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成為」亂世奸雄的?

2021-02-27 界面文化

在我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當中,就已經出現了對曹操的記載。張磊夫經過整理發現,《世說新語》裡,劉備出現了1次,諸葛亮出現了4次,孫策2次,孫權1次,而曹操則出場了19次,遠遠高出他同時代的人物。曹操在《世說新語》編纂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一個迷人的反派角色,故事裡的他很少具有傳統的美德,但也不以完全邪惡的面孔出現。曹操有殘忍的一面,他殺死了睡覺時給自己蓋毯子的侍從,來阻止任何刺殺的可能;他也有寬容的一面:曹操不喜禰衡,強迫其為鼓吏,禰衡完成得很好,加上孔融的勸說,讓他「慚而赦之」;曹操還有幽默的成分:和楊修開玩笑,進行文字遊戲;在佔領鄴城之後,計劃搶走袁熙的妻子甄氏,卻被兒子曹丕捷足先登,曹操只好改口說,「今年破賊正為奴(打敗賊寇正是為了他)」,也很像是一個笑話。

笑話和文字遊戲是朝堂和外交場合重要的部分,機智和幽默的對答在文人之間也受到歡迎。《世說新語》本身記錄的是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其中一些對曹操相對有利的描述符合當時上層階級的口味。但是這種例子是具有局限的。因為當時和後世的很多學者、作家和普通人也會受到蜀漢統治者的吸引。

《世說新語》
劉義慶 著 沈海波 譯註 
中華書局 2009-07

除了前述習鑿齒為東晉政權辯護而偏愛蜀漢,張磊夫指出,劉備和他的屬下本身也能夠構建出君臣相得的理想圖景。關羽、張飛與劉備情同手足,而諸葛亮則文採斐然又能擔任軍事將領,並且在劉備逝世以後鞠躬盡瘁,匡扶新生政權。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都有宗廟,而關羽更是在隋朝就成為了佛教當中的武神。甚至是在認可曹魏的北宋,關羽也是官方認可的武神。

對於普通人來說,關羽也是平民的英雄。雖然在6或7世紀以前,還沒有見於記載的三國時期的故事,但是從裴松之《三國志》的注釋當中,人們可以看到當時流傳的諸多奇聞軼事,非常適合在公共場所講述或者用戲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北宋時,蘇軾也在其《志林》當中提到,「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張磊夫分析稱,《世說新語》是為上層人士製作的,較少提到普通百姓,這樣的故事是不能迎合大眾的。而曹操在《世說新語》當中以文字遊戲和玩笑表現出來的機警,也難以讓目不識丁的人理解,甚至平民也不會受到和儒家利益和道德相關故事的吸引。張磊夫說,就像蘇軾筆下那些喜歡劉備的「途巷中小兒」一般,平民聽眾「想要的是情節、活力、英雄主義和突出的人物性格」。

說書人因此有了很多處理三國歷史和強化蜀漢人物的動因。不論劉備的漢室血統究竟有多遠,他也被浪漫化為了一個失落已久的漢室繼承人,在默默無聞的時候靠著編織草鞋為生的事跡也讓他成為了一個來自普通大眾的人。高貴的關羽、遊俠一般的張飛、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讓蜀漢人物成為了浪漫的組合。反觀曹操,他身為上流社會的一份子,祖父又是宦官,因此難以吸引普通觀眾的共鳴,與劉備相比,他聰明、狡詐且殘忍,不失為強力反派。

儘管如此,直到唐代,也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三國故事曾經被搬上真人舞臺,宋代流傳下來的戲劇名字當中,也只有四部金國的戲劇明確與三國有關。到了元及明代早期的雜劇當中,才產生了大量以三國為素材的劇目。在這些劇目裡,曹操從未當過男一號,出場率是蜀漢忠臣的一半,大多數時候,他擔當的是註定會被羞辱和打敗的最大反派。在以牟利為基礎的出版業發展起來的14世紀初,元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被創作出來,它借用並且闡釋了當時流傳的口頭或文本的奇聞異事,全書中有八十多個故事,曹操佔據篇幅少,並受盡了揶揄。

2018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劇照。在京劇中,曹操一貫是白臉奸臣形象。

張磊夫還引用澳大利亞學者馬蘭安在《印刷時代對歷史的重新包裝:<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結論指出,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登基之前就已經要求使用淺顯的語言出版尤其是有利於他自己家族的史書。與此同時,大眾也的確需要可以被普通讀者接受並且能夠塑造善惡典型的史書。因此,在朱元璋治下,羅貫中完成的小說《三國演義》能夠契合君主的願望的時代的風氣。這本「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章學誠語)的小說以劉備和蜀漢為尊,比複雜的官方史書《三國志》擁有更廣大的讀者群。這部小說對三國主要事件的順序排列是正確的,可是在故事和細節當中卻屢屢誇大劉關張和諸葛亮的作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為諸葛亮歌功頌德;而呂伯奢的故事則被描寫得很極端,說著「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顯得極其殘忍。與此同時,其中的虛構和年代錯誤也漏洞百出。

張磊夫認為,《三國演義》當中蜀漢人物「美好得過頭」的同時,曹操顯得更具有人性。即使是在呂伯奢的故事當中,他那遭人詬病的名言也顯示出了一種誠實,對比起來,劉備以援助之名接近劉璋,卻意在奪權,並在奪權之後為自己的背叛辯護,顯得格外虛偽。呂布曾經在劉備被袁術重創之時施以援手,自稱正義之師的劉備卻沒有在呂布遇難時出手相助,這也使得曹操優待關羽的舉動顯得更加正直可靠。而且,曹操擁有大權,但是從沒有篡位,一直是漢代的正式臣子,做到了劉備宣稱自己具有的全部忠誠。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05

以《三國演義》代替歷史的錯誤時常發生,「這樣做的人不僅會錯誤地理解歷史,也同樣無法欣賞小說的複雜和敏感。」張磊夫寫道。他還援引馬蘭安的結論強調,任何試圖尊崇蜀漢的嘗試,都必然會導致對流傳已久的文獻材料的曲解和誤用,「修正主義者更近文學而非歷史。」

《國之梟雄:曹操傳》
[澳]張磊夫 著 方笑天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8-9-1

相關焦點

  • 曹操是「亂世奸雄」嗎?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常言道「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都不假,在這個時代就出了不少如曹操、劉備、孫權、袁紹、關羽、諸葛亮等「英雄
  • 說不盡的曹操 《三國演義》之亂世奸雄
    毛宗崗認為《三國演義》有三絕,其中「義絕」關羽,「智絕」孔明,「奸絕」曹操,這種評述多被後人引用,卻失於偏頗,他只看到曹操的奸詐本色,不免失於片面。曹操幾乎集奸詐與謀略、真誠與虛偽、偏狹與雅量於一身,不能用單一的視角去剖析解讀。知曹莫如許劭,許評曹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真乃知人之論,比毛之「奸絕」中肯得多,他不僅看到了曹「奸」的一面,還看到了曹「能」的一面。這種評價,曹操也甚為贊同,在文本中,就有「操聞言大喜」這樣的表述。也許將曹操還原到三國亂世這樣的背景中進行討論分析,更能真切地抓住他的脈搏,才不會停留在假象和表層。
  • 你罵曹操是「奸雄」,因你未懂羅貫中
    許劭也不是傻瓜,好漢不吃眼前虧,在很無奈的情況下,為了快點把曹操打發走,終於從牙縫裡蹦出幾個字來評價曹操。 《後漢書.許劭列傳》記載,許劭的原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武帝紀》裡的記載卻不同:(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三國27】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怎麼理解?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後漢書記載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話聽起來,也不知道是誇人還是罵人。但是曹操很高興,笑的非常的膨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兩句話,看上去都是一個意思,都好像是在說曹操是個無論在哪種環境之下,都將成就一番事業,但是看上去一樣的話,卻有著不同的意味。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有兩層意思:第一種: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麼你曹操就是一個能幹的權臣;如果是在戰亂之年,就是一個獨霸一方的奸雄。
  • 「奸雄」曹操的創業之路:一共4步成就了這個亂世霸主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名言家喻戶曉,世人多稱他為「奸雄」,他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魏國政權的奠基人。雖然曹操曾經為了奪取政權而不擇手段,為了鞏固自己的基業而冷血無情,但是不管怎麼說,曹操當屬一代偉人,他也曾經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不達目的 絕不罷休,他之所以能在朝廷上執掌大權,這與他多年的付出都是緊密相連的。他從一個小小的文官,最終成為了位高權重的魏國公,這其中到底經歷了什麼?曹操又是如何從一個無人問津的路人成為了擁有千秋霸業的一代梟雄?這又有著怎樣曲折的故事?
  • 曹操戴了1800年的「奸雄」帽子,是怎麼來的?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多少年來,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總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奸雄形象出現在字裡行間的;而在戲劇舞臺上,曹操的臉上又總是塗抹著代表奸佞的白色油彩。只是在近幾十年來,才開始有人鼓譟著要為曹操「平反」,試圖把曹操戴了一千八百年的「奸雄」帽子摘掉,取而代之的是給他戴上「英雄」的桂冠。且不論這種「平反」是否恰當,我倒是覺得應該先看一看,是誰最早給曹操戴上這頂「奸雄」的帽子的,這樣就會知道有沒有摘帽的必要了。我們只要認真讀一讀《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中的一段話,一切真相也就會大白於天下了。
  • 汝南平輿許氏許劭: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東漢末年,汝南許氏分衍出太原(今山西太原)、陽羨(今江蘇宜興)、豫章(今江西南昌)、句容(今江蘇句容)分支系,後來都形成當地的望族,也成為許姓的著名郡望。  許甫家族:祖孫3代人均官至三公  許甫做官不大,是公府椽,相當於現在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
  • 曹操和劉備:英雄?奸雄?梟雄?
    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劉備。酒至半酣,天邊密雲不雨,陽光隱隱從雲縫中透出,蜿蜒有如龍形。席間也醞釀著一場煞是精彩的心理博弈。曹操問道:「劉使君知道龍的變化麼?」劉備作懵懂狀:「未知其詳。」曹操慷慨激昂道:「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 亂世奸雄袁紹大野心深藏不露
    袁紹(資料圖)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說到東漢末年的亂世奸雄,大家總會想到曹操,其實,這個「桂冠」應該給袁紹。因為正是他,先於曹操,促成了漢末政治秩序的徹底瓦解。正是有了袁紹的先行一步,才一步步地引導曹操也步其亂世奸雄的後塵。那麼,這位出身「四世三公」名門的袁本初是如何一步步導致天下秩序失控的?袁紹的野心  早在討伐董卓期間,袁紹就暴露出了非比尋常的野心。
  • 奸雄的政治心理學分析
    但事已至此,無可挽回,於是曹操與陳宮匆忙再逃,路上又遇到呂伯奢買酒回家。曹操一不做二不休,把呂伯奢也殺了,並留下一句名言:「不教天下人負我,寧教我負天下人。」這句話後來就成為曹操是奸雄的有力證明。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人要能夠稱得上奸雄,是要具備很多能力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擅長欺世盜名。
  • 曹操的「能臣」之道、「奸雄」之術,精闢!不可全學,又不可不學
    一文了解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位陰險、狡詐、多疑的奸雄;但同時他又是一位心胸豁達、禮賢下士,文採飛揚的智者。
  • 汝妻子吾養之,奸雄曹操曾經對兩人說過,一次心狠一次不舍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人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在刺殺董卓的逃亡途中,投奔伯父呂伯奢,卻因為懷疑伯父有害他之心,殺了伯父全家老少,原本是誤殺,卻在逃走的路上把打酒歸來的呂伯奢一劍捅死,可謂恩將仇報心狠手辣,並留下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千古狠話。
  • 投資7億,易中天加盟,80集篇幅,姜文版《曹操》強勢洗白奸雄
    此番姜文重返小熒幕,出演曹操這個千古來備受爭議的奸雄角色,與姜文以往的演藝經歷相比,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 鮑國安演曹操,不拘泥於《三國演義》小說,而是把自己理解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相結合,塑造出了一個愛笑、心機詭異的政治家,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三國迷最認可的一版曹操。鮑國安因曹操一角榮獲第15屆「飛天」,第13屆「金鷹」 男主角雙獎,名氣暴漲。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是如何從英雄一步步變成奸雄的
    在曹操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知識分子不喜歡曹操,甚至是很厭惡曹操。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世很多人認為曹操奸詐的佐證。但是這個故事啊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呢?曹操沒有叔父。什麼是叔父呢?就是爸爸的兄弟。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也會指中間的孩子,而季則是老四或者老小。父親的長兄稱之為伯父,老二稱之為仲父,老三稱之為叔父;到了後世,父親的哥哥稱之為伯父,父親的弟弟稱之為叔父。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是如何從英雄一步步變成奸雄的?
    我們今天就要追本溯源,剖開歷史,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看看曹操的歷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在曹操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知識分子不喜歡曹操,甚至是很厭惡曹操。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點,一些人以蜀漢為正統,認為曹操篡漢,而對曹操進行攻擊。第二點,曹操統一北方,一生樹敵很多,也因為各種原因殺了一些人,比如孔融,比如崔琰,比如華佗,給別人留下了口實。所以有些人很不喜歡,甚至是厭惡曹操。
  • 三國五雄之曹操 · 序 · 如何評價曹操(上)
    月旦評的許劭雖然最開始並不願意給與曹操評價,但在其磨纏下還是給出了這樣的評語:汝『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 · 許劭傳》據說曹操聽到之後,非常高興,大笑拂袖而去。現在大部分朋友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應該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最早出現在晉人孫盛的《異同雜語》) 才對。
  • 卑鄙的聖人:曹操
    他以劉姓天下為正宗,貶低曹操的。其中很多情節都是演義而非史實,但是因為這本名著影響廣大,加之後世的學者作家等都是以曹操當作奸詐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曹操的奸雄之名也就這麼坐實了,而且越來越難以撇去。其實很多人都替曹操翻案或有過公正的評述,比如魯迅,在他的那篇名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評述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他稱讚曹操「尚刑名,立法很嚴」,文章「通脫」,善於用人不拘小節。他還批評說「劉備之忠近於偽,諸葛之智近於妖」,明顯是貶劉而擁曹派。
  • 《朕的江山》武將傳:亂世梟雄曹孟德
    曹老闆給後人留下生性多疑的性格,也有平定亂世的雄心壯志,「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詩句裡可見一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消滅多個割據勢力逐步統一北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其一生的寫照。
  • 不讀懂曹操,不足以談人生(深度好文)
    除此之外,與曹操同時期的許劭曾當面評價曹操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我認為,或許這才是對曹操最公正的評價。世間流傳這樣一句話:跟孔子學做人,跟曹操學做事。如果將奸雄的標籤從曹操身上撕下,他還具有另外許多讓人欣賞的一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向曹操學習做事。
  • 卑鄙的聖人曹操---讀後感
    百家講壇無疑在通俗的普及歷史方面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同時,來自民間的各博學草根作家也用其戲謔的手法和獨到的見解來剖析歷史和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的人物,比如有《明代那些事兒》以及《卑鄙的聖人曹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