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花了三天把這本書看完,且不論文章中的故事是否屬實,情節和語言有藝術加工這是無可厚非的,至少通篇看完後我對曹操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是一個血肉飽滿的人。
曹操也曾像你我一樣貪玩,這是歷史也有記載的,《三國志》魏書: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曹瞞傳》: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他也曾像你我一樣在外面犯了錯就去找媽媽。他被父親趕回老家,而後用劍弄傷七叔,驚慌失措下跑到他母親鄒氏的墳頭痛哭流涕。他也曾像你我一樣有少年的愛情衝動.
眾所周知,曹操,在中國傳統戲劇中一直是以白臉的形象出現的。所謂「白臉的曹操」,白臉代表的是奸臣,他的壞名聲主要來自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華佗等行為,還有那句舉世皆知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又進一步使他「遺臭萬年」。
曹操真的這麼不堪嗎?我們對他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來自《三國演義》,可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不是正史,而是羅貫中根據部分歷史寫的,是一本有濃厚主觀情感色彩的小說。他以劉姓天下為正宗,貶低曹操的。其中很多情節都是演義而非史實,但是因為這本名著影響廣大,加之後世的學者作家等都是以曹操當作奸詐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曹操的奸雄之名也就這麼坐實了,而且越來越難以撇去。
其實很多人都替曹操翻案或有過公正的評述,比如魯迅,在他的那篇名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評述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他稱讚曹操「尚刑名,立法很嚴」,文章「通脫」,善於用人不拘小節。他還批評說「劉備之忠近於偽,諸葛之智近於妖」,明顯是貶劉而擁曹派。
郭沫若有篇文章叫《為曹操翻案》,稱曹操為「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毀滅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復私仇,諱不避權貴,舉能揚側陋,敢於公開下令要選用,被人稱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在另一篇文中直言「曹操對於翻案的民族的貢獻是應該作高度評價的,他應該被稱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了之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國志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評價曹操「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概,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我們希望看到一個真實可信的曹操,不是聖人也不是奸賊,他只是一個複雜的人,而且應該是一個好人多過壞人。
史書評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於是大家眼睛就只盯在他的「奸」上,首先就是不對的。說他是「亂世之奸雄」,生逢亂世,如果他不夠奸詐,早就被董卓等其他奸詐之人給「煎炸」了,他如何能平定天下?說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天子是個無能的孩童,能有什麼雄才大略讓天下的諸侯軍閥們——聽命?自然需要有一個有實力有名氣之人來做事,只有比敵人更奸詐才能打敗敵人。
孫子兵法上說「兵不厭詐」,也沒人說孫子奸詐,為什麼就要說曹操奸詐呢?
曹操雖出身仕宦之家,骨子裡卻也有一股浩然正氣。在進入仕途起,他就決定了要做一個樣板式的好官。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直言敢諫,保境安民這些約定俗成的用來形容好官的標籤全都是當時百姓給他貼上去的。另外據歷史記載,公元207年,曹操親率虎豹騎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擊敗烏桓主力騎兵。這場大勝,不僅一舉消滅了盤踞北方多年的烏桓騎兵,而且震懾了北方邊界,使得鮮卑等外族紛紛望風歸附,其首領開始年年向朝廷納貢。
這樣一個有能力且心繫天下百姓的人,在那樣一個皇帝窩囊廢,軍閥混戰的亂世,想要為百姓爭取一個和平的世道,除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和話語權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說到底還是當時「家天下」的思想禁錮,只因他姓曹而不姓劉,所以大家只看他的奸詐,要不然那下一句「治世之能臣」怎麼沒人提及?真要那樣,皇帝合該他來當才是。
但他到死也沒有稱帝,倒是那個宅心仁厚匡扶漢室的劉皇叔在漢中自立為王了。
曹操一生,坎坷曲折大起大落,這也造就了他多疑奸詐的複雜性格。
《卑鄙的聖人:曹操》這本書也算是為曹操正名的一本書,但此書也只是一部歷史小說,不能當作正史也不能看作是傳記,尤其封面上的那個「曹操去世1791年來,曹操本人最服氣的曹操全傳」,更是荒誕不經,這種噱頭的書還被選為「公務員讀史叢書」,此處過於和諧。
有一說一這書還是值得一讀的,不要全信即可。
點擊「在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