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的演變之路

2021-02-2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諸葛亮的形象演變?


諸葛亮的形象演變,是不同時代思想風潮的一面鏡子。諸葛亮在一個時代的形象設定,往往體現了當時人群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面貌。

受到推崇的原因

魏晉時期的人便開始對諸葛亮的推崇


諸葛亮受到後人的推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從政權性質上看,三國裡曹魏和蜀漢都屬於庶族地主,寒門知識分子與士族勢力爭奪政權中崛起的勢力。根據諸葛亮的建議,蜀漢在崛起中佔據的益州和荊州,本來屬於信奉儒學的宗室州牧劉表,劉璋的地盤。而同為宗室後裔的劉備出身貧寒,劉備與諸葛亮的合作,可以視作沒落宗室與寒門知識分子合作奪取權力的過程。而日後統一的西晉政權依舊被高等士族把持,南渡後的東晉更是出現了王馬共天下,高等士族和君主一起統治的局面。所以諸葛亮三顧茅廬的經歷,自然成為了次等士族和底層寒士的理想,也成了所有渴望改變命運之人的心理寄託。

其次,諸葛亮對抗曹魏是以弱抗強的北伐戰爭。忙裡偷閒之間,還有征服南中蠻族的遠徵。這些都有了更直接的時代隱喻:興復王室,抵抗戎狄是南朝維繫人心,對抗北方外族的政治正確。

經歷了永嘉之亂的文人 自然需要一個精神依靠


雖然晉朝是逼迫魏主禪讓取得的政權,所以自認為繼承了漢-曹魏-晉的禪讓次序。但到了東晉,參與過桓溫北伐,十分仰慕諸葛亮的史學家習鑿齒,甚至寫了一部政治極其不正確,以蜀漢為正統的史書《漢晉春秋》。這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北伐的期待。日後被《三國演義》添油加醋,大肆演繹的「七擒孟獲」的故事,最早就是出自這部史書,體現了漢族文人希望擊敗蠻夷,讓外族歸心的理想。

不僅民間漢人非常推崇蜀漢,令人咋舌的是,「尊漢尊劉」 的思想甚至影響到當時的外族政權。最先起兵反晉的是中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匈奴族。因漢高祖的公主曾與冒頓聯姻,與西漢王朝約為兄弟,故而改為劉姓。內遷匈奴後裔劉氏,為了籠絡漢民支持自己,論證晉朝的不合法性,便宣告自己是兩漢劉氏的外甥。可見民間對於劉家的推崇十分廣泛。

劉淵的政治宣傳在當時還是有著一定作用


最後,底層平民在任何時代都不可能過的太好,渴望明君賢相拯救自己。諸葛亮為了集中力量北伐,不授政敵以把柄,節約開支,去世時家無餘財,自然是受到了底層百姓的好感。在嚴謹的戰時體制運作下,諸葛亮領導下的蜀漢一度民風整肅,道不拾遺,軍民吏士遵紀守法。這當然是保守兵亂的民眾所期待的。

所以,魏晉時代是蜀漢英雄崇拜初步形成,諸葛亮經典形象定型的時代。道家文化的興起和時代政治的因素都促成了對諸葛亮的推崇。比如《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死後民間百姓不顧朝廷禁止,私自祭祀諸葛孔明。

魏晉時期的文人士族


西晉--經典扮相的定型

諸葛亮的經典形象 就是魏晉時期定型的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風尚。魏晉時代復興的道家在諸葛亮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他們成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特性的源頭,影響了日後的一千多年。

諸葛亮本人博覽諸子百家的著作,讀書觀其大略,不拘小節。但在治國統兵上更傾向於法家和儒家,道家只是他研習的學派之一。只是因為他在給張魯的書信中曾寫道:你僅僅沉迷於感官享樂,怎麼能得道?這就給魏晉小說的創作發揮提供了基礎。

東晉時期的風氣很大程度也影響了諸葛亮的造型


諸葛亮乘坐素輿、戴著葛巾、手持白毛扇的經典形象,出自東晉小說家裴啟的《語林》。諸葛亮的經典造型就此定格,體現了晉代對於風雅俊逸,坐而論道的士人形象的推崇。

西晉人郭衝記載的諸葛亮軼事《條亮五事》裡,出現了著名的空城計場面。諸葛亮鎮定自若嚇退司馬懿的場面,成為了神化諸葛亮的開端之一。

東晉孫盛創作的《晉陽秋》裡,出現了五丈原上,彗星落入諸葛亮營壘,不久之後諸葛亮去世的記載。以此隱喻諸葛亮是星宿下凡,星落而命殞。這一記載成為了孔明「點星燈續命」的原型之一。

諸葛亮很快就成為了揮一揮羽扇就大破敵軍的神人


最後,神怪小說《搜神記》記載:孔明在漢中建造了巨石構建的八卦形壁壘。這就是後世民間戲劇,通俗文學和電腦遊戲裡頻繁登場的「八陣圖」技能的出處。

同時,與諸葛亮和劉備的偉光正形象相比,曹魏雖然依舊是官方認可的正統,但是在民間傳奇和文人筆記小說裡的形象已經偏向於負面。《世說新語》裡有30多處關於曹操、曹丕父子的條目。其中多數是反映父子二人兇狠狡詐的小細節。比如曹操夢中殺人,曹操騙士兵望梅止渴等等。

望梅止渴其實是諷刺曹操的奸詐


唐代--馳騁邊疆的智將

唐朝人眼裡的諸葛亮更多了一些軍事因素


在民風昂揚向上的唐代,諸葛亮被民間文人演繹成了「智將」,擺脫了魏晉時代飄逸的文士形象。

唐代的詩歌注釋《詠史詩-五丈原注》和唐代僧侶的講史變文,記載了唐代民間故事裡的諸葛亮形象:在五丈原上,劉家的"智將孔明"深得皇帝信任。但他自知時不我與,即將離世,而魏強漢弱。所以用道術欺騙司馬懿。看到災星隕落後,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人世,司馬懿也看到這一徵兆。於是囑託部將在他死後,往他口中放七顆米、一些水,胸口放一面明鏡,床頭點一盞明燈,手中放上兵書和筆,表示自己雖死猶生,欺騙司馬懿。司馬懿派人佔卜孔明的生死,司馬懿佔卜的結果是孔明還有陽壽,所以魏軍不敢發動攻擊,而蜀軍得以從容退兵。

隨著時代的演變 諸葛亮身上的神奇越來越多


這一故事是對《漢晉春秋》裡「死諸葛嚇走了生仲達」情節的生動演繹。體現了唐代民間對於人生死觀念的理解,和當時流行的方術。

而在唐詩中,諸葛亮繼續在詩歌中以忠臣--賢相的形象,反覆出現。值得一提的是,《三國志》裡劉備將自己與諸葛亮關係比作魚水的比喻,成為了唐詩中反覆出現的典故。魚本來是古代漢族生殖崇拜的圖騰,魚水之歡用來形容男女酣暢淋漓的性愛。陳壽這樣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主要是為了體現君主對臣子的專一信任,和男女感情關係的排他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主題成為了唐代文人反覆吟詠的典故。主要是為了體現臣子希望得到君主無條件的完全信任,得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獨一無二的地位。這本質上是中國文人的臣妾心態體現。

理想的君臣關係 永遠只是理想


宋代--知識分子的態度轉變

表明繁華的宋朝 對諸葛亮的認可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官方和高層文人的層面,北宋與南宋對蜀漢和諸葛亮的評價略有不同。司馬光在承認曹魏為正統的同時,又如實記載了諸葛亮治理蜀地,領軍北伐的成就。還參考了偏向蜀漢的史書《漢晉春秋》,整體非常客觀。

由於曹魏和北宋都是通過強制禪讓的方式奪取政權,所以歐陽修的《正統論》認為曹魏是正道。

外戰不力讓宋朝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支持


隨著民族矛盾的加深,和東晉時代一樣,蜀漢英雄逐漸成為了漢人抵抗外族侵略的精神支柱。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迫於遼金的壓力組織文化宣傳活動,給李廣、吳起、周瑜、孫武、諸葛亮等不屬於曹魏政權的古代漢族名將追封伯爵和侯爵。封諸葛亮為順興侯,希望他的在天之靈能保佑宋軍將士。然而還是沒人能救的了文恬武嬉的宋朝君臣。

到了南宋,主戰派文人臣子和學者大都推崇諸葛亮,尊奉和南宋處境類似的蜀漢為三國正統。所以對同一歷史事件,兩宋文人評價不同。

蜀漢的尷尬位置讓南宋很有惻隱之心


比如北宋時,蘇軾認為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同宗的荊州和益州,屬於奸詐行為,和姦雄曹操沒有本質區別。到了南宋,朱熹卻認為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曹魏是賊寇。諸葛亮輔佐劉備奪取荊州益州雖然是同宗相殘,但是最終目的是光復漢室。即使德性有虧,也可以理解。

雖然兩種評價有差異,但都是從不同語境出發,維護專制皇權的大義名分。

諸葛亮每個形象背後 都有現實因素


民間推崇

諸葛亮同樣也是民間小說的常客


在宋元時代的民間文學中,歷史題材的「小說」與「講史」等口頭文學深受市民的歡迎。

五代十國以來的胡漢矛盾激化,尊劉尊蜀漢的傾向再次加強。諸葛亮徵討南中被賦予了隱射現實的內涵。孔明成為了不易察覺的漢民主義代言人。與此同時,作為被神化的諸葛亮的對立面的周瑜,開始被負面化和平庸化。

仙術的引入讓諸葛亮的事跡愈發傳奇


最能體現宋元時代民間三國故事形態的,是口頭文學的說唱底本《三國志平話》。這本書直接說諸葛亮是精通道術的神仙,可以揮劍成河,撒豆成兵。為了體現神通廣大,諸葛亮算出了劉備三兄弟的上山日期。到了時間還故意裝睡在床,讓小童告訴他們改期再來,顯得孔明是在自抬身價。

不僅如此,他們開始將周瑜的功績加到諸葛亮的頭上,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戰。按《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所做的主要是說服吳主孫權,實現孫、劉兩者的聯合。整個戰役都是名將周瑜一手策劃、指揮的,軍隊也以孫吳為主力。

赤壁之戰的功勞被完全算到了諸葛亮頭上


但是說唱藝人們卻迎合百姓的口味,在魏晉以降孔明善用道術的經典形象基礎上,編出「借東風」。製造了一個神通廣大的活神仙諸葛亮,給人們造成了是他決定了戰役的勝局的印象。並且他還料定了曹操被打敗後的逃跑路線,部署人馬把曹操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險些成為階下囚。只因曹操有五帝之尊,在華容道與關羽對陣時忽起大霧才得以逃生。這一張冠李戴,成為了後世貶低化周瑜的開端。

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周瑜身材高大,形象偉岸。史書中沒有直接提及二人心胸狹隘,報復他人的陰暗面。二人的矛盾僅停留在戰略層面。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佔據荊州並攻取益州。而周瑜也建議孫權獻上了沿江而上,佔據益州地區,和馬超結盟北伐曹魏。類似的戰略部署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北宋官方也一併追封周瑜和孔明,可見官方對周瑜的認可。

但在一向尊劉的民間,民間文人將周瑜的功績安到諸葛亮身上,可以視作瑜亮之爭的起點。此後的小說和戲曲裡,諸葛亮和周瑜將輪番使用各種光明正大的策略和下三濫招數鬥法。不僅抹黑了形象十分完美的周瑜,而且三氣周瑜得手的諸葛亮本身也像一個奸詐的得志小人,而不是史書中不拘小節的大丈夫。由於受眾的品味和創作者的眼界限制,給武侯的貼金之舉反而成了敗筆。

諸葛亮與周瑜在歷史上其實並無私人恩怨和歧視


對平定南中的誇大

時代的需要也讓諸葛亮在南中的戰爭變得離奇


由於宋朝在戰場上對北方外敵屢戰屢敗,民間文人們開始寄希望於諸葛孔明能施展法術,收降蠻夷。

在《三國志平話》裡,諸葛亮成為了降伏蠻夷,伸張大漢天威的神奇法師。蜀漢軍隊到達滬水邊,諸葛亮一彈琴,沸騰的江水就冷卻下來。南蠻巫師順風放毒,諸葛亮馬上跳下馬背,披頭散髮地跳大神,改變了風向,把毒藥吹向敵陣。第五次和蠻族交戰,諸葛亮大喝三聲,蠻王就嚇得落馬跪拜,魂飛魄散。最後一次,諸葛亮六月撫琴,天降大雪。蠻王孟獲終於意識到諸葛亮是大神下凡,於是表示死心塌地,永不背叛蜀漢。這一段描寫借鑑了張飛喝死夏侯傑,還有六月飛雪等民間文學的母題,展現諸葛亮的非人神性。

如果演義成真 那麼南孟獲可能不是在與一般的人類為敵


諸葛亮發明饅頭的傳說,也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事物紀原》中說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在治理南中時,為了制止野蠻的人祭習俗,諸葛亮用包有牛羊肉的麵團人頭取代真人頭,讓蠻族人做祭品。結合時代語境,這一傳說本質上體現了漢人在武力不如北族的情況下,希望在南北對立中確立文化制高點,表現文化優越性的心態。

當然,作為供文化層次低的聽眾消費的文化產品,三國說書故事對歷史做了平面化處理。聽眾們不會知道南中的蠻族為蜀漢提供了精銳的步騎,作為北伐的馬前卒。更不會知道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南中都叛亂不斷,使得蜀漢君臣放棄了流亡南中建國的企圖。這些關於諸葛亮的說書故事,只能培養虛妄的自豪感。

時至今日 諸葛亮依然被很多人當做饅頭的發明者


元明時期--諸葛亮形象的基本穩定

元曲又將諸葛亮的地位推高


到了元代,雜劇成為了市民了解三國歷史文化的主要方式。眾多三國人物中,諸葛亮作為法力高強的道士形象繼續存在。同時,瑜亮矛盾也被雜劇作家進一步演繹。

除了廣為流傳的三顧茅廬、白帝託孤、空城計等情節,元代雜劇開始把劉備取得的博望坡之戰的勝利歸於諸葛亮。將劉備設下計謀伏擊夏侯惇的勝利,演義為諸葛亮用揚塵幹擾曹軍視野,然後放火攻擊之。這一改動後來被羅貫中採納。這裡的用意是為了諸葛亮發揮更大作用做鋪墊,否則很難相信46歲的梟雄劉備會對一個27歲的年輕人言聽計從。

空城計就是元曲時代的偉大創作


除此之外,周瑜的形象被進一步貶低。《劉玄德醉酒黃鶴樓》寫到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在黃鶴樓擺下鴻門宴陷害劉備。結果被能掐會算的諸葛亮算出,指揮關平,姜維等人幫助劉備躲過一劫。

另一有趣的劇目《玉清殿諸葛論功》,則講述了宋太祖修建武廟,供奉十二位古代名將。在分配貢品時,前漢的開國元勳韓信和季漢的丞相諸葛亮爭功論座位,結果諸葛亮在辯論中完勝韓信。這體現了在民間,蜀漢人物比漢代人物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更高一些。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各種怪力神論的中心


到了元末明初,曾經是張士誠幕僚且有實際作戰經驗的羅貫中開始創作著名的《三國演義》。他結合史書《三國志》以及之前的元雜劇和《三國志平話》。在保留了諸葛亮道士色彩,能呼風喚雨的同時,將很多過於離奇的七擒孟獲合理化。比如將諸葛亮的法術換成了火燒藤甲兵等更加合理的情節,減少了怪力亂神的因素。

除此之外,雖然整部三國演義是三分虛--七分實,但是具體到諸葛亮身上都是演義成分遠大於真實歷史成分。羅貫中結合元末農民起義的戰術,將歷史上一筆帶過的很多重大戰役進行了具體的想像和模擬。

這當中孔明的謀略十分重要,蜀漢一旦不用孔明就會失敗。而在歷史上,諸葛亮一手擎天的全能形象是在劉備去世之後才出現的。而且羅貫中考慮到受眾的認知水平,幾乎沒有提及戰場背後的經濟因素和複雜的派系鬥爭,給人以蜀漢贏著贏著就亡國的認知偏差。但不論如何,全知全能的諸葛亮已經深入很多人的心裡,對諸葛亮的集體記憶基本穩定下來。

劉備不死 哪裡輪得到諸葛亮出來指揮全局


總結

子虛烏有的八陣圖在後來居然出現在一些正規兵書中


在從歷史人物到民間形象的演變中,諸葛亮由腳踏實地、行事謹慎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變成了法力無邊的術士。原本頗有心機和知人之明的劉備,對諸葛亮並非專任。但在文學作品中,也被平庸化為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至於和孔明沒有太多瓜葛,歷史形象近乎完美的周瑜,則被黑化為心胸狹窄的代名詞。

為北伐中原而進行的南中治安戰,由於後來的胡漢戰爭,而被後代寄予了太多的希望。這些關注度和南中戰役的歷史作用其實是不成比例的。孔明和蜀漢政權,隱隱約約成為了中原主義的寄託,這都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

可以說在經過人們的世代傳播後,一個歷史人物越是出名,人們對他的集體記憶,就越發遠離他的真實形象。


亂世三國:蠻族入侵的前傳(上)
亂世三國:蠻族入侵的前傳(中)

亂世三國:蠻族入侵的前傳(下)

三國的終章:西晉滅吳之戰

《三國演義》為何能夠如此成功?

不看智謀看武力:真實的三國武將如何打仗

相關焦點

  • 馬語歌:諸葛亮穿搭時尚——明代《三國志演義》版畫中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小說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近年來隨著影視改編的火熱,其影視化形象也已深入人心,但對於其形象的研究闡釋多集中於史籍和史傳的文本,而較少關注於諸葛亮的視覺圖像。郵票諸葛亮實際上,諸葛亮的視覺圖像幾乎與其歷史形象同時誕生,並且與他後世的文學形象一同流傳和演變。杜甫詩「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 大智若愚魯子敬(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魯肅魯子敬是又一個在《三國演義》當中給人的感覺比《三國志》當中形象差很多的人。
  • 真諸葛亮,比三國演義裡厲害多了!
    瞧,連蘇軾、李白也說,這東風沒諸葛亮啥事。且,赤壁這把火也那麼大,《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皆有記載。如,《三國志·吳主傳》: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說,老曹自己也放火燒船,撤軍。
  • 諸葛亮的形象為何歷久不衰?
    諸葛亮形象的神化,那是從宋元民間評話藝人開始的,在現存的《三分事略》和《三國志平話》中,諸葛亮被寫成了神機妙算,百戰百勝的軍師。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位被一位大寫特寫的人物。羅貫中刻畫諸葛亮形象,一方面繼承了戲劇評話傳統,另一方面據正史、證文辭,進行大膽的想像與虛構。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是如何從英雄一步步變成奸雄的
    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稱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取材於《三國志》的講史小說。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是如何從英雄一步步變成奸雄的?
    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稱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取材於《三國志》的講史小說。《三國志》是陳壽所創作的一本正史,陳壽本來就是蜀國人,劉禪是他的君主,姜維是他的上司。後來蜀國滅亡後陳壽來到晉朝做官。陳壽最先完成的是《諸葛亮集》,受到大臣和皇帝的稱讚。然後又受命創作《三國志》,陳壽完成《三國志》以後受到很高的評價。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學,日本文學中諸葛亮形象如何?
    自此,《三國演義》不再只是知識階層的讀物,被束之高閣,而開始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日本人要通過《三國演義》和《通俗三國志》來了解三國時代、三國人物、三國故事等,當然也包括對諸葛亮形象的認識。《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紛繁複雜的鬥爭的同時,各色英雄人物也悉數登場,上演了一幕幕時代轉折期的歷史大戲。
  • 小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其實不是一本書
    這些典故,這些人物都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故事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趙子龍七進七出救阿鬥,火燒連營,草船借箭等等都是出《三國演義》。但實際上還有一本書叫《三國志》,描寫的也是與《三國演義》相同時期的故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兩者是否相同?《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日本開拍《三國志》電影,"千年美女"扮演諸葛亮老婆,貂蟬搞笑
    早在江戶時代,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就傳入日本,對於日本的上層階級來說,擁有一部《三國演義》是非常有面子的事。德川家康的藏書裡就有中文版的《三國演義》,他從《三國演義》裡學到不少中國智慧。待到1689年,日本京都天龍寺僧人義轍和月堂二人,以"湖南文山"的筆名,將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翻譯成日文版的《通俗三國志演義》,成為日本最早的《三國演義》譯本。
  • 《三國志》劉璋的形象或許才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應有的信義之姿
    《隆中對》中諸葛亮說「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而「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那麼歷史上的劉璋真的如諸葛亮所說的那樣暗弱無能,而劉備則信義布於天下麼?綜合對比後,我們會發現,原來正史中劉璋的形象或許才是小說中劉備該有的信義姿態。其一,面對「堅壁清野」這種會給百姓造成負面影響的軍事策略時的反應。《三國志·蜀書·法正傳》鄭度說璋曰:「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 「神算子」諸葛亮:真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
    諸葛亮也因此從一個「奇謀為短」的政治家形象,逐漸轉化成一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家。「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仙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體現諸葛亮足智多謀的細節,也逐漸被加入到民間傳說之中。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其實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文學作品,其成書經過多個時期的流變。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區別以及其歷史含義
    而三國志則了解的人少些,甚至很多人都把三國演義當做正史去看。今天筆者就為大家詳述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不同與相同一、文體上的區別演義是小說的一種文體,小說體裁之一。「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48《三國演義》裡的魯肅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大智若愚
    》當中給人的感覺比《三國志》當中形象差很多的人。《三國志》當中,魯肅在孫權面前大談戰略規劃,和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相差無幾,戰略眼光一流。《三國演義》當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把他這段給省了。還有著名的單刀會,《三國志》當中是魯肅義正詞嚴,數落關羽一通,關羽沒詞兒了,只能涼鍋貼餅子——蔫溜了。到了《三國演義》裡,為了塑造關二爺的高大形象,羅貫中先生又把魯肅給犧牲了,變成了關二爺賴帳賴得瀟灑自如,魯子敬這個要帳的真成孫子了。
  • 《三國志》智力永遠100的諸葛亮,是否為三十年系列作最強軍師?
    如果要給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來個人氣排名的話,那阿鴦認為即便是忠義的關羽、無雙的呂布、完美的子龍,甚至蓋世的曹操,都不及蜀國的千古神相——諸葛亮!不管是《三國演義》對於蜀國的大幅修飾,亦或是孔明真的料事如神,把把賣草鞋出身的劉備一直協助成三國之一的國相,那絕對稱得上是三國人氣王!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47周瑜在《三國演義》裡也不是小心眼
    蘇東坡的時代還沒有《三國演義》,他很欣賞周瑜,才有這這闋詞。不過這裡牽扯一個版權的問題,因為自從《三國演義》誕生以後,這個就是諸葛亮的標配。但明顯蘇東坡的詞更早,因此可以說是羅貫中盜的蘇東坡的版。但是,現在深入人心的是諸葛亮的綸巾羽扇,弄得好像蘇東坡有點盜版了,這筆糊塗帳真有點兒說不清楚了。《三國志》裡的周瑜那真是雅量高致,很完美的一個人。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又打敗魏國大將軍曹真。魏以司馬懿領兵拒蜀。司馬懿消滅孟達後。直取街亭,欲斷蜀兵咽喉之路。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 《三國志14》諸葛亮怎麼玩 武將屬性點評
    導 讀 諸葛亮,諸葛臥龍,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說是相當著名的人物了,在《三國志14》中同樣有這一角色,有小夥伴想要知道該角色在遊戲中到底強不強
  • 諸葛亮真借過東風?—《三國演義》導讀
    諸葛亮在此情境之下來到江東,其險情險境可見一斑。但是,歷史總是會成就一些冒險家的事業的。諸葛亮憑藉聰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當百,曉以厲害,舌戰群儒,極盡其鋪張之聲勢、諷刺挖苦之能事,終於說服孫權下定決心,為孫劉聯軍合夥抗曹奠下基礎。在這場口舌之戰中,七八個儒生輪番詰問,步步緊逼,一個比一個嚴厲尖刻。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然而,同為亂世的三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時代,即使沒讀過史書的人,也能說出很多三國時期人物,比如曹操、諸葛亮以及武聖關羽等。 三國之所以被後人熟知,除了人才輩出的原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功不可沒,他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人群。
  • 此「三國志」不是彼「三國志」
    日本民眾對三國故事的了解,絕大多數來自於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而非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最早在江戶時期,明代小說《三國演義》已經傳入了日本,當時擁有一部《三國演義》,對於日本的上層階級是非常體面的事。甚至在德川家康的藏書中,也發現過中文版的《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