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尤注重名節,常流行說這樣一句話,功過自有後人評說。後人觀點雖不盡然相同,但是多在有案可稽的基礎上尊重和還原了部分的歷史事實。百家講壇無疑在通俗的普及歷史方面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同時,來自民間的各博學草根作家也用其戲謔的手法和獨到的見解來剖析歷史和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的人物,比如有《明代那些事兒》以及《卑鄙的聖人曹操》等等….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向來褒貶不一,同時代的許劭曾評價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卑鄙的聖人曹操》一書主要從以下兩點剖析青年時期曹操如何成長為後來的「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一、家世
曹操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其父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二叔曹熾官拜長水營司馬,四叔曹鼎後因宋後的姻親關係榮升郎中,兼任尚書。曹操雖非名門之後,但作為官宦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父親以及族叔在官場中行事辦法,自然政治見解早熟,異於坊間的草莽英雄。
同樣,家世條件為曹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說博古通今,最起碼四書五經、孫子兵法等的研讀,為幼年時期的曹操奠定了厚實的文化素養和軍事教育基礎。曹操的才情,由《登高賦》可見一斑。
自古都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更何況曹操生在這樣一個權貴的官宦世家呢,在其父親曹嵩的引薦打點之下,曹操獲得了他仕途上的第一個職位:洛陽北部尉。這種便利的入仕途徑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背靠大樹好乘涼,入仕後的曹操雖然最初當的是洛陽北部尉這樣一個小職務,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身正義凜然,卻因打死權貴闖下大禍,幸虧父親曹嵩買通朝廷上下才瞞天過海。後曹操「屢教不改」,又上表聖上,彈劾大宦官曹節的親信,其詔書被曹節私自扣留,若是其他小官,必定遭曹節報復,死無全屍。又是曹父上下打點,才保曹操一命,僅做將曹操逐出洛陽放任外官的處理,所以曹操那時如高呼一聲「我爸是李剛」是絕對不為過的。處入仕途剛正不阿的曹操,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並沒有因為其與漢末昏聵的官場習氣不相容而吃太大的虧。相反,通過這樣的歷練,曹操更深刻的洞悉了官場的周旋之道。
二、三人行,必有我師
曹操不是生來能文能武能徵善戰的,在他成長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對他有重要幫助的人,其中有能助他成就霸業的能臣,也有最終分崩離析的摯友。
袁紹、袁術是曹操最初結識的名門之後。通過袁紹又認識了許攸、樓圭、王儁三人。這三人均是漢代功勳顯著的元老橋玄的閉門弟子。橋玄出現的意義不僅是對天資聰穎的曹操政治啟蒙的作用,而且在曹家因為宋後案受牽連,曹操被罷官在家的時候,一份奏摺向聖上推薦了曹操,這才給了曹操機會鎮壓黃巾起義,因功榮升濟南相。同時,橋玄也向曹操引薦了鮑信、蔡邕等人…
在家鄉譙縣,曹操除了有曹仁等堂兄弟外,更結識了夏侯淳、夏侯淵等夏家兄弟。在曹操因為卞氏姐弟失手殺死恆家管家後,又恰逢舉孝廉之際,夏侯淳主動讓其弟夏侯淵代替曹操投案自首坐牢。
從這些幼年時的玩伴,成年後的摯友身上,曹操學到了很多他不曾涉足過的事情,在他的頭腦裡未必能形體系規模的治世之道,但是他已經依稀看到了自己將要走的道路的雛形。
曹操自小天資聰穎,為人大膽,思慮周全,做事謹慎,更繼承了其父的練達機敏和堅忍。環境孕育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曹操最終成為一代梟雄,有時代大背景條件下的必然性,但就其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來說,家世和朋友這兩個重要因素,就像左臂右膀一樣保護和支持著他,如果沒有官二代的背景,沒有朋友的相助,曹操或許也能苟活於亂世,卻未必有機會和能力成為後來之亂世梟雄和治世能臣!
《卑鄙的聖人曹操》一書通俗易懂的闡述了曹操幼年和青年時期發生的事情、自身的際遇、家庭的變故、政權的動蕩和民生的維艱,以及曹操作為一個衣食無憂的官二代能夠最終切身感受到民間疾苦的這樣一個過程。盡信書不如無書,這類野史未必真契合了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不過也能幫助從一定程度上了解曹操其人其事,可惜的是《卑鄙的聖人曹操》只寫到曹操二次出仕之前,留有一個未完待續的尾巴!