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是如何從英雄一步步變成奸雄的

2021-02-23 清風明月逍遙客

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稱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取材於《三國志》的講史小說。

《三國志》是陳壽所創作的一本正史,陳壽本來就是蜀國人,劉禪是他的君主,姜維是他的上司。後來蜀國滅亡後陳壽來到晉朝做官。陳壽最先完成的是《諸葛亮集》,受到大臣和皇帝的稱讚。然後又受命創作《三國志》,陳壽完成《三國志》以後受到很高的評價。當時有一個大才子夏侯湛也在寫歷史,夏侯湛看了陳壽的《三國志》之後嘆服不已,覺得自己寫的和陳壽完全沒辦法相比,就把自己寫的歷史全給扔了。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一部非常嚴謹,忠於事實,受到後世非常高評價的作品。

當然我們說《三國志》好,並不代表著《三國演義》不好。《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傑出的著作。《三國演義》的文學性非常之高,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婦孺皆知。說到周瑜,大家都覺得周瑜心胸狹窄,老想著害我們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這都是《三國演義》的功勞。而在《三國志》中,周瑜是什麼形象?「性度恢弘」,就是性格特別大氣,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醉了酒一樣舒心愉悅。歷史上的周瑜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讓人如沐春風的一個人。

所以我們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樣的。其實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兩個形象,一個是正史形象,就是在歷史記載中,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另一個是民間形象,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小說戲劇中表現的怎麼樣的一個人,民間形象因為經過大量的藝術加工和再創作,所以經常會和正史形象不一樣。然而無論正史形象還是民間形象,都無法完整地還原一個人歷史上真實的形象。我們只能說,正史形象往往比民間形象更接近於真實的那個歷史人物。

我們很多觀眾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三國歷史的,我也不例外。《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是什麼樣的?把曹操說得陰險狡詐,非常不好。《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從三國到明朝中間有超過一千年的時間。我們現在說曹操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這個歷史形象它不是一蹴而就,朝夕而成的,它需要一個過程。曹操的形象是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不斷地演化,從一個作品到一個作品,從一個故事到另一個故事,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的一個曹操的形象。我們今天就要追本溯源,剖開歷史,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看看曹操的歷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曹操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知識分子不喜歡曹操,甚至是很厭惡曹操。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點,一些人以蜀漢為正統,認為曹操篡漢,而對曹操進行攻擊。

第二點,曹操統一北方,一生樹敵很多,也因為各種原因殺了一些人,比如孔融,比如崔琰,比如華佗,給別人留下了口實。所以有些人很不喜歡,甚至是厭惡曹操。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曹操身為宦官之後。宦官曾經在漢朝末年的黨錮之禍中迫害了很多士人,禍害了國家,所以在整個三國時期甚至是在魏晉南北朝,很多士人都非常厭惡宦官。而曹操他爺爺曹騰偏偏就是一個大宦官,所以很多人以此來攻擊曹操。

官渡之戰前夕陳琳曾替袁紹寫了一篇《討曹檄文》,這篇文章陳琳把曹操罵得夠嗆,可以說隔著紙你都能感覺到吐沫星子噴你一臉。陳琳罵曹操「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說曹操祖上是被太監領養的,曹操是其殘餘的醜類,沒有一點美好的品德。這個話說得是非常難聽的。當然曹操這個人度量是很大的,後來官渡之戰之後,陳琳投降曹操,曹操對陳琳說,「哎呀,你看你寫的檄文罵得那麼難聽,罵我一個人就行了,幹嘛罵我祖宗呢?」陳琳馬上賠不是,曹操也是不計前嫌,重用陳琳。曹操後來的很多公文檄文都是陳琳寫的。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歷史上很多人不喜歡曹操,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就流傳了一些關於曹操不實的故事。我們今天就沿著時間線,看看曹操的形象是怎麼形成的。

三國之後是西晉、東晉和南北朝,這段時期對曹操的歷史形象有著巨大的影響。三國時期,出現了一部小說《曹瞞傳》。這部小說有著很多曹操負面的故事。

《曹瞞傳》記載了,曹操小的時候喜歡四處遊蕩,曹操的叔父就看不下去了,就好幾次跟曹操他爹曹嵩告狀,讓曹嵩好好管教管教曹操。曹操知道了就特別討厭這個叔父。有一次,曹操在路上見到叔父,假裝嘴一歪,臉一斜,叔父看到了覺得很奇怪,很關心曹操,問曹操怎麼了,曹操回答道:「我中風了。」叔父一看這還得了,趕快去找曹操他爹,說你快去看看你這兒子吧,都中風了。曹嵩嚇了一跳,趕緊找曹操,見到曹操的時候曹操非常正常,曹嵩就奇怪了,「你叔父說你中風了,怎麼沒看出來啊。」曹操說了,「嗨,我根本沒中風,是我這個叔父不喜歡我,給我造謠。」從此這個叔父說的話曹嵩再也不聽了。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世很多人認為曹操奸詐的佐證。但是這個故事啊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呢?

曹操沒有叔父。什麼是叔父呢?就是爸爸的兄弟。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也會指中間的孩子,而季則是老四或者老小。父親的長兄稱之為伯父,老二稱之為仲父,老三稱之為叔父;到了後世,父親的哥哥稱之為伯父,父親的弟弟稱之為叔父。但是曹操他爹曹嵩是曹騰收養的,曹操他爹沒有兄弟姐妹,那麼曹操哪裡來的叔父呢?這個叔父只能是無中生有、別人編造出來的。因為《曹瞞傳》是三國時期吳國人編寫的小說,所以是不講究事實的。

三國之後是西晉時期,正史中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比較中立客觀的。陳壽的《三國志》和司馬彪的《續漢書》就是成書於西晉初期,兩個人對曹操評價都很高。《三國志》是這麼評價曹操的,曹操「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曹操不是一般人,是超越世人的英傑。這個評價是非常公允的。大家知道火燒連營的主角是東吳大都督陸遜,陸遜的孫子陸機在《吊魏武帝文》說曹操「摧群雄而電擊,舉勁敵其如遺,威先天而蓋世,力蕩海而拔山」,就是誇讚曹操是蓋世英雄。可見,在西晉時期,由於少了後世的偏見,即使是像曹操的敵人司馬氏或者吳國的後人陸機,都對曹操的人格和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但是到了東晉,情況突然就不同了,當時的中國北方,被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佔據著。而東晉定都南京,只控制了中國的南方地區。和劉備的蜀漢一樣都屬於偏安一隅。東晉之於西晉就像蜀漢之於東漢。所以在東晉,因為境遇相似,很多的士人對劉備蜀漢產生了同情心,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奉蜀漢為正統。史學家習鑿齒就大力宣導曹操篡逆之說。習鑿齒建議東晉的皇帝應該繼承漢朝的衣缽而不是曹魏的,曹魏雖然受漢朝禪讓,但其實是篡逆。同一時期很多的史學家也因此對曹操偏見很大。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方對峙,中國的北方由各個少數民族輪流建立王朝,最後中國北方被鮮卑拓跋氏統一,建立的王朝就是北魏。北魏奉曹魏為正統,那麼南朝的這些漢族的朝代就以蜀漢為正統,更加有理由去詆毀曹操了。在南朝,出現了三部著作。第一個是裴松之所寫的《三國志注》,裴松之把當時大量的史料記錄在自己的注中,這成為後世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材料。第二個是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範曄寫《後漢書》的時候距離三國已經有200年的時間了,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八家《後漢書》,各家之言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範曄根本不可能知道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所以範曄能做的就是查找之前寫的史料,看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自己再綜合前人的資料來撰寫歷史。

第三個是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筆記小說,作為小說,《世說新語》對素材的選取就更不講究了,裡面將大量民間的傳聞文學化,曹操夢中殺人的故事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在《世說新語》中。書中這樣寫的:曹操跟身邊的人說,「我睡著了你們千萬不要接近我,靠近我,我就會不自覺地殺你。」後來曹操假裝睡覺,一個侍從看到曹操被子掉了,就靠過來要把被子蓋在曹操身上,誰想到曹操一下跳起來拔出刀來就把人殺了。從此沒有人敢靠近曹操。

這個故事把曹操說得非常不好,但是這個故事不是出自於正史,甚至也不是出自於野史,而是出自於一部小說。不僅如此,這本小說是在曹操死後200多年才創作的,之前從來沒有記錄曹操好夢中殺人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劉義慶是怎麼知道的呢?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故事其實是作者杜撰出來,或者拿坊間的流言加工得來。夢中殺人的故事後來被加入到《三國演義》中去,現在成了曹操梟雄形象的寫照,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

我們再講一個《世說新語》的故事,袁紹有個兒媳婦叫甄姬,生得是國色天香,美麗動人。《世說新語》說曹操和曹丕早就聽說了甄姬的美貌,在攻破鄴城之後,曹操急急忙忙下令召見甄姬,這時手下人說了,「已經被您兒子曹丕搶佔了先機。」曹操一聽非常失望,一拍大腿說道,「唉,我打鄴城就是為了甄姬啊。」這個故事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無中生有」,歷史上根本沒發生過。

歷史記載這個事情有兩個版本,大同小異。

第一個版本記錄在魏略中,是說攻佔鄴城之後,曹丕來到袁紹家裡,袁紹的夫人劉夫人把自己雙手綁了起來,甄姬因為害怕,就把頭埋在劉夫人腿上。曹丕進來以後就說了,「哎呀,劉夫人你幹嘛把自己綁起來啊,這位姑娘你也把頭抬起來吧。」這甄姬一抬頭,曹丕就驚呆了,甄姬長的是太漂亮了,之後曹操聽說了這件事,就為曹丕迎娶了甄姬。

第二個版本是說,曹丕來到袁紹家裡,甄姬披頭散髮,哭哭啼啼,躲在劉夫人後面,曹丕就問了,是誰躲在劉夫人後面啊。劉夫人答道,是我家兒媳婦。曹丕就讓甄姬出來,替甄姬擦拭面龐,扶起髮髻,曹丕立馬驚呆了,之後曹操就為曹丕迎娶了甄姬。所以我們看,《世說新語》為了塑造曹操梟雄的形象捏造出來虛構的故事,而後人就以為這些故事是真的,對曹操加以攻擊,其實是冤枉了曹操。

南北朝之後是隋唐兩宋。這個時期曹操的正史形象出現了改觀,很多人對曹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討伐高麗途中,親自寫了一篇《祭魏太祖文》,唐太宗認為曹操英明神武,在國家危難的關頭匡扶天下,成為國家棟梁,功勞比過去的人都大。

而到了北宋,《資治通鑑》的作者,著名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曹操知人善用,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和敵人對戰,從容自若。而在決勝的時刻氣勢磅礴。賞罰分明,性格儉節。

然而到了南宋,情況又不一樣了,北方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金國。南宋也是一個偏安一隅的王朝,和蜀漢一樣也是要北伐才能光復國土,蜀漢多次北伐,而南宋也多次北伐。所以在這個時期,人們對同樣偏安一隅的蜀漢更有同情心。這個時候,中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寫了《資治通鑑綱目》,《通鑑綱目》是本於北宋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鑑》,對其加以注釋和評論。在這其中,朱熹對司馬光讚揚曹操的說法大加批評,將蜀漢奉為正統和認為曹魏篡漢。由於朱熹在宋朝之後的歷史地位,朱熹對曹操批評的態度影響了非常多的人。南宋著名的詞人陸遊也曾說過:「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陸遊直接將北伐的金國比作大曹,把南宋比作蜀漢。可見當時人們心中對曹操的偏見。

而在同一時期,曹操的民間形象並沒有什麼變化,依然保持著南北朝時期的負面形象。蘇軾的《東坡志林》記載:人們聽到曹操敗了,喜聞樂見,而聽到劉備敗了,痛哭流涕,可見到了宋朝,民間對曹操是沒有什麼好感的。

所以到了明朝,羅貫中開始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無論正史還是民間形象,曹操都是一個奸雄的樣子。而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只不過是承傳了曹操一千多年中的歷史形象而已。《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性甚至歷史性非常高的作品,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的時候把三國時期的所有正史、民間故事,甚至戲劇都作為自己創作的參考。我們說《三國演義》七分歷史,三分虛構。就算是這三分虛構也不是羅貫中自己編出來的,而是羅貫中採用了之前的民間的流言。比如,曹操夢中殺人和甄姬的故事就出自《世說新語》。以上所說的這些並不是真實的歷史,都是在三國兩百多年後才出現在野史或者小說中的流言。由於《三國演義》的普及程度,使得曹操的形象在近代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到了這個時候,曹操的形象就被釘在了奸雄的板子上,成了人們心中板上釘釘的事了。

我們回溯歷史,就會發現在中國統一而興盛的王朝,大家對曹操的評價往往都很正面,比如西晉、唐和北宋,而在戰亂的王朝,比如東晉、南北朝和南宋,人們往往給予曹操負面的評價。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在動亂的王朝,人們更多的是用感情在看待曹操。我們知道東晉、南朝和南宋控制的都是中國南方地區,北方的廣大地區都在少數民族控制下,這些朝代都有多次北伐。東晉桓溫、祖逖都曾經北伐,南朝很多皇帝(宋武帝劉裕、宋文帝劉義隆、梁武帝)也曾經北伐,南宋嶽飛也要北伐,這個時候,大家更多地產生了一種光復國土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種愛國主義的感情更容易和劉備的蜀漢產生聯繫。我們知道劉備和「曹賊」誓不兩立,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也多次北伐。蜀漢北伐光復國土,和嶽飛北伐光復大宋,謝安桓溫北伐光復大晉,形式上是類似的,感情上也是一致的。因為這種收復故土的愛國情懷,因為彼此處境的相似,人們更容易同情劉備,那麼劉備的對立面曹操自然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這就是陸遊為什麼在「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將金國比作曹操,而蜀漢比作南宋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是如何從英雄一步步變成奸雄的?
    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稱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取材於《三國志》的講史小說。《三國志》是陳壽所創作的一本正史,陳壽本來就是蜀國人,劉禪是他的君主,姜維是他的上司。後來蜀國滅亡後陳壽來到晉朝做官。陳壽最先完成的是《諸葛亮集》,受到大臣和皇帝的稱讚。然後又受命創作《三國志》,陳壽完成《三國志》以後受到很高的評價。
  • 說不盡的曹操 《三國演義》之亂世奸雄
    曹操幾乎集奸詐與謀略、真誠與虛偽、偏狹與雅量於一身,不能用單一的視角去剖析解讀。知曹莫如許劭,許評曹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真乃知人之論,比毛之「奸絕」中肯得多,他不僅看到了曹「奸」的一面,還看到了曹「能」的一面。這種評價,曹操也甚為贊同,在文本中,就有「操聞言大喜」這樣的表述。也許將曹操還原到三國亂世這樣的背景中進行討論分析,更能真切地抓住他的脈搏,才不會停留在假象和表層。
  • 你罵曹操是「奸雄」,因你未懂羅貫中
    許劭也不是傻瓜,好漢不吃眼前虧,在很無奈的情況下,為了快點把曹操打發走,終於從牙縫裡蹦出幾個字來評價曹操。 《後漢書.許劭列傳》記載,許劭的原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武帝紀》裡的記載卻不同:(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12曹操殺呂伯奢的歷史記載和責任分析
    《三國志·武帝紀》當中說,董卓廢了少帝,另立獻帝之後,看曹操順眼,想讓曹操當驍騎校尉。曹操不想在董卓手下幹,就跑了。「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因為曹操這麼做讓董卓很不爽,董卓為了這個要捉拿他。所以這裡順便說一句,孟德獻刀那段也是羅貫中先生虛構的,這麼看羅貫中這個擁劉貶曹也不是做得特別絕,也為曹操量身定做了很多的英雄事跡。不說這個了,說曹操到了中牟縣之後的事。
  • 曹操和劉備:英雄?奸雄?梟雄?
    曹操笑道:「都是埋到土裡的人了,不值一提。」劉備又說道:「河北袁紹,四世三公,虎踞河北,手下人才濟濟,應該是英雄了吧。」曹操目下最頭疼的是要與袁紹開戰了,心裡難免罵一句:幹,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算不得英雄。」劉備又說道:「有一少年,血氣方剛,統領江東的孫伯符可算是英雄?」曹操搖搖頭:「畢竟還年輕,借父輩的名氣。」劉備又接連列舉劉表、劉璋、張魯等軍閥,這些碌碌之輩,曹操根本沒放在眼裡,便闡述了關於英雄的高論:「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小慄旬飾曹操!日版「三國志」陣容豪華,顛覆以往奸雄形象
    日本拍攝的《三國志新解》再曝大咖加盟!魏陣營卡司宣布:小慄旬將飾演曹操!此外磯村勇鬥飾演荀彧,阿部進之介飾演夏侯惇。《三國志新解》由《銀魂》導演福田雄一自編自導,《請叫我英雄》《投靠女與出走男》等片男星大泉洋主演,飾演劉備。
  • 曹操是如何「成為」亂世奸雄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關羽也是平民的英雄。雖然在6或7世紀以前,還沒有見於記載的三國時期的故事,但是從裴松之《三國志》的注釋當中,人們可以看到當時流傳的諸多奇聞軼事,非常適合在公共場所講述或者用戲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北宋時,蘇軾也在其《志林》當中提到,「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 透過《三國志》瞧瞧《三國演義》前的曹操
    按照後漢書的描述,曹嵩應該屬於夏侯氏,是後來曹軍大將夏侯惇的叔父,換句話講,曹操和夏侯惇,其實是堂兄弟。但三國志畢竟以魏為正統,給魏武帝曹操安上一個好的祖先,也是可以理解的。曹操從小機靈聰明,懂謀略,講權術,為人仗義而又放蕩不羈,據說,曹操小時候喜歡飛鷹走狗,總是在外遊蕩而又不加節制。
  • 三國五雄之曹操 · 序 · 如何評價曹操(上)
    曹操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有著重大的影響。他在那個亂世,可以說對推動時代的前進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從三國到現在1800年了,世人對於曹操為人處世的評價從未停止過,愛恨不一,褒貶不一,沒能有一個統一的定論。這使他一直鮮活地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魏太祖曹操像《三國演義》中第一次提到曹操,是在第一回,回目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 曹操冷知識17則
    據傳,曹操小字本為「阿滿」,可愛之意。後因《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於是可愛的「阿滿」就變成了「阿瞞」。在裴注引《曹瞞傳》中有「小字阿瞞」,「瞞」有欺瞞之意,暗合曹操奸詐多疑之形象。如,《三國演義》第72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直呼曹阿瞞,有明顯不敬。
  • 劉備談戀愛,曹操不奸詐,關羽變儒雅,《三國演義》在日本為何變了樣
    到了江戶時代,《三國志》在日本影響範圍擴大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傳播各有進展,同時也出現了對於人物行為的專門評論。因為那時的學者普遍接受儒家文化,所以具有忠臣表現的諸葛亮與具有義氣的關羽,在這一時期成為備受推崇的對象。有關《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無論是在中國或是在日本,都有著因為典籍流傳而帶來的文化衝突與融合。
  • 曹操,三國時期的一方霸主,他一路走來贏得的成功值得深思
    導語:根據《三國演義》的編寫,後世人對於曹操的印象大多覺得他是一名奸雄,狡猾奸詐、陰謀手段頻繁的人物設定牢牢印在世人的腦子裡面,可是在那個時期沒點手段怎能站得住腳,其實在深層地了解曹操過後,發現原來他還有另外一面。
  • 投資7億,易中天加盟,80集篇幅,姜文版《曹操》強勢洗白奸雄
    他要徹底顛覆曹操這個歷史名人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 對曹操這一人物的塑造,目前來說觀眾認可度比較高的有三位:1994版《三國演義》,鮑國安;2010版《三國》,陳建斌;《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于和偉。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冷知識17則
    據傳,曹操小字本為「阿滿」,可愛之意。後因《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於是可愛的「阿滿」就變成了「阿瞞」。在裴注引《曹瞞傳》中有「小字阿瞞」,「瞞」有欺瞞之意,暗合曹操奸詐多疑之形象。(許)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瞧,妥妥的一差評。不過,曹操很開心,奸賊也好,英雄也罷,只要不是庸才就好!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的演變之路
    蜀漢的尷尬位置讓南宋很有惻隱之心比如北宋時,蘇軾認為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同宗的荊州和益州,屬於奸詐行為,和姦雄曹操沒有本質區別《三國演義》。他結合史書《三國志》以及之前的元雜劇和《三國志平話》。在保留了諸葛亮道士色彩,能呼風喚雨的同時,將很多過於離奇的七擒孟獲合理化。比如將諸葛亮的法術換成了火燒藤甲兵等更加合理的情節,減少了怪力亂神的因素。除此之外,雖然整部三國演義是三分虛--七分實,但是具體到諸葛亮身上都是演義成分遠大於真實歷史成分。
  • 卑鄙的聖人:曹操
    所謂「白臉的曹操」,白臉代表的是奸臣,他的壞名聲主要來自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華佗等行為,還有那句舉世皆知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又進一步使他「遺臭萬年」。曹操真的這麼不堪嗎?我們對他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來自《三國演義》,可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不是正史,而是羅貫中根據部分歷史寫的,是一本有濃厚主觀情感色彩的小說。
  • 三國志曹操傳,曹操千百年來第一次代表了正義!太不容易了
    曹操,魏國的奠基者,被許子將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後在三國演義中,把英雄改成奸雄,這更加符合曹操的性格。
  • 「煮酒論英雄」,劉備為什麼不稱曹操為英雄
    劉備又說孫策,劉璋等,還是不被認可,劉備無法,把張繡韓遂等人也拉出來湊數,曹操實在看不下去,直接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不料,這個哥倆好的舉動把劉備嚇得不輕,筷子直接掉地下了,幸好此時天上打了一個大雷,劉備說他被雷嚇到了,把自己的失態掩飾了過去。這時關羽張飛跑到曹操家找劉備,劉備這才脫身。
  • 都是扮演曹操,陳建斌演的更像是自己,鮑國安演的更像是曹操
    一說到扮演曹操的演員,人們一般都會想起兩位,一位是在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中扮演曹操的老演員鮑國安,一位是在2010年高希希版《三國》中扮演曹操的陳建斌。要說兩位演員誰的表演更忠實於原著,那要看說的是什麼原著,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
  • 【三國27】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怎麼理解?
    後漢書記載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話聽起來,也不知道是誇人還是罵人。但是曹操很高興,笑的非常的膨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兩句話,看上去都是一個意思,都好像是在說曹操是個無論在哪種環境之下,都將成就一番事業,但是看上去一樣的話,卻有著不同的意味。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有兩層意思:第一種: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麼你曹操就是一個能幹的權臣;如果是在戰亂之年,就是一個獨霸一方的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