性格。在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無論是歷史統治者的極盡推崇,還是魯迅先生對其的批評,希冀的都是跌宕的情節中豐滿的人物,我們不能以正史的標杆去衡量一部小說,難道在一定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進行藝術加工使其血肉豐滿,不能說是人物的二次復活嗎?
其次,《三國演義》中的人情事故與謀略算計不可不為之一絕。你能看到千裡江山,鐵馬冰河,你能看到狼煙四起,氣吞萬裡,每一個人都以鮮活的樣子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耳熟的劉備借荊州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想法,而是魯肅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了解三國時期地圖的同學會發現,彼時荊州位於曹操、孫權、劉璋勢力範圍的交界處,而東吳即要防禦曹操,又要防備劉備以後方偷襲,因此借荊州與劉備,即可讓劉備承擔防禦曹操的重擔,又可減輕軍事壓力。了解了這些之後,再反觀其書,你就能品味到《三國演義》字裡行間欲言而未言的隱意。
最後,我也從中悟得了思辨地看待問題,立體的感知歷史。倘若我們把一本書比作一棵樹,你會發現《三國演義》這棵樹雄奇而虯結,枝葉繁茂而氣度非凡,將歷史的滄桑刻進枝幹,將千古的風流舒展蔓延。①你會不禁探問,五子良將中「最好毅重」的于禁,為何在水淹七軍時狼狽而降?曾叱吒風雲的馬超投蜀後為何無大作為?荀彧究竟算曹魏謀士,還是漢末名臣?當這些問題在你腦中盤旋時,你會驚覺自己早已代入了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那個戰亂紛紜的時代中。
最後,我想引用明代楊慎的《臨江仙》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武則天刻無字碑時道:「千古功過,留待後人評說。」
而這千古功過,正留待我們評說。
注釋:
①其中的戰爭描寫最為人稱道,96年的歷史打了196次仗,遠超戰國時期,可謂「年年有大戰,歲歲有烽煙。」
②我們不否認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禪的評價更具有辯證性,將《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比照看待也更能理解曹操人物性格的複雜性,但這並不能掩蓋《三國演義》奪目的價值。
視頻連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1NTA4MzA4OA==.html?spm=a2hzp.8244740.0.0
(複製此連結用百度打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