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準版本,事倍功半」。讀書我們首先要選擇好的版本,這樣,可以讀到原汁原味的精髓。
作者簡介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酷愛讀書,「有志圖王」的早期經歷與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羅貫中偏好政治歷史題材小說,並在這類小說上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成立,從156年漢靈帝登記到280年吳國滅亡,這期間共有100多年的歷史。所以我把三國演義分為了這幾個階段。左邊是發生的大事件。每個大事件都標誌著一個階段的內容,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黃巾起義爆發。很快黃巾軍遭到圍剿,黃巾起義失敗。後來何進被殺,董卓進京護駕立漢獻帝為王,東漢名存實亡。緊接著袁紹率領十八路豪傑討伐董卓。這期間上演了很多精彩的戰鬥,從關羽溫酒斬華雄,到三英戰呂布。後來王允巧用美人計離間董卓與呂布,最終呂布誅殺董卓,董卓勢力被滅後袁紹很快統一了北方,不甘人下的曹操養精蓄銳,在官渡一戰中重創袁紹,袁術。曹操統一北方。此時按隆中對中的話說:「孫權據有江東,已立三世。孫權在江東經過其父親孫堅,哥哥孫策的打理,加上周瑜張昭的輔助,真可謂國險而民富。而我們的劉皇叔,被曹操追殺,先是投奔袁紹,結果袁紹被滅,後來投奔劉表,險遭暗殺。多虧有臥龍這樣的大家輔佐,赤壁前諸葛先生舌戰群儒,促成孫劉聯軍,終於在這場大戰中大敗曹軍。劉備緊接著佔領益州,和孫權借了荊州,三國鼎立形成。再往後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張飛之死,夷陵之戰,劉備白帝城託孤,武侯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然後鄧士載偷渡陰平,蜀國滅亡,280年吳國滅亡,三分歸晉。右邊是先後經歷的政權,先是東漢,再到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孫權稱帝,最後司馬篡魏,西晉成立。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每讀一本書可先讀書的封面、扉頁的信息,章回體小說可以通過讀目錄,了解整本書的大概內容。學會概括,了解故事梗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這本脈絡,理清人物關係。《三國演義》第1—28回思維導圖
【了解人物關係】
核心人物介紹
政權
人物
介紹
曹魏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
人生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司馬懿
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裡(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
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
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佔有。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
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
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工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蜀漢
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
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
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準備攻魏,六出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孫吳
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
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208年,率大軍親徵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三國知多少測一測】
《三國演義》閱讀測試題
一、填空題。
東漢末年,1.、 與桃園結義。
2.曾經想以獻寶為藉口,想乘機除掉董卓。
3.在苦肉計中,是由 與聯合完成了這一計。
4.臥龍先生是。
5.七步成詩的是。
6.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7.曹操、孫權、劉備後來分別建立了國、 國、國。
8.在如魚得水這個典故中,把自己比作魚,把諸葛亮比作水。
9.《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人名)
10.用了轅門射箭一計使劉備與袁術兩家和解了。
二、選擇。(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裡)
1.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戰役是( )
A.火燒新野
B.火燒博望坡
C.安居平五路
D.火燒赤壁
2.下列故事不是《三國演義》中的一項是( )
A.三顧茅廬
B.三氣周瑜
C.桃園三結義
D.三打祝家
3.有關三國歇後語錯誤的是( )
A.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B.張飛繡花――心細如髮
C.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D.周瑜打黃蓋――
4.獻連環計火燒赤壁的是誰?( )
A.諸葛亮
B.郭嘉
C.龐統
D.曹操
5.張飛在長坂坡嚇死誰?( )
A.關羽
B.夏侯傑
C.曹仁
D.呂布
6.曹操在哪場戰役中大敗袁紹?( )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討伐董卓
D.合肥之戰
7.曾經和關羽,張飛兄弟兩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將為誰?( )
A.呂布
B.魏延
C.孫權
D.孫策
8.赤壁之戰中,誰獻策詐降曹操?( )
A.黃蓋
B.許諸
C.典偉
D.王允
9.孔明最後一次北伐時病死在哪裡?( )
D.街亭C.新野B.五丈原A.長坂坡
10.關羽在離開曹操時唯一帶走的曹操的贈物是什麼?( )
D.赤兔馬C.奴役B.金銀A.美女
三、判斷題。(下列各題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 )
1.《三國演義》中趙雲是誰被稱作小霸王。
2.《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劉備和曹操。( )
3.「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說的。( )
4.一次,當關羽受傷時,為他刮骨療傷的大夫是華佗。( )
5.空城計這一計用在了街亭裡。( )
6.「草船借箭」中,是因為周瑜想陷害諸葛亮而設的圈套。( )
7.到了三國鼎立的最後時期,蜀國向魏國投降了。(普學網)
8.王允利用貂禪除掉董卓的過程中用了苦肉計。( )
9.「垂手過膝,目能顧其耳。」描寫的是龐統。( )
10.曹操中了周瑜之計誤斬了水師都督蔡瑁和張允。( )
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嚮往,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想像力,一種探索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