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聖人:曹操

2021-02-13 孤獨又燦爛的歲月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花了三天把這本書看完,且不論文章中的故事是否屬實,情節和語言有藝術加工這是無可厚非的,至少通篇看完後我對曹操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是一個血肉飽滿的人。

曹操也曾像你我一樣貪玩,這是歷史也有記載的,《三國志》魏書: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曹瞞傳》: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他也曾像你我一樣在外面犯了錯就去找媽媽。他被父親趕回老家,而後用劍弄傷七叔,驚慌失措下跑到他母親鄒氏的墳頭痛哭流涕。他也曾像你我一樣有少年的愛情衝動.

眾所周知,曹操,在中國傳統戲劇中一直是以白臉的形象出現的。所謂「白臉的曹操」,白臉代表的是奸臣,他的壞名聲主要來自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華佗等行為,還有那句舉世皆知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又進一步使他「遺臭萬年」。

曹操真的這麼不堪嗎?我們對他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來自《三國演義》,可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不是正史,而是羅貫中根據部分歷史寫的,是一本有濃厚主觀情感色彩的小說。他以劉姓天下為正宗,貶低曹操的。其中很多情節都是演義而非史實,但是因為這本名著影響廣大,加之後世的學者作家等都是以曹操當作奸詐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曹操的奸雄之名也就這麼坐實了,而且越來越難以撇去。

其實很多人都替曹操翻案或有過公正的評述,比如魯迅,在他的那篇名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評述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他稱讚曹操「尚刑名,立法很嚴」,文章「通脫」,善於用人不拘小節。他還批評說「劉備之忠近於偽,諸葛之智近於妖」,明顯是貶劉而擁曹派。

郭沫若有篇文章叫《為曹操翻案》,稱曹操為「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毀滅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復私仇,諱不避權貴,舉能揚側陋,敢於公開下令要選用,被人稱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在另一篇文中直言「曹操對於翻案的民族的貢獻是應該作高度評價的,他應該被稱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了之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國志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評價曹操「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概,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我們希望看到一個真實可信的曹操,不是聖人也不是奸賊,他只是一個複雜的人,而且應該是一個好人多過壞人。

史書評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於是大家眼睛就只盯在他的「奸」上,首先就是不對的。說他是「亂世之奸雄」,生逢亂世,如果他不夠奸詐,早就被董卓等其他奸詐之人給「煎炸」了,他如何能平定天下?說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天子是個無能的孩童,能有什麼雄才大略讓天下的諸侯軍閥們——聽命?自然需要有一個有實力有名氣之人來做事,只有比敵人更奸詐才能打敗敵人。

孫子兵法上說「兵不厭詐」,也沒人說孫子奸詐,為什麼就要說曹操奸詐呢?

曹操雖出身仕宦之家,骨子裡卻也有一股浩然正氣。在進入仕途起,他就決定了要做一個樣板式的好官。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直言敢諫,保境安民這些約定俗成的用來形容好官的標籤全都是當時百姓給他貼上去的。另外據歷史記載,公元207年,曹操親率虎豹騎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擊敗烏桓主力騎兵。這場大勝,不僅一舉消滅了盤踞北方多年的烏桓騎兵,而且震懾了北方邊界,使得鮮卑等外族紛紛望風歸附,其首領開始年年向朝廷納貢。

這樣一個有能力且心繫天下百姓的人,在那樣一個皇帝窩囊廢,軍閥混戰的亂世,想要為百姓爭取一個和平的世道,除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和話語權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說到底還是當時「家天下」的思想禁錮,只因他姓曹而不姓劉,所以大家只看他的奸詐,要不然那下一句「治世之能臣」怎麼沒人提及?真要那樣,皇帝合該他來當才是。

但他到死也沒有稱帝,倒是那個宅心仁厚匡扶漢室的劉皇叔在漢中自立為王了。

曹操一生,坎坷曲折大起大落,這也造就了他多疑奸詐的複雜性格。

《卑鄙的聖人:曹操》這本書也算是為曹操正名的一本書,但此書也只是一部歷史小說,不能當作正史也不能看作是傳記,尤其封面上的那個「曹操去世1791年來,曹操本人最服氣的曹操全傳」,更是荒誕不經,這種噱頭的書還被選為「公務員讀史叢書」,此處過於和諧。

有一說一這書還是值得一讀的,不要全信即可。


點擊「在看」,不忘初心!

相關焦點

  • 曹操:卑鄙的聖人
    其實人有多面,英雄和姦雄,其中任一形象,恐怕都不是對曹操最好的概括,因為曹操這個人頗為複雜,不同常人那般非好即壞、非黑即白,可以說,他是二者的結合體——卑鄙的聖人。由此可知曹操此人卑鄙殘忍,無情無義。恩將仇報,狠毒至此,曹操確實是一個真小人,然而話又說回來,他既知錯殺,悽愴感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話中雖有後悔之意,卻無悔改之舉,將錯就錯,殺人滅口,曹操的狠毒,於情於理,實在太過滲人,該罵。
  • 卑鄙的聖人曹操---讀後感
    百家講壇無疑在通俗的普及歷史方面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同時,來自民間的各博學草根作家也用其戲謔的手法和獨到的見解來剖析歷史和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的人物,比如有《明代那些事兒》以及《卑鄙的聖人曹操》等等….
  • 《卑鄙的聖人:曹操.大全集1-10》作者:王曉磊
    下載連結在文末,書拿走,底部四連發(轉發、收藏、點讚、在看)走一波喲~一件件講透,曹操收拾三國群雄的卑鄙、奸詐、狠毒計謀;一頁頁浸透,曹操體恤天下眾生的柔情、仁義、聖人情懷。《卑鄙的聖人:曹操》《卑鄙的聖人:曹操2》(鎮壓黃巾起義,理想破滅!)《卑鄙的聖人:曹操3》(起兵徵討董卓,雄心暗起!)
  • 【好書推薦】系列之一:卑鄙的聖人曹操
    作者: 王曉磊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卑鄙的聖人:曹操》內容簡介:(曹操去世
  • 好書推薦(二) ——《卑鄙的聖人》
    《卑鄙的聖人——曹操》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一共分為10部,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生動細緻地描寫了梟雄曹操豐富多彩的一生,展開了一副漢末眾生相的畫面,讀完無不令我感慨萬千。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他的語言,在很多寫古代人物傳記的作家們都在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夾敘夾議地介紹人物,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及其精妙豐富的語言將環境,心理、神態、動作的刻畫十分到位。
  • 封神演義中的卑鄙聖人:靠一張嘴忽悠天下大亂,通天教主都被陰了
    什麼是聖人?通俗意義上理解,聖人一般泛指覺悟者、得道者、或是道德和智慧出類拔萃者。其中的典範之一為孔子,孔仲尼。而《說文解字》曰:聖者,通也。(本文以此解為主)這麼說來,在某一方面能做到極致,都可以稱為聖人。
  • 第116本書 |《卑鄙的聖人:曹操》(中國-王曉磊)
    █ █ 曹氏的家鄉在沛國譙縣,令族人自豪的是族裡曾經出現過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漢丞相曹參,但自漢高祖時代之後,曹氏便逐漸走向沒落,直到曹操的爺爺大宦官曹騰崛起,才使這個江河日下的家族又有了生機。█ █ 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曹騰的養子,多年來一直秉承養父的傳統,與宦官勢力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 佳作欣賞:說曹操曹操到
    曹操有俯視皇位的胸襟,皇位並非曹操的最高追求,不像董卓之流只知做皇位大夢,「聖人聖王」才是他的理想。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亦表明他的人格骨子裡是儒家人格。而歷史並不買帳。聖人聖王註定當不成,小丑卻與之糾纏不休。
  • 名儒孔融被曹操所誅,是曹操殘暴的原因嗎,曹操:你看他幹了什麼
    孔融自建安元年到朝廷任職,到曹操統一北方,一直都在為曹操舉薦賢才、出謀劃策,但就是這樣一位,曾和曹操並肩奮鬥十多年的親密戰友,在建安十三年,連同一家老小被曹操處死;是什麼讓曹操下定決心處死這一位老戰友呢?是曹操生性殘暴的性格,導致了一代名士的慘死,還是背後另有隱情?請跟隨編者的思路,讓我們一起探秘孔融的死因。
  • 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可惜的是名士孔融,卻得罪了曹操而被處死的,其實是因為他的「不孝」觀點,受到社會譴責。當時的曹操是「國家元首」,處死他只不過小菜一碟。孔融與曹操一直不大對付。略舉兩例:史載:當時,年景逢災歲,又加兵禍戰亂,曹操頒布命令禁止釀酒,孔融屢次上書反對,並且書中多有侮辱輕慢之詞句。看來這聖人後裔還兼著高陽酒徒的業餘愛好。
  •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代名將,被尊為聖人,死後卻被滅族
    我們都知道孔子作為儒家的開創者,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在後世被尊稱為聖人,被歷朝歷代所尊崇,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所謂百世之師。孔子的影響力之對於文人來說,但是武將當中也有這麼一位被尊稱為聖人,被歷代所尊崇,並且還被封為了帝君,這就是關羽。關羽生於西漢末年,是前三國最有影響力的名將之一,關羽他的傳說數不勝數。關羽的髮際我還是願意衝演義中的描寫去書寫,因為歷史太過於枯燥。
  • 三國英雄眾多,為何曹操最得老外喜愛?
    就連《全面戰爭》的人物篇預告,曹操的人氣也是最高的。到底為什麼在中國爭議極大的曹操,在國外卻備受熱捧呢?小編綜合了各個國外網友的評論,做了以下幾個推斷:第一 曹操厲害 軍事能力高超曹操在軍事上的戰略運籌、決策指揮,都證明了他是不可多得的大師級人物。曹操雖然也經歷了幾次大敗,但他的將領都沒有背叛他的。而且成王敗寇吧,誰讓曹魏贏了呢?在領導方面,曹操也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誤傳千年
    三國演義裡的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這也是曹操繼赤壁之戰之後,落魄保命的真實寫照。作者羅貫中真是不惜潑墨來描寫,在赤壁戰之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並且夜觀天象發現,曹操命不該絕,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
  • 真正的聖人也有卑鄙齷齪的一面
    這段描述中,盧梭雖然意圖想要表達自己懺悔之恆心,但言語之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間逆行者對芸芸俗子設身處事的不屑與反抗,他口口聲聲說要曝露自己的齷齪卑鄙,何嘗又不是對世人的虛偽和醜善進行諷刺。歷史上的所有「聖人」們,在預感到自己的學說可能要被人奉為圭臬,影響世界時,此時的他們會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格外介意別人談論他們醜陋的過去,更何況是自曝其短。於是,著書立說,擦脂抹粉,避重就輕,這是常事。盧梭之所以會寫這部自傳,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人建議這樣做的。可是,相比於那些「聖人」們,盧梭做了一件永垂不朽的「好事」。
  • 曹操的軍師聯盟--袁渙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袁渙恕思而後行,外表溫柔而內心能斷,處危難則勇氣極大。漢末三國時期,唯有程昱、曹仁、袁渙三人被評價為勇冠賁育。袁渙出身「陳郡袁氏」,他的父親袁滂,官至司徒。郡守任命袁渙擔任功曹之職,郡中貪贓枉法的官吏聞訊後,都自動離去。
  • 曹操在煮酒論英雄時,那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殺了劉備?
    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三國演義》演義中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劉備自從陶謙處得到徐州之後,受到袁術與呂布兩面夾擊,最終兵敗,投奔曹操,被曹操接納。恰逢此時,車騎將軍董承接到漢獻帝衣帶詔要誅殺曹操,董承邀請劉備加入,劉備二話不說將名字寫了上去。眾人等待時日,意圖誅滅曹操。恰逢此時曹操派人來請劉備喝酒,劉備驚慌至極,以為曹操已經知曉衣帶詔之時。
  • 「卑鄙的人」英語怎麼說?
    lowlife:罪犯;惡棍;社會渣滓;卑鄙的人;社會底層的人。Look at the way you dress! Howdo you look like a lowlife person.這是我見過的最無知、最無恥的卑鄙小人。he is a type of a lowlife for herself.她也許發現他是一個卑鄙的人。
  • 《Mean》卑鄙的歌-Taylor Swift
    而你將得到的只是,無止盡的卑鄙。為什麼你如此卑鄙?而你將得到的只是,無止盡的卑鄙。 為什麼你一定要這樣卑鄙呢?All you are is mean, and a liar, and pathetic, and alone in life,你的生活真的是,卑鄙,謊話連篇,可悲的,孤單一人And mean, and mean, and mean, and mean真是卑鄙,卑鄙,卑鄙,還有,卑鄙Some day, I』ll be living
  • 曹操麾下神秘謀士:攻劉表降許攸卻少有人知!
    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另一位神秘謀士——杜襲杜襲是一個文人,出生在豫州穎川郡定陵縣,張魯投降曹操時,他在曹操下面當丞相府長史(秘書長)。曹操給他以「駙馬都尉」的官銜,叫他主持漢中三郡的政務。建安初年,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許昌。杜襲逃回故鄉,曹操任命他為西鄂長。這個縣靠近南部邊境,匪賊活動猖獗。當時的縣官都聚合百姓守衛城郭,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田地荒蕪,百姓貧困,倉庫空虛。杜襲自己知道應對百姓施行恩惠,於是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鄉從事田間勞動,留下強壯的男子防守縣城,官吏百姓都很高興。
  • 曹操的一生中,殺錯了兩個人,結果造成了損失!
    真實的三國,可不像羅貫中筆下的那樣,劉備是個聖人;曹操是個小人;諸葛亮是個神人。其實劉備也有不好的一面,曹操也有光輝時刻,諸葛亮也有想不到的地方。但這些都是小說的藝術加工,已經脫離了歷史的範疇,所以各位看看就好,不要把它當成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